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

朝廷方安,各軍動盪,加之李嗣源有心整頓驕兵悍將的問題,演武院今年便無計劃從別軍招入學員,將演武院展示於人前的時機也沒到,因而新近一期學員仍舊從百戰軍、盧龍軍中招募——李彥超央求着塞了百來名學員過來,李從璟沒有拒絕。

若是時間允許,李從璟無疑要與作院、演武院的管事人員商談諸事,奈何滑州之行刻不容緩,作院、演武院之行只能留待來年了。

天成四年十月初八,李從璟於文明殿領皇命,從洛陽出發,往滑州而行,巡查滑、濮數州救災善後事宜。差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爲淡化影響、方便後續行事,李嗣源沒有折騰出太大動靜相送。

李從璟隨行官吏不多,但卻幾乎涉及整個六部,除此之外,秦王府八百府衛出動過半,沿途護衛李從璟與衆官吏安全。

出洛陽城,至石橋西,豔陽高照,河水泛波,微風佛面,旌旗輕展。行人過橋,輕聲緩進,馬蹄達達,甲兵環脆,儀態端莊,氣象萬千。

李從璟等人本是先行,過橋後立馬橋側,觀隊伍過橋,看路人擦肩,望洛陽聳立。此時,天高雲闊。

唐制,諸王異文袍繡盤龍,着金玉帶十三銙。當其時,李從璟是也。

“殿下在想什麼?”莫離見李從璟目光深邃,面有豪氣,遂搖扇問道。

“倒也並無太多雜念。”李從璟道,問莫離:“莫哥兒可知元嘉新政?”

“南宋文帝之元嘉新政麼?倒是有所耳聞。”莫離道,想起此時的由頭來,轉顧王樸,“此事曾與文伯談論過,文伯倒是頗有見解,離自愧弗如。”

王樸正撫劍沉吟,見李從璟看過來,說道:“南宋一朝,江山立於武帝劉裕,社稷穩於文帝劉義隆。文帝之所以能使南宋社稷穩定,所倚仗者,便是元嘉新政。然而要說文帝的元嘉新政,不能不先說武帝的蓋世功勞。”

所謂元嘉新政,即“元嘉草草”中的元嘉,由此南北朝時期的南宋,開創了著名的元嘉之治。

李從璟對此知道一些,但不夠詳細,見王樸知之甚深,便讓他說來。

王樸微微昂首,撫劍道:“東晉八王之亂後,衣冠南渡,世家門閥南遷,南朝由此而來。當其時也,國政爲世家把持,國君不過世家中之最大一家,權力稀薄得很。武帝劉裕,小字寄奴,又稱劉寄奴,起於微末,累軍功而掌三軍,遂握大權。而後武帝勵精圖治,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由是數年,國家大興,遂舉師北伐,意欲興復中原。北伐初,王師所至,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旦夕間復洛陽、滅僞秦,一時氣吞萬里如虎。奈何正當此際,留守國都的宰相劉穆之病卒,武帝因忌憚世家亂國,不得不嘔血班師。”

中間說到動情處,王樸拔劍兩寸,輕彈劍身,長劍輕吟,渾然豪氣之音。話說完,面有悲憤之色,收劍入鞘,繼續道:“文帝繼位,自然子承父志,遂有元嘉新政。他清理戶籍,免除百姓宿債,勸學、興農、招賢,使民修養生息。由是‘民有所繫、吏無苟得,家給人足......

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羣’,史官謂之‘宋世之極盛也’!”

話及此處,驀地戛然而止,王樸嘴脣數動,卻再無一言。

“後來如何?既然南宋有如此盛景,文帝可曾北伐?”莫離追問。

王樸苦笑不已,揚天而嘆,面露悲痛,“雖有北伐,因君無韜略,軍無良將,用人不當,遂致十萬兒郎埋骨他鄉......徒使北魏拓跋燾引軍南下,與王都一江之隔耀武揚威,投鞭長江,採蓮而還......”

莫離:“......”

他沒想到,父子轟轟烈烈的大業,本來一片大好景象,最終竟然如此收場。

更叫人唏噓的是,南宋自文帝后陷入內耗,再無力北伐,後被蕭氏所代。

河風似乎大了些,吹動李從璟身上的盤龍袍獵獵作響,他無言良久,吟道:“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可堪回首......”再也吟不下去。

元嘉新政,也曾轟轟烈烈、名動一時,而這其間又有多少爭鬥、血淚?但在後世眼中,也不過落得“元嘉草草”四字評價。

莫離、王樸面面相覷,既驚歎於李從璟的詩情,又爲其沉重內容所震,一時無言。

忽的,李從璟一甩手,似是甩掉了這些沉痛,眼中豪氣又生,語調鏗鏘道:“文治之目的,是爲武功。若忘卻這一點,文治之後,天下臣民雖富庶而會失去血性,天下雖能有士子學士多不可數,而能百戰定江山之兵將再難尋得。文道昌盛,需得以武力爲後盾,若不如此,面對異國強兵,所謂文昌財厚,不過是爲他人作嫁衣裳罷了。得此道者,王朝大興,若漢武唐宗,失此道者,王朝覆滅!”

他轉顧莫離、王樸等人,手指東方,朗聲道:“諸君,文治武功,你我皆應緊握在手,如此,大唐方能永興!諸君,且隨孤行,爲大唐文治之先鋒!”

衆人聞言豪氣大增,皆行禮而有奮然之色:“願隨秦王行,爲大唐文治之先鋒!”

爲此番滑、濮之行,李從璟準備良久,桃夭夭本人也早已先行一步。

昨日,李嗣源秘授李從璟調兵虎符,可視情況調遣各鎮鎮軍。

如今大唐最有權勢的皇帝與皇子,爲此事如此勞神費心,凡此種種,自然不會是無的放矢,這預示着李從璟這趟東行,必定會是雲波詭譎,大有一番風浪。

而秦王此行,日後也會在史書中留下一筆濃墨重彩,因爲它掀開了赫赫有名的“天成新政”之序幕!

......

月黑風高。

長興坊臨近皇宮,位置顯赫,因而多爲當朝顯貴高官府宅所在之地。一般而言,觀府宅之大小、堂皇程度,便能斷定主人地位如何。

一輛馬車穿街走巷,停在一座府宅角門處。車還未停穩,前側簾子便被掀開,一個臃腫的身體從車廂裡鑽出來,急

急忙忙下車。因爲他腳步太匆忙的緣故,僕役沒有扶穩,他一個踉蹌,差些摔倒。

這人惱火的罵了一句,聲音壓得很低,似乎怕驚動什麼一般,又使勁兒踹了僕役一腳。來不及整理稍顯不整的衣襟,此人疾步走進角門,往府中去了。

這座府宅,堂皇富麗,混若一座宮殿,在整個洛陽城,除卻皇宮,再難有比它更顯貴的所在了。據門房的門子私下嚼舌根說起,便是連那秦王府,也不見得有這座府宅奢華。說這話的時候,門子仰首挺胸,與有榮焉,眼底淌過對秦王府的輕視,那副傲然之氣,倒彷彿這府邸是他的一般。

府宅主人安重誨正在書房秉燭夜讀。

安重誨原本只是粗通文墨,並無多深的學識,李嗣源繼位之初,本是他爲李嗣源誦讀奏章,奈何奏摺上的文字他也並非都認得,不免感到捉襟見肘,這纔有馮道爲端明殿學士之事。

然而人性就是,當你心底藏有自卑時,你越缺少什麼便會越炫耀什麼。

安重誨接見訪客多在書房,並時常做出一副正在讀書的模樣,就是爲給來訪者一副很有學識的印象,潛臺詞無非:本公讀書多,你可別想誆我。

當然,作爲當朝檢校司空、左領軍大將軍、兵部尚書,深受君寵,位極尊崇,他需要向人展示他勤於讀書、學識深厚的一面——哪怕他沒有。

今夜來訪者是孔循。

兩人對坐,自有僕役奉上茶水點心。

孔循長舒一口氣,露出欣喜之色,“天可憐見,那位煞星可算是走了。”

安重誨放下茶碗,不悅道:“孔大人,你這是什麼話,何爲煞星?身爲臣子,言辭豈能這般不敬?”

“是,是,任公教訓的是!”孔循連連賠笑,翻過這篇,正色道:“安公,秦王可不是善茬,這回他離京,對我們來說可是天大的好事,你我正好藉此機會好生謀劃,想想如何對付他,給他一個措手不及!”

“孔大人,你又錯了!”安重誨道。

“這......下官何處又錯了?”孔循百思不得其解,細細想來,自以爲找到根由,忙改口道:“秦王殿下,秦王殿下!”

安重誨老神在在的搖頭,認真的對孔循道:“秦王乃是龍子,你我身爲人臣,哪有對付皇子之理?你我與秦王之間,可是沒有本分私人恩怨,這一點,孔大人要弄清楚!”

“是,是,還是安公心如明鏡!”孔循連連點頭,“是下官錯了!”

眼眸轉了轉,孔循問道:“安公,如今李琪已爲宰相,這對江山社稷可不是件好事,此事已經無法挽回,但終究讓你我知曉了秦王的心思。秦王昨日會薦李琪爲相,日後不知還會做出何種有傷國本的事情來,安公,未雨綢繆,我等該何以應對?”

安重誨挺直腰桿穩坐不動,微眯着眼,這讓他顯得任何時候都在俯瞰、睥睨眼前的人,聽了孔循之言,安重誨不急不緩道:“本公早已說了,身爲人臣,沒有與皇子爲難的道理。秦王殿下素來有功於國,威望甚重,又得陛下信任,他要做什麼事,你我如何攔得住!”

(本章完)

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章六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8)章七十三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2)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一百二十六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9)章一百零三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0)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三三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2)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兩百零五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下)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兩百二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2)章十 淇門之變(2)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三十五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3)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六十七 搜刮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1)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3)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兩百四十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5)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一百二十一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4)章兩百十四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中)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十六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7)章五十一 軍失將當亡【第二更】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一百三十三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上)章七十二 換一副書畫【第二更】章八十七 誰爲讀書人立心 誰向宣武軍告密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一百零三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0)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四十六 女人與親事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九十九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6)章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9)章六十一 火攻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九十三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下)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七 神仙山(6)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八十一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7)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六十八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2)章十八 攻克章二 鬼斧十手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有關李嗣源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十四 雲波詭譎章三十六 青袍與黑氅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