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

“凡四直屬州之新任刺史,已盡數安排到位,即日便會走馬上任,加之去歲所任命的三個直屬州刺史,我朝新增直屬州刺史七人,直屬州已達十五之數。”勤政殿中,李嗣源放下手中名冊,對殿中的李從璟、馮道等人道,“朝廷直屬州之刺史,都乃朕與卿等悉心選拔,將擔負往後州縣推行新政之重責。”

“首批新政,法令有六:其一,整頓賦稅,輕徭薄賦,凡農丁十五稅一,仍以春夏兩季徵收,准以實物繳納,不必再兌換銀錢,除此之外,再無其它科目雜稅;其二,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整修田畝,州縣各級官衙,當免利租借農具、耕牛,以保農時;其三,抑制土地兼併,凡富豪之家,以去歲算民結果爲依據,田畝、僕役、佃戶等皆不得再增加。”

“其四,鎮設草市,縣設市場,鼓勵商貿,不得再課以重稅,無故刁難、剋扣商賈財物者,重刑論處;其五,凡下州,鎮軍不得過千,中州,鎮軍不得過千五,上州,鎮軍不得過兩千,縣邑不論大小,置弓手一都,刀手一都,馬軍一隊,以清境內匪盜。各道要塞駐軍,統一受朝廷管轄,而錢糧自本州賦稅中出;其六,鼓勵鎮鄉士子立私塾,縣學生員不得少於百人,凡朝廷開科取士,進京赴考士子,由州縣資助部分旅費。”

從李嗣源口中說出來的新政法令,自然很是簡潔,而下發到州縣的法令,逐條逐句都有相應註解,論述極爲清楚,更不會有模棱兩可的疑問。

農業社會的基本是農業,新政核心,當前仍舊是農事,賦稅制度仍舊採用兩稅法,不過百姓不必再將實物變賣爲銀錢,再交給官府,如此一來自然給官府收稅造成了一些麻煩,但對百姓而言,則能避免在出售實物過程中,被官府與豪強相勾結惡意壓價。

而至於收上來的實物,是由官府以市價售給商賈,將錢糧運抵京都,還是分類處置,則根據各地情況另作打算。

既然是新政,就不能是某些地方的新政,該在全國範圍推行,藩鎮也不能避免,然而難處也正在於此。

這回朝廷卻不打算再給藩鎮喘息之機,涉及軍事的敏感部分姑且不言,新政中的農事、商業部分,卻要藩鎮也不折不扣執行,爲此朝廷早已商議妥當,將由李從璟巡查各鎮,監督此事。

天下並非不能治,治國難便難在治官、治吏,在觸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這種既得利益,其實大部分都非是大奸大惡之利。

例如漕運轉運時,官吏從中剋扣錢糧,事實上,自漕運出現以來,從來都是一條極大的利益鏈,其中的黑幕與漁利之豐,堪稱驚人——後世清朝有一漕運總督,吃豬、驢肉從來都是整隻豬、驢只取一小片,極度奢華,可見其中黑利之厚。

但這些問題若是不加以遏制、解決,民脂民膏即便再多,都只能進入官吏私囊,而到不了朝廷手裡。

當然,新政的重心還是在於十五個直屬州,這是主要矛盾,要想今年賦稅情況好轉,主要精力得放在這上面。

李從璟在滑、濮州二州忙碌一兩個月,頗有成績、心得,而直屬州刺史、官吏又基本都是精挑細選的,兩者相結合,只要天意不弄人,形勢還是可以期待的。

可以說,天成二年開始的這場新政,匯聚了以李嗣源、李從璟、任圜、馮道、李琪等人爲首的大唐俊傑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又輔以莫大的決心,而這些人莫不是一時人物、一時之選,可謂傾一時之力。

天成二年上元節剛過,天成新政的第一批法令,即已下達到大唐境內各州縣,十五個直屬州刺史,以及刺史下的各級官吏,大部分都對此翹首以盼,摩肩擦掌。畢竟對於有真才實學,渴望一展抱負,做實事的士子而言,這樣的新政正是他們所日夜期盼的。

此正大展宏圖之時。

如今的大唐,算不得穩如泰山,畢竟兩川蜀地、荊南可謂是雲波詭譎,然而好在邊境沒有外患,草原、渤海都很是安定,而國內藩鎮,經過去歲李嗣源父子的鐵血手腕洗牌之後,也都夾着尾巴做人。

藩鎮無異動,其實不難理解,誰刀子大,誰脾氣不好,誰就是大爺,當藩鎮覺得朝廷軟弱可欺,能欺負、好欺負的時候,自然不會將朝廷放在眼裡,而一旦忌憚起朝廷來,誰會無緣無故犯傻,跟自己性命富貴過不去?

新政一經下達,便如火如荼進行。

秦王府。今日,李從璟要在府中見一個人。對此人,李從璟表現的雲淡風輕。他如此,秦王府的人更是如此。事先幾乎沒有一個人,重視李從璟要見的這個人,哪怕李從璟心底實則很看重此人。

大概只有莫離知曉一二。所以李從璟在見此人時,莫離就坐在旁邊。

“僕桑維翰,拜見秦王殿下!”桑維翰踩着疾步進殿,在殿中隔着老遠納頭就拜,不過聲音卻很是洪亮,有餘音繞樑之感,顯然中氣十足。

“免禮。”桑維翰聽見十步開外,那個高坐明堂的年輕親王聲音清淡道。

“謝殿下!”桑維翰灑然起身,心中卻還是抑制不住激動。

有件事桑維翰從未跟外人提起過,實則早年他就有滌盪外寇之志,就如每個唐人一樣,哪怕是面對舉國烽煙,也不能忍受外族的侵擾。在他看來,契丹蠻子實乃屁民,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在聽聞李從璟率軍大勝,逼迫契丹簽訂城下之盟後,他激動的一夜飲盡三壇酒,醉了整整一日夜,甚至寫下“天兵千里飢胡頭,重叫四海知盛唐”的句子。

因此對桑維翰來說,李從璟不僅是身份尊貴的大唐秦王,是他日後要效命的對象,也是天下英傑的榜樣,更是他的偶像。

桑維翰擡頭向李從璟看去,發現對方也正在打量他,爲避諱他低下頭來,等着李從璟問話。

片刻,他聽見李從璟的聲音在殿堂中響起,“孤曾聞聽,閣下有鐵硯磨穿,誓要爲公輔的志向,不知時至今日,此志可曾有變?”

李從璟知道自身事蹟,無疑說明對方是關注自己的,這讓

桑維翰更是激動,他連忙答道:“回稟殿下,少時之言,難免狂妄,有污殿下視聽,僕下慚愧。然則僕雖魯鈍,未敢忘卻昔日之志。”

“何爲公輔?”

桑維翰聽見那個清亮的聲音再度響起,這一回,那聲音帶上了幾分肅然。

桑維翰知道這是李從璟在考校自己了,當下不敢大意,字字斟酌道:“公者,領袖羣臣,位尊而責重;輔者,上輔君王,下安黎庶;世之公輔,當德行兼備,秉性忠直,下知黎民苦難,上曉君王憂思,知先賢教誨,通國之未來,而有治國安邦之才,此數者,缺一不能謬居高位。”

“閣下自認爲能勝任公輔之位?”

“僕下惶恐,未敢狂妄至此。然則僕願以先賢爲榜樣,時時惕勵自身,日夜進取,以求能有用於社稷。”

“何人能稱先賢?”

“秦之商君,漢之衛霍,本朝房杜,皆爲僕下敬仰之先賢。”

“商君嘔心瀝血,爲秦變法,不避險難,凡二十年,一朝秦強,而商君車裂而亡,閣下願爲商君?”

“僕自知無商君之才,但自量膽志不輸商君,倘使能有商君一份功勳,死有何懼?”

“孤聞先賢之志,生不能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閣下亦有此志?”

“生能五鼎食,僕下所願也,死爲五鼎烹,僕下不恥。”

“何也?”

“遺臭萬年固然不足爲懼,然則倒行逆施,禍國殃民,以此彰顯自身於天下,何不草廬粗茶,裹席而葬!”

“唐人若皆有閣下之志,善,然則以閣下之見,大唐之志當如何?”

“大唐者,天下雄邦,當據有天下,而威服諸夷,使四海來朝。”

“閣下之言,意在當朝應恢復太宗霸業?”

“僕下不才,聞商君入秦,知孝公欲恢復穆公霸業,言以孝公之德才,此志顯小!”

“孤聞,王朝興,百姓苦,王朝亡,百姓苦。閣下以爲,霸業重,還是百姓重?”

“殿下何出此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書生之論,不足入殿下之眼!天下興盛,王朝強大,則百業蓬勃,士子有可學,農人有可耕,匠人有可作,商人有可賈,將士有戰功。凡天下子民,皆生有所養、死有可葬。國風昂揚,萬民奮進,吏不懼官,民不懼吏,盜匪絕跡,此之謂我漢唐雄風!因是之故,霸業重,而百姓亦重,霸業昌,則天下幸。若國失其霸,而使蠻夷入侵,重現五胡亂華之象,一朝神州陸沉,國之不國,則天下十室九空,百姓十不餘一,人如豬狗,此間滋味,又豈是一個‘苦’字能夠道盡的!”

“......閣下之言,振聾發聵,孤甚爲敬佩。孤有一疑,望閣下解惑。”

“殿下請言。”

“王朝強盛姑且不言,若是王朝衰敗,內亂迭起,國家破碎,而外族入侵,當此時,國不獻土獻利,則國亡,國若獻土獻利,則國存,閣下以爲該當如何?”

(本章完)

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2)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十五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2)章四十一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2)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品書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五十四 美婦如蛇頻吐信 步步驚心因何人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八十九 東風過江春不遲 荊南事了當北歸章五十 臣面君當跪【第一更】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四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5)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3)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來 及戰日落慘遭敗章九十一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章九十四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3)章二 神仙山(1)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六十三 我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1)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四十五 先聲奪軍心(2)【第二更】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四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8)有關李嗣源章十二 襲營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八十二 帝室正統如雲煙 能飲三碗鮮血否章五十二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上)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三 千里之遠有梟雄(下)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兩百十三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上)章四一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3)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十九 練兵之法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下)章二 千里之遠有梟雄(中)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一百三十九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下)章七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上)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八十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7)章三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1)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一百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7)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