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五章 明朗和不明朗

天亮後,趙曦還是原來的趙曦,一個智近乎妖的大宋君王。

如往常一樣,趙曦參加了內閣每日的例會,看着兒子跟諸位內閣奏報討論一些朝政,很欣慰的離開了。

而後,兒子會將需要他處理的政務,帶到勤政殿。

這時候,趙曦會先讓兒子處理,遇到不太合適的處置時,趙曦纔會指教。

今日還和往常一樣。

待常規性的奏摺處理結束後,兒子將這些反饋給內閣,並繼續留在內閣學習內閣處理政務。

而趙曦……

“中正,調查從圍困党項人以後,所有大理跟國朝的貨物運輸清單。”

“要查清楚來源和去向,查清楚大理和國朝內收發貨的人,地址以及誰負責運送等。同時,要從皇城司的渠道,瞭解非正常入國朝的物品去向!”

是不是屬實,趙曦都要查清楚,也用事實來驗證一下。同時,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至於說猜測,恐怕朝堂知曉太子遇襲事件的臣工,都有了猜測。

猜測的對與不對,自己都需要查下去。

事件有個結果,比自己這樣憑猜測要好處理很多。

“同時,你跟趙琴溝通一下,從刑恕、蔡京、蔡卞,甚至蔡確的驛遞書信入手,查清楚他們之間是否有書信往來……”

趙曦頓了頓,繼續吩咐。

“他們幾人與任何人的書信往來,都必須查清楚。”

“調查一年乃至兩三年以來,刑恕、蔡京等人蔘與的飲宴,接觸的各類人等。”

“漕運方面視情況而定,不要貪多,重點關注長江航運線上,漕運方面勢力的行爲。”

“還有,所有的這些調查,要暗中進行。而原本派遣在荊湖路一帶的探知,不撤回,並且要把盛勢搞的大一些……”

既然開始的方向性錯誤,讓事件調查進入死衚衕,不如讓這種方式繼續,應該是有助於事件真相揭露的。

可惜,大理……雖然國朝一定程度上節制大理朝政,可從段思廉退位後,大理一直有擺脫國朝影響的意圖。

文臣逐漸被培養起來的大理臣工主導,而武將則乾脆架空了國朝派遣過去了武將。

段思廉因高家謀反而求援大宋,卻同樣因爲大理朝廷過分依賴大宋而心生不滿,退位其子段廉義,自己出家了。

這也造成了段廉義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朝派遣臣工的戒備。

否則,直接從大理調查火器去向是最直接的辦法。

雖然所謂的聯姻,並不能影響趙曦最終會將大理納入版圖的目標,理由還是需要的。

不管內心是不是要標榜一個聖賢王道的君王,在表面上,還是需要有個樣,需要做個樣讓人看的。

趙曦基本上清楚了事件的過程。

二皇子是段氏所出,出宮歷練重點的區域在荊湖、成都府乃至大理,而太子遇襲的整個事件,也正好反應在這三地。

至於五子和七子,五子本於太子一母同胞,又是一個專注於詩文書法的閒散性子。

而七子,乃蘇氏所出,是一個唯一跟蘇氏性子類同的兒子,大大咧咧。

就是被二皇子借來做幌子的。

而蔡京、刑恕,可能存在懷才不遇的怨念…~

趙曦很不希望事實是這樣,可所有的線索指向,卻讓趙曦能把太子遇襲的事件給定下調查方向了。

其實,當年自己在推行一些變革時,突然出現的變化,趙曦就考慮過是二皇子的行爲…~一直想表現自己在謀略方面的能力!

曾幾何時,趙曦也有過些亂七八糟的念頭。

可對比下來,太子求真務實的做派,還是佔了上風。

只是沒想到,小聰明最終敢做出這一步來…~這是趙曦絕對不允許的,是底線。

後世有句話,叫不折騰。趙曦也有自己的觀點,在趙曦看來,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只要處於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社會本身就會促進發展。

這也是趙曦這幾十年的變革,一直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不曾有過大規模、大範圍鬥爭的原因。

趙曦相信,有自己這些年夯實的基礎,國朝在未來,需要的是一位務實的君王,不是折騰。

所以,他在選擇繼承人的事宜上,就有了一定的傾向。

在趙曦看來,自己任上,完成所謂的九州一統,金甌無缺,理順朝廷內部機制,完全可以確保國朝在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大宋可以領先於這個時代的。

這並不是說趙曦自傲的認爲自己就比這個時代的所有人聰慧,也不是說他就比朝臣的政治智慧高,而是他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千年的見識,瞭解各種成功和失敗的模式,是後世一千年發展的經驗,這是他的憑仗。

他相信他可以爲大宋奠定基礎,指明方向。所以,就堅定了如何選擇繼承人。更不用說,這還有個長幼有序的舊例存在。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會發生襲擊太子的事件。

······

荊湖一帶的調查聲勢越來越大了,朝堂也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傳聞,而那些心知肚明的內閣大臣,都開始裝聾作啞了,不再跟官家提關於太子遇襲事件的任何內容。

就連蘇頌,也在那次覲見後,銷聲匿跡了。

在知道事件始末的所有臣工眼裡,官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一種縱容,跟先帝一樣,在這類事件上總是下不了狠心。

荊湖路的調查,誰都知道不可能有結果,偏偏皇城司還在那裡繼續,這就預示着,官家只是要這個調查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最終,真相只會淹沒在整個調查的過程中。

無非是爲了表明官家在意太子遇襲事件而已,就想當初官家遇襲後一樣,不了了之。

明白人始終明白,涉及宮牆內的事,涉及大統繼承人的事,都只能是旁觀,就跟當初汝南王跟官家有所紛爭一樣。

對於朝臣而言,只要是趙家人,誰做君王,都需要臣工來輔助,更何況還是臨近致仕的老臣,更沒必要介入這類事。

不過,由於趙曦態度不明朗,太子又多於內閣接觸,表現出了一定的執政能力和臣工認同的老成持重,倒是讓太子得到了臣工普遍的認可。

第九零三章 我的大宋第三六九章 對外強硬之聲第七五九章 陷入死局的調查第二九四章 戰爭與需求第五八九章 誰在攪局第四六五章 鄉野遺賢第八四七章第四六章 資善堂族學第六八二章 嗜殺之君又怎樣第三九二章 我不接受要挾第八六二章 立場和態度第二三九章 殺無赦第四二零章 你有隊伍第九四一章 找不到主力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一九九章 錢幣價值(第三更)第三五八章 求全責備了第二九五章 約鬥第四四章 元夕夜 下第一一零章 這算是了結了第五二零章 監察第四四二章 家天下 共天下 公天下第七九七章 微服私訪(十一)第六八六章 誰也沒料到第七三三章 此事休要再提第五三四章 狼煙起第四三一章 來一次辯經第二四章 童英宴(三)第六零六章 三級職能第八一七章 宗親新規第七三章 個人的要求第五八零章 心知肚明第九六三章 飯菜的出其不意第二二三章 一羣爛人第一四一章 坑人和哄人第八三八章 有了些想法第七一四章 沙州張家第七二四章 河殤第三六四章 這就是實力第三五九章 捷報的本質是宣傳第七四六章 區別對待(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三更)第二一七章 一文換一文第四七四章 還雙管齊下了第五二四章 混亂第七一九章 高遵裕部危險了第五零二章 幌子第五二二章 暗潮第二四章 童英宴(三)第九五一章 意圖第五九五章第八章 甲子桃第四一零章 段思廉的悲情第八零五章 該是怎樣就怎樣第四九三章 又砸腳了第三一六章 令行禁止的造就第五百章 面授機宜第六七六章第三零四章 歡喜和憂第一二四章 第一日第九二九章 北遼先宣戰了第九四零章 計劃周詳了第四一一章 沒省油的燈第十六章 內苑不同版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第七五一章 官家的文武觀(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四更)第九三五章 野心第八三二章 安魂處第五八五章 見仁見智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七七零章 經營權撲賣第二四二章 少一點第八九三章 番騎隊第二三七章 事急從權第二三二章 耀武揚威第二八二章 果然不出所料第四九六章 有人火中取栗第七三六章 李憲的鬱悶第七一三章 借道還是借刀(感謝書友不吃齋的蚊子萬賞,必須得加更。)第八七九章 含糊第七三八章第八五六章 戰略第七八一章 孤都明白第八零二章 什麼也沒發生第四七章 交與不交第八一八章 實幹型內閣第七七四章第九六七章 大定亂了第一四十九章 都不是傻子第一二九章 演習之外的事第六三零章 新論語第八七七章 時機第四五五章 情況很嚴重第五四一章 不該狂喜第一四六章 就這麼簡單第五九六章 推一把第九六五章 恩威並施第六六三章 韓琦的危機感第四一九章 想不到第四三一章 來一次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