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四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1)

“楚地十州,大體成東西對稱分佈,有分列兩班朝見洞庭湖之象。”

揚州城外的運河上,停靠着數十艘大小不一的船隻,當中一艘樓船上,李從璟與莫離擺案坐於甲板,前者跟後者說起楚地形勢。

“楚地十州,東、北地勢較爲平坦,重要的州縣也大多分佈於此,包括嶽州、長沙、衡州。殿前軍已經進入鄂州,要定楚地並不難,東取長沙,便能威脅南北,隔絕江南西道與湖南,中取益陽,便控制了楚地腹心。難的是盡滅楚地十萬賊兵。”

臨別之際,案桌上擺的不是茶,而是酒,李從璟與莫離對飲一杯。

淮南,淮水之南也,吳國如今已經不能稱爲淮南,但又遠不夠格稱爲江南,李從璟放下酒杯,接着道:“淮南兵馬,金陵守卒加上從常州回守的戰兵,不過三萬之衆,餘者差幾盡在楚地——包括各鎮的兵馬,此番若能將楚地賊兵盡滅,則淮南幾乎成爲一具沒有骨架的軀體,至少兩年內不能重整旗鼓,而這兩年的時間,足夠楚地王師順江東下,直取金陵。”

李從璟看向運河水面,“昔年,晉王父子與朱溫父子爭霸中原,彼處連年金戈、烽火不息,淮南自楊行密初定後,徐溫韜光養晦多年,積蓄頗厚,若是中原再亂上十年,淮南的確有北上之力。不過江淮一戰,淮南數度遣兵北上,損兵折將,精卒驍勇爲之一空,兼又耗費錢糧,多年積蓄已經毀於一旦,如今不足爲慮了。”

運河上有許多船隻來來往往,不乏商賈,李從璟到揚州後重建江淮漕運,調集船隻委派官吏,也使得運河之上有愈發繁忙之勢,“淮南到底是一隅之地,論及國力,何能與我大唐相比,新政推行到如今,大唐已經不懼戰爭損耗。如今更得江淮,依照我跟馮道的推算,江淮漕運今年也有四十萬石米糧可供北運,三年之內,這個數字可以達到兩百萬石——這還是在除去江北行營三萬將士糧秣的情況下。”

“殿下即將北歸洛陽,日後何人來主持江淮漕運?”莫離這時候問。

李從璟道:“朝廷已有決意,以蘇逢吉爲江淮鹽鐵轉運使,張一樓副之。如今,他倆估摸着已經從洛陽出發,不日就會抵達揚州了。”

他在給柴再用的書信中說他會去楚地,這並不算誆騙柴再用,畢竟他用了“早晚”這個詞,如今柴再用既然投了大唐,楚地戰局趨於明朗,有郭威和夏魯奇統領大局,殿前軍有孟平與西方鄴統率,李從璟也就不必再去,而且在江淮有大功的莫離,也不適合跑過去。

換言之,李從璟與莫離,要與揚州道別了,而且就在今日。

等到楚地戰事結束,王師準備直取金陵的時候,李從璟與莫離是否會再度南下,則是後話。

沙場自有將帥去征戰,君王何用時時跟在甲士屁股後頭。

君王有君王的本分。眼下,洛陽的演武院、學院纔是李從璟真正牽掛的東西。

日前接到消息,演武院的炸藥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在這之前,李從璟已經將回回炮、土地雷、手-榴彈的製造思路給了軍備研製處,在炸藥不斷得到改進的情況下,製造這幾樣東西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難點。

不難,但作用巨大。如果回回炮、土地雷、手-榴彈真的面世,哪怕土地雷和手-榴彈發動前,需要靠火摺子點燃引線,那也絕對是可怕的存在。

這意味着大唐的炸藥終於不僅限於去炸軍堡,而是終

於可以用來攻城拔寨,並且嘗試用於戰陣了。

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李從璟想到一句話,“科技就是潮流,是最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人類,註定了要擁抱科技。”

唐人不是沒有能力去發展炸藥,更早的造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是沒有那個動力沒有那個環境罷了——這些,李從璟都可以給。

宋人就更不必說了,懷抱着諸多絕世珍寶睡大覺,除了滿嘴的仁義道德三綱五常聖人君子,從來就不屑於一切跟武功有關的東西——大部分士子大部分時候是這樣。與之相比,元朝在武功這方面倒是更有進取精神一些,最不濟人家也造出了可以轟塌城牆的炮——雖然人家射的仍然是石彈,但那也是炮啊。在元朝的基礎上,明朝,本來已經有了成規模的火槍隊槍炮營,雖然那槍不太靠譜炸膛跟炸鞭炮一樣平常,但至少走在科技的前沿,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至於清朝,不說也罷,就是個倒退的朝代。

李從璟相信,唐人的軍事技術,若能真正發展個幾十年,橫掃天下可能真的不是白日做夢。

至於學院,情況說起來比較複雜,得等到李從璟回去洛陽後再作區處。

座下的樓船高過五丈,是以視野很好,莫離站到船舷後,望着綢帶一般橫亙在大地上的運河,若有所思,“新政到了今日,州縣民政平順,財富日益累積,山東之地雖然不復往日富甲天下,但仍然是財賦一大源頭,加之如今又得了江淮,各地的財賦、鹽鐵如何有效運達中樞,並不只是漕運的問題。”

李從璟在莫離旁邊也望着運河盡頭,點點頭道:“從整頓驕兵悍將,確立朝廷威嚴,到削平藩鎮,穩固天下秩序,再到整頓吏治,肅清國內風氣,新政發展到這一步,的確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了。”

說到這他笑了笑,“雖說民富纔是國富,但實際上中央強纔是國強。大唐帝國要真的長久強盛,就得匯聚天下州縣之力。”

言及此處,他說了句題外話:“自秦漢廢分封而行帝制,封建時代就成了過往,中華大地遂迎來帝國時代。封建封建,井田制上的分封體制,纔是封建,以郡縣爲基礎的中央集權體制,不是帝國是甚麼?”

中華總是自稱禮儀之邦,不將帝國掛在嘴邊,唯恐天下人都覺得中華氣勢凌人。但實際上,禮說的多了,真的就會只記得禮,就將孫子裝得久了,自己的秉性思想真的就會成了孫子。

大唐帝國就是大唐帝國,李從璟不僅要唐人都將“帝國”二字時常掛在嘴邊,更要他們都將帝國大業刻進心裡,這樣,他們纔不會忘了要時時進取,要時時開疆,要征服四海。

“學如逆水行舟,生如逆水行舟,國也如逆水行舟。不進怎麼行?”

鼓號齊鳴,船隊緩緩開動,離開揚州,北行洛陽。岸邊,送行的官員將士,皆執禮恭送。

此趟北歸,之所以取道運河,李從璟圖的不是水路舒坦,而是藉此時機走一走漕運之路,順便清理清理漕運沿途的“淤泥”。

他忽然想到:“大唐帝國的長久強盛,學院,亦或說最終的舉國學院體制,是重中之重。”

......

從揚州出發,一路經過滁州、泗州、宿州、宋州,抵達汴州,再經黃河西進,進入洛水,最終抵達洛陽。

這段路,李從璟走得雖然不快,但也只用了一個多月的世間。

太子畢竟是太子,雖然沿途辦了幾個整修運河不力、職司漕運而貪瀆的官員,但那些官員都是早在朝廷掛上號的重點,證據確鑿,李從璟用的也是雷霆手段,要達到的效果無外乎是給漕運沿途的官員敲響警鐘,這也算是向各州縣發出朝廷即將嚴整漕運的信號。

真正整治漕運,不管是嚴查朝廷主持此事的大員,還是督辦沿途貪瀆財貨、剋扣錢糧、魚肉船伕的各級官吏,得該派遣監察御史,組建專門的班子來做,那也不是一兩個月就能辦成的。

要完全“疏通”漕運,將漕運的“運力”充滿展現出來,那可是關節龐雜的大工程,涉及人事,也涉及運河本身。例如這回李從璟從運河北上,沿途就留下不少官吏,勘測運河淤泥堆積多、阻礙行船的地方,以及記錄配套植被、江堤的損壞情況,以備來日統一翻整。

——自有運河以來,朝廷便從未間斷過對它的修繕,而從頭到尾翻整運河,又無不是天大的工程,非朝廷財賦充足、吏治清明之時不能爲之。

回到洛陽,李從璟見過李嗣源,將江淮諸事交接完畢,接下來就先着手專門處理漕運一事。

崇文殿內,就漕運之事,任圜跟李從璟和李從璟說起一段往事,“宣宗大中五年,朝廷以兵部侍郎裴休爲鹽鐵轉運使,整肅漕運,裴休痛感自太和年間以來,天下每年運到朝廷的江、淮米糧不過四十萬斛,而沿途官吏私扣、賊人盜竊尤多,以至於舟船能抵達長安渭水河倉的不到十之三四,將劉晏之法幾乎破壞殆盡的情況,遂‘窮究利弊,立漕法十條’,大力整頓,而後有‘歲運米至渭倉者百二十萬斛’的景象。”

劉晏,便是那個在揚州建造了十個大型船廠,僅他任職其間就造船二千餘艘的人。

宣宗,便是被稱爲“小太宗”的李忱,他開創了唐朝中後期有名的中興之治——“大中之治”。

“如今江淮既定,山東、江淮漕運之事,正該大力整肅。”李從璟說道,漕運整頓好了能將天下物資順暢的運往中央,使得中央錢糧物資充足,中央這纔有力量去談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是基礎嘛。

——當然,漕運天下錢糧到中央,本身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部分。

李嗣源微微點頭,而後看向任圜,“此事便有勞任卿主持,任卿以爲如何?”

“臣領命。”任圜下拜領詔。

“朝廷有任公統籌全局,自然沒有問題。但去地方州縣清查諸事,糾察官吏不法行爲,肅清沿途賊寇的事情,卻得另外派人去做,這正缺個副手,任公可有心儀人選?”李從璟笑着問。

任圜“有縱橫濟物之才”,由他領頭整肅漕運自然沒有問題。

任圜聽到李從璟這話,就知道李從璟有推薦的人,便笑道:“尚無人選,若是太子能有所推薦,那是最好不過了。”

李從璟也不藏着掖着,“既然如此,我就向任公推薦一個:刑部比部郎中蘇禹珪。”

長興二年十月十日,朝廷以任圜爲天下鹽鐵轉運使,統領全局,整肅天下漕運諸事。

刑部比部郎中蘇禹珪,調任御史臺正五品御史中丞,充爲天下鹽鐵轉運副使,行山東。

——————

封建時代與帝國時代的問題,只要不是隻識歷史課本的人,我想應該沒有疑問。有疑問的,就當我這是採用了易中天的說法好了。

(本章完)

急性腸炎今天無更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五十四 學院立志醫天下 繼往開來塑大唐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二十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7)章十五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2)章六十一 火攻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六十九 離營將士英雄心 諸事可爲農在先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二十四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8)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四十八 帝國之軍威【第二更】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九 破軍章十六 決心章六十二 傾軍投大唐【第一更】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四十八 帝國之軍威【第二更】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九十九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6)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七十一 擡頭問蒼天【第一更】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下)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兩百十七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中)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三十七 囂張李從璟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一百六十八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2)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一百五十六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2)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上)章六 餘心之所向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七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三十二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6)章二十 天下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一百零一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8)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三十三 從天而降章二十二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9)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二 奮我軀兮章八 空城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三十一 君子章二十五 百戰安義(4)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五十一 軍失將當亡【第二更】章一百五十八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1)章十二 他的決心(第三更)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十二 襲營章六十一 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