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國家的分析

允熥在休息了好幾天之後,在六月二十五日正式恢復了狀態,開始上朝並正式接手這個當世數一數二的大帝國。

而在之前的一天,允熥就評估了一下現在的大明帝國,用自己習慣的方式。

最新的人口普查顯示,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全國萬戶,萬人。

全國田地總數是857.7623萬頃。洪武三十年賦稅,糧食294o萬石以上,過5oo萬貫錢的各種東西。

允熥在查詢了《宋史》之後,現大明和大宋還是差距很大的。宋代天禧年間(西元1o17-1o21),大宋全國總田地3ooo萬頃以上,賦稅合15o85萬貫錢。

田地雖然明代的一頃比宋代的要大,但是還是比他們要少的多,至於賦稅更是差了四倍以上。

當然,這和大明現在人還少有關。宋代神宗(西元1o48-1o85年在位)末年,全國萬戶,是大明的1.6倍。

從社會構成來看,現在大明是以龐大的自耕農爲主,糅合少量的,類似於常家這樣的大地主階層。此時還沒有後來的官僚大地主階層。

允熥分析以後,認爲之所以沒有官僚大地主階層的原因:一是老朱對於官僚階層管理的更加嚴格,使他們不敢私自通過各種方式剝奪老百姓的土地。

二是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以後,把田地投獻給官宦人家也變得無利可圖,所以老百姓不願意幹這樣的事情。

三,是允熥認爲現在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現在的人太少了!大明領土面積還在大宋之上,但是人口只有6ooo萬。

現在大明有很多在大宋時期開墾的土地處於荒蕪狀態,因爲人不夠用。人少地多,則勞動力比田地重要,在大量田地荒蕪的情況下,誰會去租中別人的土地呢?

對於一般的農業社會的統治者來說,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但是,對於想向外展的允熥來說,人口太少,意味着沒有太多的人口來填飽海外那廣大的土地。

允熥當然是要展海權去搶那些還處於原始狀態的,從文化意義上很難界定的原始人的土地。

允熥認爲,不優先展海權,而是留在大陸之上,啃蒙古草原、中亞那些硬骨頭是非常傻叉的行爲,放着肥肉不吃非要啃硬骨頭。

等着爲了啃硬骨頭把國力消耗一空的時候,回過頭來就會現,大海已經被歐洲人佔領了,華夏失去了制定世界規則,擴大漢人地盤的機會。

東北地區這個時候倒是算不上硬骨頭,但是投入產出比還是比不上經略南洋,所以也放在了次要位置。

所以允熥除了要着重展海權以外,還要鼓勵生育,允熥已經想了好幾條鼓勵生育的辦法,就等着實施呢。

但是光有了人還是不行的,得看人行不行。

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候,整個東南亞的歐洲人不知道有沒有三千個?漢人絕對過了三百萬,但是卻甘心在歐洲人手底下生活,最後被緩過神來的歐洲人各個擊破。

幸運的是,現在華夏的百姓,還沒有經歷過明代二百多年的馴化,滿清二百多年的奴化,其人格的獨立性比清末的漢人要強的多,甚至比21世紀的人還要強。

華夏爲什麼軍隊越來越不能打仗?因爲華夏的皇權太盛,自從漢武帝徹底廢除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以後皇權徹底失去了制衡。

而其結果就是:只要是皇帝,就不能容忍邊軍善戰,因爲邊軍一旦能戰,不提將領會頻頻挑起戰事,萬一他們調轉槍頭造反就完蛋了。

皇帝的親軍居於京城,久無戰事、犬馬聲色下,只會一代不如一代,一旦親軍退化,那其他地方的軍隊也要相應的削弱。爲了穩定中樞,皇帝絕不容許其他各部強於親軍,如此一代不如一代,到王朝末年的時候,軍隊全是花架子,甚至一兩朝後,軍隊就已經不能戰了。

歷任皇帝也絕不容許這個國家出現不受中央朝廷控制的勢力。而爲求控制,必定實行流官制,流官的目的是什麼,真正的用意還是削平本地豪強,使其不會犯上作亂。

基於此理,百姓越羸弱政府就越好‘管理’,而政府越‘管理’,百姓就越羸弱,弄到最後亡國滅種時,百姓如羊羔任由異族宰割。

不是漢人不能打仗,而是歷代王朝的管束和教化使得他們不知反抗。

幸運的是,地方的豪強氏族也會反抗。所以這一過程極其緩慢,五胡亂華期間,還有冉閔帶領漢人進行反抗,還有東晉能夠以江、淮爲依託,守住江南。

到唐代的時候皇帝還放權給邊關武將,雖然最後導致了安史之亂。

宋代加強了對於國家的控制,所以自從平北漢以後宋代的對外進攻戰爭基本上沒有打贏的。

但是這時只是官僚階層徹底軟化,百姓還有心氣,所以岳飛等人帶領部分潰兵組織起百姓就可以打敗金國的軍隊。

南宋末年,華夏又是堅持抵抗蒙古人時間最長的國家。此時的漢人,大概是全世界最有組織能力,最敢抵抗的。

聽說過兩個小故事。一個蒙古人在沙漠裡邊遇到四個大食人,想殺了他們,但是一摸腰上,現沒有帶刀,於是說道:“我想殺了你們,但是忘記帶刀了,你們等着,我回去取刀去,過會兒再來殺你們。”然後走了。

這四個大食人只有一個人跑了,剩下三個都在這兒乖乖的等着被殺。

另一個故事。幾個蒙古人進入東歐的一個小村莊,然後村民戰戰兢兢的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他們。等這夥蒙古人吃飽喝足之後,開始放火燒村子,並且殺人。

整個村子幾百號人,都沒有人要反抗,只會逃跑或者待在原地被殺掉。

而蒙古人不知道出於什麼想法,沒有對抵抗最爲激烈的宋人進行大規模屠殺。根據記載,南宋地區人口只減少了26%,而北方原金國的地盤減少了89%,中亞三千萬百姓殺的就剩下一百多萬。

在長子遠征的時候,蒙古人屠盡當時波蘭都克拉克夫的人,在向巴爾幹的進攻中,也是不斷地屠城。

並且之後的蒙古人並未建立起遍佈全國的統治,基本上採取地方自治制度,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只要交夠了稅錢就可以了,都是地方上自己管理自己。

當然,要是交不夠稅錢,那蒙古人大軍就要和你‘談談心’了。

所以經過蒙元的一百多年的統治,漢人的抵抗精神並未有多少削減。歷史上真正開始對百姓進行馴化是從朱元璋開始的,大明兩百多年的馴化。

但是大明好歹是本族政權,在朱元璋之後使不出太激烈的手段,主要是繼續‘去武化’。

滿清來了之後開始了最嚴密的奴化。滿清塑造了一個可以和印度相提並論的,華夏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穩定國家,如果不是外國入侵,滿清其實可以繼續延續他的統治很多年,很難被推翻。

但是這導致華夏徹底落後於世界,並且從此喪失了文化自信,在經歷過巨大沖擊以後盲目學習西方。

東西方的情況是差別很大的,西方的所謂現代道德觀有些根本不適合華夏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廢除連坐制度。

按照西方的觀點,人是獨立的,所以一人犯罪只懲罰一個人。但是東方不是這樣,有多少一個人坑蒙拐騙心甘情願入獄然後讓家人過好日子的?數不勝數!所以連坐制度允熥決不會廢除!至少要牽連到父母、子女和親兄弟姐妹。

好像有點跑偏,不過允熥要表達的就是此時的漢人還是能夠承擔得起移民的重任的。允熥只要再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放心的往海外移民國內的百姓了。

這個問題就是人民的團結,不至於自相殘殺。歷史證明,以地域和宗族團結起來的移民團體殺起其他的漢人來比殺外人要狠的多。

允熥想出來的暫時的解決辦法,就是被大食人和歐洲人證明有效的——宗教。

最適合的方法其實是塑造國家民族的觀點,但是這很難,允熥有生之年恐怕都見不到多少成效,所以只能用宗教。

想組成一個更加廣泛的團體的辦法是什麼?就是尋找更多的共同點。想象一下,一個移民團夥遇到了另一個移民團夥,聊起來說道:“我供奉玉皇大帝。”對面的人也說道:“哎呀,我也供奉玉皇大帝!”這就找到共同點了。

然後呢,當地土人信奉天方教,這不就區分出內外來了嗎?

並且華夏人一向對於宗教不是深信,大多數人都是淺信,只有極少數虔誠的教徒,不用擔心出現神權挑戰皇權的情況,只能作爲一種地方上的制衡,而這正好可以監督地方官府的胡作非爲。

其實宗族是對於地方政府最好的制衡,但是宗族的缺點剛剛已經說過了,所以允熥不能扶持宗族。

==========================================================

聊完了人的問題,允熥又開始思考政治制度。

前邊已經說過了流官制度的弊端,但是允熥又不能放棄流官制度。在廣大內地改流歸土,允熥倒不是很擔心他的權力的削減,至少現在不擔心,但是土官制度必然導致賦稅的大規模減少。

而允熥想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並且他要實施的一些政策,雖然長遠來看對於漢人有利,但是也必然違反地方上的利益和普遍的想法。

允熥現在有一種使命感,感覺自己就像是彼得大帝,要拉着滿腦子腐朽思想的貴族和百姓向前展。

就像彼得大帝把都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一樣,用皇權來強行推着國家向前走。

所以在內地,必須實行流官制度,讓地方的宗教團體和尚未消滅的豪強勢力進行監督。

說到官制,就不能不提科舉制度。很多人都想不到,真正的儒家是反對科舉制度的。

宋代的大儒朱熹就認爲:最好的制度就是鄉居里選,也就是兩漢的察舉制。就算是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都比科舉制要好。

他還認爲:按照科舉制的路子來,我大宋一定無法收復北方故土,想要還復汴京,必須廢除科舉制,恢復察舉制,然後再過個幾十年就能打敗金國了。

很奇妙吧,朱熹的《四書章句》是現在科舉的標準題庫和答案,但是他罵科舉制罵的最厲害。

科舉制度,選出來的其實是聰明人,或者說能背書、會考試的人,但是不代表這些人會治理地方,更不代表他們有足夠的品格來爲官。這就導致了‘千里做官只爲財’的事情生。

而鄉居里選,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選出來的人,只要國家還不是太爛,就一定是有治理能力、或者道德高尚的人。

這也是《漢書》、《後漢書》上猛烈抨擊**問題,但是其實那個時候的**比宋、明、清要好得多的原因。

而九品中正制是另一個邏輯。九品中正制雖然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但是這使得這些士族不用擔心後輩的生計問題,所以不會大肆貪污。

同時士族之間也會互相競爭,沒有本事的人也當不上主事官,頂多掛個閒職,或者家裡蹲。

但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允熥必須以科舉制爲主,然後適當輔以其他的選官制度。關於這一點,允熥還沒有想好。不過老朱時代,除了科舉制有多種多樣的選官制度,所以不用擔心太強的阻力。

從中央層面來講,允熥認爲華夏曆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漢初到漢武帝前期的制度,因爲那個時候,皇權是有制衡的,有勳貴集團來制衡。

並且那時的勳貴集團也不像是必須軍功才能封爵,文官封爵的有很多,這是一個健康的貴族制度。

皇權有制衡,皇帝當然是不高興的,但是對於國家是有好處的。現在允熥必須趁着自己還清醒,沒有被權力所迷失的時候塑造制衡體系。

部分邊地要實行的分封制,就是對於皇權的制衡之一。在允熥的有生之年,或許他們對中央的制衡很小,但是假以時日,加上允熥要培養的類似於兩漢的、真正的貴族階層,最終形成一個有效的制衡體系,還不至於百姓文弱化。

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651章 岷州第281章 流放與換人第1176章 出乎預料的任用第44章宮廷內外的陰謀——常藍眼線第722章 不約而同——城外的襲擊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1013章 離京坐船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442章 北巡——阿依努與更北第45章 武德衛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1475章 恭賀第1197章 太子和藩王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288章 追捕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1543章 印度之戰——包圍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1327章 漢洲攻略(二)第647章 新入上直衛第511章 再吩咐與見駕第421章 浮現第79章 下鄉進村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6章 尋找後宮支持者第851章 忘了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729章 軍械準備番外11:帝國政治制度——縮水的皇帝與養老的議會第985章 永王回京第679章 唵嘛呢叭咪吽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第112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跪第736章 扶桑武士與西方後裔第1090章 血色——不忍言第322章 後續發展第886章 奸細案——公開第11章 文官反撲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611章 馬匹與徐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274章 軍校改革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425章 建業元年的臘月第1252章 農業改革——試點第360章 發兵濟南第1056章 最終決戰——攻進大營第252章 四個女孩兒一臺戲第412章 合圍第320章 內宮貪腐案(四)第751章 南巡——宣商人面見第584章 奴僕第1082章 歡呼勝利!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794章 大案——廣東的抓捕第1654章 巴布納——阿洪國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916章 暫且不說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1661章 巴布納——人死如燈滅第1247章 允許勳貴經商?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1151章 會見前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318章 內宮貪腐案(二)第931章 客棧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第1125章 傅安(二)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548章 印度之戰——白死?第1790章 工業時代——富裕人口做什麼番外13:大辯論上第1240章 真正的學校——繼續解惑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696章 孩子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1686章 總督府第928章 意外的火器人才第7章 謹身殿大討論——開始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1249章 解釋第1009章 出發前的準備——視察第638章 三地的糧食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1437章 閒聊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316章 調換文武官員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719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北部灣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1068章 決戰——百夷衛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