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喪

以禮部尚書鄭沂爲主的官員走進來,對允熥行禮。允熥的注意力趕忙轉到另一個很急的事情上來,也來不及和他們寒暄了,直接說道:“鄭尚書,禮部如何議定大行皇帝的喪禮?”

鄭沂說道:“稟陛下,臣和禮部、太常寺的各位同僚商議之後,議定:”

“京官聞喪次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赴內府聽遺詔。於本署齋宿,朝晡詣几筵哭。越三日成服,朝晡哭臨,至葬乃止。自成服日始,二十七日除。”

“命婦孝服,去飾,由西華門入哭臨。諸王、世子、王妃、郡主、內使、宮人俱斬衰三年,二十七月除。”

“凡臨朝視事,素服、烏紗帽、黑角帶,退朝衰服。羣臣麻布員領衫麻布冠、麻絰、麻鞋。命婦麻布大袖長衫,麻布蓋頭。明器如鹵簿。神主用慄,制度依家禮。”

“行人頒遺詔於天下。在外百官,詔書到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四拜。聽宣讀訖,舉哀,再四拜。三日成服,每旦設香案哭臨,三日除。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禮部備。”

“另,孝陵設神宮監並孝陵衛及祠祭署。”

允熥想了想,覺得還可以,說道:“就按照這個辦吧。”

然後允熥站起來說道:“一定不能出任何紕漏。”

鄭沂答道:“是,陛下。”

允熥又說道:“另,朕要行三年喪。”

這次鄭沂、陳性善等人都跪下說道:“陛下,不可!當以日易月。諸王服喪三年可,陛下不可啊!”

允熥早料到他們會阻止的,所以他馬上說道:“你們以爲,朕效法古人亮陰不言?非也。朕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至,郊社宗廟如常禮。”

鄭沂等人再三勸阻,允熥只是不聽,他們也不得不接受了。

允熥又問道:“那大行皇帝的諡號你們擬定了嗎?”

鄭沂並不知道允熥已經擬定廟號爲太祖了,說道:“臣等擬爲高皇帝,廟號太祖。”

允熥一聽,果然是太祖高皇帝,和歷史上擬定的是一樣的。於是說道:“好,那就叫太祖高皇帝。”

說完這個,允熥覺得最緊急的事情已經結束了,並且他今日真的是非常的辛苦,說道:“現在已經是亥時了,你們回去吧,記得告知所有的衙門舉喪事宜。”

鄭沂答道:“是,陛下。”然後退下。陳性善等人也向允熥行禮之後退下。

允熥揉揉惺忪的睡眼,強行回到乾清宮,勸說允炆他們也回去休息。

允炆說道:“陛下,你明日還要操勞,回去休息吧,我們在這裡守喪。”

允熥說道:“不可!明日還要舉哀,怎能不休息。”說着給王步眼色。

王步接道信號,指使侍衛上前把在場的王爺們都強行拖下去休息,只留了在京諸王中輩分最大的朱鬆守夜。

允熥自己也回去休息了。

============================================================

就在皇宮的喪鐘聲響起的那一刻,禮部主客司招待藩國貢使的會同館內,爲朝鮮使臣專設的庭院中,一名看上去四十多歲的男人在細細數着鐘聲的數目,等到鐘聲敲完的時候,他興奮地說道:“是大明的皇帝,”

說到這裡,想起不對,忙壓低聲音說道:“崩了,君大人真是料事如神,竟然這個時候派我來明國。”

自言自語完了,返回屋內,對其它的朝鮮使臣說道:“我馬上返回國內,你們留在這裡等着大明皇帝的喪禮。”他這一段話是用朝鮮話說的。

其它的使臣紛紛用朝鮮話迴應道:“是,大人。”

先前這人就是朝鮮靖安君李芳遠的親信,他從今年三月起就帶領貢使團隊來京城了。

李芳遠不知道因爲什麼,固執地認爲今年大明將有大變,派自己的親信來帶領使臣隊伍來朝拜。現在果然生事情了。這名親信也就馬上按照事前的約定,準備以最快的度返回朝鮮國內。

這人名叫安成浚,是李芳遠最親近的親信的親戚,所以被派來執行這麼重要的任務。

他拿出大明賜予使臣團隊的腰牌,去見會同館的主事之人去了。

============================================================

第二天一早,允熥因爲心中有事睡得不沉,早早地醒了。醒來之後他對王喜說道:“熙瑤可醒了?”

允熥雖然很關心自己的正妃,但是今日起來就問熙瑤起沒起的主要原因,是今日是喪禮的第一天,熙瑤作爲正妃任務很多不能逃避的。

王喜說道:“陛下,娘娘也已經起來了。”

允熥馬上穿上喪服去了熙瑤歇息的宮殿。

允熥到的時候,熙瑤已經一身喪服穿戴完畢,招呼着宮女、宦官准備服喪的事宜呢。她一回頭,就見到允熥走了進來,趕忙躬身說道:“臣妾見過陛下。”

允熥馬上扶起她說道:“這個時候多什麼禮。”然後說道:“真是辛苦你了,你剛剛生完孩子,就要你這樣操勞,真是對不住了。”

“那些可以由別人代勞的事情,都交給別人來幹吧。你一定要多休息,要不然落下了病根可就不好了。實在不行,熙怡化化妝和你看起來一樣,有些事情讓她來替你。”

熙瑤聽了允熥的話,心中苦笑。她何嘗不想好好休息坐月子,但是她能嗎?她當然會把可以委託出去的事情都交出去,但是怎麼可能讓熙怡來替她?熙怡正大着肚子還不讓人看出來?那樣的話她的名聲就毀了。

熙瑤強笑道:“陛下,臣妾知道了。”然後轉移話題輕聲說道:“臣妾不辛苦,只是苦了文垣了,每個生日都不能過了。”

允熥一愣,才反應過來文垣的生日就是老朱的忌日,當然不能大肆操辦。他竟然沒有想到這點,頓時感嘆男女想到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然後從今日起的三日,就是老朱的喪禮了。允熥每日忙的跟狗一樣,基本上沒有睡什麼覺;熙瑤還好些,但是也是十分的忙碌,基本上一有空閒就能睡着。

熙瑤很感激郭寧妃,她把不少的事情都攬了過去,並且此時大明草創,規矩不多,讓熙瑤不至於總在室外跪着或者站着,最終總算是讓熙瑤沒有落下病根。

閏五月十一日,允熥正式即皇帝位。正常情況下,史書上都會跟一句:“以明年爲##元年,”用警號代替的應該是年號。但是估計以後等到允熥的《本紀》中是無法接這一句話了,因爲允熥沒有訂好年號。

大明帝國一貫是在老皇帝死後不久就會讓新皇帝正式登基,所以禮部的人在閏五月初八就同時開始預備登基大典,初九日就告知允熥十一是好日子,擬定爲登基之日。

允熥對於這個倒是不在乎,反正老朱的二十七日內他都不宜大動干戈,哪天繼位無所謂,反正一般是正式改元那年初冊封皇后、皇太子,熙瑤也用不着受涼,所以點點頭同意了。

然後禮部尚書鄭沂就說道:“請陛下定下改元之後的年號。”

允熥說道:“你們擬定了哪兩個字?”

果然,翰林院編修原質上前說道:“陛下,臣等擬定的年號爲建文,正好與太祖皇帝的年號洪武相對應。”

允熥當然說道:“可還有其它的?”變相否定了這個年號。

翰林院編修胡潤上前說道:“陛下,《史記五帝本紀》有言: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尚書》也有言道: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所以臣以爲,不如取年號爲平成。”

允熥疑惑地看着他:“這貨不會也是穿越的吧?怎麼提出了這麼一個年號?”

然後允熥當然說道:“不妥,衆卿可還有?”

翰林院侍讀董鏞說道:“陛下,《尚書》有言: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不如以昭和爲年號。”

允熥有一點傻眼,這兩個人是商量好的還是怎麼的,怎麼都是這個類型的年號?

允熥仍然說道:“不妥,衆卿可還有別的?”

這時翰林院編修戴德彝上前,允熥搶先問道:“你擬定的年號可是大正?”

戴德彝一愣,說道:“臣擬定的年號不是大正。”

允熥舒了一口氣,說道:“那你說吧。”

戴德彝說道:“陛下,《易經》有言: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魏書世宗本紀》有言:任賢明治,自昔通規,宣風贊務,實惟多士。臣以爲,不如定年號爲明治。”

然後戴德彝又說道:“陛下,大正之意,可是出自《易經》: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臣以爲,此年號也可。”

允熥已經快要神經了,失態的說道:“不可不可!衆卿可還有其它的?”

衆人面面相覷,允熥這可是否定了五個年號了,那接下來該怎麼辦?誰還起了?

這時禮部侍郎陳迪說道:“陛下,臣還有。”

允熥按耐住性子,說道:“陳卿請說。”但是心下卻想着:沒有這個類型的年號了吧?明治之前的我也沒聽說過,有沒有一樣。

陳迪說道:“陛下,《尚書無逸》有言: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不如定嘉靖爲年號。”

允熥想着:‘終於有一個正常的年號了。但是歷史上起年號爲這個的皇帝不是一個好皇帝啊,寓意不太好吧。’

於是允熥還是說道:“不妥。”

這下子徹底沒人有建議了。允熥一連否了六個年號,大家都沒有建議了。

允熥見沒有人再提了,乾脆決定暫時擱置這個問題,說道:“明年纔會改元,先舉行登基大典,等到以後有朕滿意的年號了再說。”

羣臣再次面面相覷,大明立國未久,還沒有類似的規矩,大家也不便因爲這個就違逆了允熥的意思,所以允熥在沒有新年號的情況下就登基爲帝了。

雖然允熥登基爲帝了,但是不意味着老朱的喪禮就結束了,只不過成服了,大臣們除了早晚哭一陣以外,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了,雖然衣服是不能脫下來的,京官得等到二十七日後除服,外地官在成服以後三日除服。

老朱的子孫後代得服喪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七個月。允熥本來是可以以日易月的,但是允熥最終決定也是成服二十七個月,不過他的自由度還是比其他人要高。

至於百姓,京城內一個月內不得婚嫁。素服二十七日。外地的百姓素服十三日,也是一個月不得婚嫁。禁屠宰四十九日。

在老朱的喪禮第一天,也就是閏五月初六,允熥遵照老朱的遺囑,讓老朱四十位爲生育的嬪妃殉葬。

之前秦王朱樉去世的時候,老朱命令朱樉的數名嬪妃殉葬。當時允熥覺得這是十分不人道的,殘忍的,想要廢除。

現在允熥仍然認爲這是不人道的,殘忍的,但是如果從實用角度考慮問題的話,就會現,殉葬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這些先皇的嬪妃,不可能放出宮讓她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允熥在繼位之後以爲老朱祈福爲名義,放了一批宮女出宮,但是嬪妃是不能按照這個來放出宮的。

這些嬪妃不管是留在宮中養着,還是像唐代一樣送去當尼姑,實際上都是國家的負擔,特別是如果皇帝頻繁更換,那更是會積累好多的先帝的嬪妃。那些有名分的還得撥人服侍,完全是隻有投入,毫無產出的事情。

而殉葬的話,就是一了百了了,之後很多年的投入都沒有了。所以允熥心中對這個問題很迷茫。

所以最後允熥決定暫時不想了,反正以後他不用再考慮這個問題了,把問題留給後人吧。

============================================================

閏五月十六日,一騎從北平城的南門飛奔而過。沒過一炷香的時間,朱棣的侍衛張武急匆匆衝入燕王府,一直衝到了後府正在和妃子們說笑的朱棣面前,驚得朱棣的幾個側妃和夫人忙側身躲避,只有正妃徐氏款款的站起來。

張武也顧不上禮儀了,直接說道:“殿下,陛下,駕崩了。”

朱棣驚得馬上站了起來,然後就哭道:“父皇!”然後扶着桌子哭起來。

徐氏也直掉眼淚,但是還是對朱棣說道:“殿下請節哀。”

張武說道:“行人就在前府,殿下,還是先聽遺詔吧。”

朱棣又哭了幾聲,然後在徐氏的勸慰下,站起身來,讓宦官臨時找了麻布裹上,來到前殿聽遺詔。

等到行人宣讀完了遺詔,朱棣讓行人下去休息,然後轉身對後邊的正妃徐氏、世子朱高熾、小皇孫朱高燧說道:“雖然父皇的遺詔不讓進京,但是我身爲父皇的兒子,怎能不進京親自送靈到孝陵。”

然後對徐氏說道:“你隨我一同進京吧。”徐氏點頭。

然後朱棣又說道:“高燧還小,留在北平吧。”

然後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熾,想了一下才說道:“你也隨我一同進京。”

朱高熾含着眼淚說道:“是,父王。”在場的幾個人,和老朱感情最深的,就是高熾了,所以他也是在場的人最悲傷的。

朱棣接着對另外一邊的長史葛誠說道:“葛長史,你留在北平,我不在的這段日子,你來打理北平的事情。”

同樣痛哭中的葛誠點頭。

朱棣又說道:“傳令全城,燕山三衛全體掛孝。北平城的百姓,按照遺詔之中所說服喪。”葛誠又點頭。

之後朱棣又吩咐了幾件事情,葛誠一一答應。然後老朱帶着自己的家人返回後殿。

下午整個北平城都知道了大明的開國皇帝老朱駕崩的消息,一時間經營喪事的店鋪及其火爆,素色的布頭全部賣光了,還有人買不到素色的布頭做衣服,不得不扯了黑色的布頭做衣服,然後儘量少出門。

燕王右衛的孫家自然也知道了這件事情。譚緯兒知道老朱去世,心中也是不好受。

雖然後來老朱要派人處死她,但是譚緯兒並不因此怨恨老朱。這在皇宮之中太常見了,譚緯兒自己就經歷過好多次。

願賭服輸,她所以並不不怨恨。相反,她還懷念老朱爲帝時自己在宮裡的日子。在懿文太子妃死後,文華殿的日子挺好過的。

老朱雖然嚴苛,但是賞罰分明,絕不糊塗的處理事情,十分公平。

就在譚緯兒抿了抿白色的線,開始縫製素色的服飾的時候,她的公公孫紹走過來,見沒有其他人在旁邊,對她說道:“你應該見過先皇吧,陛下到底,是好還是壞?”

譚緯兒疑惑地問道:“公公,咱們家不是鳳陽人嗎?怎麼,公公沒有見過先皇?”

孫紹說道:“當年在南方打仗的時候,我不過是一個小兵,所以只不過遠遠地見過先皇幾眼。再者說了,就是我當時是百戶也見不到先皇,怎麼會知道先皇到底是什麼人?”

譚緯兒說道:“我也只是見過陛下幾次。不過,先皇處事公正,並且殫精竭慮,日日爲國事憂心,是一個好皇帝,他是真的想讓大明的百姓更加富足的。”

孫紹點點頭,說道:“既然這樣,那我就真心實意的爲先皇哀悼一番吧。”

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1119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沙使第762章 大案——採生折割(補昨日欠更)第531章 帶誰第208章 用方第545章 審訊緣故第692章 西南雜談第1735章 發現海盜船第1069章 決戰——百夷衛的驚人戰術與上直衛第610章 媒妁之言和鍾粹夜話第497章 子榮獨對第362章 撤退第494章 對番國與會試放榜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383章 徐家與文官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697章 永問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學的早晨第273章 正名第1056章 最終決戰——攻進大營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468章 羅貫中的遺憾第161章 祖制第1416章 身爲家主第397章 青州城(一)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415章 降與死第1004章 面對危險的局勢第1501章 蘇州驚變——緊急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1079章 最後的圍殲戰(二)第301章 告誡與兒女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1762章 與未婚妻同船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第1033章 見到之後第515章 管稅第220章 家人和朝鮮請求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608章 學校和秀才第1465章 爲了流傳第883章 百姓和各方的議論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687章 設立總督的緣故與昀芷第914章 後宮都是聰明人第798章 廣州人的反應續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44章宮廷內外的陰謀——常藍眼線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1160章 平陽昭公主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700章 難斷(二合一五千字章節,求訂閱!)第1069章 決戰——百夷衛的驚人戰術與上直衛第1752章 炮灰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緒第273章 正名第165章 送行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227章 帖木兒和生孩子第798章 廣州人的反應續第188章 喪番外13:大辯論上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878章 胡朝的末日——束手就擒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65章 充分準備第1057章 最終決戰——想要將計就計第338章 出嫁與江浙第1349章 漢洲攻略(十三)第5章 各自盤算第1516章 抓人第229章 民間輿論第650章 秦肅第172章 投奔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441章 北巡——扶桑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1193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決定第736章 扶桑武士與西方後裔第412章 合圍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399章 朱榑異變番外17:新來的朝鮮同學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697章 永問第1469章 攤牌番外21:祭祀與許願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529章 小武則天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第634章 橫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