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爭議

第243章 爭議

“便是此物?!”

“回家主,正是此物!”

楊家祖宅內,楊汰拿着從張溪那邊要來的紙張,對着楊家家主,同時也是自己父親的楊既,訴說着自己的想法。

“若我等拿下製紙技藝,一者可抄錄各家典籍收藏,以作傳家之用,二者可以此物收買世家寒門之心,三者亦可以此謀利.汰以爲,此乃楊家崛起之良機,家主萬勿錯過。”

楊汰說完,對着家主和各家老鞠躬作揖,以示尊重。

開族會呢,楊汰得按照規矩稱呼楊既爲家主,這時候的楊既,不僅僅是楊汰的父親,更是一家之主。

楊既聽完楊汰的講述,稍微思考了一下,又看向兄弟叔伯,問道,“諸位家老,不知諸位之意如何?!”

一陣略顯嘈雜的討論聲後,楊汰的三叔說道,“此事,卻如汰兒所言,我三房認爲可行。”

楊汰的五叔又站了起來,說道,“此事不可.我楊家恐無此能力,還請家主三思。”

楊汰的二叔想了一下,也說道,“此事無可無不可,利弊皆有,然吾以爲,謹小慎微者,不成大事,若能一搏,亦未必不成。”

楊汰的五叔卻反駁道,“我楊家雖傳承二百餘年,然仍不可比黃,嚴二氏,若貿然插手此事,恐遭兩家報復。”

楊汰的三叔也加入了戰團,說道,“五弟之言過矣,豈不知嚴家家主嚴顏病危,如今嚴家三房和大房內鬥,恐有分家之意,嚴家已不足爲懼。”

“那黃家呢?!”楊汰五叔說道,“縱使嚴家不足爲懼,黃家依然勢大,豈會坐視我等獨享此事?!益州世家,又豈止黃家,那李家,張家,若知此事,亦不會善罷甘休。”

“此倒也無妨,何不與黃家聯手,共抗李,張二家?!”

“黃家豈會做此等自斷根基之事?!”

“亦未可知爾焉知黃家無意取彼而代之?!”

“.”

楊汰看着一羣叔叔伯伯們在爭吵不休,有的能聽懂,但大部分都聽不懂。

這些叔叔伯伯們到底在說什麼,不就是獲取造紙術麼,這種事,咱們楊家自己拿下,悶聲發大財不就好了,跟黃家,嚴家,甚至是在成都發展的張家和李家又有什麼關係?!

楊汰不解,不由的把目光看向了自己的父親,也就是楊家的家主。

楊既微微瞟了楊汰一眼,讓他閉嘴,安靜聽着,等這邊吵完了,回頭再跟他解釋。

而楊家祖宅內的爭吵,最後也沒有一個結果。

楊既就在這個時候出面,做出了決策。

當家主也不容易啊,管着各房的人,要努力維持家族生計,讓家族發展壯大,讓各房滿意,最後還得保證自己這一脈的權威世家家主,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自己的兒子雖然聰明,但到底涉世不深,對世家內部的一些齷齪事情接觸的也不多.但爲了未來考慮,有些事情,是該讓這孩子接觸一下了。

楊既當即阻斷了各房的爭吵,說道,“汰兒所言之事,卻有道理。之事此間風險亦是不小。”

說着,楊既看向了自己的兒子,繼續說道,“紙張一事,正如汰兒所言,我等若能掌握,確實乃我楊家崛起之機。只是汰兒,紙張一物,前漢便已有之,宦官蔡倫更是改進了工藝,能書寫,能作畫,然紙張卻未能流行於世,偶有左伯紙之事,最後也不得其真汰兒可知爲何?!”

“這”楊汰聞言語塞,只好說道,“還請家主賜教。”

楊既點點頭,很滿意自己兒子的態度。

懂就是懂,不懂就問,不丟人。

楊既對着楊汰解釋道,“我等世家,以耕讀爲生。所謂耕者,就是田地,故此祖輩皆熱衷於囤積田產。而讀者,典籍也。若無典籍,我等何稱讀書人。紙張之物,確爲教化利器,只是,若此物流落民間,寒門黔首皆以此物記載典籍,讀書識字,我等世家,與寒門黔首之別,不過是田畝多少而已。故此,蔡侯紙也好,左伯紙也罷,只可爲世家所用,卻不可流落民間。”

簡單來說,紙張一旦普及,寒門和百姓都能讀的起書了,咱們世家的地位就會無形中跟寒門百姓拉平了。

所以嘛,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世家大族會用,但絕對不會主動去推廣。

前幾年左伯造出來左伯紙,這兩年左伯的墳頭草都已經三尺高了,又有幾個人見到過幾張左伯紙的?!

世家大族喜歡紙張,但不喜歡紙張流傳開來。

“再者,如今劉使君成都理政,重設官學,以來敏等倖進之輩裁汰典籍,樹立經典,若的此物之助,我等世家傳家之物恐成旁門,我等若插手此事,恐爲衆矢之的也。”

楊汰頓時恍然大悟。

現在劉備在成都重設官學,任用來敏等人選擇經典,裁汰不靠譜的學說,本質上就是在跟世家們爭奪對經典的註釋權,同時也是在爭奪輿論話語權。

本來世家們就非常不樂意了,如果這時候楊家插手紙張的製造,幫着劉備把紙張推廣到全益州.那些世家幹不過有兵有糧的劉備,還幹不過你楊家這個巴郡二流世家?!

但有一點,楊汰不太明白,所以他躬身問道,“家主,紙張改良之法,乃張郡守所創,劉使君恐怕.早晚能得之啊。”

楊既點點頭,說道,“若非如此,你三叔,五叔,又怎會同意你的建議?!”

楊汰又不懂了。

既然幹這種事兒會有很大的風險,那爲啥還要去幹?!

讓張溪把製紙之法獻給劉備,劉備去推動,讓蜀中世家的不滿,對着劉備發泄就好,咱們楊家置身事外看熱鬧就可以了啊。

楊既則是笑笑,解釋道,“此事風險雖大,但若我等接手此事,便是投靠了劉使君,若劉使君事成,我等可乘風而上,爲一代世家豪傑,若劉使君事不成,我等亦可坐守造紙之術,以此爲護身符,縱不能一飛沖天,倒也可保存家業,不至於家族離散。”

楊汰聽完,仔細琢磨了一下,發現到底是自己的父親,果然行事老辣。

這年頭的世家,可沒有君君臣臣的概念,更沒有什麼家國天下的概念,一切都是爲了家族發展。

如果能有好處讓家族發展壯大,他們不會在意主公是誰,更不會去在意別的世家是怎麼想的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出面去搏一搏,一昧的守舊,是傳承不了太久的。

楊汰以往還是站在一個普通讀書人的立場去考慮事情,但現在楊既這個父親,親自告訴他,作爲一個合格的世家家主,應該怎麼考慮事情。

別人的看法和利益統統不重要,只要有機會讓自己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也能安排好後路,那就去放心大膽的去做。

說完這些話後,楊既站起身來,對着衆人說道,“此事於我等,雖有風險,亦是良機,當不容失之我意決矣,汰兒,三日後於我引薦太守,商談造紙之事。”

就這樣,楊既決定,讓楊汰幫忙牽線搭橋,跟張溪商量一下關於楊家代理造紙術的問題。

張溪對這個事情,也非常的慎重。

倒不是別的,主要是張溪現在也算是長記性了。

楊家的態度實在太過於反常,居然這麼積極熱衷的願意幫忙推廣紙張,甚至還願意以說服嚴,黃兩家配合土地清丈爲代價這有點不太對勁啊。

半年前伱們都幹什麼了?!

前後如此大的反差,導致張溪也開始反思——這個紙張,真的那麼重要麼?!

然後張溪就開始回憶,這個紙張真正普及,到底是在什麼時候?!

宣紙這玩意兒吧,好像是在唐玄宗年間就已經誕生了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間,好像是宋朝.爲啥是宋朝?!

張溪順着時間線琢磨了半天,終於抓到了一絲線索。

經過了五代十國後,宋朝建立後,那時候已經不存在什麼像樣的世家了,只剩下不成氣候的豪族,再加上科舉制的盛行,紙張自然就在民間流傳開了。

再回過頭來想想.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被束之高閣;漢末左伯改良技藝,造出左伯紙,左伯人沒了;魏晉南北朝,胡人入侵,衣冠南渡,紙張卻在世家豪族間慢慢被常用。隋唐一統,紙張又從世家逐漸留向了寒門,到了唐玄宗時期,甚至出現了質優價廉的宣紙。

之後再經歷五代十國到宋,紙張漸漸進入了百姓家。

這看着是一條紙張的推廣史,但其實是世家的衰弱史吧?!

東漢年間,世家力量強盛,所以紙張只能在宮廷和一小部分世家之間流通。

到了漢末,世家力量依然強大,所以左伯的左伯紙只是曇花一現,根本沒有流傳開來,大概率就是讓東萊那邊的世家給私藏了起來,只要我不造,就沒人能用。

魏晉南北朝之後,世家勢力隨着戰亂減弱,只有一些大世家能在這個時代遊刃有餘,所以紙張漸漸的從這些大世家內部流傳了出來。

一直到隋唐一統,世家力量大幅度減弱,關隴軍功集團壓制了世家,這才讓紙張從世家手裡流向了寒門。

再加上楊堅父子,李世民父子外加一個武則天,不遺餘力的打壓世家,這才讓唐玄宗時期有了出現宣紙的可能。

至於五代十國的戰亂後,啥世家都沒了,有些能活下來的,撐死都只能算是一地豪強,根本控制不住紙張的流通了,所以紙張漸漸的流傳到了百姓的手裡,爲後來科舉制的發達奠定了基礎。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的話,張溪驚訝的發現,居然還能邏輯自洽。

但這裡滿還有一個問題張溪搞不明白——如果張溪想的是對的,那麼楊汰的父親楊既,也是巴郡楊家的家主,他爲什麼要插手推廣紙張的事情。

沒道理的,對吧,他也是世家啊。

張溪也不是左伯,他可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手握一郡兵權,甚至可能隨時調動大軍鎮壓叛亂的人,楊家不可能通過控制張溪來控制紙張的流通。

甚至說句難聽的,張溪只要把造紙術往劉備那邊一交,流不流通可就不是世家說了算了,那是劉備說了算。

所以,楊家到底是想要幹什麼?!

是單純想要靠造紙技術謀利,還是有着其他的打算。

這個問題,張溪始終想不明白,一直到諸葛亮親自來到魚復,張溪這纔得到答案。

(本章完)

第92章 疲兵之計第759章 曹魏議事第692章 爭論第1006章 開戰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147章 關平娶親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580章 接應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353章 故交相見第474章 魏諷謀反案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269章 清閒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281章 漢中之戰序曲第36章 單福薦諸葛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907章 南下第301章 收降第891章 應對與變故第47章 曹仁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928章 授徒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646章 議事(三)第1213章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787章 陸遜的戰略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1068章 朱然突圍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889章 孫權的顧慮第612章 撤退辦法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1077章 北伐之議第63章 火箭第834章 追擊第383章 分配第271章 周瑜的想法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269章 清閒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226章 馳援荊南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5章 上任第1175章 烏龜出殼了第208章 雒城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507章 開戰第438章 等不來的張郃第1114章 拆東補西第555章 東線戰事第833章 誘餌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430章 任免第957章 天意第77章 練兵衝突第98章 劉表病重第626章 敗退第255章 鄧艾的親事第402章 魏延的傷勢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589章 試探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729章 空城計第594章 輪班制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901章 戰後處置第877章 城門攻防戰第1065章 姜維東進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1244章 全琮的心思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936章 蒲阪津之戰第1068章 朱然突圍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689章 治理雍州第133章 親事第131章 攻城(二)第938章 求戰第204章 名分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642章 兩員老將第644章 議事(一)第388章 戰略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