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 孩子—解惑

(好吧,有點晚了,不好意思,書友們正旦快樂!)

“你們對父親與大臣適才所議論的這些事,有何看法?”送走了張無忌後,允熥重新坐到羅漢牀上,命六個兒子坐到他身前,笑着問道。此時他比剛纔與練子寧、蕭涌、張無忌等人議論事情時更加放鬆,歪着腦袋靠在靠背上,看着自己的六個孩子。

“爹,兒子覺得,若是攻打印度,是否要有合適的理由?畢竟印度千百年來與中原無涉,至多有些商人在市舶司做生意而已。所謂名正言順,若是無合適的理由就出兵攻打印度,兒子以爲不妥,對大明的信譽也有害。”文垣知道在這種半正式的場合,自己不說話,兄弟們是不會說話的,想了想首先發言,提出了這個問題。

其實文垣根本就不支持出兵攻打印度。印度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成爲過華夏的領土,甚至都沒打過多少交道,德里蘇丹國、巴赫馬尼蘇丹國、維賈亞納加爾王國、賽義德蘇丹國等國也從未向大明稱臣納貢,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大明攻打印度的法理都不足。

而且他也不喜歡不斷對外擴張。大明現在控制的土地,即使不算漢州,不算分封的藩國,也已經超過了除唐代以外的歷朝歷代,實際設立府州縣的地方更是比唐代還大,在他看來根本沒有必要繼續擴張。但他知道這話說出來也沒什麼意義,何況他母親還囑咐不要在父親面前說違背父親想法的話,他只能挑這點說一說了。

聽了文垣的話,允熥點點頭沒有說話,而是又看向其他人。文垚說道:“父親,二弟說得對,這一點需要注意。除此之外,兒子還以爲,攻伐印度,更要注意除用兵之外的事情。《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要出兵攻打印度,首先要摸清印度的情形,利用謀略降低他們對大明天兵的抵抗之心,之後再利用外交利用當地的番國,這樣可以事倍功半。”

“至於其他,兒子認爲爲世界其他地方命名很正確,開挖克拉地峽運河也有用處,只是向錢莊籌措軍費這件事,兒子覺得,朝廷向商人借錢太過駭人聽聞,而且所借也不多,是否免了此事?”

允熥再次不置可否,又看向文圻。文圻道:“爹,其他的,二位兄長都說過了,兒子只是再說一點:若要攻打印度,還是要多派兵將。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何況印度有些番國也未必就是兔子。爹還是從中原的衛所多抽調幾萬精銳將士攻打印度爲好。”

之後文垠、文堃和文坤也先後發言,但是他們三人的話基本沒有超過三位哥哥的範圍。允熥又掃視一圈,見無人要再說話,出言道:“父親一條一條來回答你們的話。”

“文垣你說的不錯,所謂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確實要有合適的理由。”允熥首先說道。就目前來看,一個合適的藉口還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向周邊的番國表示大明的正義性,二是忽悠國內的儒生。

“所以父親出兵印度,也不會剛剛出兵就宣稱奪取整個印度。阿拉幹王國在建業四年向大明稱臣,意圖求大明保護,其國西面的孟加拉國經常侵擾其國,令其國國主百姓不堪其擾。岷藩曾經出兵一次驅逐過孟加拉國之兵,但從阿拉幹王國至岷藩所在的上緬甸,中間有高山阻隔,通行不易,岷藩也無力常常出兵保護;若是派兵常駐,阿拉幹國國主那羅彌迦羅又不大願意,而且其國國小貧乏,也養不起大軍。此次出兵印度,父親會以保護番屬國阿拉幹,討伐孟加拉爲名。”

雖然適才與藍珍等人談論的時候允熥開門見山提出了征服印度之事,但朝中官員知道大明此次出兵的目的就是征服印度的人不會超過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都是允熥的親信。第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就是以保護阿拉幹爲名,打出的旗號也是保護阿拉幹。討伐不臣的孟加拉國。這個藉口非常正當,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文垚,你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也十分正確。不過由於一開始只是懲戒孟加拉,伐交也就罷了,伐謀用處不大。”允熥又開始解釋下一個問題。

“父親,伐謀爲何無用?即使只攻打孟加拉,也可利用謀略降低他們對大明天兵的抵抗之心,使得事半功倍,以輕微之代價擊敗其國。”文垚道。

允熥搖了搖頭。他要的就是孟加拉國積極抵抗大明,好通過幾次大規模戰役徹底殲滅孟加拉國的主力。“若父親的心思只是懲戒孟加拉,那你說的十分有道理。可父親是要控制整個印度,就必須殲滅孟加拉所有敢於抵抗之兵,不然若是之後征伐印度其他番國時,孟加拉之兵反叛,如何處置?必須一戰將其兵殲滅,不留後患。”

文垣臉上露出不忍的神色。所謂不留後患,估計孟加拉的軍隊大多數都會被消滅,少數被俘可能也是送到其他番國、被迫背井離鄉。他雖然知道這是必然之事,也明白這對大明之後分封的藩王統轄當地有好處,可還是覺得太殘酷了些。但,他也什麼都沒說。

其他人都沒有文垣的心思,只是聚精會神的聽着允熥的話。“命名世界各地,此事父親就不多說了;修建克拉地峽運河,此事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就如同隋唐時大運河一般。當然,克拉地峽運河遠遠不及隋唐時大運河用處大,耗費也少。”

“朝廷向錢莊借錢之事,勢在必行,你們現在當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但將來,你們會明白的。”現代財政體系的用處對他們是解釋不清的,他只能利用自己身爲皇帝的權威強行推廣了。

“文圻所說之事,也有道理。不過征伐印度父親不急於一時,印度這麼大也不是二三年能夠奪取的。父親計劃利用五年基本平定印度北部、西部與東部,再用五年平定南部,同時徹底降服當地的世家大族;每次也不會同時攻打許多番國,所以出兵太多用處也不大。”

“父親,若是拖延如此日久,于軍心不利。”文垚又道。大軍長期駐紮在外,對軍隊可不是個好事。將士們會起思鄉之情的。唐代府兵制敗壞的起因就是隨着唐帝國的領土越來越大,徵召的府兵作戰範圍越來越遠,而且至少要在一個方向的大戰徹底結束後才能回家,算上來回的路程,往往七八年、甚至十多年過去了,又有戰死的可能,所以後來許多人寧願自殘也不願意服役,導致府兵制敗壞,不得不改爲募兵制。現在大明的衛所實際上就是一種小範圍的府兵制,當然存在同樣的問題。

“首先,父親會盡量徵召願意全家遷居印度的將士出征,將會被分封到印度的藩王所統領之兵大多會是這樣的將士;其次,朕會採用輪換制。”

“輪換制?”文圻下意識重複道。

“輪換制。”允熥解釋道:“既是在征戰時,當一場戰役結束後,將參與此戰的部分將士撤回中原,換另外衛所的將士參戰。下一次戰役結束後,將上次戰役並未輪換的衛所將士撤回中原,換另外的將士參戰,周而復始。大明兵多,每次又只有五六萬人馬,即使征戰十年,也足以保證每個衛所之將士只參戰一次。如此一來,即可解決將士駐紮在外時候太長之問題。”

“可是這樣一來,反覆來回運送將士,花費的路費太多了。”文坤道。作爲一個‘其他’妃嬪生的孩子,他母妃宮裡的條件比在場的另外五個兄弟都差,對於缺少錢花理解的也最深。

“一路海運,花費的運費還不算多,朝廷承受得起。”允熥說道。

“可若是將士無法走海路返回,那……”文圻這話還未說完,就聽允熥說道:“若是深入內陸之地,當然無**換了。”有軌馬車畢竟不是火車,運力也遠遠比不上火車。在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船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速度還不如風帆船快,運力也沒有明顯提高,只是勝在持久,對環境的要求低;可火車出現後,從前的一切陸地運輸方式都很快被淘汰了。除非發展出火車,不然內陸用兵仍然不能採用輪換制。

解釋清楚了這個問題,允熥又掃視了自己的這六個孩子一圈,問他們可有其他問題。文垚等人當然有其他問題,比如到底爲什麼一定要向錢莊借錢。但允熥擺明了不願意回答,他們也沒法問;現在又只是在籌備攻伐印度,而不是已經開始,文垚、文圻又問了幾個小問題,就沒什麼可問得了。

這時已經到了酉時中,允熥吩咐小宦官傳膳,在乾清宮同幾個兒子用了膳,讓他們回去。今晚允熥要去明妃抱琴的承乾宮,所以除文垚之外的其他五個兒子紛紛行禮後就要離去。可此時允熥忽然又想起什麼,對文垣說道:“文垣,你留一下,父親有話同你說。”

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123章 兗州事件——疑點第1275章 三人第662章 攻緬——那羅塔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123章 使者——前奏番外7:帝國最黑暗的年代第134章 北平城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1229章 不要着急第535章 初到蘇州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1108章 伊吾慶功宴——軍之脊樑第1297章 殿頭殿尾周農中間第358章 拿下調兵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1428章 重要的事第1009章 出發前的準備——視察第4章 靈堂和送行第242章 不同的可能第1543章 印度之戰——包圍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139章 戰——血戰第231章 比武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153章 慶功第55章 ……陰謀——誤事第259章 土槍土炮第790章 大案——最後的審問第1663章 巴布納——跟隨薩爾哈的理由第551章 海務院和新市舶司第393章 徐州議事第960章 政務官與事務官第466章 逛上元燈會第412章 合圍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532章 縣試第17章 重陽節——提議軍校第1678章 親人,好久不見啦第340章 繼續與下棋第247章 鄭國公府第1766章 氣數已盡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1459章 爵位改革——降等襲爵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653章 岷王——孟養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287章 巨大的腦補第1775章 文坻第三事——張碳的任命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1125章 傅安(二)第147章 卡廷——追入漠北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508章 幻彩閣第920章 三藩之事第97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1053章 最終決戰——打架第391章 兗州與遼西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220章 家人和朝鮮請求第1764章 做好迎接洶涌議論的準備第868章 反應第1521章 勸說第1240章 真正的學校——繼續解惑第159章 還是朝鮮第1280章 於家父子第73章 關於常家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210章 新的分析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1076章 決戰——擋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842章 佔領升龍城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295章 重新思考第1119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沙使第1337章 漢洲攻略(七)第1506章 蘇州驚變——塵埃落定第1367章 黃頭髮的人又來了第513章 懷孕與學習活動感謝和求訂閱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833章 多邦城——開打第1680章 崩塌第498章 任官第1503章 蘇州驚變——圍攻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