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穰苴

(名將)

司馬穰苴(穰念“壤”,第二聲;苴念“居”)

司馬穰苴,即田穰苴,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詳,約與老子、孔子同時代,比孫武略早些。嬀姓,田氏,名穰苴,因被封大司馬,所以後人稱司馬穰苴,春秋齊國人。

宋代,某武將正在進行軍事策略的筆試。

1、《司馬法》是誰寫的?

A、司馬遷 B、司馬懿 C、司馬光砸缸 D、不知道

——字數多一點的應該比較保險。好,選C。

2、《司馬穰苴兵法》是不是司馬穰苴寫的?

A、是 B、不是 C、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D、不知道

——這不是送分題嗎?還用考?肯定是的。等等,這也太簡單了吧,難道有貓膩?再想想。

3、下面哪本屬於“武經七書”?

A、《歐陽法》 B、《司馬法》 C、《諸葛法》 D、《交通法》 E、《婚姻法》

——先空着。

4、《司馬法》又叫什麼?

A、《司馬兵法》 B、《司馬糧法》 C、《司馬掌法》 D、《司馬活法》 E、《司馬死法》

。。。。。。

突然,考場的內場裡傳出一聲巨大的怒吼聲:老子不玩了!讓我跑30公里越野,舉300斤槓鈴,拉弓、騎馬、步射,哪樣都行,還考這什麼鳥試題!這哪裡是考題,這是要人命——哎喲,各位兵爺,吵到你們了,我剛剛是衝動了點。別,別扔我,我不考,回家殺豬還不行嗎?

這個,我編的。正確答案:D,B,B,A。具體題解見下文。

說明一下。在宋代,武將選舉除了武功、步射、馬射等的武考,還有策問和兵書大義的文考,就是軍事策略的考試。考試的內容,就包括《孫吳兵法》、《六韜》、《三略》以及《司馬法》等。考試的地點叫內場。策略過不了關的,就不能當將帥,只能去當兵大哥了。

司馬穰苴是田完(原叫陳完,陳國公子,因國內動亂逃到齊國而改姓田,田氏齊國的始祖)的後代,和孫武是同一個祖宗,兩人還是遠房堂親關係。不過他這一支族是小妾所生,名分比較低,沒有孫武那樣根正苗紅,所以生活過得很一般。

司馬穰苴從小就很聰明,讀過很多書,尤其酷愛兵書。長大後,他不僅有才華,還熟知兵法,可謂智勇雙全,在家族圈裡小有名氣。

這一年,也就是孫武15歲時,晉國派兵打到齊國阿城(今山東陽谷東)和甄城(甄念“真”;今山東鄄〈念“倦”〉城)。燕國趁火打劫,也攻入齊國的黃河南岸地區,而齊軍被打得連連後退。前方戰事吃緊,後方年輕的齊景公抱着枕頭直髮愁。

這齊景公,曾經給孫武的爺爺賜過孫姓,在上冊的《董狐》篇中也露了一把臉。他的哥哥就是那個給崔杼戴綠帽的齊後莊公,最後被崔杼幹掉,爲此還搭上三個一臉無辜的史官的命。

齊景公上位後,前期還行,克勤克儉,虛心納諫,重用晏嬰、司馬穰苴等人,使齊國暫時從內亂中恢復過來,並重新迴歸諸侯大國的地位。

但是後期他開始貪圖享樂,生活糜爛,還胡作非爲,胡搞亂來,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孫武的叔公田乞(也是司馬穰苴的本家)趁機向百姓大施恩惠,使民心慢慢都倒向了田氏。到齊景公死後,田乞就全面掌控齊國國政了。

在晉國和燕國打來時,齊國的幾個大家族剛內鬥完畢,齊景公也剛坐穩。雖然有相國晏嬰輔佐,但真正可靠的武將卻沒一個。就在他愁得不行時,晏嬰給他推薦了一個人。司馬穰苴自此登上歷史舞臺。

好吧,先介紹一下晏嬰吧。人家沒在名相中出現,怎麼說也得給他點鏡頭。

晏嬰是政壇的不倒翁,歷經三朝,前後從政長達五十六年。他個人生活儉樸,住破屋,坐破車,穿舊衣,吃糟飯(好像有點過了),並且聰慧機敏,能言善辯。最著名的莫過於其出使楚國,由此還產生了好幾個成語,如南橘北枳、摩肩接踵(念“腫”)、揮汗如雨等。

他也是個能給普通人雞湯養料的人。他四肢短小,個子很矮,還不到一米四,所以當時楚靈王拿他開涮,讓他鑽狗洞。但他最終當上了相國,還當了那麼久,雖然有家族的覆蔭,但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的能力。

不過,在他任相期間,不但沒使齊國怎麼強大,反而國內紛亂,政治腐敗,家族亂鬥,民生慘淡。這些固然跟齊景公的昏庸荒淫有關,但他本人治國能力真不咋地,實在沒什麼政績。雖然他也常會勸諫,忠心愛國,又特善於辭辯,但最多算名嘴,算不上名相,所以沒把他列入名相。而他的“二桃殺三士”,也讓人覺得他陰險毒辣,飽受後人詬病。

另外,他和孔子還很不對路。孔子曾經來齊國發展,但晏嬰背後使壞,不但阻止齊景公給他封地,還說了他一籮筐壞話,搞得孔子不得不逃離齊國。所以後來孔子死命地罵他。

再說齊景公見到司馬穰苴,攀談了一下,發現真是個人才,樂得不行,立馬任他爲大將,帶兵去前方抵擋晉國和燕國。

但司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出身卑微,難以服衆,怕壓不住場。於是他向齊景公申請,派個人來幫他鎮鎮場子。然後,倒黴的莊賈被派去當監軍,並約定明天一早軍營見。

莊賈還不知道倒黴,開心得整晚睡不着。他是齊景公的寵臣,平常都在城裡宮裡走動,現在榮升監軍,能到外面的軍隊裡抖一抖,那比吃紅燒肉還帶勁。

因爲是齊國第一大紅人,所以第二天許多親朋好友都來爲他送行。一羣人在莊府裡喝得昏天黑地,稀裡糊塗,早把約定丟酒肚子裡去了。

司馬穰苴在軍營裡,從早晨開始等。等呀等,一直到傍晚,莊賈這才搖搖晃晃來了,還噴着酒氣說,沒辦法,朋友多,應酬應酬,誰叫我人緣好呢;哎呀,大家怎麼還不上路呢。

司馬穰苴臉都黑了,轉頭問:不按指定時間到達軍營的,軍法怎麼處置?

士兵們白站了一天,正氣着呢,齊聲大喊——當斬!執行官提着刀就奔過來。

莊賈酒一下醒了:大哥,不會來真的吧,這可不好玩。趕緊派人去找齊景公。等齊景公的使者坐着馬車跑來時,莊賈已經被殺了。

使者剛要破口大罵,司馬穰苴又轉頭問,在營中騎馬亂跑,什麼罪?——當斬!

使者小心肝都快嚇出來。司馬穰苴大手一揮,算了,大王的使者不能殺,把馬車拆了,再把趕車的隨從殺了。

(隨從大罵:我招誰惹誰了我!使者你大爺的,你跑馬晚上回家怎麼跑都沒人理,你在這裡跑個球呀!這天殺的!)

經過司馬穰苴這麼個整法,齊軍面貌立刻改觀,軍容整肅,紀律嚴明,開始奔赴前線。

而司馬穰苴不僅治軍有方,對兵士更是關心備至。一路上士兵們的修竈、掘井、休息、宿營、飲食、疾病等,事無鉅細,他都要親自查看和過問。雖然沒像吳起那樣給士兵吸毒瘡,但他也把供給自己的全部費用和糧食,都拿出來和士兵一起用,與士兵同吃同住同操練。

就這麼着,齊軍士氣高昂,個個摩拳擦掌,要找晉國燕國算賬;連傷兵都舉着柺杖,高喊着要上戰場。消息傳出,還沒開打,晉國和燕國就跑得沒影了。

什麼叫威勢,什麼叫氣場,什麼叫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司馬穰苴馬上帶人追趕,一下把所有失地都收復了。

回來時,齊景公親自帶人到城外迎接。至於那個莊賈,愛死不死的,紅人隨便抓,好的將軍可沒幾個。司馬穰苴馬上又被提升爲大司馬(武職中最高長官,類似兵馬大元帥),田家的聲望也大幅飆升。

這時,齊國的其它幾個家族可坐不住了。

其實,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一些大家族干政的事。除了魯國的“三桓”,晉國的智氏、範氏、中行氏、魏氏、趙氏、韓氏外,楚國前期有鬥、成、蒍(孫叔敖家),後期有屈(屈原家)、景、昭(曾把張儀暴打一頓的昭陽公家)三大家族。而齊國則是國氏、高氏、欒(念“巒”)氏、鮑氏、晏氏(晏嬰家),以及司馬穰苴和孫武家的田氏。

這幾個家族時打時好,時合時分,互相牽制。晏嬰當初推薦司馬穰苴,就是因爲他和田家關係不錯。

而在當時,田家的勢力相對還不算大。但司馬穰苴做了兵馬大元帥,就不同了。那就是三軍總司令,這可很要命。於是高、國、鮑幾個家族(當時欒氏已被趕跑)等待機會。

終於有一天,齊景公喝了一天的酒後,酒興未盡,大半夜跑到晏嬰家,把他拉起來要跟他哥倆好。晏嬰想睡覺沒空。齊景公又跑去司馬穰苴家,但也被司馬穰苴嚴辭拒絕了。

那幾個家族就藉此事,趁機大說司馬穰苴的壞話,齊景公也覺得沒面子,就把司馬穰苴辭掉了。要不怎麼說齊景公昏庸呢。

司馬穰苴被辭後,回家不久就病逝了,死後葬在臨淄城郊(今淄博齊都鎮尹家村)。這也導致田家對其它家族更加地仇恨,後來田家把那些家族趕的趕,滅的滅,最終取代呂氏齊國。

司馬穰苴的史料事蹟不多,讓後人熟知的,是與他有關的《司馬穰苴兵法》。《司馬穰苴兵法》並不是司馬穰苴所寫的,它的原本是古兵書《司馬法》。

《司馬法》,也叫《司馬兵法》。這裡的司馬,不是姓,而是古代掌管軍中事務的官職,司馬法就是有關軍事兵法的書。

它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軍事著作,早在司馬穰苴之前就有了,也比《孫子兵法》要早得多。據說它是由姜子牙編集,後人又陸續添加,在齊威王時,又加入了司馬穰苴的兵法,所以也叫《司馬穰苴兵法》。

它和《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戰國)、《尉繚子》(戰國)、《三略》(西漢)、《李衛公問對》(唐代),並稱“武經七書”。它在唐宋以前,是非常受歡迎和重視的,和孫吳兵法一樣,享有軍事權威著作的聲譽。

它記載了春秋及以前的一些古老軍事理論、戰爭價值觀、作戰戰略方法,以及軍規、軍法、軍禮等軍事條例制度,具有軍事教材的性質。

不過,它沒有完整統一的軍事思想體系,並且太突出仁義說教。而且唐代後,它丟失得太嚴重,到了宋代,從原有的155篇,只剩5篇了,所以對後人的影響沒有《孫子兵法》大。

另外,原《司馬法》的年代是比《孫子兵法》早,但原本在戰國初就已經失傳。而後來補編並加入司馬穰苴的詮釋及著作的《司馬法》,卻是在齊威王時期成書,其年份又比《孫子兵法》晚。所以一般認爲,《孫子兵法》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