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謎

格物對大宋的影響可謂是前所未有的,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種學問對世間的改變如格物這般如此巨大,如今的大宋已經與格物這東西完全分不開,甚至有些人一邊詆譭格物之道是禮崩樂壞,一邊又享受着格物帶來的便利。

對於這種人趙禎極爲不恥,但大宋是言論自由的時代,趙禎不能開了因言之罪這口子,更不能因爲格物而治罪於非議者,這反而會讓人覺得是在報復,帝王氣量狹小。

於是趙禎只能讓所有人都瞭解什麼是格物之道,什麼是格物學。先賢早已經給趙禎指明瞭道路,“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既然不教而誅是不對的,趙禎教給世人,然後再慢慢收拾反對的聲音,在趙禎看來,反對格物就是反智,格物既然能給人帶來便利,帶來社會的進步,那爲何還要牴觸格物?

顯然這是有些人擔心自己過時,跟不上格物出現對現實的衝擊,他肚子裡的之乎者也不能解釋格物之道,甚至不如格物之道,這是最讓他們恐懼的地方。爲了保持自己肚子裡的“學問”有用,不會被淘汰,於是他們便把格物打上奇技淫巧的標籤。

趙禎對此很是不恥,因爲這些人往往是所謂的得道大儒,甚至還有所謂的高僧大德也參與其中,趙禎在爲這麼多年,對佛教的打壓不可謂不大,但卻依然涌現出不少高僧大德,聲稱朝廷越是打壓佛教,佛法便越會壯碩。

而這些高僧大德在民間基本上找不到立足點,因爲百姓們沒有時間去禮佛,大家還要忙着工作,一旦人變得充實起來,收入變高的同時,生活質量提升,誰還沒事求神拜佛?

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不是佛龕神龕,而是大宋皇帝趙禎的長生牌位……

既然在百姓當中找不到立足點,那就把手腳伸到那些不喜歡格物的人家中,於是一些高僧大德常常往來於得道大儒之家,這是在形成一種抱團取暖的方式,對抗朝廷的政策。

但不得不說這樣的策略非常好,抱團取暖的他們很快就把一些“該團結”的人團結了起來,形成利益集團,不斷的蠱惑官宦之家,或是官宦被蠱惑,或是覺得他們的禪機有道理,或是家中的女眷被蠱惑。

所以許多讀書人出身的官員往往最容易被蠱惑,因爲他們覺得自己學的東西與格物相對立,格物便是破壞禮制的東西。

趙禎現在急需一位在格物之道上精通,又開明的人主持對格物典籍的修繕,而目前看來曾公亮是最好的選擇,他和丁度兩人主持將作監如此之久,積累下來的格物知識肯定不少,作爲文人的他們又善於歸納總結,讓他們編寫有關格物之學的書冊最好不過。

明年二月是把格物納入進士科的第一年,在此之前便要把格物的相關知識推廣出去,否則便有些不教而誅的意思了。

趙禎下旨,給予曾公亮以及丁度二人編篡格物書籍之權,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把格物的知識印刷出來,並頒佈天下,當然因爲是第一年,又趕時間,所以讓二人搜尋淺顯易懂的格物,暫時用在明年科舉之中。

質量高低無所謂,知識多少無所謂,趙禎只需要這些格物知識造勢,讓格物對科舉產生影響,如此一來下一屆的科舉之前,舉子必會自己學習或是拜師學習格物知識。

那些反對格物的人是在不斷侵蝕官員,而趙禎的作法則是從大局上改變,不斷把新鮮血液加入格物的認知,一旦人懂得多了,就天生會對一些東西產生懷疑。

信仰這東西很重要,趙禎不會去毀滅華夏千百年來的信仰,同樣的,儒家思想其實與格物並無衝突,若是全面的理解儒家思想,反而和格物密不可分。

《禮記?大學》有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由此可見,格物在儒家思想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之所以有些人牴觸格物,那是因爲他們根本就不會,或是思想陳舊不想學習新鮮的知識。

其次,也不能全部把責任歸咎於他們的身上,因爲在儒家思想中,經史子集中,都沒有關於格物致知的解釋,即便是《大學》文中也只有一段提及“格物致知”四字,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

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爲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趙禎一度懷疑,其實先賢雖然知曉格物,但卻沒有法門,如兩小兒辯日一般,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於是推崇格物致知,爲的是讓後人自己考究答案。

格物的力量是強大的,他甚至可以改變一個王朝的興衰,在趙禎看來,格物給大宋帶來的新的生機,工廠的興起,火車的出現,這一切都讓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與提高。

更讓人驚駭的是,格物給大宋的軍隊披上了一層強力的武裝,精良的鎧甲,鋒利的兵刃,強大的火藥,哪一樣不是格物的功勞?

別說是趙禎,即便是朝臣們也看的清楚,否則楊國安也不會上疏要求把格物加入科舉之中,趙禎反覆的翻看手中的奏疏,字裡行間都能看得出楊國安的用心,顯然他比朝中的多數人都要支持格物。

在別人眼中,格物是工具,是使得大宋進步的工具,但在楊國安眼中,格物是道的一種,是大道的分支,學習格物的最終會使得人們接近本源的存在。

趙禎的眼睛猛然一亮,沒錯啊!格物格物,不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嗎?這也不正是儒家思想中格物的最佳解釋嗎?

自己現在所要做的便是如何把格物之道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完善儒家思想,充實儒家思想!

同樣的自己還有一個最大的便利,自己是大宋的皇帝,在這個中央集權巔峰的時代,皇帝的話便是金口玉言,皇帝的話便是出口成憲,皇帝的學問自然是大道……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大朝會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八百五十四章入歸華夏有何不妥?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四百二十八章元昊之志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另闢蹊徑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兩千二百五十二章冰山一角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天家的守歲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第兩千三百九十章沒有救援,也不會有救援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兩千五百零六章趙禎的“野心”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六百四十四章禪房中的帝王之道第五百三十四章宋軍突至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兩千二百三十三章五權,五枚第兩千五百零五章西方與東方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兩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八百九十九章歷史沉鉤的抉擇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四十五章離別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四百一十一章黃雀的利益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八百八十七章趙禎的密謀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條件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後榮耀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爾克的心思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覽試卷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一千八百四十章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兩千三百四十一章戰爭的模式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駙馬府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遼人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