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

“既然諸位愛卿都無意見,就暫定這些名字爲正式的名字。”允熥見無人說話,拍板釘釘。

說完這句話,允熥心裡好一陣激動。他制定的種種制度,後人多半會改動;即使不改,除了專業的研究人員也不會記得這些制度是誰定下的。但爲全世界的地方命名,只要華夏能夠一直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就會一直沿用下去,地理課本上多半要提他一句,而且不僅僅是華夏的地理課本。這可真的稱得上將自己的烙印定在世界上了。

“臣馬上命人堪籍成冊,印發全國,以防官員百姓說錯。”剛剛回過神來的黃淮面對已經拍板釘釘的允熥能怎麼辦?只能答應下來。至於其他人,本來就和這件事關係不大,自然更不會出言反對。

“還要多印幾份,每位番國使者至少送到十份。而且禮部官員分發地理冊時要告訴他們,以後在大明都要如此稱呼,若是哪位使者在朕面前出錯,朕會將他趕出京城。”允熥又吩咐道。

“是,臣遵旨。”黃淮又答應。

說過這件事,允熥要說的事情徹底和禮部無關了,黃淮躬身行禮退下。

允熥又與藍珍和李景隆談了一會兒,也讓他們退下了。藍珍倒是想早早的定下主帥和各路副將的人選,但允熥卻不像這麼早定下人選,何況既然要藩國與番國出兵,兵馬多寡、如何排遣還得等到他們將出兵數目上報後才能定下,現在也確實不能確定。藍珍只能略有些遺憾的離開乾清宮。

在藍珍離開前,允熥又湊在他耳邊輕聲說了句什麼,藍珍臉現詫異之色,但仍點點頭。

等藍珍與李景隆離開,允熥站起來伸伸懶腰,又讓小宦官倒了杯茶,對還在殿內的練子寧、蕭涌和張無忌笑道:“練卿,蕭涌,無忌,不用太拘謹,放鬆些。”

“既然陛下有命,臣就聽從聖命了。”練子寧也笑了一聲,略微放鬆了些。他是允熥當皇太孫時詹事府最早的官員之一,已經認識允熥二十年了;隨着鄧愈,馮勝,傅友德,藍玉,王弼,曹震,李原名,茹常、徐宗實、陳南賓這些上一代的詹事府官員或被殺、或老死、或告老還鄉,練子寧也是現在朝中資格最老的原詹事府官員之一,和允熥的情分不同,地位也不同,現在剩下的要麼是皇子,要麼是兩位駙馬,他可以放鬆些。不過,他也沒有太放鬆,只是屁股坐實了而已。

允熥對他這一點很滿意。練子寧雖然脾氣不好,就連當禮部尚書的時候都能和其他衙門的官員吵起來,改任戶部後更是三天兩頭和四輔官吵,和其他衙門吵,但在允熥面前還是很知道分寸的,沒有一點倚老賣老。

“練卿,你一向做事精細,去年大都督府財政廳出缺的時候又打理了三個月財政廳,你告訴朕,若是朝廷出兵五萬,又擔負五位藩王每人一萬,總共十萬兵馬的錢糧,以現在戶部的結餘,可足夠?假設戰爭持續一年。”

“這,還要看敵兵戰鬥力如何,在當地能否找到協助之人,以及能得到多少戰利品。”練子寧雖然不會指揮打仗,但也知道敵人的強弱程度不同,花費的軍費是截然不同的。

“印度大多數番國之兵極爲孱弱,可一觸即潰,但有些國家也擁有少數精銳;至於印度北部的德里蘇丹國和賽義德蘇丹國,手裡必定有從天方徵召而來的精銳,而且爲數不少。賽義德蘇丹國最需注意。這一國的國君黑茲爾原是帖木兒汗國的總督,帖木兒敗亡後不再繼續聽從帖木兒汗國分裂出來的幾個小國之命,自立爲君。他佔據印度西北部,手下有數萬曾跟隨帖木兒南征北戰之兵,而且其中有些人和大明有血海深仇,最需注意。”

“不過,這些番國若說好對付,也確實好對付。印度北部諸番國國君都來自天方,本就與印度當地的巨室大戶不合,大明要是能拉攏了當地的大戶,就能變客爲主,作戰就容易多了。”允熥說了說印度北方番國的戰鬥力,順帶介紹了一番當地的情形。

“陛下,臣仍不知如何判斷。”但聽了這些,練子寧仍然不能預估軍費。

“就假做他們的戰鬥力爲當年安南國的一半,若是能擊破敵軍,可得到的戰利品極多;可找到巨室大戶協助。”允熥只能這樣說道。

“若是如此,”練子寧現場算了算,最後說道:“陛下,臣計算得知,不夠。”

“差多少?”

“大約,差三五百萬貫錢。”練子寧也給不出準確的數字,只能給個區間。

“蕭涌,錢莊總行會,能否支出這麼多錢?”允熥忽然問起了蕭涌。

“陛下,五百萬貫,各省的錢莊算在一起,若是奉獻給朝廷這麼多錢,應當足夠;但他們賬上的錢也會非常緊張,若是哪地發生了意外,商戶爭相取錢,恐怕會有許多錢莊倒閉。”蕭涌爲難的說道。

他和他父親蕭卓早在允熥設立錢莊總行會的時候,就猜到將來朝廷會向他們要錢,蕭涌父子也早有心裡準備;但一次要這麼多錢,還是出乎他們的預料。蕭涌當然知道如武當、少林等大派開設的錢莊肯定還有隱藏的資本,但五百萬貫也足以將錢莊總行會的血抽取七八成了。萬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是大規模的倒閉潮。把錢莊總行會當做自己家在朝中立足的資本的蕭涌當然不願意。

“奉獻?”允熥道:“蕭涌你想錯了,朕並非要他們奉獻,而是以朝廷的名義,向他們借錢。”

“借錢?”

“就是借錢。比如說,朝廷從各錢莊借一百萬貫,爲期一年,月息三釐,到期後朝廷歸還錢莊一百三十六萬貫。有借有還,並非是強要他們奉獻。”允熥笑道。

“這?”蕭涌一時間不知說什麼好。雖然已經有過南洋的藩國向廣東的錢莊借錢之事,但藩國畢竟和朝廷不同,以朝廷的名義借錢,太驚世駭俗了。

而且錢莊未必願意借。誰知道到期時朝廷會不會守信?萬一找藉口不還了,豈不是雞飛蛋打?還不如直接奉獻給朝廷,還能落個好名聲。當然,他們也不願意‘奉獻’,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

允熥聽了蕭涌磕磕巴巴的解釋,心中感覺非常怪異:‘大多數錢莊,很可能寧願奉獻,也不借錢給朝廷?好奇怪的事情,好詭異的邏輯。但,在華夏,這又確實是很可能的。把錢奉獻給朝廷,朝廷或許會給與嘉獎,給個官銜,甚至一個小小的世襲的爵位;借錢給朝廷,不僅可能收不回來,皇帝和在朝官員也未必會感激,若是不還錢,什麼也落不下。歷史上滿清前中期,包括明代,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你放心,回去告訴各個錢莊的東家,朝廷到時候一定會還錢,絕不會賴賬。”允熥說道。

“當然,五百萬貫確實有點兒多,就五十萬貫,而且由各個錢莊分攤。”他又道。

允熥一定要從錢莊借錢,一定要建立起現代化的財政體系。如果一直維持過去那種收稅—支出—結餘—備用的模式,這意味着國家抵抗危機的能力極差,一旦遇到連續數年戰爭和自然災害,很可能財政崩潰。而財政崩潰後政府的應對模式,要麼是加稅,要麼是抄家。加稅,最後增加的稅賦必定落在沒有官員勢力的百姓身上,自耕農和小地主全面破產,造成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完蛋;若是抄家,倒是有可能支撐下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就是靠抄家得到的軍費,面對波及九省的川陝白蓮教起義,滿清也是抄了老西兒們的家給將士開餉。但這種極度不尊重私有產權的行爲必定會導致商人淪爲官員的附庸,錢淪爲官僚資本,對國家的害處更大。

西方國家建立起的現代財政體系就不一樣了。國家在缺錢時向銀行借,渡過難關後歸還,良性互動,不僅不會逼得本國百姓造反,還會促進商業發展。這也使得在工業革命前,英格蘭的財政收入不如滿清,可財政動員能力遠遠強於滿清。

當然,允熥對於從西元1697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時起,確定的以國債爲抵押發行紙幣的做法是不以爲然的。以國債爲抵押發行紙幣等於是國家爲中央銀行打工,他這個皇帝吃到的會比央行的股東還少,那怎麼行!但這些還太遙遠,可以先放一放。

所以允熥一定要從錢莊借錢。但一開始錢莊的東家肯定會心有疑慮不願多借,而且三五百萬的也確實太多了,就先從五十萬開始,一年後還上了,錢莊東家就會增加對朝廷的信心,這樣一點一點,將這個制度建立起來,將錢莊東家對朝廷的信任鞏固起來。

“而且,蕭涌,你也可以告訴錢莊東家,朝廷不會知曉到底哪一家借給了朝廷多少錢,只知道總數,各省的分行會可以只報一個總數。這樣他們也會更安心一些。”允熥又道。

“臣遵旨。”聽了允熥的解釋,蕭涌答應下來。但他仍然沒有完全放下心,心裡想着:‘陛下雖然一貫對商業十分重視,不會刻意賴賬,但萬一一年後同印度之戰尚未結束,朝廷拿不出這些錢來怎麼辦?但也只能先答應,萬一拿不出錢來,到那時再想辦法。’

“還有一事,朕差點兒忘了。”允熥又道:“廣東分行會不在其列,不需借錢給朝廷。南洋諸藩定然會從廣東的錢莊借錢,恐怕沒有那麼多錢再借給給朝廷。”

“是,陛下。”蕭涌和張無忌同時答應道。

“可是,陛下,如此一來,軍費仍然不夠。”練子寧沒有就朝廷向錢莊借錢這件事發表意見,只是說道。

“這些軍費也不是要一次拿出,佔領印度海岸的部分地區後命當地的巨室大戶相助軍費,後續的錢就有了。還可將從敵軍手裡繳獲的東西販賣給商人,也可作爲軍費。若是還不夠,朕從內庫出錢補上。”允熥說道。皇家內庫的錢和國庫的錢可不是一碼事,允熥繼位後又進一步劃分清楚,他又不怎麼愛花錢,現在應當比國庫還充裕,補貼上差額沒有問題。

練子寧躬身領旨。他想聽的就是最後這句話,總算聽到了。畢竟在他看來,其他的都不保準,只有皇家內庫出錢最穩妥。

這時天已經快要黑下來,時候已經不早了。允熥又與練子寧等人說了幾句話,讓他們退下。最後輪到張無忌拜別時,允熥故意拉着他多等了一會兒,貌似無意般問道:“無忌,你掛職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監管兩市舶司,對現在的差事可還滿意?”

“官家吩咐,豈有不滿意的。”張無忌回答。

“這算什麼回答。滿意就是滿意,不滿意就是不滿意,若是不喜歡這個差事,和朕直說,朕不會怪你。”允熥道。

“官家,我更希望能帶兵打仗。”聽允熥這樣說,張無忌改口道。現在的差事輕鬆是輕鬆,但他總覺得自己練了一身武藝,不是用來做這個的。

“那好,這次征伐印度,朕給你一個新差事。”允熥彷彿在等着他這句話一般,笑道。

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778章 身邊人和採生折割案的進展第143章 戰——安全第1457章 怎麼猜到的和爲什麼要猜第843章 軍醫第1181章 軍與監第765章 做夢第152章 追悼第1427章 長大第126章 兗州事件——最後抓人第1479章 囑咐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1774章 文坻第二事——三浦友臻第201章 定年號第1515章 目的第104章 魚之有水第188章 喪第208章 用方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330章 科舉新制度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646章 衛徽第399章 朱榑異變第127章 兗州事件——道教第218章 從前之事第368章 濟南城破第1761章 蘇伊士截殺第1752章 炮灰第405章 德州城外之戰(一)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304章 水師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955章 來到乾清宮第856章 南定——提要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1264章 驚險第138章 戰——兩邊第1154章 被喚醒的噩夢第1362章 從兩輪到三輪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第947章 買首飾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1812章 與商人共天下?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1536章 拜訪第1075章 決戰——老武器新用法第172章 投奔第454章 沙州與京城兩地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1163章 蒙古謀劃——機會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3章 徹底融合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983章 獲得了人民羣衆的支持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748章 雲南的兩個反應(五千字章節送給大家)第1231章 藉口第1214章 在人市續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32章 挖人第1288章 傳授兩門技術的緣故和西學課(六千字章節)第422章 洛陽發現答覆本章說第444章 對待扶桑與取名第1074章 決戰——包圍與中心開花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600章 三家第304章 水師第552章 人選和人員到齊第1332章 南洋風雨——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的想法第491章 二年的會試第381章 監國與納妃第223章 讀書之苦與文采飛揚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1459章 爵位改革——降等襲爵文章相關第1549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敗退與朱高旭的謀劃第677章 送東西和邸報第1335章 漢洲攻略(六)第435章 還有第505章 編戶齊民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55章 爺孫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