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

選拔年輕官員,這是趙禎最喜歡做的事情。

在官員的任用上,他特別的喜歡年輕人,因爲在他看來,年輕人沒那麼多利益算計,年輕人不容易苟且,年輕人不願渾渾噩噩,麻木不仁,得過且過!

趙禎親手給了讀書人希望,完善了教育制度,完善了科舉制度,並且給年輕人得到磨礪的機會,而同樣的,趙禎也得到了回報,朝堂之中涌現出了大量年輕且有才幹的能臣。

今年又到了科舉的大比之年,自從科舉取士當道之後,這種公開考試,取士不問家世的查舉制度一下成爲了大宋的主流。

之前的世卿世祿與察舉制度,都是根據家世來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做官的。應科舉無需推薦,故做官無需地方上的推薦,科舉的資格限制甚少,大宋百姓中大多數成年男人都可以來參加科舉考試。

況且科舉還是一步登天的機會,從白身一下變爲官身,兩者之間的區別可謂是天地之差,百姓也常常把中舉比作魚躍龍門,甚至一切吉祥瑞意的詞語都往上面堆砌。

昨日趙禎在批閱奏疏的時候就發現了歐陽修的上疏,同時也有禮部的上疏,顯然對於這次科舉歐陽修是另有打算,上疏之時對太學體大加駁斥。

在他看來,生僻字,晦澀難懂根本就不應該提倡,而且同是一個意思爲何不能用簡單的字來代替,這樣才能增加朝廷的辦事效率。

同時歐陽修對應用文非常重視,在他看來,文章寫的再好,也不及一篇上佳的策論,因爲策論是考察學子能力的重要渠道,而文章只是文化素養,藝術修養,不能對做官有太大幫助。

當然文章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作用,考察舉子的品行。

在科舉上,歐陽修的想法與趙禎的不謀而合,科舉就應該是考察學子能力的測試,文章寫得好不好,同樣也能反映出學子的能力,見識和表達等等。

而策論便更加直觀了,策論是議論當前時政並向朝廷獻策,有無治理才能一眼便可看出,高下立判之時,瞬間把才能卓越者與那些庸才劃分開。

所以歐陽修建議,今年的科舉以策論爲主,文章爲輔,詩賦爲體察品行之用,歐陽修以馮拯的話爲引:“起奏陛下,馮拯與王旦論選舉帝前。馮拯請兼考策論,不專以詩賦爲進退。今臣下亦然,一切以程文爲去留,以策論辨高低,以詩賦查品行,此當大善矣!”

趙禎自然是同意這樣的話,歐陽修深的自己心意,且推行平實文風,趙禎早就中意與他,太學體的奏摺趙禎也見過,生僻字繁多,但意思卻簡單的很,完全是在浪費自己批閱奏摺的時間,言簡意賅豈不更好?!

趙禎提筆在空白的行文紙張上寫下詞頭:“着翰林學士歐陽修爲禮部貢舉主考,科舉制是一切尋規,不得廢公……賜緋袍紫帶。”

對於歐陽修,趙禎有着充分的信任與把握,他的才學和能力完全有能力擔當得起主考官這一職位,更重要的是,趙禎需要改變大宋的文風,平實文風,通達平易,讓人看了一目瞭然,如此文章纔算是文章。

否則一篇文章寫的古奧難懂,其實就是彆扭的生僻字詞用多了,組合起來讓人覺得難受,除此之外一點意義也沒有,若非要強辯,那就是作者是在人前炫耀自己所謂的“學識”。

趙禎身爲皇帝已經數次見過這樣沒用的太學體,每次看到這種生僻字文章之後,趙禎都要讓三才去拿古籍搜尋,也不知這些人是怎麼從字海中詞山找出這些個生僻字的,更爲要命的是,身爲皇帝的趙禎還不能不知道……

趙禎相信,若是以歐陽修作爲開春的主考官,定能掃清一切鬼蜮伎倆,狠狠的懲治那些玩弄生僻字並引以爲道的讀書人!

“送去翰林制誥處,擬成聖旨發於朝堂。”

三才恭敬的接過行文上的詞頭,快步向御藥院走去,其實北京城的皇宮與東京城的也差不多,只不過規模更加宏大,宮殿更多而已,但那些基礎的地方還在,御藥院,內侍省,太子東宮,正宮,等等這些都還沒變。

同樣的,在趙禎翻開禮部的奏疏也是說的科舉之事,只不過相比歐陽修直接去懟太學體,禮部的奏摺就要小心的多,禮部尚書楊國安戰戰兢兢的在奏疏上寫下了“文風當變”四字。

這就是他對太學體不滿的表達,趙禎微微苦笑,楊國安爲人老實,總是不願得罪人或是批評人,甚至連太學生都不願去批評,現在看來他做禮部尚書還真是“克己復禮”。

但他的奏疏中卻是寫了非常重要,或者說趙禎非常關注其中的一段。

楊國安提議,格物科應當正式進入大宋科舉制度的疑議,文中把格物給大宋帶來的便利與進步寫的頗爲詳實,甚至有些內容和實例都是他親自去查探的。

這便是老實人辦老實事,趙禎對楊國安也不知該說什麼,就是對他的“膽小”怒其不爭,總是這也不願得罪,那也不願得罪,最後反而讓自己顯得像個和事佬。

要不是趙禎看出他是不願站隊,不願和不相干的人交集,趙禎絕不會給他禮部尚書這樣的高位。

禮部所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樣樣都需要穩妥之人。

楊國安便是趙禎心中的不二之選,當今朝堂中的和事佬,卻有着一絲不苟,心細如髮的品質,並且大家都知道他是個老好人也就沒人拉攏他,反而使得他清靜許多,於是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問題。

格物科是否應該納入科舉之列,而非單獨一科的問題,楊國安考慮的非常細緻,最後他還是上疏趙禎提議。

在奏疏中,楊國安詳細的列舉格物入進士科的原因,他擔心格物會如同明經科,或是明字,明算二科一樣成爲大家都不願考的存在,所有人都衝着進士科而去,那格物不就被荒廢了嗎?

若是能把格物變成策論或是詩賦一樣,那無論是誰,無論他喜不喜歡格物,都要在參與科舉之前好生學習一二,不至於一問三不知。

趙禎一口氣看完楊國安的上疏,輕輕放下奏疏之後,端起茶水一飲而盡,這簡直就是他趙禎的半個知己!

沒想到他楊國安居然還有如此輔弼之才,這樣的遠見顯然要領先於普通的朝臣……趙禎稍稍平復心情,他要利用這次歐陽修主考的機會,利用楊國安上疏的機會,把格物科徹底定爲大宋進士科的一項!

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四百八十九章皇帝的誘惑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一千九百零七章蝴蝶的翅膀(上)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二百章真相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五百四十八章破竹之勢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八百六十五章瀟灑歐陽修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四百八十一章雲南舊事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兩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後的對話第三百五十四鋒芒!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錢袋子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重開都護府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兩千三百五十四章積石山下的拖延戰術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三百五十五章交易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誰纔是真正的資本?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趙禎的“卑鄙”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六百三十七章初探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識形態的差別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趙禎的“眼睛”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兩千二百三十三章五權,五枚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三百五十二章水軍首戰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趙禎的“卑鄙”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一千零二十九章種馬征服世界?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運動發展的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員的權與責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