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寬嚴並用

文明人總是想得多,當文明毀於野蠻,便會有人不厭其煩地向別人灌輸,失敗不是因爲戰爭沒打好,而是從文化根子上就錯了。之所以被野蠻的族羣打敗,是因爲文明不適於戰爭,不只是你們的文化不適於戰爭,就連你們的人種都不適於戰爭。總而言之,要想在野蠻人的進攻面前站住腳,就要改變自己的文化,甚至置換自己的人種。

於是,一個早已達到高度文明程度的族羣,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中原王朝因爲內亂被遊牧民族乘虛而入,此後在漫長的數千年曆史中,雙方衝突中實際上依然是以農耕爲主的中原王朝佔上風,但無論在當時人,還是後人的印象中,卻都認爲中原孱弱不堪戰。特別是從中晚唐後,尤其如此。說一千道一萬,這種認識是伴隨着遊牧民族的軍事文化成了中原王朝的主流,把曾經的軍事文化替代後出現的。與軍事制度的斷層相比,這種軍事文化的改變影響更加大,扭轉也更加困難。

學習是非常難的事情,胡服騎射使趙國變得強大,是因爲學了胡服騎射的趙國還是那個中原的趙國,而沒有變成胡族的趙國。學習是要本於自己,吸收學人好的東西來加強自己的弱點,而不是跪在地上仰望以爲自己不如人,把什麼都抄過來。但話是好說,當你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別人還要你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戰鬥,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個時候有個聰明人來告訴你,不用站起來了,你只要以後一直在地上爬着走路,豈不是好?又有多少人能夠抵擋得住這樣的誘惑?這片土地上從來不缺少這樣的聰明人。

徐平的軍改在秦州順風順水,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反對,那是因爲對於軍人來說,新的軍制下他們過得無論如何也比以前好得多。權力被剝奪一部分的統兵官,大多是從其他地方新補來,又在短時間獲得大量戰功,飛速升遷,自然一切都好。但到韓琦這些聰明人這裡,便覺得一切都跟以前的認識格格不入,自然是看哪裡都不順眼。

見韓琦有些迷茫,還有些不安,徐平也能理解他的心情。他本是抱着萬丈雄心來到西北,要建功立業的,結果到了徐平這裡被兜頭澆了一盆涼水,顛覆了他以前的認識,能夠安然接受纔是奇怪的事情。沒了這份堅持,歷史上也就不會留下他的名字。

站起身來,徐平對身邊的幾人道:“天時還早,我們到軍營中看一看吧,韓經略在秦州也不能久留。練兵帶兵,說到底還是爲了打勝仗,不能打贏一切成空。我們看一看,這些整訓出來的新兵,到底是不是按着能打仗來練的。”

韓琦點了點頭,默默地站起身來,沒有說話。對啊,再是說得天花亂墜,帶兵終究是爲了打仗的,戰場上打不贏,說得再好也沒有用處。最近的兩場勝仗,徐平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帶的軍隊能打,你看不慣又能如何?這樣持續下去,如果還是徐平這裡連戰連勝,禁軍一無是處,韓琦就是不理解,也要跟着秦州軍一樣進行軍改。

新兵的軍營並不在定西城裡,城中是整訓好的正規軍駐紮的地方,新兵都在城西和城北的穀道之中。這些新兵有時候會配屬到魯芳的橋道廂軍之中,協助架橋鋪路,甚至整治農田、開渠引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一樣,開渠、修路等大工程是農耕民族在生產中培養和展現軍事能力的時候。這些活動中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對生過程中的複雜管理和後勤保障的考驗,與軍事活動相比不遑多讓。

生產方式的不同對於軍事文化和軍事制度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軍事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離開了這一點,便就如魚兒離開了水,怎麼樣都是半死不活。徐平的軍事改革,根本上還是紮根於農耕文化之上的,便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般,把騎兵引進來作爲補充,成爲這個體系一部分。這是中原軍事文化的根本,高度強調組織與配合,強調紀律性,強調個人要服從整體。人心齊,泰山移,把所有的人擰成一股繩,萬衆一心對抗天災人禍。

出了定西城西門,一路西行,過了五六里路,山谷開闊起來,便就是大片的軍營。這是半永久性的設施,不使用帳篷,而是簡易的草房。川蜀來的新兵在帳篷中住不慣,沒有必要勉強他們,只要能夠適用必要時候行軍的節奏,不必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一進軍營,韓琦便就看見路邊揭着大榜,依然是徐平軍營的風格,上寫六個大字:敢戰、能戰、善戰。另一邊是另一幅榜,寫的是:軍事上嚴遵軍令,一絲不苟;軍事外放鬆快活,軍營不是牢房。再走幾步,又是一幅大榜:一切刑罰斷于軍法司,統兵官不可行私刑,大杖小杖一律不許。

韓琦看着心裡有一種怪異的感覺,在其他各軍都在嚴階級法的時候,徐平這裡連統兵官施杖刑的權力都剝奪了,要知道其他地方把兵士打死了也無人過問。統兵官沒的了刑罰的權力,還怎麼帶兵?孝子尤要從棍棒下出,更何況是軍中士卒呢。

與韓琦並排的王凱看見他的表情,低聲道:“經略,軍中士卒也一樣是父母生養,棄家從軍已是不易,要讓他們安心軍營,是要在這裡過得趁心如意纔好。”

韓琦猶豫一下,還是道:“這如何能夠一樣?他們從軍,拿着軍賜祿米,自然就要爲國家效力。營中輕鬆快活,如何行得了軍打得了仗?”

王凱淡淡地道:“反正那些視士卒如草芥的也並沒有打勝仗,我們善撫士卒,卻倒連着兩場大勝。人是皆一般,士卒拋妻棄子,捨棄家園,千里從軍,總要對他好一些。”

韓琦不由沉默,天大的道理,也比不過這一年連續兩場僅有的大勝。你覺得這樣做不對,但偏偏就是秦州軍這裡這樣做打了勝仗呢,那到底是誰錯了?

旁邊不時有士卒列隊走過,與在來時大道上見到的一樣,相會時只是到一邊讓行,並不停住行禮,甚至伏地不敢仰視。韓琦見了,不由皺眉道:“來時一種所見,秦州軍的軍紀嚴謹,怎麼軍營裡面這些士卒見了經略,並不停住行禮,連橫杖都沒有!”

王凱道:“軍營中都自有任務,一切按照軍紀,遵從軍法。行軍令時,一切當以軍令爲遵,哪怕是經略來了,只要不是別有佈置,他們依然是按軍令行事。路邊避讓是遵從營中的軍紀,不停住施禮是遵從軍令,這是軍中的規矩。”

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194章 立場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71章 兩隻雞惹出的慘案第21章 矛盾第7章 實際演示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3章 一路千里第54章 家賊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88章 棄杖不殺第79章 後苑飲宴第71章 北巡第168章 大新聞第39章 黃師宓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53章 攻城(上)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207章 離別第308章 怪物第125章 歸正人第29章 端午(上)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93章 王師北來第14章 治術(五)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69章 光耀門楣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44章 細鹽第44章 細鹽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332章 建節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51章 新市場第24章 談判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49章 串連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51章 大案第15章 理政(一)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180章 轉機第50章 牛羊滿欄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8章 交接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53章 查稅第265章 瀚海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27章 辨司馬光第7章 我做好人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19章 遊園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67章 海外琉璃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43章 插手忠州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6章 酒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1章 清貴之選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25章 歸正人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5章 報恩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52章 童七郎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57章 夜戰(上)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18章 種士衡第41章 串香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2章 準備第1章 宰相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86章 有錢人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187章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