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五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2)

演武院的校場上,一百名學生分爲兩都,呈兩個方陣,身披甲冑,手持兵刃,正在演練戰陣衝撞、搏殺。

甲冑不是鐵甲,而是演武院特有的木甲,結構軟硬相合,防護周身,設計靈感出自李從璟的手筆,兵刃也非鐵質,而是木棍長刀。饒是如此,到底演武院的學生半數來自軍中,雄武得很,所以場面仍舊令人震撼。

李從璟在場邊看了片刻,對身旁的杜千書道:“演武院已經有水師分院,如今要增設一個海事分院,教授學生船艦、航海、海戰、登陸戰方面的學識,爲我大唐艦隊遠征四海做準備。先生我從揚州帶來了些,另外也傳令錢謬從明州徵調,除卻船廠的老者,就是常年下海的商賈和船工,他們在海船構造、使用,和出海航行方面,都是有見識的,你召集人手,儘快編輯教材。”

爲大唐組建遠航艦隊的事,李從璟已經跟杜千書說過,是以杜千書並不訝異,只是道:“民間的人,只識文事,具體涉及到出海征戰,怕是沒甚麼可教這些學生的。”

海戰這個詞,便是對杜千書來說,也太過陌生。

李從璟對此早有想過,“在遠距離炮火還沒出現的時候,海戰並不複雜,跟水師作戰相差不多,征戰海外國度,無論是島嶼還是陸地,重要的都是登陸作戰這個環節。除卻向水師取經外,就要靠海事分院和艦隊自己去探索。”

想到這,他露出意味深長的目光,“東南流求島,就是最佳練兵場。”

杜千書怔了怔,“殿下準備何時令艦隊出海?”

李從璟對此有粗略打算,但具體還得看諸事的進度,“兩年內若能定金陵,則吳越、閩地差幾可平,三五內年,我大唐的艦隊要在流求登陸。”

說到這,他看向杜千書,“我已傳下教令,讓馬懷遠從江陵水師中抽調精幹銳士三百人,年內就會抵達洛陽,其它學生主要從精通水性的江淮軍中選拔,最遲明年春,海事分院第一批學生就得授課。兩年內,第一批學生要學成畢業,去揚州組建第一支艦隊,而後在東南沿海尋找合適港灣,建立海軍基地。在這期間,第一戰,便是流求!”

流求,便是臺灣島。

與杜千書說完海事分院的事,李從璟來到軍備研製處。

今天他要驗看回回炮、土地雷與手-榴彈的實物。

回回炮的結構其實還是投石車,歷史上,宋元襄樊之戰,此物曾大展其威,有“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的記載,當時據守襄樊五六年的宋將呂文煥,由是而懼,降。

說來令人傷感,元能滅宋,此炮立功很大,“古所謂炮,皆以機發石。元初得西域炮......始用火。”製造回回炮的,竟然是回回人,使用此炮定江山的,也不是中原漢族。

“按照殿下的意思,我等‘以火藥爲芯,以碎石包裹,密封嚴實’,製成重達兩三百斤的圓形‘炮彈’,再用改良過的投石車拋射,臨陣點燃引線,使‘炮彈’落地而炸,足以毀樓破牆。”徐半仙和劉老將李從璟領到一架回回炮前,如數家珍爲李從璟介紹。

李從璟既然改良了火藥,自然不會暴殄天物,炮彈的殺傷力在於一個“炸”字。包裹炸藥的碎石、碎鐵、碎銅被炸開後,在極短的時間裡極速飛行,可是比箭矢有威力多了。

加之回回炮能發射的“炮彈”可達兩三百斤,威力如何,可以想象。

土地雷、手-榴彈,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也都是需

要點燃引線的。

無論如何,這對炸藥的品質有極大要求。炸藥威力不夠,也就沒有“炸”的效果。

李從璟隨徐半仙和劉老,到空曠偏僻地帶實驗了的土地累、手-榴彈的威力,對見慣後世影視中大場面的李從璟而言,這兩個物什的威力並不能給他多少震撼,但只是看其他人如見天神的呆滯目光,就知道這兩樣東西送到戰場上,會具有何等的效果。

最後是回回炮,實驗的地方則到了城外荒野。徐半仙和劉老事先叫人在荒野上修建了幾座土樓和小型城牆,臨陣調試回回炮的射程費了不少功夫,最終回回炮發威時,天降驚雷,土樓轟然崩塌,煙塵四起,小城牆遇之則裂。

李從璟頗感滿意,將徐半仙和劉老好生誇讚了一番,令兩個“科學狂人”樂得合不攏嘴。

回城的路上,李從璟對杜千書道:“既然炮彈已能製造,日後便不用以碎石包裹了,換上銅塊碎鐵,火藥的威力眼下還是不太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道理杜千書自然明白,但他還是驚訝,“如此一來,對銅鐵的需求極大,朝廷何處去求這許多銅鐵?”

李從璟則早有打算,“先前衛子明在相州、洺州、邢州、石州和五臺山一帶,已經探明瞭許多鐵礦礦藏,這些地方的鐵礦已經在進行開採前的準備工作,預計年後就能有礦石出來,有了這幾座大礦的支持,不愁銅鐵之物不夠用。”

“太子高見!”杜千書見李從璟早就未雨綢繆好了,不得不佩服。

杜千書沒了意見,李從璟卻在馬背上沉吟下來,“然則火炮等物雖然研製了出來,要投入生產到源源不斷供應前線,卻還需要些時候,各地作院裡先前都沒有見過這些東西,卻是不具備製造的能力,看來得先派人興建工廠。”

而今的回回炮已經不是歷史上的回回炮,又因爲他出自演武院之手,跟回回人沒了甚麼關係,自然也就不必再叫回回炮。李從璟沒有多想,就把它叫做火炮,或者取個“神威無敵天下無雙太子殿下炮”的名字?

李從璟決定把製造火炮和榴彈的任務交給章子云,讓他在洛陽近郊尋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興建作院,隱秘製造,同時調遣甲士和軍情處,嚴密防衛,以防消息泄露。

回到東宮裡,李從璟先跟前來拜見聽候訓示的蘇禹珪見了一面,前者畢竟在運河上走了一個多月,對地方漕運之事有過實際瞭解,如今蘇禹珪東行在即,他自然有許多可以指教的地方。

“本宮北歸時,在運河沿途留下了不少官吏,在各地檢視運河情況,如今漕運之事既然已經交給你們,等你去山東、江淮的時候,這些官吏便暫時歸你節制,等到手頭的差事辦好、交接完,讓他們自行回洛陽。”臨了,李從璟如是對蘇禹珪說道。

整頓漕運,需要肅清地方,蘇禹珪有在刑部爲官數載的經歷,本身也是視大唐律法爲神明的人物,讓他去山東具體梳理漕運諸事,李從璟相信他可以讓漕運變得“乾乾淨淨”。

蘇禹珪走後,李從璟又見了章子云,兩人將興建作院的事合計了一番,而後李從璟就頒下太子教令,任命章子云爲洛北作院監造使,總領興建洛北作院諸事。

——至於這個洛北作院與尋常作院有無不同,有何不同,就不是旁人能夠知曉的了。

疏通漕運和製造火炮的事,都需要時間去完成,在這期間李從璟除卻日常事務外,不可能不折騰。

這回他折騰出來的東西,就叫做“行省”。

李嗣源看着李從璟,“何爲行省?”

李從璟道:“所謂行省,與漢時的州,前時的道,有類似之處。”

他道:“這些年來,王師得江陵、平兩川,而今又攻佔江淮,朝廷所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大,需要管轄的州縣越來越多,若使朝廷直轄諸州事務,則未免力有不逮,顯得混亂。州多不好管轄,則該在州之上,增設行省,以統州。”

李從璟這樣一說,李嗣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漢承秦制,唐繼隋規,自隋朝開皇初年廢郡存州,地方上一直施行的是州縣兩級制,天下始有三百餘州、近千縣。隋祚短暫,州縣兩級制的問題暴露的還不明顯,至唐朝初,弊端日顯,貞觀十五年,遂分天下爲十道,遣使巡按天下州縣。

開元二十一年,玄宗許張九齡之奏,設置十五道採訪使。其後,採訪使漸有發展成地方刺史之上行政長官的苗頭。採訪使之後,觀察使、防禦使相繼出現,所統屬的事務,無不廊括數州,直至節度使大行於天下,遂有藩鎮四五十。

“行省,藩鎮之別稱乎?”李嗣源頗有顧慮的問道。

如今好不容易削平了藩鎮,地方節度使除卻邊關和出戰壽春的四鎮外,基本已經名存實亡,這個時候李嗣源自然不想“重蹈覆轍”。

——藩鎮名存實亡,也正該是確立行省制度的時候。

行省當然不是藩鎮的別稱,李從璟回答道:“行省只理民政,不涉及軍政。”

宰相李琪尋思着道:“景雲二年,朝廷有於天下間設立二十四都督府的決議,‘天下諸州分隸都督,專生殺之權柄,典刑罰之科’,但最終卻沒有施行,究其原因,乃是權重難制。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強幹弱枝,倘使令都督府分天下,則權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是倒持太阿。”

李從璟正色道:“行省非是都督府。區別很明顯:都督府有地方一切大權,而行省只有民政之權。地方權柄無非有三:政事、軍務、財政,行省理政事,另設軍務、財政大臣,其三者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約,則不至於尾大不掉,能擁一地之利而抗衡朝廷。非止如此,民政大臣、軍務大臣、財賦大臣既然互不統屬,則地方權柄在實際上覆歸朝廷。”

聞言,衆人都陷入沉思。

李琪最先反應過來,露出喜色,“若是如此,當真是再好不過。”

李從璟笑道:“除此之外,可在行省設立刑部分支,掌管刑法諸事,同時設立御史臺分支,監察地方。”

李從璟的這個提法,並不單單是借鑑往後哪一個朝代的制度,還雜糅了後世的經驗,而且也不單單是後世制度的照搬,既有所精選改良,也適合了當下情況。

“總而言之,往後朝廷分天下數百州爲數十行省,可以避免直接統轄數百州的繁雜不便,也有利於地方各項事務的開展,而令行省諸權分立,則是保證了地方權柄收歸朝廷,是爲加強中央集權。”李從璟最後如是道。

此事宰相們討論了幾日後,都覺得可行,接着便是分天下爲多少行省,各省轄境如何劃分的問題。

對此,李從璟依照個人經驗,大致給出了範圍,讓大臣們根據實際情況議定。

直到年關將至,各個行省的大致轄境才確定,而後朝廷派遣官員實地探查、最終決定行省的數量和地域,則是年後的事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而與地方行省分權制度配套的,則是朝廷權力部門的調整,同時也是君權的調整。

(本章完)

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三十五 李繼韜之謀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三十五 李繼韜之謀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十九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6)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十五 接城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一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1)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四十九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4)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9)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兩百十六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上)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上)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章四十四 忠誠章九十六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5)章五十八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1)章兩百十九 隨君輾轉已四載 今成大將彭祖山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五十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5)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6)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上架感言章一百零一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6)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8)章七十三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2)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九十六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1)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下)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七十八 爲君說新政【第三更】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二 鬼斧十手章十七 故佈疑陣引人亂(中)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兩百十六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上)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七十九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6)章六十五 今朝竊爾國【第一更】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一百二十一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4)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五十六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6)章八 空城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一百零二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3)章八十七 誰爲讀書人立心 誰向宣武軍告密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8)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四十四 忠誠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章九十六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1)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五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7)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一百零一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