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

雖說李從璟心裡認爲,在他與李嗣源之間無需太過顧忌猜忌的問題,然則心裡認爲如此不代表行動上便能不注意,朝堂上已然有安重誨一黨,實無必要再出現李從璟一黨,因爲前者早晚會灰飛煙滅,到得那時後者便無從區處。

更重要的是,對李從璟而言,李嗣源的朝堂便是他的朝堂,李嗣源的朝臣便是他的朝臣。結黨之事,在團結一部分官吏之餘,也必然捨棄另外一部分官吏,而對皇帝而言,所有的官吏都必須團結。

是以,不結黨,便是結盡天下官吏,不養賓客,便是養盡天下豪傑。

從正大光明的角度去看,李嗣源不猜忌李從璟,而李從璟不爭權奪勢,父子齊心協力治理江山,這是兩人的默契;從厚黑學角度看,這是兩人在小心翼翼維持的平衡,在交換信任。

經過幾日準備,滑州之行已迫在眉睫。冬日將近,倘若各州縣流民安置不甚妥當,還需要留足彌補的時間。若是情況不好,處理起各項事宜來難免頗費周章,離開洛陽的時日不會短,弄不好可能需要年底才能歸來,而洛陽形勢的發展,一日千里,不會因爲李從璟的離開便暫停下來。李從璟在離開洛陽前,自然免不得要對洛陽做一番佈置,至少把亟待處理的事情處理完。

亟待處理之事,說來也不多,無非三兩件。

“爭相之事若無殿下插手,必是崔協更進一步,如今李琪爲相,他與安重誨素來不對付,當其時也,安重誨無異於自傷一臂。眼下朝廷四相,任圜、馮道、李琪,皆忠直賢明之輩,形勢甚好。”

“然而安重誨結黨內外,卻也不可小覷,這些人中,又以孔循最爲勢大。孔循與他是兒女親家,也是他在朝中的最大臂膀,倘若能使兩人反目,安重誨便好對付了。”莫離對李從璟的想法一清二楚,軍情處的情報兩人沒少一起分析,打壓安重誨的基調也是兩人一起定下,此時搖着摺扇風度翩翩道,“遏其勢、弱其翼,這第一步走好了,後面的事也就不難辦。”

李從璟沉吟道:“安重誨權重朝堂,上倚君恩,下挾臣利,除此之外,更有後宮之力爲其重要砝碼。孔循位居樞密,在朝堂上地位斐然,又與安重誨是兒女親家,兩人親密無間;德妃深受君寵,權重後宮,便是母妃也不願與其爭鋒,要對付這兩人,難度實在是不小。”

原本歷史上,後來曹氏雖獲封爲皇后,然則後宮之事,多是德妃王氏說了算,曹氏不過空享尊崇罷了。

莫離微微而笑,風度翩翩,“離有一計,可使殿下不費吹飛之力,達成此功。”

李從璟訝異不小,“既能使安重誨與孔循反目,又能使他與德妃疏離?”

“自然。”莫離雖然胸有成竹,卻神色淡然,舉重若輕。

李從璟深知莫離脾性,知他越是淡定從容,便說明他越是有把握。眼前的莫離,一副恨不得化身輕羽飛天的模樣,那只有一種可能性:此事他已十拿十穩!

李從璟嘆息一聲,面有慟色,感慨道:“莊宗初臨洛陽時,意氣風發,頗有明政,後來沉溺聲色,罔顧社稷,以至於江山敗壞,這裡面多有妖后劉氏之影響。莊宗終其一生,不曾寵信她人,對劉氏可謂厚矣,然而劉氏如何?莊宗負傷,劉氏棄之而走,路途中因擔心被遺棄,不惜委身他人。莊宗待劉氏一片真心,連帶江山都葬送了半座,卻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可嘆!”

洛陽之變後,劉

氏逃到半途,終究還是被捨棄,好在她離宮時攜帶了大量錢財,便造了一座尼姑庵,打算權作棲身之所,再尋它途。李從璟對其恨之深矣,得軍情處密報後,即刻遣人將其殺之。至於李紹榮,逃到晉陽,被晉陽守將捉住,獻來洛陽,亦被李嗣源殺了。

江山美人,或可兼得,或不能兼顧,如何取捨,便是雄主也常感爲難。好在王氏雖然權傾後宮,也只是對恩主安重誨頗多照拂,並未有其他出格舉動,算是尚有自知之明。否則,李從璟要對付她可就難了。

李從璟這話莫離沒法接,好在李從璟感嘆完也沒有繼續發揮,問莫離:“莫哥兒之策,孤自然深信不疑,然則此事從何處下手?”

“此事要落到趙王肩上。”莫離回答道,當下與李從璟密語一番,說得李從璟連連點頭。

李嗣源有三子,除李從璟外,次子李從榮年方十六,封趙王,拜天雄軍節度使。第三子李從厚十二歲,封宋王,官拜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莫離口中的趙王,自然指代的是李從榮。

莫離言罷,李從璟面露不忍之色,“如此對二弟有所不公......”

莫離認真道:“此事對趙王並無妨害,況且殿下難道以爲,就算我等不事先綢繆,安重誨便不會將主意打到趙王身上嗎?殿下仁慈,愛護幼弟之心離自然知曉,然而此事並非害趙王,而是幫趙王,請殿下不要優柔寡斷!”

換做旁人,便是王樸,恐怕都難以說出這樣的話來,但莫離不同。兩家本是世交,關係甚好,若非莫離父親執意不願出仕,以他這些年來輔佐李從璟之功,朝堂上必不會少他父親的位置。不僅如此,莫離與李從璟打小廝混,早已不分彼此,是以出策才能不避親友。

李從璟微微點頭,正頷首沉吟間,府中有人來報,章子云求見。

“子云來了?快讓他進來!”李從璟驚喜擡頭,在等章子云進來的時間,同意了莫離的策略。

章子云面有疲色,進殿後整整衣襟躬身下拜,朗聲道:“河陽節度府判官章子云,拜見秦王殿下!”

李從璟哈哈大笑,扶起章子云來,道一聲辛苦,對莫離道:“你們三人中,就子云規矩愈發的大,要是孟平前來,說不得這會兒已經脫了帽來抓我桌上的點心了。”

章子云面不改色,“規矩不能廢,禮儀不能失,此爲秩序之本也。子云忝爲節度府判官,不能不以身作則。”

招呼章子云落座,免去噓寒問暖,李從璟關切的問:“事情辦得如何了?”

“回稟殿下,諸事按照既定章程,都已辦妥。”章子云掏出一份冊子,呈給李從璟,“這是詳細彙報,請殿下過目。”

李從璟不再節度幽州,因此他之前在幽州所置辦的家當,都要遷出來。這份家當分爲兩個處,一是演武院,一是作院。演武院是李從璟提升軍中指揮官素質、研究當前軍事學問的核心,而作院則是改進軍隊器械、製造超前武器的所在,都是被李從璟傾注了莫大心血的。

前者的作用在征戰渤海、契丹一戰中已經得到充分體現,僅泊汋城一戰,若非以演武院畢業生爲骨幹,新軍安北營也不可能守得住遼東,後者的作用還有待以觀後效,之前雖改良了弓箭,沒來得及量產,對之前戰事幫助不大,但長遠來看作用不容小覷。

演武院、作院的搬遷是項大工程,不說其他,僅是新址的選定、修建都需要

不少時間,是以一直拖到今日,各項事務纔算塵埃落定。

新任盧龍節度使李彥超早就對演武院、作院垂涎三尺,聽聞李從璟要將其搬遷,一百個不樂意,死皮賴臉求了好長時間,李從璟在不厭其煩的情況下,爲安定北疆,威懾草原、渤海考慮,給他留了些剩菜殘渣,饒是如此,也讓他心痛不已。

其中作院搬遷至懷州,演武院則直接搬遷到洛陽,這是李從璟與李嗣源商議的結果。

作院雖說未來可能有大用,奈何因爲工匠不足,大家更少,之前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沒折騰出什麼東西,不成氣候,搬到洛陽來也無用,併入匠作坊反而會使其失去獨立性,索性罷了,留在懷州讓杜千書、衛道繼續折騰。

當然,李從璟對作院抱以厚望,是以這些時日讓人沒少蒐集、忽悠工匠大家去懷州,杜千書、衛道也在緊鑼密鼓召集人手,準備將其好生髮展。

演武院則不同。無論是其提升軍中指揮官素質、培養指揮人才,還是研究當世軍事各方面的學問,研究天下諸侯軍隊的現狀、戰法等,都是國之大事,不能由一人私有,必須置於國家統管之下。李嗣源不是沒見識的,知道李從璟整出來的這個演武院有多恐怖,對未來軍隊意味着什麼,在李從璟的建議下,雖不具體管理演武院事務,仍舊親自掛牌榮譽院長。

李從璟仍爲演武院實權院長,至於其日常管理事務,李從璟分身乏術,丟給了莫離。現今,演武院就坐落在洛陽城東,保衛力量都來自秦王府。

演武院是實施、發展李從璟軍事思想的重要基點,其現狀距離李從璟的期望尚有距離,待手頭事了,免不得對其再作改進。

與章子云說完演武院、作院的搬遷事宜,李從璟收起冊子,問章子云:“郭威與你一道來了麼?”

“郭將軍與林英將軍都來了。”章子云道,“郭將軍奉詔進宮,林英將軍在城外君子都軍營,處理完軍務便會過來拜見。”

李從璟點點頭。

救援渤海、攻伐契丹一戰,幽州立功不可謂不大,因功獲賞者多不勝數,莊宗崩後,封賞自然由李嗣源來。軍中獲得錢財賞賜、提拔重用者甚多,外放任職的也在陸續調派,李彥超如是,郭威也如是。

主要人事變動如下:

原百戰軍副帥、馬軍都指揮使李紹城,因資歷最老,功勳最大,右遷靜難節度使。成爲百戰軍中除李從璟外升遷的第一個節度使。

原百戰軍副帥、步軍都指揮使蒙三,功勳次之,右遷澤州留守。

原百戰軍君子都都指揮使郭威,屢有奇功,右遷隨州刺史。

原百戰軍中軍都指揮使孟平,右遷百戰軍副帥、步軍都指揮使。

原百戰軍丙字營都指揮使皇甫麟,右遷百戰軍馬軍都指揮使。

原百戰軍君子都副使林英,右遷君子都都指揮使。

原百戰軍君子都副使李正,右遷房州團練使。

原幽州刺史費高章,右遷刑部尚書。

原平州長史趙鐘鳴,右遷戶部侍郎。

原薊州防禦使馬懷遠,右遷復州刺史。

原檀州團練使、古北口守將司馬長安,右遷檀州刺史。

......

文官左遷中樞,皆爲朝廷重臣,武將除卻出任腹心地方官,多戍衛西部、南部重鎮,俱離兩川、荊南甚近。

(本章完)

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上)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五十六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6)章二十九 什麼是佛?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來 及戰日落慘遭敗章七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上)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二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7)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4)章一百一十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中)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六十三 陣斬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二十一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5)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九十二 順勢破勢天下勢 一老一少分生死章二四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2)章五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3)章六十四 相救章兩百一十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上)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五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3)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七十四 誰惹秦王怒【第二更】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二十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三十一 君子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五十七 其勢不可擋【第二更】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6)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一百零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2)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十七 可敢一戰章三十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9)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一百八十三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1)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一 王於興師章五十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6)章四十四 忠誠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二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8)章兩百二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2)章九十四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1)章四十九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5)章四 大廈將傾何人扶 天下蒼生問誰顧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一百七十二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下)章四十四 忠誠章三十六 西樓之真相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一百五十八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1)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二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