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

洛陽,崇文殿。

李從璟接到李紹城的軍報,已是傍晚時分,他在皇案後讀完這份“戰事”分外順利的軍報,雖然並不覺得如何意外,面上還是露出了笑容。仲雲歸順,于闐受封,意味着塔里木盆地南沿已經基本平定,西域之地說起來廣袤,蔥嶺以東、天南以南,不過就是塔里木南北兩部分,如今南部安定下來,意味着西域已經打開局面。

今日宮中有“家宴”,李從璟因爲李紹城的軍報,在崇文殿逗留得久了些,太陽還沒落山,李永寧就找了過來,提起西域戰事,李永寧便拉着李從璟,要他給她講解西域形勢。

兩人在坐塌上相對而坐,李從璟見李永寧興致勃勃、傾身聆聽,便大致給她說了一些:“西域之地,之所以爲要害之所,是因其聯繫東西,別看西域曾有三十六國,似乎很強盛,實則都是城邦小國,一國人丁大多隻有數萬,少的甚至不到一萬——昔年于闐國勢最盛之時,人丁也沒到十萬。所以西域雖然勢力龐雜、部族衆多,但歷代以來,只要我中國派遣小几萬王師西征,幾乎都是所向披靡。”

“西域局勢之所以複雜,戰爭之所以頻繁、難打,是因爲有其它大種族侵入、與我中國軍隊相爭,早先的匈奴,而後的突厥,前時的吐蕃,都是如此。所以我中國軍隊在西域的敵人,其實主要不是西域諸小國,而是這些大種族。”

“安史之亂後,安西四鎮之覆滅,是覆滅於吐蕃野心勃勃,趁機傾舉國之兵來攻,四鎮的西域小國,大多都是與我安西邊軍一同奮戰的。”

“彼時,河西、西域都被吐蕃攻佔。所以一朝吐蕃內亂,張義潮便能趁勢而起,復興歸義軍,收十一州之地,當其時也,西域諸國,大多主動遣使東來,朝貢我大唐。”

聽到這裡,李永寧奇怪道:“那後來歸義軍爲何又式微,甘、肅之地爲何又被回鶻人佔據?”

李從璟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道:“這就不得不說回鶻了,本朝初,統一漠北的突厥被滅後,回鶻便在漠北設立王庭,臣服於我大唐。張義潮復興歸義軍前夕,回鶻王庭被黠戛斯攻破,回鶻貴族被迫分三支遷徙,離開漠北,漠北便成了黠戛斯的地盤——突厥、鐵勒、回鶻、黠戛斯其實都是漠北部族。”

“遷徙的回鶻分爲三支,一支到了蔥嶺西,一支到了西州,一支南下到了我大唐邊境——後被我大唐邊軍擊敗,其民融入唐人和其它部族。到西州一帶的回鶻,又有一部到了河西之地。張義潮復興歸義軍,坐擁十一州之地,勢力正盛,遷徙而來的回鶻自然不能在此時做甚麼。後來,歸義軍內部爭權,河西遂陷入大亂,河西的回鶻趁勢佔據甘、肅,吐蕃趁勢重佔鄯、涼等州。”

“在我十萬禁軍出征河西之前,西州回鶻勢力日盛,西域許多小國都依附過去,對歸義軍也是虎視眈眈......”

李永寧恍然,隨即咬牙切齒道:“如此說來,這幫回鶻賊子,當真是狼子野心,犯我大唐天威,攻我大唐邊軍,實爲我大唐之敵,理應滅殺!”

李從璟納罕的看了李永寧一眼,笑道:“你殺氣倒是挺重。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嘆了口氣,李從璟繼續道:“本朝初,突厥一統漠北,屢犯邊疆,太宗滅之,興起的回鶻臣服大唐,進貢不斷,且襲擾

邊境的時候極少。安史之亂時,回鶻助朝廷平亂,亦有功勞——與主動萬里東來勤王的于闐國不同,回鶻出兵的條件甚爲苛刻,可以說是趁火打劫,我大唐和親回鶻,也是自此開始。待到回鶻衰落,被迫遷徙,西州回鶻對我大唐又以‘甥’事之,屢有朝貢。”

不僅如此,事實上到了宋朝,西州回鶻也對中國朝貢不斷,直至被遼金所攻佔。

“那麼眼下如何?西州回鶻可有歸順之意?”李永寧眨着眼關切的問。

李從璟饒有深意道:“歸順不歸順,怕是要打過才知道。”

李永寧露出瞭然之色,旋即又問:“眼下的西域,除卻西州回鶻,可還有其他大敵?”

李從璟道:“自郭昕戰死,安西四鎮被破,西域南部便是吐蕃的勢力範圍,西域北部的情況就要複雜些,不過自打回鶻從漠北遷徙,西域北部便是回鶻的勢力範圍,差別只在於是不是受一個回鶻可汗節制。眼下,西域北部的大敵只有西州回鶻,天山南北的九姓烏護,也是回鶻人。其他的小國部族,則是不必擔憂。至於西面蔥嶺一帶......”

說到這,李從璟的眼神忽然變得深邃而又銳利,“疏勒之西,蔥嶺一帶,則有大敵。”

“大敵?怎樣的大敵?”李永寧注意到李從璟驟然嚴肅的口吻,覺得很是奇怪,以大唐眼下的國勢,能讓李從璟如此重視的,必然不是尋常大敵,“蔥嶺之西,不也是西遷的回鶻?”

“時至今日,這支回鶻,已經不是簡單的回鶻了。”李從璟意味深長,忽而話鋒一轉,問李永寧:“你可知昔日的摩尼教?”

李永寧露出回憶之色,“摩尼教是回鶻信奉的教派,昔年也曾入中國,不過沒有大肆傳播,被朝廷扼制了......也有被佛教排擠的意思。”

李從璟微微頷首,“回鶻一直信奉摩尼教,但自打王庭被黠戛斯攻破,被迫遷徙離開漠北,其信仰就產生了變化。遷至西州(高昌)的回鶻,因爲此地佛教盛行,已經逐漸轉爲改信佛教——其實不止西州,整個西域,都是佛教昌盛之地,于闐國不也信奉佛教嗎?敦煌不就是佛教盛行的結晶?但是遷徙到蔥嶺一帶、蔥嶺以西的回鶻,則改信了另一種教派。”

“甚麼教派?該不會是道教吧?”李永寧笑出聲。

李從璟無力的看了她一眼,“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李永寧兩眼茫然。

李從璟神色嚴肅,“不錯,世人也稱之爲穆斯林。”

李永寧仍是滿面疑惑,“回鶻人換了個教派來信奉,就變得厲害了?”

李從璟露出忌憚之色,“的確變得厲害了。而且改信此教之後,蔥嶺回鶻——眼下,應該叫喀喇汗王朝,便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他們身後還有人。”

此時,李從璟想起一些“往事”。

喀喇汗王朝東侵,遇上“中國守臣”于闐國,雙方爆發了“百年戰爭”。于闐國向北宋求援,北宋無力西顧,只派遣了一個一百多人的僧人團體,去聊壯聲勢。雙方實力懸殊,喀喇汗王朝曾號召信徒,聚集十多萬大軍,攻打只有兩三萬戰兵的于闐國,在這種情況下,在李聖天與李從德的帶領下,于闐國卻屢戰屢勝,還曾攻破喀喇汗王朝的都城,殺其可汗——在這場曠日持久,而且浩大

殘酷的戰爭中,西州回鶻站在了于闐國一邊。

“百年戰爭”後期,于闐國被戰爭耗盡國力,終於滅亡,但殘兵殘民,仍舊與喀喇汗王朝東侵勢力鬥爭。

由此,佛教在西域漸漸消失,伊斯蘭教取代其位置,但後者擴張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教徒轉爲以溫和派爲主,雖然在西域、河西取得成果,但卻幾乎沒有傳入中原。

而此時,中原佛教流派禪宗崛起,一改往日大佔田宅人丁、與朝廷爭利的做派,其地位便穩固不衰,再沒被朝廷“滅佛”,遂持續發展千年。

“好了,話至此處,可以收住了。”李從璟站起身,“一言以蔽之,西域之地,吐蕃早已式微,唯回鶻尚且勢大,平定回鶻,即平定西域。”

......

翌日,李從璟在廣賢殿與馮道議事。

“西域雖然主要只有回鶻爲敵,但安西都護府之外,還有北庭都護府,北庭之北,便是漠北,漠北的黠戛斯,也是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還有喀喇汗王朝,到底以何種態度去應對——蔥嶺以西的地盤,大唐是要還是不要,昔年的大宛都督府,重置或是不重置?”李從璟拋出議題。

馮道沉穩道:“草原上,東有契丹,西有韃靼,要考慮漠北黠戛斯,先得解決契丹與韃靼。臣以爲,只要解決了契丹與韃靼,黠戛斯便不是問題,自會歸附。”

“如何會歸附?”李從璟問。

“昔年,李陵出戰匈奴,力竭被擒,被匈奴封王,治堅昆之地,他與其部將士,與匈奴通婚,遂有後人。黠戛斯者,赤發綠瞳,但也有黑髮黑瞳之輩,黑髮黑瞳者,自稱李陵後人。而李陵又是李廣後人,所以太宗時,黠戛斯曾入朝貢奉,與皇室‘認親’。中宗亦曾對黠戛斯言,‘爾國與我同宗,非它蕃可比’。武宗時,黠戛斯擊破回鶻王庭,遣使來朝,請求冊封,宰相李德裕擬國書‘賜黠戛斯可汗書’,書中有言‘可汗受氏之源,與我同宗’,宣宗亦曾冊封黠戛斯可汗爲‘英武誠明可汗’。”

馮道如是說道,“黠戛斯既然主動臣服我大唐,若是我大唐平契丹、韃靼,打通道路,黠戛斯豈有不歸附之理?”

“竟是這樣!”李從璟恍然,對這段歷史,他還真的不甚明瞭,如今聽了馮道這句話,他對“民族融合”“漢唐國威”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既是同宗,自當一家,何須多言?”

馮道也連聲稱是,“陛下雄才大略,我大唐國勢日盛,往後何愁不能再有貞觀、開元之盛?”拍了一陣馬屁,馮道繼續道:“至於喀喇汗王朝,還是等平定了西域之後,再作定論。”

李從璟點點頭,“如是也好。西域平定後,當復設安西都護府,西域形勢與中原不同,諸國族民成分複雜,貿然設行省收大權不妥,且他們對安西都護府認可度高,自當喜迎安西都護府之統轄,另外,設安西都護府,這對往後的戰事也有利......以安西都護府來作爲過渡,至於安西行省之設立,朕打算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籌備,馮相以爲如何?“

“善莫大焉!”

......

PS:因爲當下的政策,歷史文不能涉及太多宗教問題,所以伊斯蘭就點到爲止,以後都用喀喇汗王朝來代替,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本章完)

章十二 襲營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二 千里之遠有梟雄(中)章九十五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3)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十二 他的決心(第三更)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四十八 劫道章五十六 精騎破敵甲【第一更】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6)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五十一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7)章十一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4)章二十九 什麼是佛?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兩百二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2)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七十五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2)章五十一 澤州判官章九十五 調兵遣將上賭桌 不成虎狼便爲食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四十 要殺了這個人哦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十八 攻克章一百六十八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2)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七十八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5)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下)章六二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9)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三十七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5)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一百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9)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十六 故佈疑陣引人亂(上)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一百零五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2)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六十六 郭威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四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3)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五十四 美婦如蛇頻吐信 步步驚心因何人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三三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2)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四十九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5)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二十五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3)章六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3)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二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7)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九十一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7)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五六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3)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7)章四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三十九 白雪蓋黃土,紅血覆白雪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