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

貞觀年間,侯君集平西昌,而後於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及至滅龜茲國,於龜茲置鎮,龜茲鎮遂爲安西四鎮之一,遷都護府於此。其後,唐軍敗西突厥,不停擴充疆土,遂有安西四鎮,統轄天山南北。又馬不停蹄威服諸國諸城無數,於城邦故地置都督府,勢力範圍最盛時,稱安西大都護府,治西域全境、中亞,西至波斯、鹹海,下轄蒙恥、昆陵兩都護府,大宛都督府、波斯都督府、條支都督府等九大都督府,並及安息、休循數州。

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碎葉、疏勒,龜茲爲都護府所在地,位在西州之西、天山之南,于闐鎮位於崑崙山北麓,疏勒鎮位於蔥嶺之北,碎葉鎮位於天山之西。當其時,安西都護府之大唐數萬邊軍,於西域、中亞諸國衆邦而言,便如天兵天將,有無上不可侵犯之威,因懼而降之城邦部族不計其數,因敬而投之城邦部族不計其數。

自貞觀年間,大唐初建安西都護府,至元和年間,最後一任安西都護郭昕戰死,安西都護府存在近兩個世紀。

孟平和李紹城在沙州城外牽馬行走,一面回顧這些歷史,一面討論接下來的戰事。

“河西之地,雖說党項、回鶻、沙陀、吐蕃諸族雜居,但終究距離中國較近,風俗民情多受我中國影響,男子多冠中國帽,沙、瓜二州也多中國人,這亦是歸義軍存在之基礎。但是再往西用兵,中國人便少了,大軍能夠得到的呼應就少,且遇到的抵抗勢必更多,戰事不會輕鬆。”

孟平眺望着邊地戈壁,不無沉重的對李紹城說道,風沙吹打在臉上,說不出的難受,吹打在甲冑上,發出窸窣聲響,到這裡的時日還短,衆人面上卻已盡是土色,嘴脣也乾裂得厲害,不僅如此,莫說洗漱,三軍將士的引水都是問題。

李紹城點頭道:“自甘州西行,沿途多是戈壁荒漠,水源太少,大軍只得載水而行,這對輜重營是莫大負擔。人能克復種種困難,戰馬卻不能被怠慢,別的姑且不言,久行戈壁荒漠中,馬掌都磨得厲害,還不透沙,得將鐵馬掌換成有孔的木澀,駝蹄也得包裹犛皮,才能遠行......咱們的戰馬從未到過這西北蠻荒之地,日後遠行荒漠征戰,能不能適應都是問題,若是戰力打了折扣,就是滅頂之災......”

孟平沉吟道:“戰馬該換的要換,本地良馬甚多,能適應戈壁荒漠的環境,牧民多好珍珠,一顆珠子就能換一匹好馬,還好軍情處的消息做得詳盡,咱們這回帶了許多珍珠來,能夠就地交換許多現成的良馬,這些良馬本就多被牧民用來遊獵,稍加訓練,參戰不是問題......”

李紹城遠望西天,“禁軍加上歸義軍,十萬將士往西征戰,沿途多是荒蕪之地,水、糧難以補充,且日費必然數倍於以往,大軍所要攜帶的輜重物資更多,馬隊、駱隊要比征戰將士的隊伍還要龐大。”

“重要的是依照軍情處的輿圖和情報,做好行軍路線和腳程規劃,在何處中轉,在何處補充飲水,諸事都要做好充足準備,寧願行軍慢些,也要保證物資充足..

....若說以往的征戰,攻城拔寨是關鍵,眼下的征戰,如何行軍纔是最重要的。”孟平沉聲道,“每至一地,每克一城或一帳,戰鬥都要精打細算,在西域這塊地方,大軍經不起戰敗,一次戰敗都會是莫大災難。”

夕陽西下,衆人停下腳步,李紹城道:“行軍路線規劃完後,由先遣隊跟隨軍情處嚮導,先行試走一遍,而後馬軍前鋒先行,最後纔是大軍跟進,如此一來,路線熟悉了,沿途的情況都掌握了,大軍出征纔不會有太多意外。雖然這樣會讓敵軍有所防備,但卻是利大於弊,以我軍之戰力,不懼與任何強敵血戰,我軍之將士,可以死在戰陣中,卻絕不可能渴死在荒漠、走失在半途!”

孟平點點頭,很贊同李紹城這個觀點,“出兵的時機大致已經議定,選擇的是風沙最小、沙暴最少的時節,這回往西域用兵,我和曹義金走北面,攻伊州、西州回鶻,往龜茲鎮行進,你和張金來走南面,攻仲雲、于闐,克復于闐鎮,最後兩軍會師於疏勒,再一起解決西面的其它敵手。”

李紹城神色肅然,“這回出征西域,不知要歷時多久,數千裡之地,或許會有許多意外,便是打上幾年都不稀奇。”

孟平與李紹城並肩而立,一同看向西天,“行軍多艱難,比不得在中原,話雖如此,但我軍畢竟準備充分,馬隊、駝隊龐大,實際上行軍並不慢,若是戰事大體順利,要會師疏勒鎮,其實也用不了多久。”

西域有過許多漢唐傳奇,如今孟平和李紹城到了這裡。

......

禁軍分南北兩支出戰西域,走的便是塔里木盆地的南北兩條道,絲綢之路到此,也是分南北兩支的。

李紹城率軍三萬,出陽關,向西南進發,其部要平定的第一個目標,是爲仲雲國。

仲雲國,據石頭鎮、大屯城,“其牙帳居胡盧磧”。石頭鎮、大屯城,即鄯善、若羌故地。鄯善、若羌,即漢初樓蘭國,“不破樓蘭誓不還”之樓蘭也,也是漢初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班超定西域後,樓蘭便是漢朝所屬。唐初,鄯善更名石頭鎮,隸屬沙州,後爲吐蕃所佔,現爲仲雲國,人丁稀少,攏共小几萬人,與沙州互有來往。

仲雲人,“小月支之遺種也,其人勇而好戰。”

牙帳所在的胡盧磧,“漢明帝時徵匈奴,屯田於吾盧,蓋其地也。”

李紹城行軍至仲雲地界,未曾冒然進攻,而是派遣軍使持詔書,先至大屯城。

進軍西域,是李從璟謀劃許久的大事,對西域諸國的瞭解自然頗爲詳細,哪國該強攻,哪國可以威服,事先都有一些計較,雖然這些計較不一定全部準確,但該準備的詔書,還是會準備妥當。

眼下,李紹城以軍使持詔書先行大屯城,便是意欲冊封仲雲君主,試一試能否讓其乖乖歸順大唐。

自漢以來,中國便有接納、冊封來投的草原各族、西域各國的傳統,尤其是漢唐兩朝,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是以此時李紹城的這個行爲,並不是託大和無的放矢。

爲彰顯誠意,李紹城在軍使先行後,又行進了兩日便停止前進,於蒲昌海之側紮下營寨。蒲昌海是個湖泊,上游龜茲河、下游沮末河(塔里木河),這一段河流爲季節性河流,眼下春暖雪融,河中有水,但水量不大。

不過唐軍卻不缺水源,他們紮營在蒲昌海之側,這處地方,已經不是沙漠綠洲可以形容,水草豐腴,林木幽深,有碧海藍天之景,且時在暖春,正是百花綻放之際,讓人直懷疑到了江南。

沒有別的原因,因爲蒲昌海,後來叫作羅布泊。

眼下的羅布泊,是真正的蒲昌海,不是那一片乾涸的鹽鹼地。

蒲昌海既然是西域之江南,此時自然不缺牧民,禁軍到達後,本本分分紮營,安安靜靜取水,其間自然不會出現擾民的事,不過饒是如此,也驚得仲雲人四下逃竄,沒多久便跑得沒了影兒,連羊羣都丟了大半。

這幅景象,讓馬背上的李紹城直搖頭,“讓張金來帶人,把那些牧民都追回來,好生安撫,讓他們繼續在這好生放牧......我等既然有意和平解決仲雲,就得拿出該有的態度,讓仲雲人看到我等的誠意。”

李紹城這話說得沒錯,當仲雲使者來到蒲昌海,看到一副軍民和諧的畫面時,面上既有意外之色也有欣喜之意,一行人再看唐軍將士,眼神都親切了幾分。

李紹城在中軍大帳接見了仲雲使者,當他聽完張金來的介紹後,有些驚訝於這支使者隊伍的分量......兩位宰相、十幾位都督,無論怎麼看都分量十足。

李紹城不知道的是,後晉時,高居海出使西域,到了大屯城,仲雲可是派遣了四位宰相、三十七位都督相迎,高居海“以詔書慰諭之”,仲雲羣臣則“皆東向拜”。

西域自漢朝便是中國之土,而中國國力之強大、文明之昌盛,又是讓西域諸國膜拜的對象,且中國對待西域的政策,向來很是寬柔,中國人又知書達理,至西域後與諸族融合,至今已是近千年,帶來的燦爛文化與先進文明,使得西域社會進步,使得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凡此種種,就使得西域諸國、諸族,大多仰慕中國、忠於中國,願被中國所統轄。

一言以蔽之,西域,中國故有之土,中國固有之土。

安史之亂後,西域雖然與中國隔絕,但遣使往東的,可不止郭昕、歸義軍,還有許多西域邦國。

歷代以來,真正讓西域與中國隔絕的,多不是西域人的反叛,而是匈奴、突厥、吐蕃、回鶻、蒙古等族的攻伐,與伊斯蘭等文明的東來——安西四鎮的覆滅,便是源於吐蕃入侵。

李紹城在軍中擺下宴席,與仲雲來使相談甚歡,有了張金來這個“中間人”,雙方的交流很是順暢。

唐軍克復河西的事,仲雲也早已聽說,此番唐軍大舉西來,勢不可擋,且以禮相待,盡顯大國威儀,仲雲來使明確表示,仲雲並無與唐軍開戰之意,願意重歸大唐統轄。

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接下來,便是就歸順條件進行商談。

(本章完)

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四十八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4)章六 謀國數載彈指間(下)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八十八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上)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七十九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6)章四 水寨(2)章三十九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0)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六 謀國數載彈指間(下)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二十五 有人北上去做賊 有人出城去止殺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二六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4)章三十一 君子章九十一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7)章六十三 所謂兒皇帝【第二更】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7)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兩百十六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上)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四十七 序幕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九十 小麻雀與小妖精 少女心與英雄夢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二四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2)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六 神仙山(5)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品書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風高殺人夜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六十三 所謂兒皇帝【第二更】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一百零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1)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七十一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3)章二十九 什麼是佛?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六十三 陣斬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一百一十九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2)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一百零七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2)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三十七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5)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上)章五十六 天下不復有門閥 我打你臉又如何章七 神仙山(6)章兩百五十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中)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五十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6)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二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3)章五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9)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二十二 百戰安義(1)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六 水寨(4)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