第243章 朝鮮的討論

同一日的伴晚,江華灣,數艘大船正在緩緩駛入仁川港。『

等到船在港口內停好,身着大明朝服的人緩緩走下來的時候,早已經準備妥當的朝鮮人在領頭之人的帶領下馬上擁了上去。

跟在楊本後邊,曾經來過一次朝鮮的禮部主客司主事朱觀對楊本說道:“迎面迎來的爲這人應該是朝鮮義安君李和,他是權知朝鮮國事大臣李成桂的弟弟。”

楊本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朝鮮竟然派來了這麼重要的人物來迎接他。他之前問過朱觀,之前也從沒有地位這麼高的人來迎接過大明的使臣。

雙方走進以後,楊本看到李和行完了一禮之後,馬上快走幾步拉住李和。開玩笑,他知道自己來朝鮮是幹什麼的,要是李芳遠接受了大明的旨意,他就相當於是大明的親王了,李和也相當於是大明的郡王或者公爵;他現在代表着大明出使,可以受一禮,但是也就只能到此爲止了。

李和卻不知道楊本在想什麼,在楊本扶住他讓他無法行禮之後,他也沒有一定要繼續行禮,畢竟他的身份比楊本要高。

李和說了幾句場面話,與楊本手把着手走向一旁預備好的馬車,兩邊的人都上了馬車返回漢城。

楊本一行人自然是住進了朝鮮專門安排大明來的使臣的驛館,李和帶着自己的人以及與楊本一起回到朝鮮的金漢老進了景福宮。

雖然天色已晚,但是李芳遠仍然沒有休息,而是在這裡等着李和他們的到來。

李和和金漢老走進李芳遠所在的宮殿,見到李芳遠正在榻上坐着,馬上行禮說道:“見過大王。”

李芳遠揮揮袖子,說道:“不用多禮了。金漢老,大明到底有沒有同意加封我爲朝鮮國王?”

金漢老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然後彎曲着身體,似乎是在行禮一般,然後說道:“大王,大明的皇帝同意冊封大王爲朝鮮國王了,但是,”

李芳遠聽完了前半句之後,剛剛想要露出高興的表情,就聽到了但是二字,他馬上說道:“什麼但是?”

金漢老猶豫了一會兒。雖然他知道李芳遠必須得到大明的承認纔有可能維持下去,但是話也不能直說,還是委婉一些的好。

現在的局勢與歷史上的情形不同。歷史上李芳遠通過兩次王子之亂,在確定自己能夠掌控住朝鮮局勢,並且確定建文帝會承認他的朝鮮國王之位之後才決定正式當國王的。

現在李芳遠採用了更爲大膽的策略,直接一步繼承王位。但是這導致他只能控制漢城-平壤一帶,還有驪興。並且這些他控制了的地方也有支持李成桂,不滿李芳遠篡位的人存在。他也不敢殺了這些人,那會導致他的可以控制的地方更加不穩。

李芳遠現在已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隨時有可能萬劫不復。所以他纔會對於大明的承認十分重視。

金漢老猶豫了一下,說道:“大王,明國的皇帝想賜朱姓於我朝鮮王室。”

聽了金漢老的話,李芳遠呆了一呆,才明白他的意思是賜自己姓朱。這時李和也反應過來了,嚷嚷道:“這怎麼行!”

李芳遠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從他陰沉的臉色能看的出來他的心情。

李芳遠用了極大的毅力壓制着自己的感情,說道:“明國的皇帝還有其他的要求嗎?”

金漢老說道:“還有,要朝鮮在大明打仗的時候出兵。不論多寡,必須出兵。”

李芳遠接着問道:“還有其他的要求嗎?”

金漢老說道:“沒有了。”

李芳遠對金漢老說道:“你去把李芳毅,李之蘭,還有閔無疾、閔無恤兄弟叫過來。”

又對李和說道:“三叔,你也留在這裡。”

金漢老馬上出去找人去了。

在金漢老出去以後,李和對李芳遠說道:“大王,不可答應明國的要求啊!我李氏雖然祖上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是也不能輕易捨棄自己的姓氏。我李氏歷史悠久,……”

說到這裡,他突然卡殼了。雖然李成桂繼位已來一直宣稱自己是真正的朝鮮人,還把血統追溯到了新羅司空李翰那裡,但是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統是哪裡的。

李和出生的時候,他還有一個蒙古名字,並且他和李成桂都是出生在元國的雙城總管府(今咸興),這裡有許多的女真人,也有後來來的蒙古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朝鮮人、女真人還是蒙古人,亦或者三者的血統都有。

什麼李氏歷史悠久的話騙騙小老百姓還成,騙自己人就沒意思了。

李和卡殼了,李芳遠柔聲說道:“三叔的話我明白了。不管咱們宣揚的全州李氏是真是假,都不能輕易捨棄。”

不過他說了這麼一句話,也就不說話了,低頭坐在榻上思量着什麼。李和坐在一旁,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也就呆呆的待着。

沒過一會兒,李芳毅,李之蘭,還有閔無疾、閔無恤兄弟都過來了。金漢老與他們一起走進殿內,對李芳遠行禮說道:“大王,益安君(李芳毅)、青海君(李之蘭),還有閔氏兄弟都來了。”

李芳遠擡起頭說道:“坐,都坐。”說着他拍拍手,宮女們走進來放置桌案和瓜果,然後又魚貫退下。

李之蘭等人先後坐下。李之蘭又與李和打了招呼,先說道:“大王,叫我等前來,到底是什麼事情?”

李之蘭原名佟·豆蘭帖木兒,有確鑿的史料可以證明他是女真人,很可能與後來的滿清八大姓之中的佟姓人是一個家族的。那說起來,生母爲佟氏的玄燁很可能與他有親戚關係。

李之蘭與李成桂是義兄弟,並且李成桂很信任李之蘭。不過他做夢恐怕也沒有想到李之蘭會在李芳遠政變之後支持李芳遠。李之蘭的支持也是李芳遠能夠迅平定京城局面的原因。所以李芳遠很重視李之蘭的意見。

李芳遠說道:“明國同意冊封我爲朝鮮國的國君了,但是他們要求把我,或者是整個李氏家族賜姓朱。”

李芳毅馬上跳起來說道:“這,這,咱們不能……”但是他馬上想起了現在的困難局面,知道如果得不到明國的承認的嚴重後果,所以沒有接着說話。

李芳毅是李芳遠的三哥,也是李成桂諸子之中唯一支持李芳遠的,所以李芳遠也對他很重視。並且李芳毅也是很有可能要改姓朱的,所以李芳遠也很想知道他會說什麼。

李芳遠見到李芳毅話說到一半的時候停止了,再看着李芳毅糾結的神色,也知道了他的猶豫。這讓李芳遠自己也更加猶豫了。

▲ Tтkā n▲ co

不過李之蘭並不在意姓氏,所以他說道:“就是這麼件事情?那爲何不同意?”

純正的朝鮮人閔無疾、閔無恤兄弟和深入瞭解過朝鮮的李家人都知道姓氏還是很重要的,李家宣揚了好幾年全州李氏,結果自己要拋棄這個姓氏,肯定會讓地方上的豪強看不起,也會影響之後對於地方上的安撫。

所以閔無疾說道:“青海君,你想的太簡單了,姓氏對於我們朝鮮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閔氏兄弟是李芳遠正妻靖寧翁主的兄弟,也是驪興的豪門。他們家族在李芳遠政變之後是唯一一個明確表態支持李芳遠的地方豪門。所以今日李芳遠會把他們兄弟叫來,倒不是指望他們出主意,只是表明自己對於驪興閔氏的重視。

聽了閔無疾的話,李之蘭笑了起來。他說道:“你們這些人啊,都被表面的事情矇蔽了雙眼。桓祖(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在四十多年以前才歸附高麗,之前一直在蒙古人手下爲官,你們覺得朝鮮的地方大族就不知道不成?”

“在先大王在位時期,地方的大族就都或明或暗的抵制先大王。若是改姓了朱,難道他們還敢有誰除了抵制之外幹更爲激烈的事情嗎?”

“如果真的有人那樣,那就是在蔑視明國皇室,他們敢蔑視明國皇室嗎?”

“既然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和先大王時候一樣,那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衆人有一會兒沒有人說話。雖然李之蘭的話有道理,但是閔無疾還是覺得李之蘭想的太簡單了。他說道:“青海君,明國之前一直沒有干涉我朝鮮的事情,之後也未必就干涉了。”

“地方上的大族,要是看到明國只不過是給一個虛名,並無其他的幫助,那麼他們未必不會有其他的事情。”

李之蘭反問道:“還會有什麼事情?難道他們敢不承認大王的王位不成?”

閔無疾說道:“那倒是不敢,不過他們或許會聯合起來抵制中央的政令。”

李之蘭說道:“他們一直在抵制中央的政令,這沒什麼好奇怪的。但是先大王總能破壞他們的聯盟,然後推行政令。他們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容易對付。”

然後李之蘭看着打算繼續反駁的閔無疾說道:“並且,現在咱們已經沒有其它的辦法了。必須取得明國的支持,不然咱們已經維持不下去了。難道你有其他的辦法嗎?”李之蘭直接揭露了他們的處境,那就是在沒有外力的支持就要完蛋了。

李之蘭此話一出,3就沒有話說了。不僅是他,其他的人也都沒有其它的話說了。他們都不傻,知道現在的情形十分不好。雖然有某個地方豪門突然支持他們讓他們渡過難關的可能,但是希望渺茫。

這時李芳遠好像是下了什麼決心一般,說道:“青海伯說的對,我已無其它的方法可想,爲了得到明國的支持,只能同意改姓!”

看的出來,他十分的不痛快,也非常不情願,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經別無選擇了,只能接受。

李之蘭此時說道:“明國還有其他的要求嗎?”

金漢老說道:“明國還要求一旦明國打仗,朝鮮必須派兵參戰。不論多寡,必須出兵。”

李之蘭說道:“這是什麼意思?還沒有要求兵數,難道派幾個人到戰場上轉一圈就行了?”

金漢老搖頭說道:“不知。”

李之蘭問道:“那其他的呢?”

金漢老說道:“並無其他要求。”

李之蘭裝過頭對李芳遠說道:“既然明國並無其他的要求,那其實此事已經定下了。”

“不過也不要馬上答應明國的使臣。明日先不接旨,派人與明國使臣再商議一下,看看能不能讓明國吐出更多的好處來。一天兩天的,咱們還拖得起。”

李芳遠卻沒有評論李之蘭最後的幾句話,而是說道:“你們都退下吧。”

衆人退下。李和似乎要和李芳遠說些什麼,但是最後也是什麼都沒有說就退下了。

李芳遠顫抖着,然後站起來帶着宮女走到一個宮殿門口,然後走了進去。

宮殿裡有一名六十餘歲的老人,幾名宮女正在他的身旁服侍着他。她們見到李芳遠走進來,紛紛行禮。

李芳遠揮手讓他們出去。不一會兒,殿內只有這名老者和李芳遠兩個人了。

李芳遠說道:“父王。”原來這名老者是李成桂。

李成桂沒有看着他,而是閉着眼睛躺着。不過他還是說道:“怎麼了?大明還是拒絕了加封你爲朝鮮國王?”他雖然在這裡軟禁着,但是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

李芳遠苦笑着說道:“並非如此,但是他們提出了條件。”

李成桂說道:“什麼條件,讓你如此爲難?麼非是要鴨綠江南岸的地方或者百姓不成?”

“若是明國要地方率或者百姓,可萬萬不能給。那些功臣宿將不會支持的。”

朝鮮的功臣宿將不會支持,不僅僅是因爲那是他們打下的地方,更是因爲他們的田地、山林都在那邊。一旦歸還了地方,他們的財富也都沒有了。

李芳遠說道:“若是明國提出這樣的要求就簡單了,那我就不必這樣糾結了。但是他們的要求比這複雜百倍。”

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780章 大案——供詞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704章 晚會第1126章 傅安與理番院第1055章 最終決戰——常繼宗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1787章 工業時代——工會第737章 色目後裔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1201章 宴飲的最後第799章 廣州人的反應再續第183章 準備第274章 軍校改革第335章 去孝陵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728章 對安南的決定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206章 目的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1251章 反應第373章 在東平州第844章 治傷第945章 在兩衛所第1144章 接見宗喀巴(一)第1367章 黃頭髮的人又來了第336章 縮短孝期與浮現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409章 德州之戰——防彈衣第1124章 傅安(一)第603章 杭州與西安第1457章 怎麼猜到的和爲什麼要猜第1251章 反應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1285章 兩個想要的技術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第845章 安南士紳第431章 驚到的蛇弟669章 攻緬——被襲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1003章 在吐魯番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331章 改科舉與國子監第53章 麪館以及徐家初出場第564章 吳王府第1471章 打臉第1675章 虐待俘虜與憤怒的衝殺第1068章 決戰——百夷衛上陣第1144章 接見宗喀巴(一)第586章 五皇子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1527章 明教教主張無忌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304章 水師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625章 體育第1501章 蘇州驚變——緊急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1662章 巴布納——去巴布納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421章 浮現第1269章 目的駙馬第1198章 金銀的作用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125章 兗州事件——裝神弄鬼第759章 南巡——相關之事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633章 出門第451章 接見使者——朝鮮、扶桑、阿依努第1812章 與商人共天下?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65章 充分準備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583章 親人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354章 前夜第605章 女子學校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806章 戰安南——白鶴第1350章 南洋風雨——援兵是怎麼來的第691章 猜到第53章 麪館以及徐家初出場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714章 安南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