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

自打李嗣源繼位以來,李從璟一直都在洛陽助其穩定朝局,因政務外出這倒是頭一遭,不過這對衆人來說倒不是什麼意外之事。因李存勖敗壞朝堂、讓小人竊據高位的緣故,中樞官吏在被李嗣源一通清洗之後,如今朝廷可用之臣太少,若有大事重擔,落在李從璟肩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要處理流民之事不難,關鍵在於殿下想要如何處理,或者說處理到何種程度。”房中燈火通明,莫離依然當先開口,見李從璟看過來,微微一笑,打開摺扇輕搖起來,“當然,殿下的心思,卑職卻是知曉的。既然如此,殿下有何打算?”

“處理流民之事,首要在不使其成爲亂民,鋌而走險爲禍一方。”李從璟道,“自夏秋大水,朝廷本已責令地方妥善處理此事,這回孤前去,名義上仍是監察事效。”

王樸道:“然則陛下既遣殿下前往查勘,可是地方有上書,言此事處理不當,流民未得妥善安置,可能在今冬成爲亂民?”

“正是如此。”李從璟道。

莫離接着道:“既如此,此行之重點,除卻查證事實到底如何外,還得考慮情況果真不虞該如何應對。再者,若是各地果真無力安置流民,則在助其過冬之後,尚得爲其謀劃容身之所。”

“這個容身之所,只能是原籍。”李從璟在矮塌上坐下來,“清理水患,重整良田,再建民房,分配土地,都是題中之意。趁現在大河水勢平緩,需得加固河堤,以免來日此地之民再受災患。”

衆人你言我語,商談半響,便將此事議定,對出行安排有了明確計劃,各項準備李從璟隨即下令着手,如此一來,便只待正式啓程了。

議定此事,莫離、王樸已無事,遂準備起身告退。

“蜀地有異。”捧着水杯的桃夭夭這時擡起頭來,聲色清淡,“孟知祥有貳志。”

正起身的莫離、王樸兩人,聞言驚愕轉顧。李從璟正欲起身,聽了這話遂罷了送莫離、王樸的心思。

“孟知祥要造反?”王樸驚訝重複,眼珠子瞪得老大。話出口,轉念一想,又覺得並非沒有可能,關鍵是洛陽方定,各地鎮軍頗有亂象,前些時候李從璟還奉命平定了一場動亂,當此人心不安之際,朝廷精力有限,自然以穩固內政爲重,除此之外,朝廷兵馬不足,孟知祥若反,還真有幾成把握。他一時心驚,忘了動作。

莫離同樣心驚,打開的摺扇啪得一聲收起,藉此動作,算是堪堪穩住了心境,二話沒說重新落座,準備聽桃夭夭論說此中詳情。

桃夭夭乜斜王樸一眼,“有貳志不代表會造反。”正當王樸聞言神鬆之際,她又不緊不慢補充道:“然而孟知祥獨佔西川,甚是兩川之心,卻是昭然若揭。”

“獨佔之後便是獨立,獨立便是造反,時日早晚不同而已。”莫離從最初的震驚中反應過來,思維便清晰起來。

桃夭夭繼續道:“先前郭公攻打兩川,從前蜀國庫中得財絹八百

萬,孟知祥以重建西川爲由,截流六百萬。李紹宏自兩川歸朝後,向朝廷稟明此事,之後朝廷向孟知祥催促良久,孟知祥卻一直不肯將另外兩百萬送至朝廷。”

“此時孤也有所耳聞。”李從璟頷首道,“如今朝廷正值用錢之秋,父皇幾次三番提起過這筆財絹。這些時日父皇甚至已經有意遣人去西川,將這筆財絹運回來。”

“軍情處探得消息,孟知祥在西川大行賞罰,收買人心,招募兵馬,聯絡、交好東川節度使,甚至傳出有結爲姻親的打算,近來更是與荊南秘密通使,來往頻繁。此人之心如何,自然無需多論。”桃夭夭道,“如莫離所言,若對其不加遏制,孟知祥反叛大唐,只是早晚之事。”

“朝廷近來並無用兵打算,也無法對外用兵。”李從璟道,國家新近遭受劇變,穩定是壓倒一切之主題,無論是對兩川還是其它地方,暫時都無法興兵攻伐。

“如此說來,西川之事如何解決?總不能眼睜睜看它脫離大唐掌控,淪爲賊寇之所吧?”王樸道。

“荊南近來動向如何?”李從璟沒有直接回答,轉而問桃夭夭。

“與吳國通使頻繁。”桃夭夭道。

李從璟沉吟不語。

荊南雖自據一地,但歷來尊奉中原王朝,只不過南平王高季興實在是小人。大唐伐蜀時,曾令高季興爲西川東南面行營招討使,高季興自請攻打忠、萬、歸、峽等州,李存勖允之,誰知戰爭發生時他卻坐山觀虎鬥,按兵不發。

之後蜀地被平,高季興更是大膽劫掠從蜀地運往洛陽的財物四十萬,殺死押運官數十。前些時候李嗣源遣人前去荊南詰問此事,高季興滿口抵賴,拒不認賬,竟說押運官是自己落水而死,應該去問河神。李嗣源含憤不已,只是眼下不便興師討伐,不了了之。怎料高季興得寸進尺,竟然向朝廷索要忠、萬等州,要將這些地方劃入荊南。

“吳國如何?”

“不見動靜。”

李從璟擡頭,問莫離道:“蜀地不可放縱,荊南不可不提防,莫哥兒有何見解?”

他知道原本歷史上,孟知祥在蜀中稱帝,而荊南最後投靠於吳國。當時大唐正值李嗣源在位,對兩者皆有過應對之舉,只是最終結果卻差強人意。難道這是因爲李嗣源繼位之後,大唐反倒不如李存勖在位時有實力嗎?李嗣源既有明君之譽,不會平白無故容得孟知祥、高季興逞能。此中原因何在?只能是國內憂患未除,而國勢未強也。

孟知祥稱帝是許久之後的事,但西川獨立卻早得多,而荊南投效吳國,也就在這兩年。

李從璟當然不能坐視歷史如此發展,兩川不用多言,就說荊南,雖地狹,不過彈丸之地,但因位處江陵,治所位於荊州,地理位置極爲重要。日後大唐要攻打吳國等江南諸侯,如若手握荊州,便能順流而下,大軍直逼金陵、廣陵,這是最爲妥當、有效的行軍之策,也是歷史中北方攻打南方的慣用之法。故而大

唐必須要將江陵握在手中。

莫離輕搖摺扇,緩緩開口:“兩川方爲王師所平,孟知祥不過摘人果實罷了,在兩川並無根基,三年之內,倘若孟知祥膽敢公然反叛朝廷,擁兵自重,則朝廷以大義曉於蜀地,遣三五萬精銳之師擊之,何愁不能平也。”

“荊南,彈丸之地,地少主憂,猶如財少人疑,主憂則思利,高季興索地是也,人疑則左顧右盼,荊南與吳國交好是也。對待荊南,宜緩圖急擊也,朝廷不動他則已,動則必不給其反應之機!”

莫離這番話分析的在理,李從璟聞言點頭,深以爲然,當然他熟知歷史,所以能看出其中疑慮,“三年要有五萬精銳之師伐蜀,不容易。要穩定高季興,不讓他投靠吳國,又不能給他土地,同樣不容易。”

五萬大軍,說起來似乎不足爲道,實則不然。要知道,當初郭崇韜伐蜀,也不過領軍六萬。這六萬人裡,地方節度使的兵力就佔不少。

首先,此五萬大軍需得盡皆精銳。孟知祥非是王衍,他既有意霸佔西川,自然勵精圖治,雖無根基卻也不容小覷。王師伐孟會比郭崇韜伐蜀難得多。

自大唐入主中原以來,朝廷中央軍主要是六軍與侍衛親軍。說起來似乎兵強馬壯,實情卻並非如此。六軍與侍衛親軍,各軍人數並不多,又擔負皇宮、洛陽戍衛之責,能用於征戰的軍力能有三五萬就不錯。眼下朝廷征戰,主要是還是依靠節度使。若非如此,李嗣源起兵時僅數千兵馬,後雖然一時糾集了一些人,仍舊兵力單薄。倘若洛陽有精銳之師十萬,豈能未戰先逃,李嗣源又焉能如此輕易成事?而李嗣源因衆刺史、節度使成事,也正說明節度使軍力之盛。

李存勖的六軍與侍衛親軍,經李嗣源起兵一事,本就沒剩下多少,其中從馬直等軍,李嗣源自然不會用,是以現在洛陽兵力實則空虛得很。五萬精銳,大半要新練。

朝廷之所以不能有十萬精銳中央軍常駐,根由何在?說到底,無非兩個字:沒錢。

李從璟在幽州謀劃遏止契丹國勢此等驚天大事,以九州之地,三四年間也僅擴軍一萬,這還是在他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的前提下。這也是爲何大戰開始後,軍隊一直不停募兵,不停往前線補充兵員的原因——幽州壓根沒有增加常備軍的實力。之後戰端大起,若非得益於“以戰養戰”和渤海戰後財物支持、契丹賠款,僅是戰後撫卹,軍械修復一項,就夠幽州破產。

最後,一旦中央軍外出征戰,皇都兵力薄弱,就給了心懷不軌之輩可趁之機,即便沒有此輩人,僅是驕兵悍將作亂就足夠讓人擔憂。因是,得國政穩定,纔有這五萬精銳之師出征的餘地。

“正因如此,目前朝廷工作重心,才該在內政上,而不是急於對外征戰。固本培元,方是長久之策。否則一旦戰端開啓,不僅勝負難料,國家恐怕也將再度陷入大亂。”莫離輕搖摺扇,“但卻也不能坐視兩川、荊南生變。對此,離有三策獻上。”

(本章完)

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六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1)章三十七 囂張李從璟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下)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3)章十二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3)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三十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8)章二十三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7)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八十五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1)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章九十二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中)章十 他的將士(第一更)章二十五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3)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2)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九十二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中)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五十四 美婦如蛇頻吐信 步步驚心因何人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二十七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5)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章九十四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1)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六二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9)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九十五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2)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二十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7)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九十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1)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四十 百面君莫辨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下)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五十二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上)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五十二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上)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十六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3)章三十五 心思章九十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6)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上)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下)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二十八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7)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章六 神仙山(5)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