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三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4)

莫離語畢,李從璟深表贊同。

莫離與王樸走後,李從璟與桃夭夭言談至深夜。在莫離的謀劃中,對付孟知祥需得用間,前期主要是發揮軍情處的作用,兩人就細節磋商許久,定下行動方案。

桃夭夭退下之後,李從璟這才得以回後院歇息。

房中燭火未滅,李從璟推開門,任婉如還未入睡。見李從璟進門,任婉如忙上前伺候他寬衣,吩咐侍女打熱水來,並將她早些時候煮好的羹湯送來。

“政兒睡了麼?”李從璟張開雙臂,任由任婉如爲他除去一日辛勞,柔聲問道。

“剛鬧過一陣,好不容易哄睡,讓奶孃抱下去了。”李從璟坐到矮塌鹿皮上,靠着扶背,任婉如一邊爲他捏肩,一邊面帶笑意的說道,“這小傢伙一刻不折騰都不行呢,拳打腳踢的,可真是像你,日後說不定又是個大將軍哩。”

李從璟呵呵笑道:“我的兒子不像我像誰?”

幽州軍征伐渤海時,任婉如便已有身孕,前日裡誕下一子。李從璟爲其取名爲“政”,卻不是希望他沙場征伐,而是希望他能精通政-治。

任婉如順勢趴到李從璟肩上,眼中盡是甜蜜幸福,“你放心,妾身一定會好好撫養政兒,日後若他能有你一半厲害,妾身好歹也對得起李家媳婦兒這個身份了。”

李從璟啞然,拉過任婉如的手放在手心裡,“不許說這樣的話。府中內事基本都由你操持,我還怕你勞累了,只要政兒能健康成長,我就很滿意。”

說到這,李從璟墓地想起一件事,“這幾日我見岳父臉色一直不大好,最近朝中事務雜得很,爲推舉宰相的事,岳父和樞密使鬧得不太愉快,你若有閒暇,可回去走走。”

任婉如在李從璟耳邊嗯了一聲,懶洋洋的不願說話了。

李從璟忽的回身抱起任婉如就朝牀榻大步走去,驚得佳人花容失色。

......

翌日早朝,李嗣源將李從璟去滑州的事公之於衆,這本沒什麼好說的,朝臣無非都說秦王賢能,此番前去一定能處理好這件事云云。

另外倒是有兩件大師,在朝堂上沒能解決。一是宰相人選,二是高季興索要夔、忠、萬等州。

前者是因前不久宰相豆盧革、韋說遭人彈劾,言其不忠故主、又無相才,不宜爲相,李嗣源因而罷之,由是空出兩個宰相之位。新遷兵部尚書的安重誨,先舉薦鄭珏,被李嗣源任命爲相,後又舉薦崔協,任圜則言崔協並無相才,自薦李琪,兩邊各執一詞,爭執不休。最終李嗣源懸而未決。

後者也有根據,唐室初置荊南節度使時,夔、忠、萬等州的確歸屬荊南,只不過本朝時爲前蜀所據,後來郭崇韜伐蜀,高季興也是請攻這些地方,然而荊南當時並未出兵,而現在卻要索要這些地方,無疑恬不知恥,是以朝臣大多義憤,諫言不能答應。

從中興殿散朝,李嗣源令李從璟、安重誨、任圜、孔循至崇文殿,再議這兩件事。馮道因身爲端明殿學士,隨行李嗣源左右,有與聞國事之權,因是也在場。

到了崇文殿,安重誨和任圜仍然爭論不休,言辭激烈。

李嗣源高坐皇椅,眉目鬱結。馮道束立一旁,好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爭論到情緒激動處,任圜面向李嗣源道:“安重誨不知朝中之人,現力薦崔協,實是爲人所利用!崔協雖身

出名門,卻識字不多,臣尚覺自己學識淺薄,謬居相位,如若用崔協爲相,恐惹人笑話!”

任圜這話表面是說安重誨爲人所利用,實則暗指安重誨結黨營私,言辭可謂重矣。

安重誨聞言豈能不怒,卻不好捅破那層窗戶紙,指着任圜的鼻子道:“在你眼中,崔協無相才,難道只有李琪有相才嗎?你以一人之好惡,而斷羣臣之賢迂,朝中之事,豈能由你一言定之!”

新任樞密使孔循與安重誨同一陣營,素與任圜不和,當下對李嗣源道:“臣以爲任公之言有失偏頗,安公自任職中樞以來,日夜勤政,豈能對羣臣不知?崔協素有才名,文章爲當世所重,又向來勤懇謙恭,並非任公所說那般不堪。

任圜見孔循顛倒黑白,頓時氣急,“你......”

衆人話裡愈發帶刺,李從璟不由微微皺眉。

他歷任鎮將、刺史、節度使,多在外爲官,之前對朝中之臣並不知根知底,但他麾下而今人才濟濟,豈能沒有識人之能?李琪、崔協兩人如何,他早已心中有數。即便他自己不能判斷,數月以來,軍情處遍查羣臣,如今檔案已豐,朝臣誰優誰劣他又怎能不知。除此之外,對重臣數月來之言行,心思之變動,他也堪稱瞭如指掌。

他將現今朝堂上的官員,劃分爲幾類。

名臣。類似於本朝房玄齡、杜如晦者,一個也沒有。

賢臣。進能諫言國事,謀劃得當,退能勝任本職,恪盡職守,少爭權奪利之心,無結黨營私之念。這類人很少,寥寥數人而已,任圜、李琪位在其中。

良臣。能勝任本職,在分內之事爲君王分憂者,即爲良臣。此類人也少。

庸臣。政事不過按部就班,不能稍有推進者,國事無見解或無有用見解。平日裡見風使舵,騎牆跟風,榮辱皆因人成事,難有建樹。這類人最多。

佞臣。阿諛奉承,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損公肥私,目無君王社稷,胸中只有個人利益。因李嗣源肅清朝堂,這類人被剔除不少,然則仍有殘留,而且如若朝廷風氣不正,這類人會越來越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便是莊宗給李嗣源留下來的朝臣底子。

李從璟看了面紅耳赤的安重誨一眼,目光微冷。

今日之安重誨,便如昔日之郭崇韜。一樣由中門使而入中樞,因先前多功勳,現在爲君王所倚重,甚至偏愛、袒護,日益位高權重,尊榮冠絕朝堂,遂生驕橫跋扈之心,剛愎自用。

只不過,郭崇韜也爭權奪利,卻不結黨營私,郭崇韜也目中無人,卻胸有正氣,惡小人而敬忠良,郭崇韜也排除異己,卻不會不顧君國。換言之,而今之安重誨,實是惡化版、小化版之郭崇韜。另外,比之才能,郭崇韜實勝安重誨百倍。

倒不是說安重誨一無是處,本性乃是大奸大惡之徒,只不過他既爲衆臣之首,卻不能履行職責,卻一味爭權奪利、結黨營私,以至朝政敗壞、社稷蒙塵,不是大奸大惡,勝過大奸大惡。

史書評價他:無爲權首,反受其咎......力不能保社稷,謀不能安國家......

爭權奪利,排除異己,貽害社稷,其罪豈不爲大邪?

荊南投吳、兩川自立,安重誨難辭其咎。最後因罪被誅殺,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下場。

李從璟雖有仁愛之心,無婦人之仁,

乜斜安重誨,他心想:“既要被誅,何分早晚,焉能使你先害國家?”

至於孔循、崔協、鄭珏之輩,也是無一賢良。

當今大唐朝堂上,重量級人物無非這麼幾個,其他諸人,包括另幾位尚書、侍郎,雖有職權,不過小人物耳,多爲庸臣之流,不值一提。

安重誨與任圜仍在爭論不休,李從璟走上前來,向李嗣源揖禮道:“父皇,兒臣有話要說。”

李從璟這邊廂一有所動作,安重誨與任圜等立即訕訕,止住爭吵,都來看向他。

李嗣源正頭疼,聞言欣然,“你且說來。”

“宰相位高權重,自當謹慎選拔。兒臣之前出鎮幽州時,得以與馮學士共使契丹,因是曉得馮學士博學多才,知百姓之疾苦,這數月以來,與馮學士多有接觸,所以曉得馮學士與人無忤,知君王之憂慮,依兒臣看來,馮學士實乃社稷重臣。”李從璟洋洋灑灑一番話說完,也不矯情,直接道:“兒臣舉薦馮學士爲相!”

馮道正局外人一般在旁邊扮大樹,眼觀鼻鼻觀心,對殿中爭論充耳不聞,怡然自在。這時聽得李從璟這番陳詞,驚得心頭猛跳,不可置信的看向李從璟,雙眼茫然,實在是不知這天上的餡餅怎麼就掉在了自己頭上。

李從璟既不薦李琪,也不薦崔協,偏偏舉薦馮道,這大大出乎任圜、安重誨、孔循的意料,一時不明所以,都有些發怔。轉念細想,馮道的確有才學,如今又是李嗣源身邊之人,讓他爲相真有幾分順理成章的味道。再細想,馮道明明是李嗣源身邊之人,李從璟素來與李嗣源心意相通,莫非選用馮道爲相,卻是李嗣源的意思?如此一想,諸人俱都恍然又意興索然。

李嗣源聞言哈哈大笑,轉顧問馮道:“秦王薦愛卿爲相,愛卿可願擔此重擔?”語氣中分明透露出他已贊同的意思。

馮道到殿中下拜,“臣唯恐資質愚鈍,讓陛下與秦王失望!”此時他心裡很不平靜,昨日李從璟才與他有過一番交心之言,不曾想今日就舉薦了他爲相,李從璟對他的恩情、看重,他自己掂量了一番,實在是不可謂不重。心想,陛下與秦王如此厚恩,我老馮焉能不識趣?

“愛卿說笑了,滿朝上下誰不知你才學第一,馮大人若是資質愚鈍,恐怕沒人敢自誇聰穎了吧?”李嗣源很是愉悅,“既然如此,這件事就如此定下來罷!”

事已至此,李嗣源分明就有重用馮道之心,無論是任圜還是安重誨,俱都只能拜道:“陛下英明!”

安重誨起身,偷看了李從璟一眼,心想秦王這稀泥和得真是有一手,兩邊誰也不曾得罪,偏偏還順了陛下心思,真是高明。對崔協沒有被提拔之事,雖然介懷,不敢多言。

任圜則心想:罷了罷了,李琪雖不得爲相,有些埋沒才幹,但馮道也並非庸人,只要他盡心竭力,倒也不失爲一個人選。只是可惜了李琪,本才華橫溢,爲人又忠直,奈何已年老,經此一遭,日後不知還有無爲相的機會......

就在衆人各懷心思之時,忽聽李從璟再次出聲:“父皇,眼下正值朝廷用人之際,有道是賢才不懼多,唯恐不足也。故此,兒臣還要舉薦一人爲相!”

“哦?你還要舉薦何人?”

任圜、安重誨、孔循俱都驚愕轉顧。

李從璟不看衆人,朗聲對李嗣源道:“兒臣舉薦御史大夫李琪!”

(本章完)

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五 水寨(3)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九十九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6)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二十二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6)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一 王於興師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十二 襲營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六十七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2)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六十八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2)章九十五 調兵遣將上賭桌 不成虎狼便爲食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八十五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1)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九十五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2)章三 耶律德光正班師 半路巧遇李從璟章九十九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6)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十三 戰士之仇章一百五十四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3)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8)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兩百十七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中)章十二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3)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七十八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4)章七十五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七十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5)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十九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3)章七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下)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下)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三十八 踏營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五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9)章五十二 何不來跪迎【第三更】章三十七 秋意日遲遲 誰解君王心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2)章九十五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3)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二 奮我軀兮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急性腸炎今天無更章九十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3)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四十九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4)章一百九十五 鋤強扶弱問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東西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