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三章 大理的嫌疑

工坊城火器賬面很規範,即便再規範,畢竟是十幾年的賬目,不是短時間能理清楚的。

趙曦沒有留蘇頌,也能理解蘇頌的欲言又止。太子遇襲,這畢竟是涉及宮闈的事,臣工的是不適合介入過深的,甚至說,蘇頌已經做到的臣子的極限。

不知是蘇頌有意,還是說工坊城火器賬目就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呈上來的賬目,趙曦首先看到就是最早的火器賬目。

賬目很完整,甚至連最早期在護衛營作坊的那些火槍和火藥,都記錄在冊,包括歷次訓練、作戰、出征等所有的領取、耗費、回收、銷燬的登記。

趙曦看着賬目,有點沉浸其中了,似乎在重複他從組建護衛營的歷程······這是一個讓自己冷靜最好的方式。

從火器批量生產,到首先裝備護衛營,再到自己跟老護衛營的校尉軍卒一起訓練,記錄着一次次訓練的消耗。

槍管發燙以至於直接廢棄,火藥的定量裝配,鉛珠彈頭到鐵珠彈頭,散彈到單珠式彈頭······一件件,一樁樁,在趙曦的腦海裡反覆着。

不對!趙曦突然想起,使用火器的訓練問題······

太子遇襲的現場,出現了第一代火器的殘留物,卻沒有一個皇城司的探知是被火器所傷,所有的傷亡基本上都是箭矢······這說明什麼?

借槍!唯有歹徒借槍,沒有經過訓練而倉促間組織襲擊行動,才肯能出現火器沒有建功的情形。

“中正,讓你問當時在現場的那些探知,詳細的情況如何?”

趙曦似乎找到的切入點。

“回官家,在皇城司探知發現異常的一瞬間,太子衛隊在第一時間就做了分工,大部護送太子離開,而小部分留下阻擊歹徒。事實上,所有留下阻擊歹徒的探知,全數沒了,根本沒有探知了解當時對戰的詳細情況。”

“官家,護送太子離開的探知回憶,因爲在伏牛山一帶,槍聲傳的不算遠,他們都只聽到有槍聲,以爲全部是阻擊歹徒打出的槍聲。”

等等,趙曦又覺得那點不對。

太子因爲乘漕運船隻漏水,從而轉陸路,出於對太子安危考慮,皇城司絕不會選擇偏僻的通道,只會是轉官道,而官道還是連接漕運碼頭和軌道站點的官道,怎麼可能沒有人跡?

“中正,皇城司調查目擊證人如何?”

趙曦對自己都有點埋怨了。自太子遇襲開始,朝廷諸多事務,一直到現在,他都在要求結果,沒關注過程……都沒法說清他是重視還是不重視了。

“回官家,沒有目擊證人。每年大朝會前後,地方州府都會邀請駐軍對當地適齡丁壯進行選兵訓練。”

“自從役兵制實行,兵員入選成爲地方官員考評內容開始,地方州府就一直邀請駐軍對適齡民夫訓練。”

“所有的訓練都是針對選兵項目的。每到訓練民夫丁壯時,地方州府都會劃定一些區域爲禁行區。太子路過襄州官道時,正是襄州封閉官道訓練的最後一天。”

若不是如此,皇城司不至於在襄州的調查一無所獲。

可皇城司沒有直接對地方州府的權利,襄州的理由是正當的,所有的條陳都合規,皇城司的調查也只能到此。

“地方訓練丁壯的時間固定?還是隨各地情況而定?”

這些瑣事,趙曦還真不清楚。

“回官家,皇城司也針對這一點做過比對。各地時間不固定,一般在農閒時,各地州府任意確定時間。”

“襄州的時間,是襄州本地參政議政離開後,州府公務與農活同時閒着,便確定了這個時間。”

“皇城司查驗過,襄州的訓練時間和地段,都是在之前確定的,也就是太子遇襲之前,基本與朝廷擬定大慶時間接近。”

在這方面皇城司找不到理由,否則,就單指太子遇襲在襄州一帶,就足可以對襄州州府問責了。

可惜,朝廷要求保密,就連太子遇襲的地方,都由皇城司收拾乾淨了。甚至整個襄州州府的官員,都不清楚有太子遇襲的事件。

“官家,因爲漢水的原因,襄州一帶水運繁榮,陸路官道路人本身就零星,封閉官道訓練在襄州也是慣例。”

王中正也曾有過對襄州州府官員的懷疑,可調查的結果讓他沒法保留這樣的意見,更不敢隨意向官家建言…~皇城司的職責和權限,讓他不能過多的涉及朝堂。

“主導訓練的官員是誰?”

“回官家,是襄州團練判官刑恕刑和叔。”

刑恕?這個名字趙曦好像熟悉。哦,就是那個跟多個大儒都相當親近的刑恕。

從王中正描述的情況,襄州府好像沒什麼問題。不過,趙曦還是將這個名字記下了。

就如禮部郎中蔡卞以及其兄長蔡京一樣,他都記下了,還專門用一塊板子,將哪些看起來沒關聯,卻又似乎有關聯的人和事物記下來。

這是後世的方法,煩亂的線索,他需要有個直觀的認識,從而不至於再次出現判斷失誤。

王中正見官家不再問,又偏偏在板子上增加了襄州、團練、刑恕的名字,跟蔡卞、禮部,蔡京荊湖路一樣,都在這個版面上,很零散。

王中正沒敢多問,只是繼續小心的伺候着官家,陪着官家翻閱工坊城火器的帳目。

趙曦翻閱的很細,也時不時的停下來感慨,當然,只是內心感慨。

雖然只是工坊城火器的帳目,可同樣是大宋崛起的過程。

在大宋這樣一個朝堂氛圍中,能達到今天這樣的地步,確實挺不容易。

趙曦從來到這個時代,就沒想過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而是用心融進這個時代,然後緩緩的變革。

還好,多少有些改觀了。

這是……怎麼把這茬忘了!除了工坊城火器庫,能留存着火器的地方還有大理!

因爲高氏謀反,大理段氏求援,以及朝廷對大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當初朝廷是向大理支援過火器的。

大理有嫌疑,趙曦的心有點往下沉,整個事件所指,似乎正向他一直盡力迴避的方向發展。

第三七八章 算不算內鬥內行第二七二章 開城迎土鱉第九四五章 推進第六八八章 等第三八八章 陛下大行了第二三七章 事急從權第四二一章 邁出一步第五二六章 傾軋第九六八章 這叫什麼事呀第九三一章 戰馬第四六章 資善堂族學第九三三章 帶個功勞進大宋第七七三章 趙曦之意第八九四章 嘗試性作戰的結果第八九五章 時機第二零五章 謀劃深遠(第四更)第九四六章 話已至此第二五零章 都是糧食鬧的第六六五章 真正的萬衆一心第四四五章 這猶豫要不得第五五七章 蕭卓爾一口老血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九四七章第五一八章 文壇盛事第二一八章 麻煩來了第五一七章 借聖人手打臉第八三九章 唯變化永恆第四五二章 吐青苗第八五三章 胡蘿蔔的指引第二二四章 爛人的未來第九五八章 北遼皇帝早逃了第八四一章 王安石的執拗第九四五章 推進第九八章 蘇頌是個有意思的人第二一五章 熱鬧了第九六五章 恩威並施第四七二章 看完了再說第二六八章 各自有各自的盤算第九四一章 找不到主力第八三八章 有了些想法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殺令第四九零章 走一趟第一三三章 征途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四二章 宮牆外的世界第二三六章 有意和無心第九一三章 事情本來就該這樣第三一五章 秦州第二六五章 經不起繆贊第一五零章 多用用腦子第七七七章 一勞永逸的做法第三五七章 遍地狼煙第四二三章 說得過去第五二六章 傾軋第四七七章 蠱惑第七一三章 借道還是借刀(感謝書友不吃齋的蚊子萬賞,必須得加更。)第四二四章 宋國大理王第六二八章 初步成型的模式第八六八章 蘇頌的想法第五三章 都挺意外第六二六章第六七六章第六六六章 稚圭,別執迷了第四五八章 死保呂嘉問第七二零章 各方的反應第二零九章 筒車可行(第三更)第二零四章 先內後外(第三更)第二零四章 先內後外(第三更)第一九五章 餡餅砸中的人(第四更)第二零七章 王介甫的萬言書(第一更)第三八一章 大械鬥第六三一章 役兵之議第一二八章 瘋子把人玩瘋了第二零八 繁亂(第二更)第三四六章 時態和態勢第五零九章 官家的市易法第三九五章 司馬光的悲催第一一二章 亂墳崗值守第三九章 徐才人自縊了第六章 繩之錯非人之過第一三一章 狄青的疑惑第一百章 這就是護衛營地第五三一章 處置第二十章 惹了天火的宿衛第八五九章 一言定人生死的感覺不好第七百章第八三零章 出行的目的第六六章 何事得意第二一二章 千般頭緒第一零一章 總有找茬的第三三三章 如何打第一四零章 太子祈天第九四二章 成了第八四一章 王安石的執拗第四三九章 引導第九二四章 沒有真相第八一零章 故意爲之第七七七章 一勞永逸的做法第九四一章 找不到主力第八五四章 官家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