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

允熥來到謹身殿,此時禮部的官員還沒有到,謹身殿內只有允熥的屬官們。『

他們見到允熥,馬上跪下行禮說道:“見過陛下。”

允熥在後宮爲了震懾後宮諸人和自己的叔叔、兄弟自稱朕,但是在這些親信面前卻不必如此,因此他說道:“孤還未登基,等到登基以後再稱呼孤爲陛下吧。”

但是陳性善說道:“陛下,禮不可廢。雖然陛下尚未正式登基,但是先帝已崩,陛下就是大明的皇帝。”其它的人也紛紛附和。廢話,誰敢不附和?那不是自己找病嗎?

允熥倒不是很堅持,所以就接受了。然後他要說的是很重要的事情。

允熥說道:“陳卿,朕命你兼任內閣學士,主修《太祖實錄》。”

內閣這個機構是早就有的,只不過一開始只不過是一個顧問機構而已,並且實際上只是翰林院的昇華版。所謂的學士只不過是五品官,完全看不出後來的半個丞相的風采。另外半個是司禮監掌印太監。

主修《實錄》也不像是後來,象徵着很大的展前途。不過修《實錄》還是證明皇帝比較信任你,所以大家都在心中恭喜着陳性善.陳性善本人則躬身說道:“是,陛下。”然後他接着說道:“那,陛下是已經決定,將大行皇帝的廟號定爲太祖了?”

允熥說道:“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就那麼兩個,倒是沒什麼可爭的。並且歷史上老朱就是太祖。

允熥想起了老朱,又止不住的要掉眼淚。他趕忙仰起頭,又用手絹擦,等到不流了才低下頭。

底下的陳性善、卓敬、楊任等人見到允熥哭泣,不約而同的在心中想着:“陛下提到大行皇帝就止不住的流淚,可真是孝順。”

然後允熥說道:“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三皇以後未之有也!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

“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爲漢、唐、宋諸君所未及也!又有何人可比載。”

允熥一邊說着一邊又忍不住哭了出來。陳性善沒聽明白允熥說這段話的目的是什麼,不得不問道:“陛下,這是何意?”

允熥未答。還是秦鬆聰明,他偷偷地拽陳性善的衣服,等陳性善回過頭來之後小聲說道:“這是讓你加在實錄最後的,對太祖陛下的稱讚。”

陳性善馬上說道:“這、這、這,哪有繼任的皇帝給先皇寫這個的?再說了,這實在是稱讚過甚了,最少西漢的高祖就是平民出身。況且哪有和三皇在實錄中相比的?”

秦鬆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道:“你不說,咱們都不說,誰知道這是陛下的意思?另外,漢高怎麼和本朝太祖一樣平民出身了?漢高先是爲秦國的亭長,後起兵反秦,在滅秦以後因功得以加封漢中王,鎮巴、蜀、漢中。之後爲義帝報仇滅項羽,然後纔在諸王的一致推舉下當了皇帝,怎麼就是平民出身了?”至於最後一個把老朱和三皇在實錄中相比,秦鬆也實在是沒法反駁,只能不說。

但是陳性善還是看着秦鬆,心中冒出了大大的問號:‘這也行?’

秦鬆見陳性善還是不太接受,心中着急。不料接下來陳性善自己說道:“那好吧。”他雖然正直,但是在官場混久了,知道該妥協時得妥協。

這時允熥說道:“不必如此,這就是朕的意思,不必隱瞞。”

允熥站起來接着說道:“太祖之功,善莫大焉,難道及不上這樣的稱讚不成?”

因爲列在最後的‘贊曰’一般都會着重描寫功勞,淡化甚至不寫過失,所以寫上這個贊倒是也無妨,除了那句‘三皇以後未之有也!’有些過了,把老朱直接和堯舜禹三皇相提並論,之前還沒有皇帝這麼幹過以外,其它的都比較符合事實。

但是陳性善還是說道:“在《太祖實錄》中寫下這個讚語無妨,但是絕對不能由陛下的嘴中出來,這與陛下的名聲有礙,恐怕千年以後還會有人拿這個來,批評陛下。”

允熥真的很想對他說:‘用不了五百年,中國對於皇帝的分析角度就會生極大的變化,到那時沒人關心這個了。’但是允熥還是接受了陳性善的好意,說道:“朕知道了。”

這件事就定下來了。允熥見禮部的官員還沒有來,又說起另外一件事情:“你們覺得現在的京城適不適合爲都城?”

是的,允熥有一點遷都的想法。

不過允熥絕對不會遷都北平的,因爲北平現在,並不適合爲都。

有後世的歷史學家說中國從宋代以後的規律是政治中心北移,經濟中心南移。但是經濟中心南移是自然而然生的,政治中心北移卻是意外事件。

先看先後定都北平的四個國家:金、元、明、清。其中金、元、清都是異族政權,他們定都北平的原因很簡單,離着他們老巢很近,萬一漢人造反可以逃走,蒙元政權就憑藉着這個逃回了漠北。金和清也並非不想逃回去,只不過他們遇到的麻煩不是,或者說不全是漢人造反,所以沒有利用到,並非沒有這個想法。

而明代比較特殊,他是朱棣造反成功以後才遷都到北平的。理性分析朱棣遷都的兩個重要理由是:1、他習慣了北方的生活;2、老朱生前加封朱棣爲燕王,讓他護衛邊境,這是他的責任。他不敢違背這個責任,又不放心其他人在這裡手握重兵守衛邊疆,所以自己當了皇帝后繼續親自守衛邊疆,所以遷都北平。

這就破除了定都北平是政治規律的說法。

另外,北平此時自然條件也不適合爲都。第一,北平缺糧,歷史上就需要從江南調糧,這給大明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農業社會政府的任何行爲都會造成百姓的極大負擔。

第二,北平缺水。明初還不顯,到了明末北平城的地下水就極少並且不好喝也不健康,凡是有點兒身份的人都吃從城外挑來的水。此時京杭大運河的北段爲了保證通航,被迫使用大量的船閘,從南方調水根本不可能。允熥還在後世的時候看到過一個資料,說大行皇帝2o14年的時候,北平境內的大行皇帝大行皇帝條地上河都瀕臨斷流。

所以北平不適合爲都。允熥覺得現在的都比北平適合多了。

允熥自己相對屬意的是徐州。徐州位於後世中國南北的中間線,離江南又不遠,並且附近有微山湖不缺水,是北方少有的不缺水的地方。至於此前並無王朝定都徐州,那劉秀定都洛陽以前還沒有國家定都過洛陽呢?不也開創了後漢二百年的江山?

不過允熥並沒有下定決心要遷都,所以和自己的親信商量一下。

但是,陳性善思慮良久之後說道:“陛下不是要開海嗎?”

允熥也疑惑地說道:“是啊,怎麼了?”

陳性善說道:“現在的京城瀕臨長江,而長江直通大海,離上滬縣也極近,如果有什麼問題,那可以迅處理。要是遷都到了別的地方,那萬一江南有事,怎麼能很快的知道呢?”

陳性善一語點醒了允熥!定都在哪裡,在這個交通、通訊都十分不達的情況下,實際上關係着國家的政策!趙構難逃以後爲什麼以杭州爲行在而不是荊州、武昌等地?這些地方都沒有當過都城啊!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宋的財政收入十分依賴商稅和關稅,定行在在杭州可以就近看着。

允熥根據後世的經驗,已經決定着重展海權,西北內6另想辦法來處理,所以他只能定都在江南一帶,而不能遷都到其他地方,而江南最適合爲都的地方就是南京了。順着這個思路想一想,即使是遷都徐州也有些遠了。

與之相對的,如果展6權,就需要把都定在西安,畢竟西安好歹還有渭河,水還多一點。

‘是不是老朱也看到了江南以後的區位優勢,所以定都現在的京城,而不是他一度想定都的開封呢?’允熥想着。

想明白的允熥擡起頭來對陳性善說道:“陳卿,多謝你一下子點醒了朕,朕要多謝你。”

然後他掃視所有的屬官,說道:“不必在討論遷都的事情了,朕已經決定不再遷都了。”

秦鬆、楊任他們鬆了一口氣。他們不知道允熥是什麼意思,又不敢問,又怕想錯了方向,雖然允熥十分的平易近人,應該不會因爲他們想錯了而責罰,但是還是不好。

這時,外邊守着的宦官走進來說道:“陛下,禮部的人到了,宣他們進來否?”

允熥說道:“他們到了?馬上宣他們進來!”

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865章 在廣州過年(二)第1071章 決戰——騎兵第272章 掩護與實錄第1699章 理番院迎來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頭兒第555章 廢舉人和印度數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595章 應對第1302章 簡化字最後第1127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準備面聖第1517章 有人叛變第60章……陰謀——行動和解說第349章 文會的意外第59章 ……陰謀——兩處場景第79章 下鄉進村第987章 不得不應酬啊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1022章 守城——林琛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102章 考試第415章 降與死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2章 太子將死第335章 去孝陵第163章 新人第148章 卡廷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77章 兩個相關第160章 祖陵第960章 政務官與事務官第964章 鋼鐵廠續第1285章 兩個想要的技術第1563章 巴布納——爲什麼第1371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下)第1687章 設立總督的緣故與昀芷第650章 秦肅第125章 兗州事件——裝神弄鬼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565章 道理第1145章 接見宗喀巴(二)第1405章 友情第1663章 巴布納——跟隨薩爾哈的理由第1482章 天文學大發現——再觀天文第519章 變革杭州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1726章 凱瑟琳王后的決斷第1059章 最終決戰——僧人營第1748章 見面商談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1445章 對歐洲的謀劃—歐洲人的議論第1735章 發現海盜船第564章 吳王府第54章 前半段徐家第1258章 婚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442章 對歐洲的謀劃—驅逐威尼斯使者與熱那亞的請求第1217章 接媳婦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768章 大案——猜測進展第507章 秦淮第609章 姐夫之命第747章 出巡兩廣——安南人的反應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214章 論跡論心後記第1192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神使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1659章 巴布納——擊破防線第1506章 蘇州驚變——塵埃落定第1174章 插入第1414章 李家慶賀第831章 多邦城——阮勳第192章 初議分封——西域現狀第1287章 西方課先生第196章 新問題第1676章 哪裡來的援兵?第1655章 巴布納——真正開戰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497章 子榮獨對第1705章 哈哈哈,潘金蓮初遇西門慶第1751章 奧斯曼皇帝的想法與文坻的應對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1072章 決戰——差不多了第1433章 打架與緣故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832章 多邦城——預備第80章 下基層上第1040章 鐵門關之戰——賜水第172章 投奔第1720章 退休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1536章 拜訪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