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

在場諸人,包括李嗣源在內,聽聞李從璟竟舉薦李琪,無不驚訝,饒是以馮道修身養性冠絕羣臣的功夫,也露出異色。

安重誨心想,哎呀直娘賊,這廝不是來和稀泥的,分明就是來羞煞老夫的呀!

孔循暗道,好你個秦王,本以爲你要左右逢源,不曾想你竟然跋扈到這種程度,舉薦了馮道不夠,還要來舉薦李琪,當真是橫衝直撞,半分也不知道避嫌!

馮道此時剛謝禮完剛起身,差些沒一個趔趄。然而他到底與李從璟相識、相交得早,對李從璟的脾性頗有了解,本還以爲李從璟舉薦自己有平衡安重誨、任圜的考慮,現在細想,才知李從璟根本沒這心思!李琪如何,馮道與他同朝爲臣數年,自然清楚,心想:秦王薦才,的確是看才能的!

李嗣源頗有些苦笑不得,看着李從璟心道:難不成你待會兒還要連崔協一起舉薦了?

在衆人複雜的目光中,李從璟昂首挺胸,氣宇軒昂,目不斜視,全然沒將旁人眼光放在心上。他心道,常人需要和稀泥,需要避嫌,我李從璟在老爹面前,何須如此作態?

李從璟的心態很直白,歸結爲一句話:我李家的大好江山,豈能容得下宵小之輩來敗壞?!

不等衆人發問,李從璟向李嗣源介紹起李琪來,“李大夫者,士家之後,祖上李憕,爲天寶年間吏部尚書。李大夫年少以詞賦詩頌聞名,十三歲作《漢祖得三傑賦》,文中有‘得士則昌,非賢罔共,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項氏之敗亡,一范增而不能用’之言,爲當時宰相王鐸所重;及作詩,有‘將從天上去,人自日邊來’之句,王鐸因此贊其爲真鳳。”

“昭宗時,李大夫年十八而舉進士第。天覆初,應博學弘詞,居第四等,後遷左拾遣、殿中侍御史,凡論時政之文,無不是秀麗篇章,使覽之者忘倦。後昭宗因黃巢之亂而入兩川,衣冠蕩析,李大夫藏跡於荊、楚間。每臨流踞石,摘樹葉而試草制詞,吁嗟怏悵,而投葉水中。”

“後事僞樑,拜翰林學士,歷兵、禮、吏侍郎、御史中丞,累擢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故爲朱溫罷相。莊宗入汴,素聞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歷太常卿、吏部尚書。”

“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國計不充,李大夫上書陳經國之要,論有‘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理也。有其谷則國力備,定其地則人食足,察其人則徭役均,知此三者,爲國之急務也。’‘知救人瘼者,以重斂爲病源;料兵食者,以惠農爲軍政’‘今東作是時,羸牛將駕,數州之地,千里運糧,有此差徭,必妨春種,今秋若無糧草,保以贍軍。’等言,實非良臣賢才不能書之。”

“父皇繼承大統以來,李大夫多有諫言,每每爲父皇所認可,無不依言而行。由是可知,李大夫實爲國士,倘能以國士待之,必能助父皇匡扶社稷,成就明君賢臣之佳話。”

李嗣源聞言甚異之,他素爲外將,雖也不時在朝中行走,畢竟職司與李琪不相干,交集不多,這些年來他又爲莊宗所猜忌,更少與朝臣來往,故此對李琪知之甚少。

“依秦王之言,李大夫才學既高,亦能爲國解憂,的確爲賢良之臣。”李嗣源撫須沉吟,“如此說來,以李大夫爲相倒是可行......”

“陛下萬萬不可!”不等李嗣源話說完,安重誨匆忙插話,焦急之下,聲音頗大,見衆人望來,略有侷促,緩和了語氣,繼續道:“那李

琪雖有聲名在外,不過是浪得虛名之輩。臣聞此人志大才疏,之前爲僞樑之臣時,因不分官吏‘攝’‘守’之別,爲朱溫降罪,險些流放,是趙巖之輩爲其求情,才倖免於難!趙巖者,奸佞也,他既與趙巖爲黨,其人如何可見一斑,怎能爲相?”

他這番話說得毫不客氣,頓時叫李從璟面上掛不住。

如此驕橫做派,放在常人身上實在匪夷所思,然而自打李嗣源繼位以來,安重誨自恃功高,又因李嗣源偏愛,在朝堂上向來目中無人,儼然衆臣之首,其人雖有諸多不是,饒是任圜都不敢多言,尋常臣等或者避之不及,或者爲其馬首是瞻,如此便更助漲了他的囂張氣焰。哪怕是面對李嗣源,他也敢當面爲忤。

Wшw ⊕тTk án ⊕¢ O

滿朝文武,也唯有李從璟一人能稍壓他幾分。

先前李從璟舉薦馮道倒也罷了,此時又來舉薦李琪,安重誨哪裡還能忍得住?要是果真讓李琪爲相而崔協什麼都沒撈到,日後朝臣便會知曉,在李從璟面前安重誨只能唯唯諾諾,什麼也不是,那讓他還如何領袖羣臣、掌握絕對大權?怕是到時衆臣都會跟在李從璟身後,而無視於他。這是安重誨不能接受的。

是以,安重誨不惜忤逆李從璟,也要反對李琪爲相。

李從璟瞥了安重誨一眼,心中怒火頓起,暗罵道:你他孃的爭權奪利都爭到老子頭上來了!

不過安重誨之所以能如此橫行霸道,甚至敢跟李從璟叫板,除卻自持功高,還有一層原因,此因說來倒是話長了。

李嗣源昔年有四位妻妾。正室乃曹氏,次爲夏氏,妾爲魏氏。魏氏即李從珂生母,爲李嗣源剿匪時從匪窩平山得來,當時李從珂已出生。除此之外,尚有一位王氏。

王氏起先爲樑將劉尋在汾州買的侍兒,年將及笄,生得一副絕色,眉如遠山,目如秋水,人稱“花見羞”,劉尋對其十分寵愛。後劉尋死,王氏無家可歸,流落汴梁。此時有人在安重誨面前稱讚王氏美色,安重誨旋即將此事告之於李嗣源。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有道是好色心腸人人相同,李嗣源見了王氏,大爲所動,於是收入房中。王氏當時身雖無主,卻有數萬遺金,王氏將其大部都獻給了李嗣源。李嗣源既得美人又得錢財,喜上加喜,自然對王氏寵上加寵。

王氏手頭尚有餘金,又送給李嗣源左右及子嗣,衆人得了錢財,誰不交口稱讚?便連李從璟,當時也收了錢——當然這錢也無法拒絕,除非他要平白無故與王氏交惡——只不過對此是付之一笑而已。

王氏爲人處世很有章法,便是曹氏對她也沒有惡言。李嗣源冊封曹氏爲淑妃時,亦冊封王氏爲德妃。這王氏既然得志,免不得顧念恩人,安重誨每有所求,王氏無不代爲周旋,除此之外,王氏更是在李嗣源面前說盡安重誨好話。由是,安重誨恩寵獨一無二。

安重誨驕橫到何種地步,有一史實可供說明。

秦州節度使溫琪入朝,恭順有加,並且願意留朝爲官,李嗣源自然欣然,先封其爲左驍衛上-將軍,打算另行着重安置。於是李嗣源召安重誨商量,言道:“溫琪乃是老將,應選重鎮封其爲帥。”誰知安重誨理都不理,竟然答道:“如今各鎮並不缺人,日後再說吧。”

如是李嗣源等了一月,仍不見安重誨有所安排,遂二次向安重誨說起此事。哪知安重誨勃然大怒,道:“臣已說了,近來並無空職,倘若陛下一定要將其安插進來,唯有樞密使一職!”時安重誨正兼樞密使之職。

溫琪得知此事,不僅不敢說什麼,反而暗生恐懼,多日裝病不敢出門。

史書說安重誨“挾權脅主,黨同伐異,難以盡述”,可謂字字史實。

且先不論安重誨日後下場如何,至少在目下,甚至在今後數年中,都會恩寵不減。李從璟不能容忍安重誨敗壞大唐社稷,所以必須抑其勢、弱其寵,一步一步將他打壓下去。

好在李嗣源畢竟是明君,李從璟又對自己這位老爹知之甚深,見安重誨反擊,攻訐李琪舊疤,心中雖有怒氣,面上並無惱恨之色,微笑從容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大夫歷任中樞日理萬機,出一二紕漏在所難免。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兩者之間該用誰一目瞭然。況且錯並非不能原諒,能改正方是正道。”

說完這番話,李從璟轉身對安重誨道:“爲朝廷薦相,是希望爲相者能爲國家社稷出力,上解君憂,下安庶民,安公說孤王此言對麼?”

這話當然對,安重誨不能反駁,拱手道:“秦王所言甚是。”

李從璟笑笑,又道:“今孤王舉薦李大夫,無非是看重李大夫之才學,以爲李大夫能勝任國事,安公舉薦崔協,想必也是如此?”

“自然......如此。”安重誨臉色稍異,他總不能說不是。

“這卻好辦了。”李從璟回身面向李嗣源,“高位者以賢能居之,若能分出李大夫與崔協才能、德行之高低,朝廷是任用李大夫還是任用崔協爲相,不就一目瞭然了嗎?如此一來,朝臣不會再有異議,天下士子、百姓也不會有異議。”又轉頭看向安重誨,“安公以爲然否?”

安重誨心中暗暗叫苦,若論才學,崔協與李琪孰高孰低,他豈能不知,此時被李從璟將了一軍,真是騎虎難下,偏偏李從璟字字在理,他實在無法爭論,不過他卻也不甘心就此放棄,言道:“自然如此。但兩人各有才名,品性也是各有口碑,這高低之別,要如何區分?”

“這卻是好分得很!”李從璟灑然道,面向李嗣源道:“父皇,兒臣方纔說了,位居相位者,上要能解君憂,下要能安黎庶。父皇不妨傳令二位大人,讓二人即刻上書言事!”

李嗣源暗暗點頭,以爲有理,安重誨大驚,連忙道:“陛下,二位大人都已是國之重臣,身份尊貴不同常人,焉能以考校尋常士子之法,讓兩人提筆試卷?此事有折辱朝廷大員之嫌,若是傳出去,恐怕天下人會認爲朝廷不尊重大臣!”

安重誨這話半是有理半是口不擇言,李嗣源略感不喜,卻也難免顧慮,然則李從璟卻已接話道:“考校自然不必,這也非是考校。朝臣有上書言國事之責,父皇只需通傳二位大人,讓兩位大人上書陳經國之要即可,其它不必多言。要解君憂,必先知君之所憂,要安黎庶,必先知黎庶之所不安。若真是賢才,待上書呈達君前,自見分曉!”

“父皇只需先閱奏文,再召兩人覲見面談,何人能出任相位,父皇自能明斷!”李從璟朗聲道,看了安重誨一眼,“只不過,這份上書卻需得時間限制,以免不公。”

李嗣源拿定主意,拍板道:“此事便如此決定,即刻通傳兩位大人上書,至於時限,就以兩個時辰爲準!”

“父皇聖明!”

安重誨呆了呆,臉色有些發白,嘴張開又閉合,與孔循面面相覷,都已看到對方眼中的擔憂不安,兩相無言,卻已無計可施,只能諾諾拱手,“陛下聖明!”

(本章完)

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6)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章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0)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十一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4)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三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十九 何衝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三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7)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上)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五十四 帝國之兩難【第二更】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二四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2)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六十八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2)章四十二 董璋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三十七 囂張李從璟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兩百零八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3)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八十八 郭崇韜一言定策 先鋒相遇一戰勝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九十 千萬人攔亦可殺 君不見妾妾見君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二 奮我軀兮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九十四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1)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六十四 誰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一百零四 繁華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處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四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章二十二 百戰安義(1)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十二 他的決心(第三更)章一百五十九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2)章兩百二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2)章二 奮我軀兮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十五 有人西樓殺宰相(4)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兩百二一 生逢亂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六十五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3)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七 一載相識十載別(1)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四十 百面君莫辨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五十四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0)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二十 晉王令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一百零四 繁華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