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事不怕細

徐平說得苦口婆心,韓琦卻聽得一頭霧水。在韓琦看來,軍隊就應該是招之能來,來者能戰的,哪裡還有什麼聚散如意的問題?致於握起拳頭打人,就更加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比平常讀的兵書上講的差得遠了。

雖然沒有說出來,徐平也從韓琦的神情讀出了他的意思,最後只能無奈地住口。還能夠怎麼說呢?徐平自己是從十年前在蔗糖務手把手招兵、帶兵,一點一點地總結出了這些經驗,就這還要加上前世的見識。韓琦除了任地方官,朝堂中多是任臺諫詞臣,實務接觸的就不多,對軍事就更加是一竅不通。光看兵書就能打仗?紙上談兵的故事白學了。

兵書說的有沒有道理?對不對?實事求是地講,大部分是有道理的,是正確的,但真正用於實際中,必須要跟自己的軍隊、自己所面對的形勢相結合。

招之即來、來之能戰,你憑什麼讓手下的軍隊做到這一點?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軍隊數千年都沒有幾支,想讓自己所帶的軍隊做到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血。

握成拳頭打人,換一種說法就是進攻時要集中優勢力,力求徹底乾淨地消滅敵人。防守時要有實有虛,有重點佈防,而且要保持隨時集中兵力反擊的能力。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可就千難萬難,不是你說一句話所統的軍隊就能夠做到的。

節制兩路兵馬,指的是統一指揮軍事行動,平時的帶兵他是不管的,不然徐平也沒有必要跟韓琦苦婆心說這半天了。他最怕的,是到了戰時,自己佈置了軍事任務給韓琦,他沒有辦法保證讓涇原路的軍隊去完成。事後追究責任有什麼用?仗打敗了,自己同樣要跟着背鍋。一年多打兩場勝仗,千能萬難,把戰績敗光卻只在轉念之間。

這些在歷史上留下偌大名頭的人,大多內心都有自己的堅持,不是輕易能夠被人說服的。這不是壞事,徐平也有自己的堅持,正是有這種堅持,才能在經過磨練之後,成爲棟樑之材,撐起一方天空。可惡變可惡在,韓琦的磨練跑到徐平這裡來了。

最後,徐平無奈地道:“這一年多我在秦州,以來西北的宣威軍和歸明神武軍爲本,加上本地駐泊禁軍,以及蕃兵和自川蜀新招士卒,整訓部伍,擴到了五六萬人。幾個月間兩場大勝,這支軍隊尚算能戰。做這些事,我也算是有了一些心得。這樣吧,明天我們一起到定西城去,那裡新招來的川蜀新兵正在訓練,老部伍正在整訓,希望予你有所啓迪。”

韓琦拱手道:“雲行厚愛,我自當不負所望!”

徐平微微搖了搖頭,不再提起兩路公事,只跟韓琦喝酒,說些舊事和同年間的見聞。

自秦州出發,過長山寨,走青雞川,走新建的者達堡,到定西城的大道已經修通。秦鳳路跟其他幾路不一樣,徐平的原則是能不修的堡寨儘量不修,治理防禦以合併族帳之後的村爲主,即使修起來的堡寨,防守也主要是靠本地鄉兵,參以一部分廂軍。禁軍序列以大隊駐紮於幾處交通方便的軍事據點,必要時配合廂軍和鄉兵對付地方叛亂。

主力軍隊如此佈置,是先前跟韓琦說的聚散如意的組織和制度基礎。招之則來,來者能戰,你憑什麼要求軍隊做到這一點?你下令集結軍隊的時候,他們卻各個都有自己正在執行的作戰任務,不是剿滅這處族帳,就是應付那處叛亂,軍令一下他人就能夠來了?沒有相應的組織和制度相配套,這就是一句空話。

韓琦騎在馬上與徐平並排走在山谷中的大道上,見道路平坦,時不時還能見到運輸大批物資的車隊,與路上的行人各走一邊,並行不悖,對徐平道:“我出京時,人人都說西北川穀縱橫,道路崎嶇不便,以我在涇原路所見,確實如此。卻沒想到秦鳳路這裡,道路如此寬闊,而且平坦靈鏡,交通便捷,實出乎意料之外。有了這些大道,行軍便就容易了許多,想來經略下了無數功夫,費了心血。”

徐平道:“不管于軍於民,道路都是第一要務。于軍自不必言,所謂軍情如火,有了大道才能快速行軍,快速集結,而且物資運輸便利,消耗也少。實不相瞞,同樣是一萬人的大軍,我這裡用到的軍糧不及其他三路的一半,用到的民夫更是他們的十分之一。所以其他三路每每都上奏糧草不足,我這裡卻還有富餘,都是靠着修好的道路。於民來說,有了道路,便就有了商賈,可以把本地富產的土產運出去,把需要的貨物運進來,就比其他的地方富裕。百姓富裕,駐軍便就有了支撐,不會因爲駐軍激起地方百姓不滿。稚圭,到了地方先修路架橋,實是我們在地方爲官的第一要務,你要記下了。”

韓琦點頭,這道理確實不錯,整修道路、橋樑、碼頭這些交通設施是便民之舉,跟興學、勸農不相上下,是做地方官最快見效的三大政績。不過說起來容易,要修出這樣寬闊的道路來,時間如此之短,其他地方只怕很難做到。而且秦鳳路耗費錢糧較少,還在於對沿途運輸做了合理規劃。自嘉陵江到西漢水的水道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而且水道在山中水急灘險,運輸能力比平原河流差了許多。徐平讓龐籍對此做了具體規劃,乘着水急運到哪裡存到倉裡,水量合適立即調集人和船進行轉運,沿途和徐平的前線軍中,對儲糧都有明確統計和計劃,儘量杜絕突發性地大量運糧。如此便就避免了陸路運輸,從川蜀來的物資都是從水路運來,而且充足。宋軍在西北的駐紮其實大多都是位於河邊的,但其他三路沒有統一計劃,往往是在水量足的時候沒有運用水利,等到秋冬打仗急需軍糧,便廣調民夫陸路運輸,由此造成的損耗數額驚人。徐平跟韓琦說的還是過於謙虛了,同樣人數的軍隊,其他三路所耗費的物資要在秦鳳路的三倍以上。軍隊的訓練,行軍打仗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沒有技術人才相配合,做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

行進間,韓琦見每有大的馬隊或者車隊迎面相會,都是主動避到自己的右側,並行不悖地交會而過,不像其他地方一樣讓道,不由問徐平:“經略,車隊馬隊交會,各自避到道右交會而過,也是這裡定下的規矩嗎?倒是跟其他地方不同。”

徐平點頭:“這是爲了交通便捷。常言道,行路不怕慢,就怕站,你在路上停幾次,多少時間便白浪費了。這樣交會而過,只是大家都稍慢一些,不至於停下來,自然就比平常快速許多。至於避到道右,只是爲了騎馬和趕車的人喝斥牲畜方便罷了。”

這個年代也是有交通規則的,比如川蜀北上的道路,便就把交通規則刻在石碑上,立在大道邊。不過這個年代的規則,是以民避官、官民避軍爲主,並不講左行右行。徐平定下走在道路右側,只是他前世帶來的習慣,實際這個年代以左爲尊,左行纔是合理的。

第174章 砲戰第54章 解散佛社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59章 民間亂相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134章 鬧事第124章飛來橫財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28章 蟾宮折桂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84章 南線北線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80章 按規矩來第76章 增兵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93章 多方牽連第18章 種士衡第117章 僵持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58章 仙人跳第31章 能否鑄錢?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59章 分歧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65章 智雲法師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42章 強買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32章 道路所達,便爲宋土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25章 對決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67章 猜測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9章 理通事順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66章 新鮮第23章 又想錯了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31章 攻略(三)第35章 活字第94章 我遇到了貴人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16章 難處第59章 洞若觀火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90章 各讓一步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89章 猛虎入狼羣(七)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10章 秦州納質院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165章 版權費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4章 談判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319章 使節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6章 知州第7章 學以致用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63章 工場第71章 北巡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69章 姚黃魏紫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59章 掃雪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68章 軍民魚水第169章 應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