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

“爹。”等其他人都走了,文垚也特意避開後,文垣走到允熥跟前。

允熥看了他一眼,問道:“文垣,適才父親瞧你沒怎麼說話,是對攻伐印度不在意麼?”

“父親,並非如此。《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兒子明白這個道理。即使看起來攻伐印度輕而易舉,兒子也不會不在意。”文垣說道。

“那就是不贊同父親攻伐印度了。”允熥又道。

文垣沉默片刻,回答:“孟加拉國侵擾番屬國阿拉幹,朝廷施以懲戒也是應有之理。”

“其他呢?”

文垣這次沉默了更長時間,纔回答:“父親推崇禮制,主張凡事依禮而行,貿然出兵攻伐印度,似乎有違禮制。”

“看來你確實不贊同父親打算攻伐印度。”允熥倒也不驚訝,只是說道:“父親確實推崇禮制,也主張凡事依禮而行。但,印度諸國並非是尊崇大明的禮制之國,你以爲,大明之禮可否用於這樣從未尊崇過禮制之國?”

“這?”文垣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

“周代分封諸王於國家之外,教化蠻夷,不論是孔子,亦或是之後歷代儒者,都讚頌其爲仁政,功德無量之事。朕攻伐印度,將仁義與禮制推廣到印度,又如何是不對之事了?”

“這。”文垣沉默不語。如果是朝堂辯論,此時文垣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反駁了;但問題在於,他們並不是在辯論,而是允熥想要說服文垣,而文垣又十分明白的知道,允熥攻伐印度的本意並不是推行禮制,只是要掠奪印度的財富,同時安置國內的藩王,所以,他沒有被允熥的這番話說服。

“文垣,父親對大明百姓如何?”允熥盯着他看了一會兒,問道。

“父親對大明百姓極好,縱使是前代賢君,未必能及。”文垣馬上回答。他這話並不是拍馬屁。與歷朝歷代的皇帝相比,允熥不僅從稅賦上注重減輕百姓負擔,而且親自關心如何採用其他辦法改善百姓生活,包括推行新的種地法子等等,歷朝歷代的皇帝從來沒有這樣做過的。文垣的稱讚並不過分。

“外番的百姓若是能夠變成大明治下的子民,對他們是好是壞?”允熥又問。

“對他們自然是好事。”文垣又回答。

“所以說,不論父親的本心如何,最後之結果,都是外番的百姓受益,是否如此?”

“是。”

“所以,文垣,父親怎麼想,並不重要。”

允熥緊緊盯着他,說道:“在歷史長河中,一個人做了什麼,除必定導致他們原本的目的以外,定然會導致一些其他事情。父親打算征伐印度,確實爲了掠奪印度的財富,分封藩王,但這並非所導致的全部事情。在父親派兵征伐印度後,必定還會導致其他事情。”

“父親舉個例子。某人因要復仇,燒了他仇家的房屋。這一做法,不僅會毀掉他的仇家,也會導致其他事情。儘管他僅僅是在仇人家的房樑上放了一把火,但由於被放火的樑柱連接着其它段,仇人的房屋又連接着其他房屋,最終可能導致一場火災,這場大火災不僅僅焚燬了他的仇家,而且使許多別人的財產都變成了灰燼,甚至還有人會被燒死。”

“如此後果,或許並不是要復仇那人的想法,但卻導致如此後果。而且,此人必須爲此承擔罪責,受到律法懲治,並不因他本來並沒有釀成釀成火災之想法,就放過他。”

“那麼,反過來,父親出兵征伐印度,雖然只是想要掠奪印度的財富、分封藩王,但其後果,卻使得兵災過後當地的百姓生活得更好。”

“所以,父親如何想並不要緊,要緊的是父親如何做的,而且在達到目的時,又導致了怎樣的其他結果。如果這些結果是好事,那父親做的就是對的。周代加封諸侯於國外,教化蠻夷時,武王和周公所想的未必就是教化蠻夷,也多半是從蠻夷手中搶奪財貨,鞏固國家。但最後蠻夷得到教化,不再過汝牙允血的日子。”

“這也是爲何先賢要說‘論跡不論心’的緣故。並非僅僅是因爲‘論心千古無完人’,而是即使本心並不如何仁義之人,其做法也未必是錯的。”

“兒子受教了。”文垣行禮道。允熥的話確實很有道理,值得他認真琢磨。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允熥的教導並未就此結束。“文垣,你是皇太子,你將來要繼承大明,繼承父親的位子。所以你琢磨事情,不能按照你的那些先生教導你的想法,即使他們完全出於公心沒有私心。也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

“皇帝,是全天下獨一無二的位置,即使是那些就封的藩王也與你不同。藩王闖了禍出了差錯,還能向朝廷求救,向其他藩王求援;皇帝出了差錯,能找誰求援,誰又能幫得了忙?”

“作爲臣子,或後世人,當然能夠批判某位皇帝做某件事居心不良,即使這件事最後起到了好作用。但對於皇帝來說,卻不能這樣想。你要看到,這件事對國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百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這個高度,而不是從臣下的高度。”

“是,父親。”文垣楞了一下,更加嚴肅地行了一禮,答應道。

“回去後好好想想父親的話。但也不要因思量此事而休息的太晚。”允熥點點頭。

“是,父親,兒子告退。”文垣又躬身行禮,轉身退下。

允熥又看了一會兒他的背影,一直到隱藏於黑暗中,微微嘆了口氣,之後對文垚說道:“文垚,你過來,與父親一起去你母妃哪裡。父親有一件對你極爲重要之事要說。你母妃也知曉。”

“對兒子極爲重要之事?敢問父親,是何事?”文垚不由得問道。

“你的終身大事。不僅僅是婚姻。”

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100章 後續第539章 再接見與遊覽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29章 子澄入彀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058章 最終決戰——真正的目的第815章 戰安南——漂泊於水第1796章 又有進展第759章 南巡——相關之事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196章 新問題第624章 驚奇的一課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番外8:曾經十分悲慘的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73章 關於常家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1654章 巴布納——阿洪國第1431章 與卡斯蒂利亞談判——考慮第1212章 在人市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1149章 談笑,之後轉折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1780章 格致院視察——對張學熙的賞賜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859章 南定——糧草大營的對戰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衛第869章 同樣過年做的事情不同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566章 回京宣旨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第1734章 信心十足的李繼遷第1187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橫濱第98章 議婚第1059章 最終決戰——僧人營第1777章 第四件事與李泰元求見第432章 來自軍方的證據第333章 過山東與白蓮教第1796章 又有進展番外23:我說了真話你也不會相信的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60章……陰謀——行動和解說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340章 繼續與下棋第156章 兩家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第690章 去元取蒙古第1308章 反應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1557章 視察五城學堂第9章 謹身殿大討論——結尾第455章 答應和準備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288章 追捕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599章 初到寶安第929章 牧場騎馬第1435章 如何團結第488章 貢院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1402章 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法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859章 南定——糧草大營的對戰第945章 在兩衛所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496章 瓊林宴召見第609章 姐夫之命第1242章 真正的學校——課程設置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146章 卡廷——反轉感謝和求訂閱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252章 四個女孩兒一臺戲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線索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312章 舉賢令與開始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407章 德州之戰——生擒第634章 橫濱第718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安南談論第450章 得知意圖東侵第1505章 蘇州驚變——轉折第948章 籠絡侍衛第847章 贊儀領兵第1736章 留下成功號第674章 流放的皇族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