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十五 今朝竊爾國【第一更】

冊封諸事,自然不能是李從璟來做,契丹大勢平定之後,他即上書李嗣源,將與契丹所談各項條件,一一寫明,而後交由李嗣源定奪,待確定一切無誤,再由李嗣源派遣使臣,來行冊封之事,並且主持耶律德光的登基大典。

這些事涉及到很多繁瑣禮儀,僅是信使往來就要耗時無數,非一日之功。在此之前,耶律德光也不能入住皇宮,只能在西樓別尋地方安身,這對他而言或許倍感憋屈,但對耶律敏來說,時間卻是半分也浪費不得。

如今大事已定,盧龍軍接掌西樓大部分城防,李從璟更是高居城中,當仁不讓開始坐起主來,原本西樓城裡的親唐派,在經過耶律敏的大加拉攏之後,就已經勢力非常,到了如今,更是極速膨脹。

若說之前,親唐只是某些貴族、官吏的政治路線選擇,只是他們攀附耶律敏權勢的必由之路,那麼到了如今,親唐便是赤裸裸的利益誘惑,是大勢所趨。

李從璟之所以呆在西樓,久不離去,最大的原因,無非是相助耶律敏,進一步壯大契丹親唐派。在有武力做後盾的前提下,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容易得不能再容易。

這也是戰事已經結束,而威塞軍、河東軍仍要開赴西樓的原因。耀武揚威,或者是宣揚大唐軍威,震懾一切宵小之徒的不法之念,這就是近十萬唐軍要做的事。

西樓城池不小,但相比中原大城就不值一提。近十萬唐軍在城外紮營,營盤之大,遠超西樓城。以威勢論,軍營是大城,西樓倒是成了小城。在殺氣凜然、擁有鐵甲壁壘的軍營面前,西樓城就像一個瑟瑟發抖的孩童。

至於契丹軍,耶律倍與耶律德光一役,死傷無數不說,更有許多人逃散,回到自己的部落中閉門不出,西樓城外的契丹軍營中,兵馬只有只有唐軍半數。原本西樓城中倒是有些兵馬,此刻接耶律敏之令,也是老老實實呆在營中。

這些日子最高興的契丹人,拋開耶律敏不說,就數耶律敵烈了。這廝有事無事就跟在李從璟屁股後面晃悠,竭盡所能向諂臣靠攏,後來見李從璟實在不愛搭理自己,也不氣餒,轉而跑去與唐軍將領結交。

他本是身份尊貴之人,這廂又是主動率軍投降,大大助漲了大唐士氣,省去了唐軍不少麻煩,所以在他肯“卑躬屈膝”的時候,倒是贏得了不少唐軍將領好感,雖說不上左右逢源,旬日來倒也能與許多將領把酒言歡。

耶律敵烈如今已經完全成了謹小慎微之人,哪怕與李彥超等人處的再融洽,也是半個字不敢提讓盧龍軍歸還饒州軍官的事。

這日,一向對他不鹹不淡的李從璟,派人來傳他去北院宰相府,耶律敵烈不敢怠慢,懷揣一顆忐忑的心,急急忙忙趕了過去。

北院宰相府前車水馬龍,達官顯貴多如螻蟻,以門庭若市已不足形容,說是菜市場倒是更貼近一些。耶律敵烈在百步之外就不得不下馬,因爲實在是擠不進去,短短的距離讓他折騰了近半柱香的時間,才滿頭大汗找到門。

進了府之後,耶律敵烈被安排在偏廳等候,然後接待他的人就走了,半天也沒傳回來音信。

偏廳之中官吏衆多,都在相互攀談,見耶律敵烈進來,頓時臉色各異,不過能坐在這裡的人,多半是何等立場已是不言而喻.起初的怪異氣氛並沒有持續多久,馬上就有人來跟他打招呼,有些與他相熟的,更是親近的猶如自家兄弟。

耶律敵烈在廳中沒坐多久,儼然已經成了中心人物,四周圍繞他的官吏,嘰嘰喳喳將他捧上了天去,有言辭委婉的,贊他洞察先機,有言辭直接的,贊他識時務,一來二往,鬧得耶律敵烈信心大增,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故而說,大唐已現復興之相,不消多久,天可汗便要再現世間,諸位,你我該如何做,豈非一目瞭然?”耶律敵烈說這話的時候,姿態拿捏得很足,立即得到一片附和之聲。

而後終於有人過來,告之秦王傳見。

耶律敵烈趕緊起身,在一衆達官顯貴羨慕的目光中,弓着身子跟着來人出門。

見到李從璟的時候,耶律敏不出意外也在場,除此之外還有兩名官員,一個是秦王身邊的人,他自然認得,喚作杜千書,另外一個,耶律敵烈也熟悉,那是契丹國內執掌法度的頭號人物,康默記。

“臣拜見秦王殿下,下官見過宰相大人。”耶律敵烈趕緊行大禮。

“起來,坐。”李從璟指了一張案桌。

耶律敵烈落座後,李從璟問他:“饒州軍軍心如何?”

耶律敵烈屁股還沒沾座,聞言立即起身,他一時拿不定李從璟問這話的深意,“這......軍心尚且可用,殿下放心,勇士們絕對忠於大唐!”

“你不用這般緊張,坐。”李從璟笑了笑。

“謝殿下。”耶律敵烈立馬坐下去。

“今日叫你來,是想聽聽你對契丹軍事的見解。你向來都是軍國大臣,值此緊要時候,宰相大人也希望你能有所進言。”李從璟道。

李從璟說的這些話分量可是不輕,耶律敵烈心頭一震,竟然從李從璟的眼裡看出了期許之意,這讓他如飲雞血,再看耶律敏,對方也是頗有些期待的望着他,不禁更受鼓舞。

說到軍事,耶律敵烈是行家裡手,這些時日他雖忙着與唐將結交,爲日後前程鋪路,但也不敢忘了本分,對契丹軍事格局——所謂格局,無外乎日後耶律敏與耶律德光如何劃分各自的軍事勢力,有過深入思考,這下見李從璟問題,忙整理好措辭,一一言說。

耶律敵烈雖然私心沉重,緊要關頭投靠了李從璟,但那只是德行問題,與才能無關,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極爲出衆,要不然也不會早在耶律阿保機時便就是南院大王。耶律敵烈這一開腔,就說了半個多時辰。

他對耶律敏、耶律德光軍事勢力劃分的建議很明確:讓東據西。

耶律德光勢起黃龍府,東部是他的根基之地,也是契丹八部勢力較集中的地區,述律平影響力很大,耶律敏無需與之相爭,也爭不了。

爭不成東部,就爭西部。西部多是契丹建國後新據之地,教之東部,老貴族勢力有限,且耶律倍西征,沿途留有殘餘兵馬,耶律敏正好收爲己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耶律敏與耶律德光之爭,乃是契丹新興附唐勢力,與以契丹爲本位的老貴族之爭。

又且,東部東臨渤海國,有外部壓力,而西部是黑車子室韋、韃靼部,契丹不打他們就好,他們斷然無力爲非作歹。

最後,耶律敵烈總結道:“只要宰相大人控制西部,在大唐於儀坤州駐軍之後,便能與遼東安北營、渤海國,形成西、南、東三面,對耶律德光的合圍之勢,將其困在其中不得施展。耶律德光便是想要拓展勢力,也只能往北,而北地嚴寒,並無太多富裕地域,如此,耶律德光勢困力弱,自保尚且艱難,無復能與宰相大人相爭。”

李從璟將耶律敵烈誇讚了一番,引得對方大爲振奮,這才道:“要控制西部,饒州必須納入囊中,又且饒州臨近西樓,可相互呼應,得饒州者得西樓,實爲重中之重。”

耶律敏不太樂觀,“當日耶律德光答應你的條件時,唯獨提出饒州不獻,可見他對饒州的重視,這廂要他不覬覦饒州,只怕頗爲艱難。”

李從璟笑了笑,“我自有辦法。”

說着,看了耶律敵烈一眼。

耶律敵烈不知李從璟是何意思,但這並不妨礙他大拜而呼:“殿下英明!”

耶律敵烈這等做派,讓李從璟不禁啞然失笑,“日後我王師南歸,國中還要多加倚重宣慰使,宰相大人的安危,可都交到你手上了。”

耶律敵烈心頭一震,心道原來這纔是李從璟今日叫他來的主要用意。

“有勞宣慰使了。”耶律敏也轉身行禮。

耶律敵烈收殮心思,肅然道:“宰相大人言重,下官萬死不辭。”

至此,論調算是定下來。

耶律敏執掌權柄,自立山頭與耶律德光的皇權相爭,其它方面都好說,唯獨軍事上,耶律敏在契丹國中勢力太淺,她本事對軍事也不太通曉,實在難的很。

巧的是,就在李從璟爲此事犯愁的時候,耶律敵烈率部來降,這一下可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於是李從璟打定主意,讓耶律敵烈來輔佐耶律敏,幫她支撐起軍方的半邊天。

方纔耶律敏與耶律敵烈的對答,實則是定下了耶律敵烈不去大唐,而是留在契丹輔佐耶律敏的事。

至於耶律敵烈的忠誠,李從璟倒是不擔心,因爲他沒有選擇,也不可能再度投向耶律德光——投耶律德光,能得到的東西不會比現在更多,只會更少。最重要的,只要大唐強盛,耶律敵烈也不會自尋死路。

武事基調定下來之後,再說文事文臣。

這方面是李從璟不擔心的。

耶律敏治下的親唐派文臣,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契丹人,一部分是漢人。

前者由耶律敏自己牽頭,後者以康默記爲首。

這就不得不說康默記此人。

與韓延徽、韓知古一樣,他也是早年被耶律阿保機從大唐邊境擄來,而後才幹被發覺,漸漸被耶律阿保機重用,成了朝堂重臣,漢官代表人物。與韓延徽不同的是,康默記沒有像前者一樣,忘了祖宗,全心全意做了耶律阿保機的狗。

如今大唐強勢復興,而康默記身在契丹未久,心中仍念家國,自然要站到親唐派的陣線上來。

契丹國中的漢官,幾乎都是被擄掠來而後量才使用的,如康默記這樣懷想故國的人,纔是大多數,像韓延徽那等背宗忘祖之人,很少。

這些漢官,前些時候爲契丹效力,把持了契丹一部分權柄,如今大唐北壓之勢已成,他們倒向大唐、相助祖國,自然帶着一部分契丹權力。

親唐派的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的。

由康默記的經歷和現今的舉動,李從璟不由得想到了陰謀論:若是漢人都去他國爲官,一旦一朝勢力大成把持了他國權力,就能配合祖國大軍,傾覆他國而爲漢人之國。

這種事,唯有兩個字可以準確形容:竊國!

李從璟曾不無惡意的揣度:要是耶律阿保機見到如今契丹國內的局勢,說不定會氣活過來。

李從璟對韓延徽這等人恨之入骨,但對康默記這些“間諜”,則很是欣賞啊。

以至於李從璟初見康默記時,拉着對方的手,眼淚都要流下來,情真意切的對他說:“這些年,苦了先生。請先生恕罪,孤來晚了。孤代大唐,向先生賠罪。”

彼時,康默記老淚縱橫,伏低大拜,身軀顫抖,痛哭不已,“臣等日夜南望,夙夜以待王師,幾是望眼欲穿。今終見王師北來,臣等死而無憾矣!”

李從璟見狀一愣,這才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到底忽略了什麼。

他心頭震顫,幾乎想扇自己一耳光。

在康默記身後,那些默默抹淚的漢人官員,也都齊齊下拜,哭成一片。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中原百姓尚且亟待王師北上,那些去國離鄉的漢人,對王師的期待又該到了何種程度?

南面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李從璟望着眼前跪倒一片的漢人官員,這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可憐人,多是滿面風霜、只剩老殘之軀,或許他們的痛苦無人能知,但他們對王師的守望,對迴歸大唐的渴望,卻是真真切切、感人肺腑。

昔年,他們到死,到埋骨荒冢,到化爲塵土,也沒能盼來王師。他們的血淚深埋在地下,歷經無數歲月,不過是化爲一聲沉重嘆息。有誰,又曾解了一分?

李從璟在這些同胞面前深深拜倒下來,以頭扣地,“從璟,來接諸位歸國。”

還好,這一世,我沒有來的太遲。

(本章完)

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八十五 緣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爲必成章八 首殤閬州破 初捷劍門裂(1)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八十八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4)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九十一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7)章十六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7)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二五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3)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三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1)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七十六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4)章七十二 換一副書畫【第二更】急性腸炎今天無更上架感言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3)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三十二 軍神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六 神仙山(5)章六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1)章七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下)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八十九 東風過江春不遲 荊南事了當北歸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四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8)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九十五 調兵遣將上賭桌 不成虎狼便爲食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十二 他的決心(第三更)章三十三 軍情處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六 餘心之所向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七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十四 陷陣之士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九十一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四十五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1)章五十七 首戰懷州城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十 淇門之變(2)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八 空城章十五 有人西樓殺宰相(4)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十七 棋至中盤局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4)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2)章一百七十三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無同生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