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

“殿下,王后娘娘想要求見殿下。”在王宮內,一個宦官硬着頭皮向正批答奏摺的朱褆說道。

聽到這話,朱褆放下筆嘆了口氣,嘴張了張似乎想要讓金墨玉進來。但他頓了頓,最後還是說道:“你對王后說,寡人事物繁忙,現在就不見她了。”

“是,殿下。”這宦官答應一聲,轉身就要出去傳令。但他才走了兩步,侍立在朱褆身旁的宦官說道:“殿下,還是奴婢去與王后娘娘說吧。”

“你去吧。”朱褆一想覺得一個小宦官說話王后未必聽,就同意了自己的貼身宦官去傳令。他答應一聲,走出宮殿。過了一會兒這宦官回來,同朱褆說道:“殿下,王后娘娘已經走了。”

“哎。”朱褆又嘆了口氣。自從金漢吉死了以後,王后金墨玉倒是不曾哭鬧給金家補償,也不要求生金家人的官兒,但一直想要朱褆給金漢吉一個美諡。但對於朱褆來說,這是比給金家好處更難辦到的事情。

金漢吉是怎麼死的?是被朱芳遠打了一頓後禁受不住死了,若是給他一個美諡,豈不是說朱芳遠做錯了?雖然朝鮮沒有像中原這樣‘雷霆雨露皆君恩’的極端想法,但也沒有國王承認做錯了的道理。朱褆就算心裡也對朱芳遠不滿意,不,哪怕他不是朱芳遠的兒子,也要維護朱芳遠的聲譽,不能做這樣的事情。

可金墨玉也不知怎麼想的,旁的什麼都不要求,只要給金漢吉一個美諡。朱褆被她說的煩了,只能拒不見他。

不過,“殿下,恕奴婢多一句嘴,您這樣一直躲着王后娘娘也不是辦法。”那宦官說道。他從十五年之前被分配到世子宮中,已經服侍朱褆十五年,情分與旁人不同,還敢說幾句話。

“哎,寡人豈能不知你說的對?但是不躲着他,寡人還能怎麼做?”朱褆反問道。

“殿下還是好好與王后娘娘說理,承諾多給金家,尤其是金贊成(以官職稱呼金漢吉)之子、之孫。打消了王后娘娘的想法。”宦官道。

“哎,今晚寡人回去和王后說一說吧。”朱褆只能這樣說道。

“還有金家,殿下,金家人也要再行安撫。在漢城的金家人以青壯爲多,年輕人大多火氣大,現下這事鬧得沸沸揚揚,若是有人怒氣上涌鬧出不可挽回之事就糟了。”那宦官又道。

“你說的也是,那寡人就再次召見金家衆人,安撫他們。”朱褆隨即就要吩咐人宣金家幾個在同輩中較有威望之人入宮。

可就在這時,幾個侍衛十分慌張的跑進殿內。朱褆正要斥責他們,聽到他們說的話,就呆在了原地。因爲這幾個侍衛先後說道:“殿下,從平安道義州傳來消息,大明遼東都司與英藩之兵忽然打起靖難的旗號,越過鴨綠江攻打我國將士。駐守在鴨綠江邊的將士完全沒有任何準備,被明軍一擊而垮,只來得及將消息傳出。現下明軍多半已經奪取了義州城。”

“殿下,從鏡城都護府傳來消息,永藩的明軍同打出靖難之旗號,越過圖們江。圖們江之軍本就兵少力弱遠不及明軍,更兼被明軍以有備襲無備,全軍覆沒,就連消息都沒來得及傳出。還是明軍圍攻羅先城,守衛羅先城的將士纔將消息傳過來。但現下羅先城多半已經丟失,明軍很可能已經打到清津。”

“殿下,據全羅道奏報,濟州島駐守之明軍近日多了許多,明國東海水師大部駐紮於該島,不知其意圖如何,現全羅道已經派人至濟州島詢問。”

朱褆呆了好一會兒,纔出言說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爲何明國會忽然攻打朝鮮?他們還打出了靖難之旗號?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語氣中掩蓋不住的惶恐之色。

“殿下,據鏡城都護府傳回來的消息,明軍將士號稱有,有,有,用了大印的文書,號稱現下朝鮮局勢動盪,請求大明派兵入朝,平定局勢。大明是應朝鮮之邀入境。”

“明軍有用了大印的文書?是誰送的文書至明國?”朱褆尖聲問道。

幾個侍衛面面相覷,無人回答朱褆的話,而且他們的臉上也不見惶恐之色。朱褆十分生氣,正要出言斥責他們,忽然想到了什麼,頹然坐下。

這些侍衛之所以並不害怕,是因爲他們懷疑是朱褆自己寫了這封文書派人送至大明。朱褆當然知道自己沒寫這封文書,但旁人可不這麼看。現在朝鮮的局勢確實很亂,因爲金家之事兩班貴族之間,朱芳遠與朱褆之間都有了大矛盾,而且難以化解。這個時候請外力來干涉,確實是一招妙棋。而且明國現下在東方的信譽很高,就連滿者伯夷都沒有滅亡,朝鮮國君邀請明軍進駐也不必擔心自己丟掉王位。

自然,大多數人都認爲不是朱褆自己寫的這封文書,但這些人中又有人覺得或許是王后寫的文書。畢竟女人比男人更加容易被情緒左右,一時激憤之下寫出這份文書有可能。而且大印放在宮內,一般人哪有那個本事將大印拿到手?除了上王、大王,也就只有王后了。既然他們懷疑是王后做下的,那這就是王族的家務事,也輪不到他們置喙,所以也不擔心。

‘王后,莫非真的是王后?’就連朱褆自己也忍不住這樣想起來。他比這些侍衛更懷疑王后三分,因爲王后是有前科的。當初審問那兩個明國錦衣衛暗衛後,朱芳遠又順藤摸瓜的調查,查到了金墨玉在其中起了作用,也告訴了朱褆。

“快,寡人要去王后的寢殿。”朱褆忙站起來匆匆向外走。走到宮殿門口,他又想起這幾個傳信的侍衛,對他們吩咐道:“傳令給平安道和鏡城都護府,放棄所有在城外的軍營,堅守城池。寡人馬上會派出使者與大明溝通。讓他們記住,萬萬不可主動起釁,已經丟失的地方沒有寡人的命令不得反攻。”說完這句話,朱褆就匆匆趕去了王后的寢殿。

在路上,朱褆還想着:‘也不知文書是否爲王后所寫。若不是,那就應當是有旁的家族想要渾水摸魚,再細細查詢,現下最要緊的是讓明軍退兵。不過明國的反應也十分奇怪,他們在接到來人不詳的文書後竟然不派人至漢城詢問,而是直接發兵。朱允熥,到底打的什麼主意?’

……

……

十五日之前,大明京城,宮城乾清宮。

“陛下,這是剛剛從朝鮮傳回來的東西。”新任錦衣衛指揮使彎着腰,恭敬的站在允熥身前,輕聲說道。

允熥從他手中接過一個信封,打開來看了一眼見到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強行按捺住激動之情,將紙張又塞回信封裡,同錦衣衛指揮使說道:“不錯,做的不錯。”

“陛下謬讚了。”錦衣衛指揮使忙說道:“這都是錦衣衛分內之事,不值得陛下誇讚。”

允熥笑了笑,又誇了他幾句,說道:“朕還有事,愛卿退下吧。”錦衣衛指揮使答應一聲,轉身退下。

允熥又將幾頁紙從信封中抽取出來,仔細看了幾眼,笑道:“這個東西終於到手了。”又從抽屜裡拿出幾頁紙,對盧義吩咐道:“你馬上將這幾頁紙分別裝進木盒裡。之後吩咐軍驛送到英藩王都、永藩王都、遼東都司與東海水師的母港劉家港,交給英王、永王、遼東都指揮使與東海水師都指揮使。記得六百里加急送過去。”

盧義心中一抖。六百里加急可是最快的一種運送信件的法子,非十分要緊之事不能用,陛下到底要吩咐他們什麼差事?

他心裡想着,但手上絲毫不停,很快將四份文書分別放進木盒裡,又用木契釘死,手裡捧着四個木盒對允熥躬身行了一禮,轉身出了乾清宮。

等他走了,面對除自己之外空無一人的宮殿,允熥忍不住又說道:“多年的謀劃,終於要實現了。”

允熥一直想要控制朝鮮,至少要讓朝鮮與內藩一樣,但朱芳遠一直抗拒此事,允熥又不能違背自己訂下的規矩,做事束手束腳,雖然通過派出大儒至朝鮮爲王子授課,幫助朝鮮改革科舉制,鼓勵本國商人與朝鮮人做生意等事情有些進展,但成效不大。

當聽聞朱芳遠想要更易世子之事後,允熥意識到,機會來了。嫡長子繼承製也不必再多說,朱芳遠想要違背這一制度,是公認不對的做法,可以以此爲由處置朝鮮。

允熥本想一舉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後來又想了想,違背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是極大的錯誤,但以此爲由在扶助朱褆恢復世子之位後繼續插手朝鮮之事於理不合,會引起周圍其他番國的戒懼,並不合算。所以允熥按捺下自己的心思,先後下了那幾道旨意,讓朱褆繼位。但同時,他也下令給東北的遼東都司與二位王爺,讓他們近期不要發動對蠻族的攻打,也不要參與對草原上蒙古人的清剿,體恤軍力,等候他的旨意。

之後,他下令錦衣衛,故意將告知大明朱褆生病爲假的那人的消息被朱芳遠知曉,讓他記恨金家;又動用幾年前安插進金家做客卿、做奴僕、甚至做女婿的人手,挑動金家與朱芳遠對立,最終使得金成復不顧後果的僞造朝鮮國君大印,向大明送了這麼一個文書。當然,朱芳遠竟然一頓鞭子將金漢吉打死了這屬於意外之喜。若是沒有金漢吉之死,事情鬧大還不會有這麼快。

接到這封文書後,允熥就能光明正大的派兵進入朝鮮‘平靖禍難’了。既然軍隊都派了進去,他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控制朝鮮還不容易麼?至於其他番國的質疑,允熥自有法子化解。

想到馬上就能控制朝鮮,允熥心中說不上十分激動,但也有一種願望得嘗的感覺。

允熥站起來,走到殿內掛着的巨幅地圖旁。這幅地圖十分大,向東涵蓋了漢洲大陸,向西一直到拂菻。允熥首先伸手指了指朝鮮東面的佔據三個大島的國家,小聲說道:“之後仿效朝鮮之例,對付日本即可。足利義滿更喜歡自己的小兒子,而非長子,朕也早就耳聞了。況且,朕留了朱恆實這麼多年,也該讓他起到除招募武士之外的第二個作用了。這不必多費心。”

“朕只是擔心這三件事,”允熥又伸手指了指漢洲大陸以東,埃及與京城。“若是這三件事也都圓滿實現,即使朕即刻退位,也不必擔心了。”

……

……

朱褆當然猜不到允熥早已有了控制朝鮮的想法,他來到王后寢宮,詢問王后是否派人送了一封文書至大明,請求大明出兵恢復秩序。金墨玉當然不會承認,她見朱褆用充滿懷疑的目光看向自己,賭咒發誓道:“此事若是我做下的,就讓我天打雷劈!”又拿出剪刀來要尋死。

“不必如此。”朱褆趕忙攔下她,而且打消了對她的懷疑。朱芳遠得知此事後也說道:“此事必定不是王后做下的。”

既然不是王后做下的,那又是誰做下的?朱芳遠與朱褆父子二人都安排人查證此事,想要查出這人。但這並不是現下最要緊的事情,現下最要緊的事情是勸說明軍退兵。朝鮮上下所有聽說過大明的人都知道,憑藉朝鮮的軍隊是絕無可能攔住明軍的,只能勸說他們退兵。朱褆一方面不斷派人前往平安道和鏡城都護府,勸說明軍將領放緩進軍,一方面派人去京城,求見大明皇帝。

朱褆的兩個嘗試都失敗了。不論是英王朱鬆還是永王朱允熞,亦或是遼東都指揮使,都得了陛下的嚴令,絕不可聽從朝鮮人的話放緩進兵,違者重處,他們當然不敢聽從使者的勸說;允熥在京城倒是見了使者,但京城中隨即出現朱褆現下仍是朱芳遠傀儡毫無權勢的說法,允熥在召見朝鮮使者時明確提出要朱褆親來京城。這使者只能趕回漢城將大明皇帝的要求轉告朱褆。

但等他趕回朝鮮的時候,從鴨綠江過來的明軍已經先後奪取或繞過平壤、黃州,逼近開城,距離漢城也不遠了。濟州島的水師掩護陸師在釜山登陸,北上已經打到尚州;永藩的軍隊跨海在江陵大都護府登陸,向西已經進入京畿道。朱芳遠和朱褆,已經被明軍三面包圍。

見此情形,朱褆說道:“等寡人趕到明國的京城,再見到明國皇帝,再勸說他答應退兵,再等到他退兵的命令傳到朝鮮,漢城多半已經被明軍奪取,即使沒有被奪取也已經被包圍。那寡人還趕去明國有何用處?傳令下去,命各地的將士放棄抵抗,放明軍過來。寡人在漢城等着他們,要親眼瞧一瞧他們會怎麼對待寡人。”

朱芳遠也說道:“既然明國如此對待朝鮮,那就讓明國的真面目被所有番國瞧瞧。”

消息傳到各地,本來抵抗就不激烈的將士頓時放棄了抵抗,讓明軍接管;有些城池的守將派人同明國將領商議,供給他們糧草,還願意出錢犒勞大軍,求他們不要進入城池,直奔漢城吧。明軍將領也都通情達理,接受錢糧後直奔漢城。沒過多久,大軍就來到了漢城附近。

在朱芳遠與朱褆預料之中的事,明軍並未開進漢城,而是駐紮在漢城周圍,英王朱鬆、永王朱允熞只帶了幾百個護衛就進入城內來到王宮前,面對王宮護衛還彬彬有禮的說道:“請稟報朝鮮國王,英王與永王來拜見他。”

侍衛趕忙去傳話。聽到傳話,朱芳遠冷笑道:“明國果然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他們以爲這樣,就能瞞過其他番國了不成?讓他們進來,寡人要親自問問他們。”朱褆對父親的話也無異議。

很快,英王朱鬆與永王朱允熞走了進來,朱允熞首先對朱芳遠行了一禮,再對朱褆行禮,之後說道:“朝鮮上王殿下,朝鮮國王殿下,你們應當對英王殿下行禮。畢竟上王與當今陛下平輩論交,國王與太子平輩論交,英王殿下乃是陛下的長輩,你們應當對長輩行禮。”

“少做這些虛事了,直言你們要如何對待朝鮮吧。是否要將朝鮮設爲朝鮮行省,亦或是加封一位藩王至朝鮮爲國君?然後將我們父子,以及所有李氏族人都接到京城頤養天年?若是順服,或許還可以在朝中爲官,就像黎澄一般?”朱芳遠,或者恢復本姓李芳遠,又冷冷的說道。

“你怎會如此認爲?”朱允熞好像吃了一驚一般,說道:“大軍此來是爲了平靖禍難,恢復朝鮮秩序,豈是要滅亡朝鮮?”

“而且朝鮮的情形與安南完全不同。安南最後一位王子被黎季犛?所害,郡主嫁給了越王殿下,越王殿下繼承王位十分正當;而現下朝鮮王室俱全,陛下豈會這樣做?”

朱芳遠見他的表情不像是作僞,也有些迷糊,問道:“既然如此,大明皇帝想要做什麼?除了平靖禍難、恢復秩序之外。”

第246章 接旨第1292章 蕭涌和昀蘊的心思第1334章 南洋風雨——下一步第1563章 巴布納——爲什麼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214章 論跡論心第1662章 巴布納——去巴布納第1161章 事情第273章 正名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1427章 長大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1260章 五城學堂講課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1405章 友情第1352章 南洋風雨——第三個法子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585章 第一個生日第973章 訓話第796章 最後醒來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1758章 開羅——驅趕出城第1560章 印度之戰——醞釀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627章 安秦李薛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1028章 最虛弱之時第931章 客棧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第1503章 蘇州驚變——圍攻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868章 反應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1187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橫濱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70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誤事第174章 文華殿東暖閣第1442章 對歐洲的謀劃—驅逐威尼斯使者與熱那亞的請求第487章 再次出發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774章 大案——‘真’真人第1091章 血色——血債必須用鮮血來償還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892章 來到安南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635章 冒險的商人第809章 戰安南——探查第72章 人力資源最大化第924章 由此所引發的——等着第934章 科學的開端——完結第929章 牧場騎馬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結第778章 身邊人和採生折割案的進展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629章 檢閱第727章 帖木兒的反應——猜測與返回第642章 戲曲與歌第1373章 重力第506章 派出所和下一步第1071章 決戰——騎兵第515章 管稅第1811章 新的軌道列車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1363章 吃飯第406章 德州之戰——預料不到的意外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1517章 有人叛變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718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安南談論第170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第1709章 驚天霹靂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224章 皇家之人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953章 婚姻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422章 洛陽發現第113章 出行第942章 三楊之一回京啦第1145章 接見宗喀巴(二)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808章 戰安南——商議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1764章 做好迎接洶涌議論的準備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1160章 平陽昭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