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

章一、爲國征戰不惜身,欲爲忠臣不可得(上)

同光四年三月甲辰,帝命蕃漢總管李嗣源統親軍赴鄴都,以討趙在禮。壬子,李嗣源領軍至鄴都,營於西南隅。

三月丁未朔,李紹真收復邢州,擒賊首趙太等二十一人歸,與李嗣源會師於鄴都。李嗣源令斬趙太等於鄴都城下,以懾敵膽。

甲寅,李嗣源進營於觀音門外,下令諸軍,詰旦攻城。

......

帳中燈火通明,李嗣源正與李紹真商議次日攻城事宜。此番攻魏州,李嗣源代李紹榮爲帥,其所領兵馬以親軍與李存勖調撥的一部從馬直爲主,李紹真所領五千鎮軍爲輔,李紹榮則屯兵萬餘於城南。

軍議後,諸將散去,李紹真未急歸營,因時辰已晚,李嗣源遂置酒菜招待李紹真。

“鄴都生亂至今已歷多時,李紹榮領兵至此也已日久,卻未能撼動城防半分。總管戎馬多年,鮮有敗績,乃國之重器,今總管來,未發一兵一卒,而鄴都亂卒已現畏懼之態。破城平亂,還得仰仗總管之威。”李紹真道,“若是陛下早遣總管至此,鄴都之亂何至於如今日之盛!”

面對李紹真的恭維,李嗣源只是搖頭,“王師兩月間平定兩川,此正我朝興盛之相,若能君臣齊心,天下太平可期,奈何逆臣賊子驟然作亂,陷中原大地於烽火之中,叫人痛恨。自古凡有兵禍,必是黎民遭殃。嗣源別無他念,唯望早日平定亂事,也好讓百姓少受些罪。”

“總管寬仁大義,讓人敬佩。”李紹真拱手道。

李嗣源自嘲道:“將軍謬讚了,我起於微末,不過是多知道一些民間疾苦罷了。”

“依總管看,平定鄴都之亂,需要多少時日?”李紹真眼珠轉了轉。

“戰事未起,敵我不曾交手,此時我也不敢妄言。”李嗣源言語謹慎,神色間卻自有名將自信風采,“然則我等奉旨討逆,只要將士齊心,亂賊雖勢衆,要平定料來也不是難事。”

“總管此言甚是。”李紹真點頭贊同,隨即感嘆道:“我聽說盧龍節度使現正討伐契丹賊子,如今已兵臨西樓,讓耶律阿保機狼狽不堪,此事真是叫人振奮......中原內亂多年,契丹常年犯邊,而邊軍不能制。此番盧龍出兵草原討賊,真是叫人佩服!今有盧龍節度使在外爲國擊不臣,而總管在內討逆,共同匡扶社稷,此情讓人神往,青史必有總管父子之名!”

聞聽此言,李嗣源終於露出笑容,“從璟這小子,就是能折騰!”

“哈哈......”李紹真哈哈大笑。

兩人談得投機,忽聽帳外驟起喧譁,不時亂聲漸大。李嗣源微微皺眉,起座叫來帳外親衛斥問:“明日便要攻城,此時誰在喧譁?”

親衛立即奉命前去查看,他方纔走出不遠,便有軍士慌忙前來稟報:“從馬直軍士張破敗聚衆作亂,殺都將、焚營舍,直逼中軍而來!”

“什麼?!”李紹真大驚失色,“從馬直緣何作亂?”

李嗣源面沉如水。前些時日,鄴都亂起,李紹榮作戰不力,李存勖本欲親征,因有從馬直亂宮門,遂罷,這才令李嗣源掛帥出征。不曾想,今日從馬直竟又作亂!

李紹真望着紛亂的大營,心知其勢已大恐已不好控制,忙問李嗣源:“總管,亂兵

焚營,聲勢頗大,如之奈何?”

“高行周,你去聯絡李紹榮將軍,讓他前來助本帥平亂!”李嗣源擡腳就向營外走,“餘者隨本帥去穩住亂兵!”

待李嗣源率親軍出營,以張破敗爲首之從馬直百千人,已涌至營前。李嗣源攔住亂衆,大聲斥責道:“營嘯兵變,爾等可知軍法?張破敗,你意欲何爲!”

亂衆嚷嚷道:“將士們跟隨陛下多年,征戰無數,方得天下。今貝州戍卒思家,陛下卻不讓我等回去。從馬直幾人喧鬧,陛下便要盡除從馬直。我等本無意叛變,只是迫於時勢,不得不死中求生!”

李嗣源黑着臉呵斥道:“胡言亂語!”

張破敗這時方道:“我等意欲與城中將士合勢同心,請陛下稱帝河南,令您稱帝河北,請您不要推辭!”

李嗣源頓時色變,他不僅驚愕於張破敗要迫他稱帝,更驚愕與張破敗此言,竟是像與城中亂兵早有合謀!

當下李嗣源苦勸衆人,軟硬兼施,奈何從馬直亂卒始終不肯聽命,反而將李嗣源圍起來。

李嗣源焦急萬分,心想李紹榮爲何還沒過來,從馬直勢衆,僅憑其部親軍斷難將其殺敗,必須得李紹榮相助。此時爲免被困於亂兵之中,於是道:“爾等不聽本帥之言,本帥無能,不能奈何你等,爾等想要從賊,便隨爾等,本帥自回京師就是!”

見李嗣源欲走,張破敗拔刀上前,擋在李嗣源面前,面色猙獰,“總管欲往何處去?倘若您不見機行事,便要遭遇不測!”

李嗣源被亂兵包圍,仍舊不肯答應稱帝。李紹真見張破敗等隨時會動手,便偷偷踩李嗣源的腳。李嗣源靈機一動,轉身道:“既然如此,且先進城!”

張破敗等以爲李嗣源就範,大喜過望,忙招呼部衆,既是擁簇又是挾持,裹挾李嗣源涌向魏州城門。

到得城下,張破敗等向城牆大喊:“我等意欲與爾等合兵,共擁李總管稱帝河北,同拒朝廷兵馬,爾等速開城門!”

趙在禮匆忙爬上城頭,見城外軍士甚衆,黑壓壓一片,不由一驚,聽聞張破敗之言,雖然疑慮,卻是大喜,正要開門,被皇甫暉制止,他道:“焉知這不是李嗣源使詐?他見我城防堅固,自忖難以強攻,便出此詭計,倘若如此便被他騙開城門,我等豈非自尋死路!”

趙在禮大驚,難以決斷,問皇甫暉:“這可如何是好?”

皇甫暉正欲再言,城下忽起驚變,只見李嗣源趁張破敗不備,突然奪刀發難,向張破敗砍去!

張破敗正眼巴巴與城頭交涉,不料李嗣源有此一手,被一刀砍了脖子,頓時鮮血橫流,慘嚎倒下。見張破敗遭禍,從馬直衆人無不大驚,李嗣源和李紹真趁機大打出手,“我李嗣源一生忠於朝廷,一世英名,豈能毀於爾等賊子之手,便是戰死,也不留千古罵名!”

城牆上趙在禮目瞪口呆,皇甫暉卻雙眼放光,當機立斷,舉刀大喝:“敵軍內亂,此正破敵良機,打開城門,隨本將殺出城去!”

魏州守卒蜂擁而出,殺出城來。從馬直亂衆來與魏州合軍,卻不曾想遭遇此等境遇,頓時大亂,被魏州守卒殺得潰不成軍,狼狽四逃。

李嗣源與李紹真本想趁亂而逃,卻困於亂軍中難以脫身,卻被魏州守卒捉住。再看己方大營,經由從馬直亂衆、魏州守卒衝擊,已是毀於一旦,親軍將

士,更是在夜裡狼奔豕突,四散逃命而去。

聽聞李紹城被捕,趙在禮連忙出城相迎。李嗣源隨處於軍士圍困中,但昂首挺胸,器宇軒昂,一身正氣,毫無懼色,風骨讓人折服。

趙在禮在李嗣源面前行禮:“將士們有負於總管,今趙在禮並魏州守軍,願聽從總管號令,助總管稱帝河北!”

皇甫暉讓軍士放下兵器,帶頭下拜,“我等願聽總管號令,助總管稱帝河北!”

先前皇甫暉作亂,自知威望不足以號令全軍,遂脅迫趙在禮爲首;趙在禮能統領魏州,卻只能困居一隅自保,無威望更進一步成就大事,遂索性依了張破敗之言,要助李嗣源稱帝。

李嗣源不發一言,與李紹真一道,被趙在禮、皇甫麟擁簇着入城。當即,趙在禮設宴款待,席間奉承無數。皇甫暉等都心知,困守魏州非是長遠之計,而若擁李嗣源稱帝,事成之後自然榮華富貴,非今日可比。

李嗣源既不答應也不拒絕,只與衆人飲酒。

酒過三巡,李嗣源漸漸放開手腳,酒酣之際,衆人登上城樓,暢談形勢。李嗣源終於道:“此城堅固,易守難攻,可爲根基之地。然則城中兵馬不足,我等必須招兵買馬,方能成事!”

趙在禮、皇甫暉等以爲李嗣源終於肯答應舉事,大喜之下紛紛附和,“總管所言甚是!”

李嗣源遂道:“我部親軍乃百戰精銳,多年來隨本帥南征北伐,堪爲中堅。方纔亂戰,我部親軍卻多潰散,且待本帥出城,召集各軍,如此我等纔好舉事!”

趙在禮、皇甫暉等不以有詐,俱都贊同。

在他們看來,如今中原烽煙四起,天下又是大亂之象,李嗣源乃國之重臣,爲朝廷立下無數功勞,卻飽受猜忌,此時趁亂而起,正好稱帝建業,既然答應就斷無他念。

當日,李嗣源與李紹真出城召集潰兵。

行至魏縣,卻也只聚攏百餘人,且這些軍士都在潰逃中丟棄了兵甲。幸虧李紹真麾下之五千鎮軍,因不曾與李嗣源同地紮營,未遭受大亂,將士完全。

李嗣源戎馬一生,卻還經受過此等大敗,數千親軍竟然一戰而只剩百餘,不禁悲從中來,念及此戰失利,雖成功脫身,但罪責難免,一世英名毀於亂軍之手,更是心碎,他對李紹真道:“國家患難,竟至如此田地,我已無顏歸朝,唯有歸藩待罪,再圖後舉!”

李紹真忙道:“總管此舉萬萬不可!總管爲三軍統帥,今遭橫禍,只不過因亂兵劫持。李紹榮當夜不救總管,事後又不戰而退,爲推卸責任,必言總管叛逆。總管倘若歸藩,便是割地邀君,豈不證實其言?依在下之見,總管不如回朝,向陛下當面澄清!”

李嗣源當夜邀李紹榮共同鎮壓從馬直叛亂,李紹榮卻按兵不動,以至於李嗣源陷入困境。事後李嗣源被趙在禮等脅迫入城,李紹榮便從城南撤軍。

李嗣源思慮良久,也覺只能如此。

隨後,李嗣源南下相州,一路收集潰兵。後得馬坊使康福予戰馬兩千匹,李嗣源這才讓部衆恢復一些模樣,不至於歸朝時太過難看。

當此之時,李紹榮已退回衛州,果急報李存勖,言說李嗣源已叛。

李嗣源得知消息,惶急萬分,急忙遣人上奏申辯。

然上奏多次,時過多日,不見朝旨到來。

(本章完)

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五九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6)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七十八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5)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九十四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1)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十五 接城章三十六 西樓之真相章五 水寨(3)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六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2)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九十三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下)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九十三 江淮王師入楚地 江南士子今北奔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四十二 強軍出名將章兩百三一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8)章兩百五十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中)章一百零九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上)章一百九十五 鋤強扶弱問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五十四 學院立志醫天下 繼往開來塑大唐章二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3)章六十四 相救章四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4)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六十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7)章三十二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6)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三十六 青袍與黑氅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二十三 你怎會懂我(第二更)章八十四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3)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二十五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3)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兩百三一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8)章六 神仙山(5)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五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9)章九 一載相識十載別(3)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八十五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1)章六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8)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一百二十二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5)章九十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3)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四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1)章兩百十九 隨君輾轉已四載 今成大將彭祖山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9)章三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1)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2)章一百八十二 各在苦戰各自忙 各自悲慼各自亡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一百八十七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5)章五十一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7)章五十四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