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契丹會如何?

大名府是晚唐五代“河朔四鎮”之首魏博節度所在地,臨大運河,不但是河北路的中心,也是控扼華北的戰略要地。唐僖宗光啓四年,時任魏博節度使的樂彥禎擴大城池,建大城、羅城和牙城,大城周八十里,羅城週四十里,成爲天下屈指可數的大城。同光元年李存勖建後唐,以此地魏州爲國都,這座城初步有了都城的規模。

現在的北京城,即是以樂彥禎擴建後的城池爲基礎,廢棄了最外面的大城,以原先的羅城爲外城,牙城爲皇城。四十里羅城,大名府依然是天下最大的城之一。

趙禎北巡到這裡,皇城依然沒有完工,以東部完工的部分爲其駐陛之所。前面時巡殿爲日朝的地方,中間的靖方殿議政,後面的慶寧殿則爲其寢殿。徐平等一衆大臣,則在保成門外的衙署視事。外城內設軍營,佈置約六萬禁軍。

那一日點將臺上接見河北諸將之後,趙禎歇了四五日,纔算緩過來,開始視事。

這裡到底不是開封府,上朝不如原先頻繁,改爲了五日一朝。不上朝的日子,則與宰執大臣一起,在靖方殿商議政事。相對在東京的日子,這裡輕鬆多了。

過了不到十天,趙禎就覺得沒有意思,偷偷派人回開封,接了張婕妤來。此事引起朝臣抗議,皇帝北巡親征,不想正事,竟然讓婦人女子隨軍。最後還是徐平壓了下來,此次趙禎是北巡,並不是親征,不應當以軍法要求。接了張婕妤來也好,讓趙禎安心,在大名府多住上些日子。整編河北禁軍非一朝一夕之功,沒有一年半載理不出框架。

七月流火,過了半個月,天氣就明顯涼爽下來,朝政慢慢走向正軌。現在國政不重要的事情,由在開封府監國的呂夷簡處理,重要事務飛馬報大名府。兩京相距四百里,快馬送文書可以一日到達,政事並不會耽擱。

今天不上朝,趙禎在宮內擺了筵席,讓徐平和一衆宰執赴宴。

到了尚顯簡陋的皇宮,只見趙禎身穿便服,舒舒服服地坐在院裡的樹蔭下。手中搖着大扇,旁邊案上放着冰水,還有大瓶的葡萄酒,甚是愜意。此時天下的果酒,北方主要是葡萄酒,南方則是柑酒和荔枝酒。盛夏炎熱,飲用果酒可以去暑。

徐平與一衆大臣上前行禮如儀,趙禎吩咐賜座。待衆人落座,趙禎懶洋洋地道:“前些日子暑氣着實難捱,這兩日天氣涼爽下來,與衆卿飲一杯酒。”

龐籍捧笏:“陛下遠離京城,到河北重地,非同小可。前些日子接見河北諸將,雖則士氣可嘉,但檢其器甲,多有破損,查其士卒,人有飢色。北方契丹聽聞正點集兵馬,揚言秋後南下,天下正是多事的時候。陛下當勤於政事,不可縱意享樂。”

趙禎聽了,先看了看徐平及其他大臣,才道:“我與百官冒酷暑,跋涉數百里來此河北重地,正是因契丹有不軌之意。古人云當勞逸結合,閒時飲一杯酒也無不可。”

龐籍還要再勸,徐平道:“前些日子正當酷暑之時陛下接見河北將領,身子不適。到現在終於調理過來,此是好事,飲一杯酒就飲一杯酒。”

龐籍見杜衍和明鎬兩人都斂目低眉,並不說話,其他人更加不當一回事,只好住口不說了。徐平本人雖然對正事非常認真,但對於日常生活,不管是皇帝還是百官,都採取一種儘量不干預的態度。前些日子趙禎接張婕妤來,龐籍和御史臺的官員就極其惱怒,最後因爲徐平置之事外的態度,最後不了了之。連接嬪妃來徐平都忍了,趙禎日常喝幾杯酒徐平更不會管。皇帝有了宰相的支持,其他人縱然看不慣,也只能憋着。

趙禎吩咐給羣臣倒上了酒,隨口問道:“我們到大名府也有半個月了,按理來說消息當傳到了契丹。你們說,契丹人會如何應對?”

徐平道:“無非是點集兵馬而已,至多是以大軍臨易州,還能如何?現在正是秋糧結實的關鍵時候,一個照顧不到,秋後就要少收。契丹如果真以大軍臨易州,則山前數州的民夫必然要被徵用,今年他們的秋糧就要耽誤了。”

喝了一杯酒,龐籍的臉色終於緩和下來,接口道:“本朝兵馬不預農事,縱然是盛夏調往河北,也於民間無礙。如果契丹在這個時候點兵,豈不正中我們下懷!”

明鎬道:“由不得契丹不點兵!河北諸將自睹天顏,士氣正盛,不時耀武揚威於拒馬河畔。數十萬大軍前出,要的不就是契丹要隨我們而動!”

趙禎連連點頭:“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數十大軍在河北調動,費錢糧不少,盛夏之時又着實辛苦。若不能引動契丹,可是有些虧了。他們若不動,要想想辦法。”

此次禁軍開拔,賞錢來自於趙禎的內庫,大熱天接見衆將吃苦的也是他。不能夠從契丹那裡討些彩頭回來,趙禎覺得虧得不行。那一天回到皇宮,趙禎只覺得自己半條命都沒有了,好幾天不敢到太陽底下,生怕再被曬壞了。

衆臣知道此次北巡,皇帝下了大本錢,頗有些不甘心的意思,心中暗笑。

徐平道:“不需猜,陛下北巡到大名府,在盛夏點將,傳到契丹之後,他們必然會點集兵馬起來。如果拒馬河對面沒有契丹大軍,衆將必然羣起上章,要陛下北伐。到了那個時候,朝廷只怕壓也壓不住。這道理是擺明了的,契丹人不會不明白。”

龐籍和明鎬連連點頭,經過了前些日子的大場面,河北禁軍的士氣已經鼓動起來。如果契丹沒有應對,衆將就按捺不住,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兩國發生戰事。

一國之政,不是統治者說怎麼樣就怎麼樣。哪怕是大宋朝廷不想打,對面契丹沒有大軍應對,河北的禁軍不會老實看着,戰事不知怎麼就會挑起來。

喝了幾杯酒,徐平道:“契丹的兵馬一定會來的,這一點倒不用疑心,大國不會跟小國一樣胡來。朝廷要準備的是,契丹在這個時候點集兵馬,必然會擾動民間。到了秋後契丹境內糧欠收,兩國再在前線對峙,百姓不堪,如果逃進本朝境內來怎麼辦。”

契丹的農業地區就在前線,大軍聚集,當地百姓要被徵了服徭役。不徵民夫,幾十萬人根本無法動彈,連吃住問題都解決不了。民間青壯一徵,就要影響農業生產,糧食欠收之後,秋冬季節百姓過不下去,逃到宋境幾乎是必然,要想好怎麼應對。

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6章 書生張載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23章 流民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33章 家信第76章 臨機處置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39章 文理荒謬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34章 雜事第123章 出書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138章 憤怒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8章 交接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147章 破綻第77章 你倒黴第82章 別機機杼第69章 光耀門楣第34章 同年歡宴第72章 三個關節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84章 蓄勢待發第69章 姚黃魏紫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7章 學以致用第21章 黃白朮第40章 誰承其後第18章 徐昌定親第282章 桑懌歸來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34章 移民第97章 布衣上書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209章 楊文廣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93章 新格局第134章 鬧事第80章 按規矩來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37章 何爲神?第28章 殿中議事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15章 擺攤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8章 讀書說一下最近情況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36章 孟州通判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14章 故人第11章 清貴之選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61章 意外第63章 工場第81章 祭奠第137章 何爲神?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4章 郊迎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146章 分別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38章 出仕第247章 大變將臨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100章 鑄錢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29章 重貶第93章 王師北來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