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三章 官家大才

南征軍在廣南西路,便接到了朝廷的詔令。

沒有詢問在安南的過程,只是帶來了各種文書,是南征軍借漕運渠道回朝的文書。

章惇知道,整個南征軍的詳細奏報,除了自己撰寫的,監察衙門、皇城司,各有表述。

朝廷詔令無異議,就意味着他這一趟遠征,算是過關了。

大軍到了江南,纔有了漕運的船。

如今的大宋軍卒轉運,沒了轉運使這差遣,全部由地方州府的軍務衙門安排。

軍務衙門,也叫軍務司,隸屬於樞密院、兵部和地方州府三方共管的衙門。

取代了原本團練使的職能,負責訓練民夫,聯絡駐軍,安置退役軍卒,招募新兵等事務。

大軍轉運也由軍伍司協調漕運和軌道。

並且,軍務司在地方是兵站的主管衙門。

這樣使國朝的軍伍,真正的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最起碼在地方,僅僅是聯絡,不再受地方管轄,也就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意外。

趙曦設置這個衙門時,是借了後世的體制。

就比如刑恕,就屬於襄州的軍務使,主管一州軍務。

當然,不能因爲刑恕的錯,就否定了這個體系,相比早年的轉運使制度,軍務司的常設,首先提升了武將的地位;其次,是解決了國朝戰事協調溝通不暢的難題。

就比如現在,當南征軍抵達江南時,漕運的運兵船隻已經滿滿當當的停靠在杭州的漕運碼頭。

“終於不用大象身上晃盪了,晃盪的某骨頭都軟了……”

雖然坐船王舜臣也不太喜歡,可大象實在是不想再坐了。

剛開始時的新鮮感,剛過了廣南西路就煩了。

“新船?”

章惇是南方人,一眼就看出這運兵船隻的新舊。

或者說,這些船隻進河都不足三月。

“大帥還不知道吧?現在的漕運已經不是朝廷主導了。就這些個運兵船隻,送了大軍以後,回頭就改裝成貨船或者客船了。”

“這一次運兵,杭州需要三年不從漕運航道拿分紅,而朝廷也將如數減免杭州稅入……”

“如此運兵,地方州府可願意?漕運東家也願意?”

以前運兵,是由轉運使衙門組織,不管是抽調民夫,還是徵用民船或者官船,那都是有朝廷的法令做基礎,自願不自願,都沒得選擇,只能執行。

所以,在運兵時,不管是船隻,還是運營途中的各種伺候,大多數是能省就省,甚至軍卒吃不飽,軍糧摻些砂石,那都是常事。

更有甚至,還出現故意使用漏船,將將士們停留在漕運通道上,然後跟官府坐地起價的情況。或者說是地方州府夥同漕運剋扣軍糧,踐踏將士的事多有發生。

現在都改爲民運了,或者說是半民間,半朝廷的方式,會不會比以前更糟糕?

“好叫將軍知曉,轉運兵員,對於地方州府而言,是記錄在案的不說,也同樣是地方州府的政績,特別是下官作爲軍務司的政績。”

“只要一年有這樣一次轉運,不出差錯,下官今年的吏部考評上等是肯定的。並且,只要州府承擔一次大軍的轉運,朝廷會給與地方州府一定的稅入提留,這對地方州府而言是天大的好事。”

“至於漕運東家······地方州府對航道有管轄權,在漕運那裡有份子,承擔一次轉運,交好州府衙門不說,州府還三年不分紅······這樣的好事,有人搶着幹。這大運河的漕運可不是獨一份······”

在軍務司嘴裡還吧嗒着,感覺挺惋惜的。可不吧,這樣的好事,都讓狗日的商賈賺了,州府雖然也得利,哪有商賈賺的多。

朝廷是大氣,做事厚道,否則就是讓他們這些商賈免費轉運將士,也不敢有人說什麼。畢竟航道識朝廷的。

“你是說航道上有資格運營漕運的很多家?”

“也不是好多家吧,三五家總是有的。還是分節段的,能拿下大運河全程的,聽聞只有驛遞行是貫通整個大運河航道的,其他的都是分節段的。”

“就比如這次轉運,運通商行只負責轉運到徐州境,接下來將是京東路的商社接應,並轉運大軍進京······”

將士們在登船,看着這迎風飄揚,無邊無際的風帆,章惇招呼軍務使一起坐定。章惇心裡可不僅僅是軍務,他有想法,所以,對於朝廷的新政,他需要更多的瞭解。

“爲何驛站不承擔轉運?那樣不是更省事嗎?”

“章帥,若驛站那邊要承擔這事,地方州府就沒什麼事了。這是我杭州府尊爭取過來的。”

“下官聽聞,就承擔將士轉運之事,在朝廷也是有爭論的。大運河沿線的地方州府,還有這些商賈的背後,可就在朝堂掰扯······”

這軍務司也是個棒槌,真當朝廷還是以往的朝廷呀?還在朝堂上掰扯?

“下官聽說,最後是官家下的令,說是首先讓地方運營方承擔,驛站因爲朝廷的份子比重大,官家不讓與民爭利。”

這在國朝算是舊聞了,也就是大軍出征,纔對此不瞭解。這軍務司算是逮着聽衆了,嘚不嘚嘚不嘚的跟章惇等人白呼了很久,甚至連午飯都是在船上進的。

直到所有將士妥當了,軍務使才與猶未盡的離開······

“大帥,朝廷怎樣能允許這般轉運?商賈重利,一旦因利而耽誤轉運兵員,豈不是會貽誤戰機?”

種建中想不明白,特別是涉及到這類事,腦子就有點糊塗了。不過,他見章惇好像瞭然在胸的樣子,就討教了。

“彝叔,你不專此道,不明白也說得過去。說深了你可能會更糊塗。我叫簡單的跟你說吧。”

“這樣的方式,朝廷相當於把大運河變成了軌道,也就是說,這個航線是朝廷的,商賈只是用撲賣的方式,買下了在航線上運營的權利,可能還有年限限制。你說,他們誰敢忤逆朝廷?”

“還有,朝廷因此丟掉了漕運衙門那些蛀蟲的包袱,在不用出一分錢供養那些蠹蟲,反倒多了些許收益。”

“最重要的是,徹底改變了漕運航線雜亂無序的現狀。地方州府爲確保收益,必須每年拿出一部分收益來,用於清理河道,也能確保漕運的河道進入一個良性運營的軌道······官家確實大才!”

漕運改革,在出徵前就已經聽說了,這時候章惇纔算是徹底弄明白。

第九一一章 條件第二三五章 被打斷的興頭第六七六章第八一一章 新舊內閣第三八九章 恐怖的朝堂第五九零章 舉兵 選兵 役兵第六六四章 泄洪口的選擇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踐踏經典第六三章 初臨朝堂第六一三章 徹查第二四二章 少一點第九一六章 叛的徹底第八六五章 北遼來使第二零五章 謀劃深遠(第四更)第二六零章 少飲些第八二三章 爲難的事第五二零章 監察第六三二章 誰告訴朕怎麼回事第二八五章 霸道和王道第九二九章 北遼先宣戰了第七零七章 朕是要滅掉西夏第四六零章 坑隊友的薛良孺第五六三章 大宋很生氣第八八四章 道理第九二四章 沒有真相第三九七章 我想要大理第三四九章 開打了第九三零章 一級戰備了第六七零章 說話的方式第五二八章 攪和第七零三章 形勢突變第四零六章 呂惠卿的差遣第五六九章 河東第七零六章 怕了第六二零章 心思第十七章 劉成朔風烈第六九五章 宋國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宋國第七九八章 微服私訪(十二)第六二九章 大變革的開始第八二三章 爲難的事第五五三章 遼使又來了第八零一章 微服私訪(十五)第六九五章 宋國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宋國第七九六章 微服私訪(十)第九五九章 大清剿第六七一章 就是這麼自信第八九七章 疆域的妄想第八六一章 你見一下第一三四章 糜爛的廣南戰局第九五三章 意外的判斷第七一一章 重點是如何進城第八七一章 適逢其會第八二五章 說不清第八五章 後續第三六五章 這就是囂張第一五一章 意不意外第九二六章 別無選擇第五五三章 遼使又來了第五零四章 都是精英第三九五章 司馬光的悲催第一九七章 人不能太過分(繼續五更 第一更)第五一章 事情大發了第五九八章 順勢第七七九章 人該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第三四二章第二一四章 請君出坑第三零六章 結束了第七三一章 大謀局的形成第四三五章 我玩的不一樣第三五五章 潰散第五七八章 狠辣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八五四章 官家的意圖第六三五章第五三章 都挺意外第七二二章 撤第八九章 龐太師第八章 甲子桃第七一零章 註定的勝負第四三七章第九六七章 大定亂了第三五二章 沒想到的戰況第六一一章 閒話第三八三章 文彥博難了第六七三章 趙曦的真的目的第三七四章 狠第二一章 行軍之法第五九九章 由職銜安排想到的第二七九章 真不是故意第四三六章 見識的差距第一一零章 國·家第四四章 元夕夜 下第三九六章第八五七章 戰爭要素第六九六章 董氈跪了第三八一章 大械鬥第二四章 童英宴(三)第三一二章 戰略謀劃第一五二章 玩一把第九六八章 這叫什麼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