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 先帝功業吾功業 先帝天下吾天下

立夏之後,天氣日趨暖和,漸復有了炎熱之意,豔陽高照的日子愈發多了,不像之前那般春雨綿綿,天空明亮起來,讓人的心胸也跟着舒暢、開闊。李從璟出了大帳,在帳前伸了個懶腰,陽光撲面,倍覺舒心。

從李從璟的位置望去,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洛陽高聳的城牆,威武雄闊,如玄武靜臥。城牆上甲士林立,旌旗飛揚,長槍長戟的鋒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充滿剛烈之氣。

距離李存勖殯天已有些時日了,李嗣源也“順理成章”進了洛陽城中。

先前,李存勖被郭從謙所害的消息傳到軍中時,李從璟方破汜水關,正與李嗣源帶領大軍行進到罌子谷。隨之而來的還有朱守殷的求援信,信中言說李存勖遇害,洛陽大亂,請李嗣源速去平定亂事。

當日,郭從謙作亂,李存勖於興教門拼死抵禦,並傳令這位馬軍統將朱守殷前去圍剿亂兵。當時朱守殷若是果真奉命提兵火速前往,事態如何發展還很難說,或許李存勖便不會中箭身亡。可惜,當時朱守殷並未奉命,而是選擇按兵不動,隔岸觀火。

李存勖身亡後,宮中大亂,宮人紛紛逃散,其屍身爲伶人所焚,讓其免於被亂兵蹂躪。劉皇后則匆忙收拾了一番金銀珠寶,與李紹榮一同出逃,臨走時不忘縱火焚燒了勤政殿。

直到這時,朱守殷纔不緊不慢進宮,然而他並未設法平定亂事,而是裹挾了三十多名宮人與衆多樂器珍玩,帶回家尋歡作樂去了。自然,這時候各軍趁機大掠都城,晝夜不息。而朱守殷對此置若罔聞,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派人請李嗣源來平亂。

說起朱守殷此人,倒是與李嗣源有些關係。

前些時候,李存勖對李嗣源猜忌心很重,曾令朱守殷暗中觀察李嗣源,不料朱守殷去見李嗣源後,主動對他說起此事,還相勸道:“你功高震主,應該早日爲自己打算,不要坐等大禍臨頭。”只不過李嗣源赤膽忠心,對此也只是迴應道:“我心誠不負天地,所遇禍福,不過聽天由命罷了。”

而在同光元年,王彥章奉命北上進攻晉地,說出那番“三日破敵”之論

後,首攻便是朱守殷駐守的德勝城。當時王彥章果真三日破敵,破的便是朱守殷。德勝城被破對晉軍影響很大,李嗣源事後密奏李存勖,請求治朱守殷的罪。只不過因爲朱守殷是李存勖的舊役蒼頭,李存勖並沒有理會罷了。

這些事說來也是充滿戲劇性。

這回李嗣源率領義軍趕至洛陽,當日便入城平定亂兵,恢復城中秩序,軍士燒殺搶掠之象這才杜絕,洛陽城才能得以恢復舊貌。從馬直御指揮使郭從謙見李嗣源到了洛陽,一言不發回營待命去了,並未有其它舉動。而李嗣源暫時也未對郭從謙如何,這些日子以來,李嗣源就居住在城中自家府邸中,恪守臣道,並未有什麼僭越之舉,連皇宮都沒進,郭從謙既然不再作亂,李嗣源也就沒拿他怎麼樣。

李嗣源到了洛陽,朱守殷自然第一個前來求見,李嗣源將平定亂兵、恢復秩序之事交給了朱守殷負責。當此之際,文武百官自然上疏請李嗣源稱帝,李嗣源則是堅決不答應。

李嗣源對衆臣道:“我奉詔討賊,不幸軍中有人叛變,導致出師不利,本想入朝向陛下解釋清楚,奈何爲李紹榮所阻攔。此番起兵,我並無他意,諸君一再推舉我,說明諸君仍是不瞭解我,日後請休提此事!”衆臣再勸,李嗣源則堅持說魏王已在班師途中,要靜待魏王歸來主持局面。

當前,李嗣源居於城中府宅,李從璟則坐鎮城外軍營。

這回李嗣源舉事,李從璟只帶了百戰軍前來相助,盧龍軍仍舊坐鎮幽州、固守北方。草原方定,人心未安,而中原動亂至此,需得有一支勁旅在邊境作爲威懾。安北營仍舊鎮守遼東,新軍則在幽州休整,至於臨時徵調的青壯,則在戰後陸續返鄉。

旬月之內,天下局勢大變,李從璟沒有太大感受,在他看來,歷史不過是在按其既定軌道前行罷了,但對於旁人來說,改天換日帶來的衝擊,就要大得多。

李從璟在角樓上俯觀各軍大營的時候,莫離走了上來。

與李從璟並肩站立,共同觀景軍營,饒是以莫離灑脫的性子,也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話來。良久,嘆了口氣,

莫離道:“亂世當道,羣雄並起,天下大亂帶給山河無盡苦難,也給有才能者以盡情施展抱負的舞臺,國家不幸詩家幸,實則國家不幸何嘗不是才子幸。”

這番話說得意蘊模糊,讓人摸不着頭腦,李從璟笑了笑,“唯真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聞言,莫離也笑了笑,“實則天下仍舊是那個天下,天下志也仍舊是當初的天下志。”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李從璟道,頓了頓,又說道:“草原既已安,接下來該中原了。”

“說到底,好像除了擔子更重些,一切真沒什麼不同。”

“還有一點,敵人也更強大了些。”

......

魏王李繼岌,初聞洛陽變亂,心痛如絞,因懼怕李嗣源不能相容,遂引兵向西,意欲保住鳳翔,再圖後舉。

及至武功,宦官李從襲勸李繼岌平定內亂,李繼岌遂又東行。

至渭河,西都留守砍斷浮橋,李繼岌不能東渡,遂沿河東行。

途中,將士離散,以至軍不成軍。李從襲又對李繼岌言:“大勢已去,無力迴天。”

李繼岌傷心欲絕,淚如雨下,遂對親衛道:“孤已無路可走,你殺了我吧。”

大唐魏王李繼岌,遂亡。

與孟知祥合力平定康延孝之亂的李紹宏,隨後而至,收攏潰兵兩萬餘人。

李嗣源令李從璟前來撫慰。李從璟命將士各歸原營,隨後帶歸洛陽。

魏王既亡,百官再三勸進,李嗣源再無託詞。同光四年夏四月丙午,李嗣源繼帝位,改元天成。

時人勸李嗣源改國號,李嗣源不納其言,說道:“吾年十三事獻祖,獻祖視吾若己出。後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櫛風沐雨,冒刃血戰,體無完膚,何艱險之不歷!武皇功業即吾功業,先帝天下即吾天下也。兄終弟及,於義何嫌,豈有同家異國之理?”

李嗣源之天下,遂仍號大唐!

對李從璟而言,自此開始,歷史發展的軌跡再無章可循。因爲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改變原本歷史!

(本章完)

章一百九十五 鋤強扶弱問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三十五 心思章三十二 軍神章兩百零七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2)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章兩百三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1)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八十三 颶風過崗百草伏 謀大事者必影孤章七十三 經營章九十五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2)章二十二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6)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一百零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1)章兩百一十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上)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四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2)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四十八 劫道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七十八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4)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8)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8)章三十八 踏營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十六 瘋狂的小妖精(第二更)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七 一載相識十載別(1)章二四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2)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三二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1)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一百二十一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4)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八十五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1)章七十四 天下精銳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2)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十四 淇門之變(6)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十 淇門之變(2)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