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

徐永輝雖是粗人,並非草包,眼下雖然吃癟,不免失態,但倒也不至於亂了心神。

他本不信李從璟敢拿他如何,倘若李從璟果真無此念頭,自然於雙方都好,徐永輝樂得與其交好,來日也方便照應,但倘若李從璟有此念,卻也不能不及早弄清其意圖,好做應對。

當下,徐永輝呵呵笑了兩聲,臉不紅心不跳,繼續追問道:“秦王至滑州也已數日,不知秦王殿下查出什麼了?”

言至此處,李從璟在原地站住了身,一臉正色,正經對徐永輝道:“孤此行,正是爲此事。”

見李從璟舉止嚴肅,徐永輝也聚氣凝神,斂容問道:“哦?秦王有話但說無妨。”

“孤此番東來,未至酸棗,便得人告知,言說酸棗縣處置流民之事,頗有不當之處,另有酸棗縣主簿奉上往來明細之賬簿。不瞞徐將軍,孤聽聞此事也是極爲吃驚,然而人贓俱獲,豈能不查?”

半真半假之言,李從璟說得極爲認真,“前番國家方經動盪,當此之時,正朝廷宣示恩德之際,如此貪官污吏,如若不嚴懲,日後朝廷臉面何在?還有誰會將朝廷放在眼裡?天下又該如何安定?”

說這番話時,李從璟大義凜然,說完,正色問徐將軍:“徐將軍說,孤這話對是不對?”

“貪官污吏,自當嚴懲。”徐永輝面無表情道。

“徐將軍果如父皇所言,是深明大義之人!”李從璟讚歎一聲,“如此看來,孤此行,往後會順利得多!”

徐永輝怔了怔,“哦?陛下是如此說的?”

“君無戲言!”李從璟義正言辭,說完,笑了笑,換上親切之色,“當然,孤懲辦酸棗貪官污吏,上爲國法,下爲黎民,沒有磋商餘地。然則,酸棗畢竟是徐將軍治下,未知會徐將軍,便將酸棗官吏伏法,孤也覺有失禮之處。因此,馬不停蹄前來,給徐將軍賠罪。”

正正經經問徐永輝,“徐將軍不會責怪孤王吧?”

徐永輝心中邪火起起落落,暗道人都讓你拿了,你此時來問我有屁用!

再看李從璟,徐永輝的眼神便不同先前。此時此刻,他對李從璟已無半分輕視之心。

以雷霆手段拿下酸棗,懲辦不法官吏,證據確鑿,徐永輝也無法明言其不是。何爲下馬威?這纔是下馬威。與其相比,徐永輝不得不承認,自個兒擺出來這出“甲士迎駕”的戲碼,着實上不得檯面。

拿下酸棗,李從璟即刻馬不停蹄至白馬縣來見自個兒,舉止親近,頗有美言,讓自個兒無從發怒。藉此言行,李從璟也意在告知自個兒,他並無與自個兒撕破臉皮之心。

一言以蔽之,流民之事李從璟要管,不法官吏他要查辦,國家百姓他得顧,對此事他態度強硬,不作退讓。同時,李從璟亦想團結自個兒,對此事不會處理得過分。

之所以拿下酸棗,對其它縣不動分毫,即來見自個兒,深意正在於此。

一句話,威風讓李從璟逞了,好人

也讓他做了。

徐永輝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正因此,徐永輝不敢再小覷李從璟。

行事有理有節,既知方法也曉輕重,不一味魯莽,也不一味姑息,偏偏讓當事人無法可說,這是有實才之表現。

徐永輝抱拳,正色回答:“治下有酸棗縣此等醜惡之事、不法官吏,是下官御下不嚴,秦王秉公執法,下官豈敢言責怪二字?下官自知有失,還請秦王責罰!”

李從璟既無魚死網破之心,徐永輝也無理由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那不良之臣。

他心想,只要李從璟接下來行事知分寸,對流民之事不加以深究,酸棗些許小虧,他也不是吃不下,而觀李從璟姿態,頗好相處,若能與之交好,於往後無疑大有裨益,此番得大於失。

李從璟不樂意道:“人非聖賢,焉能將萬事皆掌控於手?徐將軍此言倒是讓孤王不喜了。照徐將軍所言,天下有貪官污吏,有強盜匪徒,甚至於有流民,都是朝廷之罪,是父皇與孤王之過了?”

“下官絕無此意!”徐永輝大聲道,拍了下腦袋,作懊惱狀,“下官就是個粗人,不會說話,秦王莫怪!”

“豈會,豈會!”李從璟哈哈大笑,“徐將軍深明大義之輩,乃國之棟樑,孤還指望與徐將軍把酒言歡呢!”說罷,眨眨眼,“徐將軍,準備飯了麼?不瞞你說,孤王趕路許久,可是早就餓了!”

“有,有!”這話對徐永輝胃口,“秦王請進城!”

“將軍請。”

兩者碰面不過少頃,言談不過十數句,徐永輝沒發現,他對李從璟的印象,與之前已是天差地別,心中對李從璟的防備,已是淡如清湯。

他與李從璟向城中而行,言談甚爲相合,不時發出朗朗笑聲。至此時,他心中所想,已是與李從璟把酒言歡,他心中所念,已是今日結交此等助力,會給他帶來多少好處了。

在他兩人身後,王樸、林英等人,與滑州衆將攀談起來,氣氛融洽。莫離騎在馬背上四處打量,白袍隨馬身起伏,摺扇輕搖,怡然自得。

進城門的剎那,王樸、林英相視一眼,嘴角含笑,眸裡有彼此心照不宣的深意。

徐永輝沒意識到,那位他本想打跑之人,此時卻被他笑着親自引進城中。

他已沒有機會反悔。

在他最無防備之時,李從璟動手了。

......

歷代亂世,亂不過兩代。一代是兩晉之後五胡亂華,一代是唐亡之後五代十國。

兩者都是大亂之世,有相似,亦有明顯不同。

大亂之前,皆爲大盛世。前者前有強漢,後者前有盛唐。

大亂之後,卻大相徑庭。前者後有隋唐,後者後只宋元。

宋元當然與隋唐不同。盛唐文治武功,冠絕天下,宋雖有文道,卻再也稱不上世之強國。元明,那就更不用說了。有句話失之絕對,卻極爲有理:崖山之後無中國。

天下因何而亂,賴何而安,又該如何興盛?

答案很多。不是從不同角度看,便有不同答案,而是這本就是一個包容面極大的問題,自然無法一言回答。

論起五胡亂華與當世之亂的不同,李從璟與莫離、王樸曾有過一番討論。

正是這番討論,讓李從璟隱約意識到,爲何前者後有隋唐,而後者之後,再無大中國。因此他下定決心,哪怕代價大些,也要以大力度削藩,絕不姑息。

王樸言:“五胡亂華之際,胡酋尚受中國教育,尚知中國文化,尚想有一像樣之朝廷,尚思自己爲一像樣之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輩中國留在北方之故家大族,相與攜手,倚爲國之重臣。五胡所立之國,大多崇尚漢之文明,無不用漢之體制,以漢法御民理政,更迫切希望化自身爲漢人。因此,差幾可以說,五胡立國者雖爲胡人,所立之國卻爲漢國。”

“而我朝之藩鎮,其帥出身多爲行伍小卒,本無教育,亦無抱負,既不知如何治理州縣,亦不知如何爲政,只是一味割據自雄。當此之時,有地位、有志氣的讀書人,無不離開故土,奔向京畿。彼等亦不知任用士子,只在百姓中挑選精壯訓練成軍,再從軍隊中挑選更精壯者爲牙兵,更在牙兵中挑選尤爲精壯者爲養子。”

“藩鎮大者十數州,小者一兩州,因轄地小,故而節度使不以爲需要政治人才,更不以爲要有文化勢力,遑論行文治、衛文明、立道德?”

“彼等非是不行文治、衛文明、立道德,而是在毀文治、滅文明、絕道德!”

“百姓失其道德,所以人心喪亂;官員不知漢法,所以倒行逆施;國家失其文明,所以不能久存;天下失其正道,所以自毀己身。”

“棄祖宗,毀宗廟,絕漢唐——自爲之,當自食其果。”

“民失漢之精神,國失漢之文明,天下失漢之傳統,試問數十年後,誰還知漢?中原漢人與蠻族夷狄,還如何區分?長此以往,非是國將不國,而是天下不復有中國!”

此言之於李從璟,無異於晨鐘暮鼓!

藩鎮之害,他不是不知,而是不知其烈至如此地步。

自中唐有藩鎮,到唐亡後五代十國,豈止有百年,天下經歷這樣久的動亂,漢人焉能不自絕漢道!

李從璟想起趙匡胤,想起宋朝。

趙家爲加強皇權,爲一家皇位之長久,打壓武人到爲人不恥的地步。而宋朝引以爲傲的文治,真有那樣耀眼嗎?因爲幾篇文章、幾副器皿、幾幅畫,還是汴京繁華?

李從璟知之不深,也不甚明白。

但他知道,漢唐風采,此後都不復再有。

宋之重文,是對武人亂國矯枉過正的結果。

李從璟不想要天下再出現那副景象。

他要挽救一些什麼。

天下已亂的夠久了,有些東西已崩壞的快沒影了,所以他很急。

所以他對徐永輝不能留手。

(本章完)

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2)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十一 投靠章五十二 何不來跪迎【第三更】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六十一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4)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十八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5)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八十五 緣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爲必成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七十五 一片肝膽誰人知 既入檀州勢如何?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一百零四 繁華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處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當從相助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九十六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3)章二十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4)章五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7)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六十六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2)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四十 要殺了這個人哦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一百五十九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2)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1)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三十四 虎子與犬子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七十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8)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一百四十二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下)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七十一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3)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風高殺人夜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六十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7)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七十五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章一百零一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6)章十四 陷陣之士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七十六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4)章九十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1)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六十九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7)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9)章三十五 漢唐之文明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5)章四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二四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2)章七十五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七十五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2)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六十四 誰在喊威武【第三更】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1)章九 淇門之變(1)章七十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5)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四十七 序幕章十三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4)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下)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一百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