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

趙禎起身離開勤政殿,他已經在御案之前坐了很久了,堆積如小山一般的奏疏看的他眼睛疼,出了宮殿之後,眺望遠山,還好,自己的視力沒有問題,這麼多年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中午還要讓皇后來段眼保健操……

對於密密麻麻的奏摺小子,趙禎已經習慣了,勤政殿外便是一座小小的池塘,只不過冬天到了池塘也被冰封,荷花枯萎的莖稈依然矗立在上面,趙禎不準三才把這些枯萎的莖稈處理掉,如此冬季的景色別有一番風味。

趙禎剛剛伸了個懶腰,三才上前道:“官家,瞧這日頭已經晌午了,該用膳了!”

趙禎回頭看了看勤政殿的御案,上面堆積如山的奏疏已經被處理了大半,下午應該沒有上面太多的事情,不如出宮轉轉,嗯,順便還能去蔡伯俙的府上轉轉,聽說他家最近在造“蒸汽機”,趙禎早就打算去瞧個新鮮。

“今日不在宮中用膳,讓皇后和嬪妃們自己用膳,不用等朕了,朕要去北京城中轉轉!”

三才笑眯眯的應下:“遵旨,奴婢這就去傳令親衛司。”

穿過東宮邊上的便道,趙禎小心翼翼的離開東華門,要是被兒子們發現自己出宮沒帶上他們,定然是一頓鬧騰,趙昀還好一點最多便是撒潑一下,可相比他哥哥幽怨的眼神,趙禎還是覺得趙昀好好一點,最少不會讓自己有“負罪感”。

回首看了看東華門,趙禎催促三才離開,這裡是出宮最好的一個門,相比南面正式的天安門,以及北面從未有人走的地安門,從東華門出宮是最好的選擇,這裡往往是誥命夫人或是皇嗣出入的地方,多少四周的百姓已經習慣。

再說宮牆上的守衛也是最爲嚴密的,因爲入了東華門之後便是太子的東宮,豈能不小心看守,即便是身爲駙馬的蔡伯俙或是身爲公主的趙妙元進宮都要經過極其嚴格的審查。

但是這東華門有一個好處,要想進去難如登天,但是要從宮中出來卻相對的容易得多……趙禎出宮的時候真巧趕上宗室子弟趙宗敏當值,看到趙禎出宮之後,一句話沒有,恭敬施禮。

他是信安郡王趙允寧的兒子,因爲他父親的原因,蔭恩的宮城衛官,此人和他父親一般,老成持重,更重要的一點,他算是把趙禎的脾氣看的透透的,加之他家是趙元份之一脈,因爲當初太子之事被牽連,現在也算是老實做人,一切都順着趙禎的意思來,不敢有所逾越。

何止是他趙宗敏,大宋的所有活着的宗室無不是老實巴交,絕不含有所異動,當初趙元儼和趙宗實的事情讓宗室看到了天家的果斷,也看到了趙禎的手段,誰若是敢挑戰高高在上的皇權,除非是你有超越皇帝的手段,否則便是死無葬身之地。

如今的天家早已是宗室中的領頭人,甚至連大宗正都由趙禎親自兼任,一來皇帝有管教宗室子弟之責,而來方便約束宗室,遵紀守法,不得戕害百姓。

趙禎瞧見趙宗敏的時候便停下,瞧着他和趙允寧模樣極像的臉道:“你幼弟的病可好些?若是還不見好,便請宮中御醫醫治,王唯一的施針極爲精準,三五日便可大好。”

趙宗敏抱拳道:“勞煩官家惦心,宗翰的病已好了大半,只需在家中靜養調理便可,入宮怕是會過去病氣。”

趙禎微微點頭:“也罷,若是不見好便遣誥命去尋皇后,她自會操持,萬萬不要拖延,免得病症加重。”

“末將代宗翰謝官家照拂。”

趙禎瞧着他身上的軍服佩戴稍稍皺眉道:“之前軍中大比沒過?”

趙宗敏紅着臉小聲道:“兵法,軍略,策論,都是夠了的,只不過拳腳差了些許,反而輸於貧家子了……”

趙禎拍了拍他的肩膀:“莫要灰心,武藝不夠,多練拳腳便是,你還年輕,那些貧家子看似出生不行,但卻貴在有上陣殺敵的經驗,你若需磨礪不日便有機會。”

趙禎說完稍稍頓了一下,瞧着趙宗敏發亮的眼睛道:“只不過朕這有一差遣,需一宗室子弟入之,若是你有心上進,可去北門營尋火器營,朕會傳旨總管楊文廣,你做副手都指揮如何?”

火器營,楊文廣,這倆個名字完全不搭邊,但楊家的這位長孫確實在官場消失許久,這麼說來原是被官家掉去了火器營?

對於火器營,別說是趙宗敏,即使大宋的多數臣子都不知曉那是個什麼樣的一軍,雖以營爲編制,但差遣官卻是以一路總管職銜任之。

他楊文廣原先乃是任職過侍衛親軍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的,現在去做一營總管,可見火器營的重要。

趙宗敏覺得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官家選擇自己定然是因爲自己宗室的出生,在加上行事穩重,立刻點頭道:“願憑官家調遣!”

趙禎笑了笑:“你莫要以爲朕掉你去做都指揮是提拔你,說不定這差事累的很,這都指揮使也沒那麼好做嘞!”

趙宗敏點頭道:“官家即便不調遣微臣去,末將也要在軍中歷練,也好參加軍中大比,現在官家調遣,定然有所用意,對末將來說一樣是磨鍊。”

趙禎微微點頭,這趙宗敏是宗室子弟中難得的踏實肯幹之輩,調他去火器營自己也放心。

“如此甚好,若是去了火器營,一切都需聽從楊文廣的調遣,不可逾越,亦不可懈怠,不日朕還會遣去一名文臣,以做監軍之用。”

“末將謹遵官家教誨!”

火器營已經在前些日子入京了,就駐紮在北京城的北門營,趙禎比誰都看重火器營,當初更是秘密抽調了楊家的楊文廣前去領兵,火器營裝備了火槍和火炮,以及不計其數的火藥彈等等,而他們的操演和用兵和其他禁軍完全不同。

趙禎知曉火器營的重要,於是才讓將門之中最有才幹的楊文廣領兵,同時爲了保證火器營的忠誠,調遣宗室子弟趙宗敏擔任都指揮使,接下來他還要派遣一個文臣前往監軍,而最好的人選便是蘇軾的老爹,資政殿大學士蘇洵了。

蘇洵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早已是穩重異常,連身爲三司使的包拯都誇他老成持重,可堪重任。何況若是靈兒鐵了心的要和蘇軾好……自己這個當爹的也沒有辦法,蘇洵這位“親家公”監軍火器營,趙禎再放心不過……

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五百零七章復仇的開始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兩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兩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會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三百四十五章熊貓沒義務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兩千五百零五章西方與東方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一千九百十四章圍爾擊之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開門,朕回家了!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兩千二百七十五章吐蕃動向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轉道青塘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兩千兩百章塵埃落定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分割皇權!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兩千零二十章妖孽來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二百七十七章老狐狸的手段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開蒙奇書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九百零二章瘋狂的“盛宴”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兩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紅利太大了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兩千二百四十三章趙仲旻之死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詔書第一百九十章一石三鳥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上京城的早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