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

徐平看罷手中的公文,隨手交給旁邊的杜衍,口中道:“契丹以皇太弟重元爲南京留守,兼天下兵馬大元帥,而不判北南樞密院事。”

幾位宰執傳着看罷,丁度道:“重元在契丹地位非他人可比,以其爲南京留守,是真防本朝攻山前幽州。雖有王太尉鎮雄州,河北諸將還是不時鼓譟北伐,契丹人必有耳聞。”

王德用雖然沒有帶兵打過大仗,但其在契丹的威名很盛,在禁軍中的聲望也高。他坐鎮雄州、保州前線,最早是防契丹人的。結果現在是宋軍戰意高漲,任務不得不反了過來。

明鎬沉默了一會,才道:“耶律重元曾在豐州敗於相公,讓他到幽州,只怕契丹人並不是爲了打仗。相公隨聖上北巡,兩國交戰,契丹還能指望耶律重元一雪前恥不成?”

年前在豐州,耶律重元對上徐平,結果很狼狽。這次還是徐平隨趙禎北巡,兩國一旦真打起來,宋軍在前線指揮的肯定還是徐平。明鎬在軍中多年,其間經過數次大戰,可不相信耶律宗真這麼糊塗,再派耶律重元來對徐平。

徐平笑道:“簽署說的有道理。此次重元正式去了兼判北南樞密院,只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爲南京留守,意思甚明。且過些日子看看,如果契丹皇子耶律洪基判北南樞密院,則此次派耶律重元到幽州,只是契丹國主要以其子爲太子罷了。”

衆人深以爲然。耶律宗真是子繼父位,但儀式上還是以柴冊禮登基,契丹並沒有正式形成父死子繼的制度。蕭耨斤要廢耶律宗真立重元,重元主動向宗真告密,在平定太后的叛亂之後,耶律宗真曾答應重元,死後由其繼位,並立其爲皇太弟,爲契丹正式皇儲。現在耶律宗真春秋正盛,其子燕王耶律洪基已經十一歲,耶律宗真只怕要反悔了。

契丹與大宋南北對立,雙方的政治互相影響,制度上很多模仿的地方。耶律宗真和趙禎一樣,都是幼年登基,由太后當朝。後來不同的結果,對耶律宗真刺激很大,有意地在制度上借鑑宋朝。只要不應對失當,兩國並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一點耶律宗真應當很清楚。把律重元正式派往幽州,並去其判樞密院事,更多的是爲皇位繼承安排。

現在耶律宗真所做的,就是模仿數十年前的宋太宗,反悔兄終弟及的諾言,安排兒子將來繼承皇位。趁邊境局勢緊張,把耶律重元踢出王庭,便是重要一步。

去年在豐州前線沒有談妥誓約,今年雙方在邊境對峙,比拼國力,接着談。只要邊境軍力大致均衡,雙方都不會冒險發動戰爭,耶律宗真藉機辦點別的事在情理之中。能夠確定父死子繼在傳位順序,契丹稍微吃點虧,也是能夠接受的。

幾人商量了一會,均覺得契丹的用意可能就是如此,兩國沒那麼容易打起來。

判斷不會打起來是一回事,認真進行戰爭準備是另一回事。知道不打,一切也都按照要打來進行,因爲不打的前提是你對戰爭的準備到位了。放鬆警惕,本來不會發生的戰事可能就會真地發生,這是雙方和平的前提。

公吏進來行禮:“相公,館伴使富舍人與契丹使於門外求見。”

“請他們進來。”公吏出去,徐平以衆宰執道,“這幾年劉學士往來兩國,着實是不容易。但願這次契丹君臣想明白了,能夠把誓約定下來。”

幾位宰執一起笑了起來。趙禎北巡,按照規矩是知會了契丹的。契丹商量之後,再次派出劉六符,以拜會北巡的真禎爲名,到大名府來。拜會是禮儀,但劉六符真正的來意其實還是誓約的談判,這一點大家都明白。

不大一會,富弼陪着劉六符進了衙署,與位宰執見禮。

徐平吩咐設座,對劉六符道:“學士一路勞頓,辛苦了。”

“酷署已過,一路又沒有雨雪天氣,哪裡算得上辛苦。去年在青冢見相公,正是嚴寒時候,那時纔是辛苦。只是可惜,多日商談,誓約並沒有議定。”

徐平吩咐上茶,對劉六符道:“國家大事,豈能草率。上次沒有議定,我們慢慢再談。”

問過了路上情形,徐平不再繞彎子,對劉六符道:“學士此來,可要接着議誓約?”

劉六符應是:“誓約一日不定,邊境便一日不得安寧。此正是忙農事的時候,我這一路南來,卻見農夫忙於應付差役,農事不修。農爲天下之本,治國理政,豈能置之不理。”

徐平微笑不語。劉六符說的是契丹境內,宋朝境內可沒有耽誤農事。河北禁軍的糧草是這幾年積攢下來的,短途運輸靠的是廂軍和禁軍自己派人,連義勇和弓箭手都沒用。加之因爲黃河改道,大名府以東以北受災頗重,人口外流,哪有多少農事。

河北路的災民是就近在京東路安置,那裡的上等戶,依照戶等挪出一間到五間不等的房屋,讓災民居住。現在水患基本消除,災民正在陸續返回,重整家園顧不上農事。

由官方統一安排,居民按照各自能力提供空房救助災民,京東路此次做得讓徐平非常滿意。這件事要做成功可不容易,城裡的空房大多出租,每天怎麼也有六七文租金,農村的空房雖多,但多放置雜物。無償提供給災民居住,官方控制力弱一點都做不到,控制力夠了,平時不得民心也會怨聲載道。能夠幫着河北災民平穩過渡,可見京東路平時施政最少是及格的。就這一件小事,能夠做到的歷史時段並不多。

見徐平不接話,劉六符自己也覺得沒有意思,轉換話題道:“兩國交界,邊境綿延何止萬里。若沒有誓約約束,邊境日日衝突不斷,本國難爲,貴國也將不勝其煩。”

徐平道:“自去年在青冢,我就已經向學士說過本朝的意思,誓約當最好是立。是貴國執意不肯,一定要作過一場試一試。試過了,還是你們不許啊。”

“相公誤會,本國是真地想立誓約。只是你們要取消歲幣——”

“什麼歲幣!銀絹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是每年助你們太后之費。現在貴國太后都因爲謀反被幽禁起來,銀絹當然也就沒有了!此事不須再提!兩國互通有無,可以在邊境選地開互市,你們要銀絹,拿馬來換也可。平白得財物,斷無可能!”

劉六符一時怔住,這次徐平不再像上次那麼委婉,直接回絕了再難歲幣的可能。心中明白這就是宋朝的底線,誓約要立,契丹就不可能再每年白白得到財物。但契丹的王公貴族卻不死心,每年數十萬的財物沒了,他們如何肯甘心?

(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見諒。)

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22章 新米第227章 超市第24章 談判第32章 小縣第87章 好事第86章 兩全其美第91章 大勢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70章 兩個榜樣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88章 改制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1章 回到從前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250章 露布報捷第124章 誰願意掃垃圾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38章 軍法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62章 宰相氣度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24章 談判第62章 宰相氣度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15章 對抗第24章 大動作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第188章 開戰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63章 在路上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28章 月夜第26章 前奏第44章 細鹽第54章 解散佛社第281章 最後期限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35章 食物和酒第215章 合夥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74章 埋伏第284章 新軍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69章 光耀門楣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35章 三輪車第40章 軍令之外第13章 蠻人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29章 刻漏社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98章 三人成虎第6章 酒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68章 田園風第269章 對峙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100章 虎威第105章 先生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231章 購物券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43章 插手忠州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09章 補天裂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13章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