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世界領先

要知道,中國騰飛在三維編織技術上並不是某個靈光一閃的頓悟就完成了突破,而是已經持續投入了十二年。

換句話說,當中國騰飛還是弱小的騰飛集團的時候,三維編織工藝就已經成爲當時騰飛繫上下準備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

之所以如此,原因無他,只因爲當時的騰飛集團在研究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利用獨特編織手法,改變碳纖維絲的排列順序,從而令製成的碳纖維複合材料自帶鏡面反射功效,以此降低雷達反射率,達到所謂的雷達隱身效果。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當時騰飛系在科研領域中最爲重要的成果之一,一經發現就被總部列爲機密,予以重點研發。

沒辦法,實在是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因爲此項技術成果一旦得到應用,不單單是解決下一代作戰飛機和轟炸機隱身材料問題,更爲重要的是能夠極大的降低隱身飛機的後期維護和保養成本過高的問題,令隱身的飛機裝備條件、出勤率和妥善率獲得極大提高。

別說是當時財力並不充足的國內,就算是每年經費佔世界經費總開支40%以上的美國若是知道當時騰飛繫有這樣的技術成果,也一樣會趨之若鶩的大喊,我要,我要,我要要……

正所謂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美國儘管財大氣粗,但隱身飛機高到離譜的後期維護和保養成本,還是讓美軍有些吃不消。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美軍所研製的隱身飛機大多是70年代預研,80年代進入實質性攻關項目,雖然技術上依舊傲視全球,堪稱太陽系南波灣,但理念上卻依舊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東西。

所以美軍的隱身更多的是靠着先進的啓動外形+雷達反射率低的非金屬材料+厚重的吸波塗層來達到降低雷達探測的效能。

而中國騰飛直接越過這三種堪稱隱身飛行器設計領域三大鐵律般的城規,從材料本身着手,令材料自己就具備極強的雷達波吸收、散射功能。

相較於美國人的花活兒,中國騰飛的路徑更像是直接硬上的猛男,既然自身條件這麼好了,被美國人奉爲至寶,自始至終被列入機密級別的隱身塗料對於中國騰飛的技術路徑來講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的選擇品,絕非雪中送炭的必需品。

有自然是好,可以進一步降低雷達反射機率,若是沒有問題也不大,因爲材料本身就具備極強的雷達波吸收和散射功能,一樣能達到隱身效果。

既然對複雜且昂貴的隱身塗層變得可有可無,在保養上自然就沒必要那麼在意了,條件潤許可以噴塗,若是沒那個條件,塗上一層普通塗裝照樣能把三代機按在地上狠勁兒摩擦。

問題是中國騰飛的技術路徑是不錯,但要實現卻十分的困難,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整個纖維編織的方法非常複雜,以至於在前五年的時間裡當時的騰飛集團只能依靠簡單的設備手工完成試驗樣品的製備工作。

廢品率和材料的浪費率高得嚇人,時間成本就更不用說了,往往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可既便如此每次也只能製作一個電視遙控器大小的試驗樣品。

這樣的情況下,哪怕碳纖維特種編織隱身路徑前景再好,也永遠得不到實際應用,畢竟隱身飛機屬於工業品,不是藝術品,既然是工業品就涉及到大規模量產的問題,就算是中國騰飛的技術路徑能讓隱身飛機的性能提升一大截,無法工業化量產的情況下也是白搭。

所以尋找一種可以大規模量產這種自帶隱身屬性的特種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工業化量產方法便成爲當時騰飛集團在這一領域攻關的重點。

然而問題是,即便知道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卻困難重重,怎麼做,如何做,用什麼方案,別說是當時的騰飛集團,就是放在整個世界估計都一腦門子漿糊。

就在當時的騰飛集團隱身材料工業化量產的問題上一籌莫展之際,一份通過特殊渠道獲得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內部學術刊物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當時騰飛集團相關團隊成員的注意。

文章的題目是《通過三維編織技術實現碳纖維材料鏡反射的可行性》,作者叫理查德·門德爾鬆,瑞典裔美國航空材料學家,就職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航空材料實驗室,曾參與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多項前沿領域的航空材料研發。

而門德爾鬆的這篇文章則是他閒暇時突發奇想,假設的一種技術方案,即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那套轉爲高性能軍用偵察衛星、先進太空望遠鏡、隱身飛機、新式戰略運輸機等航空航天產品提供高強度複合材料組建的三維編織機,通過重新編訂程序,構建新的陣列,或許能夠通過纖維纏繞和內部鏈接方式的改變具備一定的雷達鏡反射效果。

雖然門德爾鬆的文章並沒有說明具體的可行性,並在文章的註釋中說明這只是個猜測,更沒有所謂的後續。

畢竟美軍的隱身塗料背後站着的可是杜邦,每年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大,若真搞出個對隱身塗料可有可無的新玩意,你讓杜邦去喝西北風兵嘛?

想要後續,除非杜邦撲街還差不多。

但不管有沒有後續,點沒點名可行性,對於當時的騰飛集團來說無異於是獲得了至寶,因爲已經在這方面有了不少積累的騰飛集團很清楚,門德爾鬆的猜測不但正確,而且可行性極高。

這還說什麼呢?美國的專家已經點名了方向,接下來擼起胳膊幹就完事兒了,於是十餘年如一日,歷經第一代DL—520三維編織機;第二代的DL—527三維編織機,終於在去年中國騰飛研製成功能夠編織自帶隱身屬性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的第三代DL—535三維編織機,從此一舉在這一領域做到了世界領先!

第一千四十章 直升機頭盔瞄準具第八百六十六章 沒人比我更懂支線客機第一千八十四章 天高几許問真龍第兩百一十六章 突然提高要求第一千四十章 直升機頭盔瞄準具第五百一十七章 關鍵設備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艦載機先行:十五號工程第一千六百一十七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三百九十八章 商場如戰場第三百七十三章 聚焦—2型無人機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垂直起降第八百二十二章比翼齊飛第四百七十五章 賺點零花錢第一百九十九章 硬核合夥人第九百二十一章 H—ZB800碳纖維第八百七十章 比白瓢黨還要爽第六十一章 拉人入夥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籌碼?底牌?第四百零六章:脈動—1型生產線第七百一十四章 訴訟第七百六十八章 訂單全部取消第五百二十八章 泰國皇家宇航工業公司第七十四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四百零四章 趨之若鶩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反擊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隱身豹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WZ—12NB武裝直升機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飛在天上的大海豚第五十一章 大事第七百九十七章 把衛星的成本打下來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小日本的設備全TM是坑貨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運—4X系列特種支援飛機第六百四十四章 直升機總裝線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WCNB—12激波風洞第六百二十二章 慢待外賓第兩百二十九章 是餓狼還是瘋狗?第兩百六十八章 風扇的坑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負重前行第一千六百一十七八章 羅·羅設廠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太震撼了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經費預算的大頭兒第七百零八章 飄逸的中國紅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鋰電池VS氫燃料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這便是半代的差距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航天產業生態化反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脫離實際談戰術,會吃虧!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誰敢說當年的吹牛是真的吹牛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無偵—10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第三百九十二章 航拍權威第九百一十五章 第四代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第九百七十一章 會飛的二踢腳第一千零六章 開着坦克衝進來的第兩百五十九章 先進如斯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全聽老總師的第四百二十六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八百四十章 攢臺光刻機試試?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保證人民羣衆的基本利益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十年磨一劍第一百章 趨之若鶩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能不能也來個進口替代第七百九十一章 衛星的生產製造能力第六百六十三章 HX—6—11型核心機第八百二十四章 886萬人民幣,一架第八百零九章 受災嚴重第四十七章 蹊蹺第九百四十九章 WD—56ML渦扇發動機第一百八十七章 跑了第一千八十六章 心夠黑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快速改裝只需一個半小時第一百三十五章 削減原材料第一千零五章 中國·長城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這纔是中國騰飛的核心競爭力第三百三十九章 各自成就第三百八十六章 虧了第一千八十章 稀裡糊塗闖進來第六百二十二章 慢待外賓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衛星自動化生產線第三百四十一章 心態崩了第一百零二章 瘋了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得航空發動機者得天下第六百三十七章 誰說鹹魚就不能航空報國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缺點就是貴第一千八十六章 心夠黑第九百二十三章 “無憾”計劃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最大的應用:農業普查第兩百章 缺德帶冒煙兒第六百四十七章 應力波鉚接第兩百三十六章 躺贏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您放心,我們都能第三百五十二章 拭目以待第三百零三章 回去慢慢交代第八百五十三章 WD—52ML渦扇發動機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航空設計大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用科學精神幹私活兒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隱身是真的第一百三十四章 倒爺第五百九十二章 不得了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狂風’MK2型戰鬥機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就沒見過這麼欺負人的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後顧之憂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