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五章 明朗和不明朗

天亮後,趙曦還是原來的趙曦,一個智近乎妖的大宋君王。

如往常一樣,趙曦參加了內閣每日的例會,看着兒子跟諸位內閣奏報討論一些朝政,很欣慰的離開了。

而後,兒子會將需要他處理的政務,帶到勤政殿。

這時候,趙曦會先讓兒子處理,遇到不太合適的處置時,趙曦纔會指教。

今日還和往常一樣。

待常規性的奏摺處理結束後,兒子將這些反饋給內閣,並繼續留在內閣學習內閣處理政務。

而趙曦……

“中正,調查從圍困党項人以後,所有大理跟國朝的貨物運輸清單。”

“要查清楚來源和去向,查清楚大理和國朝內收發貨的人,地址以及誰負責運送等。同時,要從皇城司的渠道,瞭解非正常入國朝的物品去向!”

是不是屬實,趙曦都要查清楚,也用事實來驗證一下。同時,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至於說猜測,恐怕朝堂知曉太子遇襲事件的臣工,都有了猜測。

猜測的對與不對,自己都需要查下去。

事件有個結果,比自己這樣憑猜測要好處理很多。

“同時,你跟趙琴溝通一下,從刑恕、蔡京、蔡卞,甚至蔡確的驛遞書信入手,查清楚他們之間是否有書信往來……”

趙曦頓了頓,繼續吩咐。

“他們幾人與任何人的書信往來,都必須查清楚。”

“調查一年乃至兩三年以來,刑恕、蔡京等人蔘與的飲宴,接觸的各類人等。”

“漕運方面視情況而定,不要貪多,重點關注長江航運線上,漕運方面勢力的行爲。”

“還有,所有的這些調查,要暗中進行。而原本派遣在荊湖路一帶的探知,不撤回,並且要把盛勢搞的大一些……”

既然開始的方向性錯誤,讓事件調查進入死衚衕,不如讓這種方式繼續,應該是有助於事件真相揭露的。

可惜,大理……雖然國朝一定程度上節制大理朝政,可從段思廉退位後,大理一直有擺脫國朝影響的意圖。

文臣逐漸被培養起來的大理臣工主導,而武將則乾脆架空了國朝派遣過去了武將。

段思廉因高家謀反而求援大宋,卻同樣因爲大理朝廷過分依賴大宋而心生不滿,退位其子段廉義,自己出家了。

這也造成了段廉義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朝派遣臣工的戒備。

否則,直接從大理調查火器去向是最直接的辦法。

雖然所謂的聯姻,並不能影響趙曦最終會將大理納入版圖的目標,理由還是需要的。

不管內心是不是要標榜一個聖賢王道的君王,在表面上,還是需要有個樣,需要做個樣讓人看的。

趙曦基本上清楚了事件的過程。

二皇子是段氏所出,出宮歷練重點的區域在荊湖、成都府乃至大理,而太子遇襲的整個事件,也正好反應在這三地。

至於五子和七子,五子本於太子一母同胞,又是一個專注於詩文書法的閒散性子。

而七子,乃蘇氏所出,是一個唯一跟蘇氏性子類同的兒子,大大咧咧。

就是被二皇子借來做幌子的。

而蔡京、刑恕,可能存在懷才不遇的怨念…~

趙曦很不希望事實是這樣,可所有的線索指向,卻讓趙曦能把太子遇襲的事件給定下調查方向了。

其實,當年自己在推行一些變革時,突然出現的變化,趙曦就考慮過是二皇子的行爲…~一直想表現自己在謀略方面的能力!

曾幾何時,趙曦也有過些亂七八糟的念頭。

可對比下來,太子求真務實的做派,還是佔了上風。

只是沒想到,小聰明最終敢做出這一步來…~這是趙曦絕對不允許的,是底線。

後世有句話,叫不折騰。趙曦也有自己的觀點,在趙曦看來,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只要處於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社會本身就會促進發展。

這也是趙曦這幾十年的變革,一直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不曾有過大規模、大範圍鬥爭的原因。

趙曦相信,有自己這些年夯實的基礎,國朝在未來,需要的是一位務實的君王,不是折騰。

所以,他在選擇繼承人的事宜上,就有了一定的傾向。

在趙曦看來,自己任上,完成所謂的九州一統,金甌無缺,理順朝廷內部機制,完全可以確保國朝在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大宋可以領先於這個時代的。

這並不是說趙曦自傲的認爲自己就比這個時代的所有人聰慧,也不是說他就比朝臣的政治智慧高,而是他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千年的見識,瞭解各種成功和失敗的模式,是後世一千年發展的經驗,這是他的憑仗。

他相信他可以爲大宋奠定基礎,指明方向。所以,就堅定了如何選擇繼承人。更不用說,這還有個長幼有序的舊例存在。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會發生襲擊太子的事件。

······

荊湖一帶的調查聲勢越來越大了,朝堂也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傳聞,而那些心知肚明的內閣大臣,都開始裝聾作啞了,不再跟官家提關於太子遇襲事件的任何內容。

就連蘇頌,也在那次覲見後,銷聲匿跡了。

在知道事件始末的所有臣工眼裡,官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一種縱容,跟先帝一樣,在這類事件上總是下不了狠心。

荊湖路的調查,誰都知道不可能有結果,偏偏皇城司還在那裡繼續,這就預示着,官家只是要這個調查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最終,真相只會淹沒在整個調查的過程中。

無非是爲了表明官家在意太子遇襲事件而已,就想當初官家遇襲後一樣,不了了之。

明白人始終明白,涉及宮牆內的事,涉及大統繼承人的事,都只能是旁觀,就跟當初汝南王跟官家有所紛爭一樣。

對於朝臣而言,只要是趙家人,誰做君王,都需要臣工來輔助,更何況還是臨近致仕的老臣,更沒必要介入這類事。

不過,由於趙曦態度不明朗,太子又多於內閣接觸,表現出了一定的執政能力和臣工認同的老成持重,倒是讓太子得到了臣工普遍的認可。

第八六章 彎彎繞第七九七章 微服私訪(十一)第四一四章 投其所好第二九二章 那就備戰吧第七三三章 此事休要再提第二零三章 不明白(第二更)第八章 甲子桃第二四章 童英宴(三)第五六六章 矛盾轉移第一五八章 老儂 你一定要逃走呀第五四四章 使臣第二零一章 鬥嘴逗樂子(第五更)第九一五章 各行其事第二九一章 分而待之第二九四章 戰爭與需求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三四章 放個煙霧第八四七章第一九八章 搞了個毛線(第二更)第二七四章 最後的問題第二四零章 事與願違第一四三章 廣南之脊樑第九三章 誠實是美德第五零一章 把疏奏帶回去吧第一六二章 一次小勝第二七三章 全方位展示第十三章 九連環解出來的進學第七七四章第五四一章 不該狂喜第六二六章第一一二章 亂墳崗值守第四二七章 大宋講武堂第二十章 惹了天火的宿衛第二八零章 往死裡坑第三一六章 令行禁止的造就第三七四章 狠第八二一章 誰也威天命第九十章 選兵還是武舉第五六章 未雨綢繆第六七二章 王韶的決定第二五一章 此事蹊蹺第四五五章 情況很嚴重第四百章 瞌睡送來了枕頭第七七六章 這是搞株連第四七六章 丟人現眼第三四章 放個煙霧第五章 鞦韆繩斷了第六一九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四二三章 說得過去第三零四章 歡喜和憂第二二章 童英宴(一)第八九章 龐太師第一一七章 機會來了第五三零章 防患於未然第五五二章 兵員第三六四章 這就是實力第二四四章 因傷致仕第八四七章第九三章 誠實是美德第七八一章 孤都明白第二五一章 此事蹊蹺第七二章 馬蹄損傷第五三六章 凡議和者殺無赦第八零二章 什麼也沒發生第三九二章 我不接受要挾第八七七章 時機第三九六章第二一四章 請君出坑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說過第七二九章 執行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第八四九章 石油引發的第三零八章 這纔是侮辱第七四五章 不死心的党項人(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二更)第一九二章 一鍋燴(繼續五更 第一更)第五四六章 開始了第八七一章 適逢其會第一二二章 文寬夫無恥第三六二章 不得已而爲之第九一五章 各行其事第四六五章 鄉野遺賢第五三章 都挺意外第八五零章第二七八章 憋着氣呢第六零四章 三級制衡第二八二章 果然不出所料第五四六章 開始了第七八二章 是後路還是謀局第五五零章 會有活着的西夏人嗎第七五四章第七零五章第四九章 高下立判第五二五章 奏對第二二一章 都賺錢了第八二九章 出行第一八一章 有點得意忘形了(第五更)第三五零章 談笑間灰飛煙滅第五三五章 朝廷該如何處置第八八章 換個說法第二六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