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

同光四年夏四月丙午,李嗣源自興聖宮赴西宮,着喪服,於李存勖靈柩前繼位。

是日,改同光四年爲天成元年,大赦天下。

後宮千人,李嗣源只留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餘者皆放出宮。

詔令:封盧龍節度使、皇子李從璟爲秦王,開府建衙,免去盧龍節度使之職,改領河陽節度使,劃懷、孟等州爲百戰軍駐地。命李彥超爲盧龍節度使。

以安重誨爲檢校司空,守左領軍大將軍,充樞密使。

以皇子河中留後李從珂爲河中節度使。

以石敬瑭權知陝州兵馬留後。

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馮道,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趙鳳,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學士。

工部尚書任圜,加封同平章事。

以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李琪爲御史大夫。

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孟知祥加檢校太傅、兼侍中。

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加授太尉、兼尚書令。

厚葬郭崇韜,賜還朱友謙官爵,安葬李存勖於雍陵,廟號莊宗。

四月,誅租庸使孔謙,廢除苛政。罷各道監軍使。歷數有罪宦官劣跡,盡誅之。

五月,分遣諸軍就近解決糧食問題,以減省運費。令官員不得苛斂百姓,刺史以下不得貢奉。

是月,契丹、渤海國俱遣使朝貢。

......

李嗣源繼位爲大唐皇帝五個月後。

皇宮崇文殿。

“宣,秦王李從璟覲見!”

敬新磨話音清亮有力,李從璟端步跨進殿門,於殿中行禮:“兒臣參見父皇!”

“免禮。”李嗣源正在聽馮道給他念奏章,此時擡手言道。

馮道收起手中摺子,向李從璟見禮,“見過秦王殿下。”

李從璟迴應馮道一聲,“馮大人。”

歷朝歷代並無端明殿學士之職,李嗣源不識字,故而新設此職,爲其誦讀奏章,與聞國事。

“你來的正好。”李嗣源換了個坐姿,以顯得更加自在,“今夏黃河大水,殃及滑、濮數州,沖毀良田萬頃,造就災民十數萬。因時值中原動盪、朝政不穩,故而一時未及妥善處理,及至四方安定,已是過了最佳救災之時。這十數萬百姓失了耕田,成爲流民,散佈附近各州縣,後雖略作安置,但因各種原因,未能盡數妥善解決。眼下國事稍穩,而寒冬將至,得儘快解決這些流民的過冬問題。”

Wшw▲ ttκд n▲ c○

李從璟拱手道:“滑、濮十數萬流民,雖未在災情始發之時妥善安置,但朝廷穩定之後,父皇曾令就近各州接收入境之民,設法安置。如今看來,不知情況如何?”

“各地處理入境流民的辦法,即便是迫於朝廷壓力,也多爲暫時接納,設粥棚聊施稀粥,勉強保其不死而已,待災情平復,仍會遣返這些流民,不使其成爲本州貽害。”李嗣源冷哼一聲憤然道,他起於微末,任過刺史、節度使,對地方對待流民之法自然清楚,“指望這些地方官吏真正妥善安置流民,沒有朝廷指派專員督導,無疑是做不成的!”

“那依父皇之意?”

李嗣源看向李從璟,“中原久經戰火,本就十室九空,之前雖有數載安定,無奈天災不斷,而今十數萬流民之生存,已關乎國之大計。你節度盧龍時,頗有政績,治理民事、整頓吏治都輕車熟路,身爲帝國皇子,該爲王朝分憂。朕欲讓你前去處理這件事,你有無把握?”

本朝不比前時,地方節度使手握一地軍政大權,稍微強勢些的便相當於一方諸侯,中央對地方節制力很弱。朝廷要插手地方事務,特別是做對地方權貴而言不利之事,自然不容易。

從李嗣源這番話中,不難看出,他除卻看重李從璟的能力外,更加看重其威望。這個威望,不僅是他皇子、親王的身份,更仰仗於他素來軍功得來的積威。只有以如此威望、身份,纔有可能插手地方事

務,而要將此事做好,便需得能力。

身爲大唐秦王,李從璟責無旁貸,當下拱手應諾:“兒臣必定盡心竭力,不讓父皇失望!”

“好!”李嗣源展顏,隨即又若有深意道:“此時一定要做的乾淨漂亮,倘若地方官吏尸位素餐,亦或者抵-制朝廷詔令、陰奉陽違,你當便宜行事,不吝賞罰,務必使此事妥善解決,不留後患!”

李從璟心中一動。李嗣源這話,分明是要通過這次朝廷插手地方事務,來投石問路了!

歷朝歷代以來,中央與地方權力之分配、爭奪,都是不曾變化的主題,對皇帝、對朝廷而言,自然是希望中央掌握更多權力,而這種權利爭奪,必然遭受地方抵-制。本朝自安史之亂以來,中央日益疲軟,地方權勢日重,尤其是節度使之製成爲定製以來,地方大權盡在節度使之手,隨之而來的是刺史、防禦使等地方官吏做大,地方儼然成爲國中國,中央不能節制,史如春秋,遂致天下大亂。

無論李嗣源是要安定天下,還是積蓄國力,加強中央集權都勢在必行。

“食君之祿爲君分憂,兒臣既明此理,自當也會讓官吏們都明白此理。”李從璟表示已經瞭解李嗣源話中之意。

李嗣源頷首而笑,甚爲欣慰。馮道見君臣相宜、父子相得,不失時機見縫插針,腆着大肚腩拍馬屁道:“上有明君主政,下有賢王躬行,如此景象只有盛世才能得見啊!”

馮道說完先笑起來,以示慶賀。隨即他便看到李嗣源、李從璟直勾勾向他看來,臉上哪有半分神色變化,更別提笑意,頓時怔了怔,頗爲尷尬,一時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李嗣源見馮道神如木頭,倒是不好讓他難堪,賞臉笑了兩聲。李從璟與馮道素有交情,自然也笑了起來。一時之間,君臣三人,遂相視大笑。

李嗣源讓馮道退下,李從璟留了下來。

“過來坐。”李嗣源招呼李從璟,沒有外臣時,父子倆便隨意許多。

李從璟在李嗣源案側坐下來,隨手抄起案上茶碗,給李嗣源和自己倒了一杯水,自己一飲而盡,好歹解了渴,擦了一把嘴,道:“老爹,這滑州的路可不好走啊,你給我準備了什麼樣的尚方寶劍?”

“區區滑州,還需要老爹給你尚方寶劍?”李嗣源表示很不屑,“別當老子不知道,讓你便宜行事,你這臭小子可什麼都幹得出來,老子沒約束你小心點,就是對得起你小子了!”

李從璟很冤枉,“老爹你這話太不負責任了,說什麼我也是你親生的,你這一點都不擔心我,讓我很傷心啊!”

李嗣源一巴掌要拍在李從璟腦門上,被李從璟機敏避過。收回手攏入衣袖,李嗣源老神在在道:“要說擔心,你去了滑州,老爹也是替滑州那些官員擔心纔是。”

李從璟:“......”

兩父子沒個正行,全然沒有皇家威儀。在外人、下屬面前,兩人固然需要時時保持風度,最好是深沉寡言、高深莫測,但兩人都起於微末,本就一身江湖氣,根上並沒有那麼多皇家做派,要是私底下仍舊謹守所謂禮法,那隻能說明父子倆感情確實寡淡。

插科打諢一番,李嗣源收拾神色,正經道:“自爲父登基以來,天下雖然大體稍安,但仍不時有亂事,而要廓清宇內,圓你我父子造福蒼生之志,更是任重道遠。大唐兵將驕悍,所以亂兵犯上、賊將作亂之事頻發;吏治不清,故而官吏貪贓枉法,民不聊生;人才不濟,高位者按部就班,故而江山治理倍顯艱難;財賦不充,甲兵難修,故而能蕩天下之精兵強軍難養;文道不昌,是以道德淪喪,天下秩序不存。從璟,此乃國之大患,若使社稷長久如此,則不免山河崩碎,我等要重蹈莊宗覆轍,爲父每每思之,憂心如醉,以至夜不能寐。然而家國之事,紛繁複雜,要治國理民,重整山河,實是千頭萬緒,良計難覓。從璟,你可知爲父之憂?”

這些都是大唐目前的困境和要解決的問題,李從璟自然都心中有數。莊宗李存勖入主中

原之後,本應整頓社稷,重塑山河,精兵簡政,繼而大定天下。然而李存勖並沒有做些事,因是此等任務便落到李嗣源父子身上。

李存勖在位時,大唐雖然滅蜀,使得國勢達到鼎盛,看似滌盪神州可期,實則不然。若非如此,李存勖的江山又豈會那般容易滅亡?自古劍有雙刃,驕兵悍將的問題不解決,軍隊既能除敵,也能害己;節度使、防禦使、刺史權柄過重的問題不解決,中央不能得到集權,一旦地方作亂,中央沒有能力迅速平定,便會貽害無窮;而吏治不清,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朝廷賦稅銳減,國庫不足,何事可成?

李存勖不僅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倒行逆施,以至亂象加劇,他的滅亡難道不是必然?天下又怎能期待他去安定?而李嗣源父子不說圓志向,要保證不走上莊宗老路,首先就得解決這些問題。

而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就決定了往後父子倆能走多遠。

“老爹這些憂慮,這些時日以來,我也無時無刻不在深思。今日既然老爹問起,心中便已有底,我也說道一二,看能不能互有裨益。”李從璟正色道。

李嗣源頗有期待,“你且說來。”

李從璟好整以暇,娓娓道來:“其一,驕兵悍將,此乃本朝最大禍患之一。驕兵悍將不除,則以下犯上,兵將作亂之事不能絕,莊宗前車之鑑,不能不深爲警惕。驕兵悍將之事,何以嚴重至斯?一者,將領權大;二者,士卒流氓成性;三者,約束力不足;四者,上位者威壓不夠;五者,賞罰不明,恩威不行。”

“其二,地方權大,尤其是節度使總攬一地軍政大權,已成國中之國。正因如此,一旦節度使稍微積攢實力,便能興風作浪,便敢以下犯上!權者,蝕骨之物也,良性之淪喪、野心之滋長皆出自於此。地方權重,則中央疲弱。禍患之最,未嘗有出其左右者。”

“其三,吏治不清。小人竊據高位,權重者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損公肥己,官員爭權奪利有餘,恪盡職守不足,遑論以君王爲重、以天下百姓爲憂!地方官吏則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無尊無君。此風不除,朝政晦暗,山河無光,世態難正!”

“其四,農事難興......”

“其五,文道不昌......”

“其六,財政困難......”

“其七......”

李從璟完全進入狀態,已然忘記喝水,更沒有歇氣的意思,說完流弊之象,他緊接着開始說解決之法:“整頓驕兵悍將,需得恩威並重。對此象特別嚴重之軍,既然不能用,留着有害無益,不如快刀斬亂麻,殺之以絕後患;對有此象但未病入膏肓者,視其情況輕重,分別糾正;對此象稍輕或者未有此象者,獎勵並重用之!”

“要削減節度使、地方官重權,此事譬若削藩,當尋得由頭,漸進爲之,不可急躁而上,而犯衆怒,逼衆鎮皆反。待時機成熟,厚待其將,厚恩其兵,厚養其家人,以殊榮、地位、錢財換其權......”

“......至於文道不昌,此事說來也不難。天下大亂以來,科舉半廢,取士甚少,能堪重用者更少。朝廷當立即下詔,這回科舉要大舉取士......此番興科舉,當重經世致用之才,分科選納,律法、財政、農事等等,而弱經書之士......”

“......”

待李從璟一番話說完,不知不覺竟然一個時辰過去。他終於歇了口氣,端起茶碗猛灌,隨即掏出一份奏摺,起身遞至李嗣源案頭,在李嗣源沉思、驚喜、欣慰交加的眼神中,道:“論國事,兒臣淺見,有此奏對呈獻父皇,若對社稷有一二裨益,兒臣願足矣!”

當是時,李從璟上《十難十對策》。

......

後史官有記載:天成元年十月甲辰,秦王呈《十難十對策》。帝閱之,大爲欣然,顧問秦王:“若使國事果以此策而行,天下大定何期?”

秦王對曰:“十年!”

(本章完)

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8)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九 先帝功業吾功業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四一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3)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章五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1)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六十三 陣斬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四十 勢運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五十九 破城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四十九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4)章九十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3)章三十七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5)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來風滿樓章九十二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中)章十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5)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十九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3)章七十八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5)章五十八 總攻有關李嗣源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七十九 少女的煩惱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5)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一百零一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6)章二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7)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8)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一百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9)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五十九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2)章四十二 強軍出名將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三十三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2)章九十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6)章三 千里之遠有梟雄(下)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四十七 序幕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七十二 換一副書畫【第二更】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七十三 經營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一百三十六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下)章八十四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3)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二 神仙山(1)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十七 故佈疑陣引人亂(中)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章七十三 經營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5)章五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