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

自楊廣開鑿大運河以來,揚州便成爲隋唐兩代漕運、鹽運中心。所謂“凡東南郡邑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揚州作爲東南之地的一顆明珠,造船業得到極大發展。

太宗討伐高句麗時,曾以唐遜爲揚州道造船大使,在揚州督造艦船,以供唐軍自海陸兩道夾擊高句麗;代宗大曆年間,鹽鐵轉運使劉晏在揚州興建十個大型造船工廠,僅他任職其間,就建造大小船隻共計兩千餘艘。

東南舟船之盛、揚州造船之力,由此可見一斑。

當其時也,天下有四大港口,亦是造船工廠興盛之地,是爲揚州、明州、泉州、廣州。東南沿海地區有一條所謂“廣州通海夷道”,上連諸港,下通諸海,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早期叫法。

如今這四大港口,明州(後世寧波)在吳越,泉州在閩地,廣州在(南)漢,都距離朝廷轄境較遠,是爲一時不可得之地,故而揚州就成了朝廷必須大力把握的存在。

吳國立國之基半在江淮,而吳國水師之所以當世無雙,艦船之本半在揚州。

原本東南水師分爲三家:湖南水師、吳國水師、吳越水師。

吳越水師就不必說了,十年前狼山一敗,去歲常州一損,已是長久不能恢復元氣;湖南水師在去歲吳國伐楚時,在洞庭湖一帶與吳國水師決戰,基本被從地圖上抹去;而原本在東南一家獨大、耀武揚威的吳國水師,現今也好不到哪裡去,去歲被江陵水師在洞庭湖燒得太慘,眼下揚州又被大唐得了去,就算不是一蹶不振,也相差不遠了。

依照李從璟的意思,大唐將翻整揚州造船廠,興建揚州水師。

六月末,李從璟帶着莫離、王樸、江文蔚、張易、朱元等人,走訪揚州造船廠。

若非親眼所見,李從璟很難相信時下的造船廠竟能這般龐大,穿越前他好歹也曾實地看過福州的一些船廠,不是丁點兒見識都沒有的,還是被眼前的景象給震得有些發怔。

造船廠的格局說來簡單,無外乎兩部分:室內與室外,但船塢船港不分家——不過這時候還沒有船塢。

眼前的造船廠與後世並無多大本質差別,佔地極廣,舉目望去,方圓十數裡之地,盡是船港船臺,在造的樓船,密集如儀坤州外的軍堡羣,大者如城,高近十丈、長達數十丈者比比皆是,搭配以類似塔樓的木質高架,聳入雲霄,更是動人心魄。

人馬置身其中,的確跟米粒沒甚麼區別。

“聽聞廣州一次就能造船五百艘,其中蒼船長達二十丈,能載人六七百,木蘭舟更能容納千人,先前不知其真假,如今看來倒是確有可能。”李從璟邊走邊看,有些感慨。

“我中華造船之術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即有‘三翼’‘突冒’‘船舡’等多種艦船。其中大翼長十丈、闊一丈五,能容人近百。勾踐臥薪嚐膽滅吳時,已有戰船三百艘。”說話的是朱元,他先前就自薦爲大唐建水師,可見在這方面是行家裡手,至少理論知識讓人刮目相看,此時便充當起解說來。

他繼續道:“秦漢時船艦製造工藝得到很大提高,始皇帝統一南方時,組織起來的運糧船隊,能一次運糧五十萬石。漢時國威煊赫,水師亦是得到極大發展,據說一次戰役能出動船艦兩千艘,水師二十萬。當其時也,高過十丈的樓船得以出現,建造的大船能重達一千石。”

“漢時長安城西的昆明池造船臺,周長達到四十里,池中常有近百艘樓船。”

李從璟聽罷有些微微汗顏,都說漢朝時國威如天,由此可見一斑。依照這時候的計量,

這一石約莫就是一百斤,一千石的大船,就是十萬斤,五十萬石的軍糧,就是......懶得算了。若是按照秦時的計量,那更恐怖,一石差不多就是兩百斤。

李從璟示意朱元繼續,他便繼續講解道:“三國時孫吳建造的艦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容軍士三千,孫權本人乘坐的‘飛雲’‘蓋海’等大船則更加壯觀。孫吳被滅時,僅被晉軍俘獲的官船就超過五千艘,可見當時孫吳造船之盛。”

“至南朝,江南已能建造兩萬石的大船,南齊有名的祖沖之,就曾‘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所謂千里船,即車船也,使人以腳踏車輪,推動船艦前行。”

兩萬石,差不多就是一千噸,這是個很震撼的數字,但李從璟倒也不覺得難以接受,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隊中就有兩千五百噸級別的大船。以時下的計量而言,就是五萬石的大船。

說到這,朱元稍稍深吸了口氣,李從璟知道,接下來就是時下的造船技術了,只聽朱元接着道:“本朝以來,船尾舵、櫓、風帆等工藝得到很好使用和改善,榫接釘合的聯接工藝、斜穿鐵釘的平接工藝、海船建造水密隔艙的工藝,都使得船隻品質大加提高。”

笑了笑,朱元繼續道:“大江大河之上,長二十餘丈,能容人六七白的船隻,則是屢見不鮮了,有的船上甚至能開圃種花種菜。故此,我大唐艦船,渡江跨海,已是如履平地,船行萬里之遠,更是不在話下。”

一席話,朱元說得分外擲地有聲,倍顯自豪。

身爲唐人,他的確有自豪的資本。

李從璟觀望着左右在建的船艦,又望向煙波浩瀚的大江,心頭涌動着只有一個穿越者纔會有的情緒,而這個情緒來自於對西歐那個所謂“地理大發現”,和隨之到來的殖民時代的,某種難以釋懷的情愫。

有唐一代,唐人船隻頻繁駛進印度洋,這不是李從璟在穿越後才知道的事,擁有萬石級大船的唐人,只要動力足夠,已是足以抵達世界上任何一個他們想要去的地方。

西歐地理大發現時代遠渡重洋的船隻,莫說跟鄭和的船隊相比,唐宋的船艦都足以碾壓他們。

“太子在想甚麼?”莫離見李從璟望着江面出神,良久不曾言語,不禁開口問道。

“我在想,其實就眼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蔥嶺以西的地方,大唐即便是打下來,也無法建立穩固的統治。深入內陸,道路太長了,投入的本錢也太多,收穫卻不一定很大,絲綢之路上行走的唐人,基本都是商賈們,而不是大唐的野心家和將士。王玄策之後,大唐官將幾乎不復至中亞。”

李從璟的思緒飄得很遠,以至於他直接說出了“科技”“中亞”這些詞,他向前走了幾步,離開人羣,只讓莫離站在身旁,他的話更像是自顧自的唸叨,繼續道:“但海洋則不同。大唐的船艦不說抵達全世界,但假以時日,未嘗不能抵達所有我們想到的地方。”

說到這,他不由得加重了語氣,“但爲何我中華開闢絲綢之路千年,船隻遠渡重洋數百年,卻只是用來通行商貨?”

莫離怔怔看着李從璟,搖動摺扇的動作不知不覺間緩了下來。此情此景,好似又回到了十幾二十年前,彼時兩人都還是少年,喜歡順着梯子爬到危險的屋檐上,他也是這樣呆在李從璟身旁,聽李從璟喃喃自語一些他當時還聽不太懂的話。

江面如此寬廣,而大江盡頭的海洋無疑更加廣闊,海洋之外,那纔是真正的天下。李從璟目光悠遠,橫跨了千年的距離,又似乎抵達了某處彼岸。

他語調鏗鏘,又帶着濃

濃的不平之氣,“我一直在想,極富開拓進取精神的漢人唐人,爲何最終會走到閉關鎖國那一步,難道就因爲我們是農耕文明,本性就是小富即安?難道就是因爲儒家中庸之道薰陶了我們千年,所以人皆畏首自大?”

李從璟搖了搖頭,目露悲憤之意,“自夏以來,中華王朝總是起起伏伏,合久分、分久合,盛復衰、衰復盛,但漢唐之後,中華何曾大盛於天下了?”

李從璟忽然看向莫離,眼神如鐵,一字一句道:“人無進取之心,則無恆久之財,國無進取之心,則無恆久之強!我大唐艦隊既然早已發現了海外盛土,爲何卻要停止征服的步伐?長城之外、四海之遠,爲何只有商賈踏足?中華髮明瞭火藥,爲何只用於煙花爆竹?中華給了世界四大發明,而世界最終回饋了我們甚麼?!”

他幾乎要以拳擊胸,“凡此種種,是該怨天尤人,坐失良機,終成睡獅,被跳蚤相戲!還是該奮發圖強,銳意進取,以四海之材養我大唐之強,雖千萬年有變,大唐依舊雄霸於天下?!”

李從璟復又轉身,面對浩瀚大江,氣度變得滄桑而又厚重,“大江不成死水,唯因其奔涌東流,日夜不息也!因其日夜不息,所以江水滔滔,雖千萬年過矣,而綿延不絕!人復如是乎?國復如是乎?”

“世間萬物,何者叫人推動科技進步,何者叫人改良國家制度?利也!”

“若使我大唐艦隊外徵四海,以天下之利養我大唐子民之野心,而使大唐有志之士皆爭相跨海而出,以熱血勇武征戰於諸邦,以諸邦之財再造社稷,則天下如何不是我大唐永世稱雄?”

“我大唐有天下最先進之文明,我大唐有天下最強大之艦隊,我大唐有天下最飽學之才子,我大唐有天下最鼎盛之兵甲,爲何開天闢地爲世界畫地圖的,不能是我大唐?!”

莫離忘記了搖扇的動作,怔怔望向被江風吹拂的李從璟,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曾今的雄心壯志,在他心中如火山爆發般噴涌出來,而時至今日,這份他跟李從璟共同的夢想,再度變得熾烈而又煥然一新!

李從璟轉頭看向莫離,眼中神采盎然,有直衝鬥牛之氣,“到得今年,我不過三十歲而已,我還有的是時間!在我有生之年,我如何不能改寫中華歷史,改寫世界歷史?”

他一擺衣袖,遠眺天際,一手負於身後,一手指向東方海洋,“大唐的未來,在那裡!我李從璟,必將帶領你們抵達彼岸!而現在,一切就從興建大唐艦隊開始,從興建大唐水師開始,從這裡——揚州的造船臺,開始!”

他轟然轉身,看向十步之外的諸位大唐年輕才俊,陡然喝道:“王樸!”

王樸乍然聞喝,不禁一震,連忙拱手行禮,“樸在!”

李從璟目光如閃電,也如日月,“本宮教令:以王樸爲揚州造船大使,總領揚州船臺翻整、擴建,並及船隻建造諸事!”

王樸滿面凜然,慨然應諾,“樸得令!”

李從璟又看向江文蔚等人,聲若虎嘯龍吟,“朱元、江文蔚、張易!”

江文蔚等人皆正色抱拳,“臣等候令!”

“本宮教令:以朱元、江文蔚、張易爲揚州造船副使,協助王樸統領造船諸事!”

“臣等得令!”

大唐這艘註定要遠渡重洋、揚帆於天下的鉅艦,自今日,開始了他踏向全世界的征程!

或許百年之後,也不會有人忘記,今時今日,一位大唐的年輕太子,在揚州船臺之上,手指東海,爲恆強的大唐帝國,畫下了遼闊無邊的海岸!

(本章完)

品書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9)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十四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1)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六十四 相救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九十五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3)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十二 襲營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章九 破軍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十 淇門之變(2)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五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1)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六十九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4)章五十四 帝國之兩難【第二更】章九十二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中)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四十四 忠誠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五九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6)章兩百五十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中)章六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3)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3)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四十二 董璋章四十八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4)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二十七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5)章四十三 相親(中)【第二更】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3)章三十六 青袍與黑氅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二十三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7)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零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2)章三一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9)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9)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五十六 精騎破敵甲【第一更】章四一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3)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9)章五十一 人生得意防仇敵 清幽月光明大志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九 首殤閬州破 初捷劍門克(2)章二十二 百戰安義(1)章三十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4)章三十三 軍情處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1)章七 一載相識十載別(1)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八 兄弟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九十六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3)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四十五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1)章十一 一載相識十載別(5)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三十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8)章一百一十九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2)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