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

前者意味着,契丹大軍難以迅速展開渡河之戰;後者意味着,契丹大軍無論從何處渡河,都將在渡河途中,被唐軍主力收到消息,從而讓契丹大軍面臨被唐軍主力半渡而擊之的境地!

困境和危境,都乃兵家忌諱,是將帥應當竭力避免的問題,順境要打勝仗還須得不犯錯誤,逆境若想征戰有功,那是難上加難。如今,此兩者難題擺在契丹大軍面前,不妥善解決,契丹大軍就無法繼續往前。但作爲契丹主帥的耶律敵刺,雖有凝重之色,卻並未因此而犯難。

他立馬白狼水河畔,透過河面上蒸騰的若有若無的水汽,目光淡然望着河對岸的營州城,微微笑了笑,對身邊一員將領說道:“素聞李嗣源之子能征善戰,智勇雙全,是唐朝年輕一輩將領中最有名將資質的人,現觀其排兵佈陣,果然有幾分門道,也算不負他將門之子的身份了。”

他這話乍聽像誇獎人,然而語氣中卻盡是調侃之意,所謂“將門之子”,可見在他眼中,李從璟本身並無值得他高看的地方,僅是“李嗣源之子”而已。

耶律敵刺身旁的萬夫長咧嘴笑道:“黃牙小兒,毛都沒長齊,如何能既善戰又多智?依小人看,不過是託了李嗣源的福,衆人給李嗣源面子,隨意諂媚兩句,方使其略有虛名罷了。”

耶律敵刺輕輕搖頭,指着遍插唐軍旗幟的軍營、城池,笑道:“李從璟雖然不至於太過厲害,卻也並非一無是處,如若不然他豈能一路克平州、營州?盧文進也就罷了,不過一介漢奴,耶律赤朮可不是綿羊,是有幾分能耐的。若是李從璟太過不堪,那敗在他手裡的耶律赤朮和我數千契丹勇士,豈不是連家犬都不如?”

萬夫長耶律魯多聞言有些尷尬,不過隨即又理直氣壯道:“李從璟能敗耶律赤朮,固然是有幾分真本事,否則李亞子也不會令其出鎮幽雲。只不過李從璟之資,應對尋常將領尚可,但碰上元帥您,便只有吃癟的份了。今番我等出戰至此,定能叫李從璟領略何爲契丹勇士!”

耶律敵刺哈哈大笑,似是對耶律魯多的話很滿意,笑罷,他嚴肅起來,陡然喝令道:“耶律魯多,本帥令你領本部精騎,隱蔽沿河東下,在百里外渡河,避過唐軍哨探,而後揮師直插李從璟防線腹背!”

此舉若成,自然是大功一件。得此肥差,耶律魯多大喜,朗聲道:“耶律魯多遵命!”

耶律敵刺一揮手,有幾分瀟灑意味,“本帥自領大軍佯攻正面,爲你掩護!”隨即冷哼一聲,“六日後兩軍齊動,兩面進攻,定能叫唐軍防線一觸而潰,屆時黃牙小兒就是你我圈裡的肥羊,任由我等隨意下刀!”

“元帥英明,小人不及,此戰定能叫唐軍哭爹喊娘,任由他李從璟三頭六臂,也無力迴天!”

“膽敢挑釁大契丹國的威嚴,本帥定叫他付出血的代價!”

……

因陣法嫺熟,百戰軍長於野戰,又因勇悍敢戰,各部配合緊密,百戰軍亦長於攻城,相比較而言,在守城戰上百戰軍就稍弱了些;自建軍以來,每逢征戰,百戰軍大多主動出擊,與敵軍陣戰時多,攻城拔寨時更多,這也磨練了百戰軍野戰、攻堅的戰力。盧龍軍則不同,長年與契丹交戰,因條件限制,多是處於守勢,守城戰經歷得多了,自然對此中門道爛熟於胸。前年耶律阿保機親率十數萬大軍圍攻幽州,盧龍軍以絕對劣勢兵力堅守多日,讓契丹難得寸功,可見其守城之力。

草原軍隊大多不善攻堅,這是常識,但這也並非能一概而論的,對能給中原王朝造成大危害,甚至是攻入中原腹地的草原民族而言,其攻城亦不乏威力。耶律阿保機以騎兵立國,自是毫無疑問,因其前期對手乃是草原其他民族,甚至是契丹族內八部酋長;但自打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建立契丹國之後,他的一部分目光便轉向了中原。於耶律阿保機而言,建立一個北至極地,南至黃河的大帝國,一直都是他的夢想。

爲此,這些年來,契丹軍中步軍日益增多,對步軍作戰的研究也是日漸深入,已有不小氣候。

這回與耶律敵刺交戰,因兵力處於劣勢,李從璟在攻佔營州之後,採取的是守勢。他用盧龍軍守城,而百戰軍守河,以此來應對耶律敵刺。

契丹三日前已在河對岸紮營,李從璟立於城樓上,觀其營地佈置,但見營、路迴環方正,齊如刀切,莫不章法嚴明,李從璟由是知曉,耶律敵刺絕非浪得虛名。昔年隨李存勖支援幽州,與耶律阿保機交戰時,李從璟曾跟李存勖探過營,李存勖當時見到契丹軍隊的營地,就曾說過:“軍紀嚴明至此,中原不能及,必爲後患!”只可惜,李存勖之後似乎忘記了當初此言,滅樑之後並未有北上壓制契丹的打算。

今日一早,李

從璟帶着數位將軍及百名親衛,出城親至白狼水南岸。此行不爲其他,只因契丹已經開始展開渡河戰。

出城之前,李從璟曾於城樓遠望河岸戰事,郭威當時就言道:“契丹幾乎盡數出營,列陣河岸,如此架勢,是打算強行渡河麼?”不免驚奇。

契丹雖有三萬,步騎參半,但剛至此地,開始便不作他念,即刻強行渡河,這讓李從璟很憤怒,他寒聲道:“耶律敵刺太過目中無人!明知我軍準備良久,河岸工事密集,防線堅固,大軍嚴陣以待,仍是一來便強行渡河,如此做派,囂張至極,當我唐軍不能阻其馬蹄麼!”

郭威也覺得被小看,他自從跟隨李從璟以來,帶領君子都征戰無數,未嘗有敗,哪裡能嚥下這口氣。向前一步道:“軍帥,請讓末將出戰,若不能讓契丹鎩羽而歸,甘願提頭來見!若有大船,便是殺至對岸,亦非不可能!”

李從璟沒答應,稍事冷靜,道:“且不管他,我等按照既定安排應戰即可。不可因爲敵軍不顧章法,便自己行事也沒了章法,那不是被別人牽着鼻子走,自亂陣腳麼。”

到得河岸,李從璟登上一座箭樓,在樓頂平臺上手扶女牆眺望。

河面上,契丹軍士乘坐百餘臨時趕製的木船,向南岸疾馳而來。前半部分的船頭,張開有拉直的大網,以此來抵擋唐軍的弓箭,除此之外,船側木盾亦不少,將整條船上的契丹軍士遮掩得十分嚴密,更叫李從璟啼笑皆非的是,後面的船隻上,甚至有契丹軍士手持大樹枝,利用茂盛枝葉來阻滯利箭的。

“契丹人打造木船的速度倒是不慢。”郭威抱着雙臂,不冷不熱的說。

李從璟沒有嘲諷契丹軍,縱然是敵軍犯錯、作戰不利,他也不會輕視,何況是對手錶現得強勁?他道:“首先,看來耶律敵刺爲此戰準備很充分,尋常契丹軍士斷然不會打造木船,照此來看,耶律敵刺這回出征帶了不少能工巧匠。其次,契丹木船防備很嚴密,可見耶律敵刺在軍事上的確造詣頗深。”工匠能造船,自然也能造攻城器械,“由此觀之,耶律敵刺不容小覷,章法嚴明已是難得,如再有奇計,那就難纏了。你我當謹慎與其交戰。”專業體現在細節處,行軍打仗也是如此。

郭威收起情緒,嚴肅的點了點頭,拿出平常心來,“軍帥英明,正該如此。”

李從璟笑了笑,“不過耶律敵刺若是憑此就想有所建樹,也未免太小瞧我等了。”

他話剛說完,南岸唐軍的攻擊不復之前那般不溫不火,隨着主持戰事的李紹城一聲令下,唐軍防線中飛起大片巨石,落入契丹木船陣中,在水面上砸出丈高的水花、水注。巨石一旦砸中木船,必定船毀人亡。在此時的戰爭中,投石機擲出的巨石,就是當之無愧的大殺傷力重武器。

木船並非戰艦,用來運人可行,但要抵擋百斤巨石的砸擊就顯得力不從心,一旦被擊中,輕則船木受損,河水涌進,重則船斷翻沉。而無論如何,契丹軍士都不可避免落入水中,草原人懂水性的百中無一,契丹軍中更少有水手,人一旦落入水中,就只有被淹死的份。

木船前的大網,船上的木盾、大樹枝能抵擋尋常箭矢,但卻無法防禦強勁的弩矢。每有弩-箭射中大網、大樹枝,無不透體而過,毫不費力釘入契丹軍士身軀中。

巨石、弩矢在給契丹軍造成殺傷的同時,也讓契丹軍士陷入困境,木船上的契丹軍士,無論受傷或者尚未受傷的,都慌亂起來。那被砸中、射中的軍士,慘嚎連連,但有落水者,面對河水對生命的侵襲,更是無助哭喊。這時候,起先攻擊力有限的唐軍弓箭,這時候就有了不錯的殺傷力。

清澈的白狼水,這一片漸漸被染紅。

見契丹的攻勢被遏制,李從璟回頭對丁黑道:“去告訴李紹城,巨石、弩-箭省着些用。”

丁黑領命而去,郭威起先是愕然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會意的豎起大拇指,笑道:“軍帥,此舉甚善,末將佩服。”

李從璟微笑道:“耶律敵刺既然有這麼好的興致,想要強行渡河,我作爲東道主,自然不能壞了他的雅興,應該陪他好生熱鬧一番。”

郭威哈哈大笑,“耶律敵刺若是知曉軍帥想法,定會氣得咬牙切齒。”先前因爲被耶律敵刺強行渡河之舉激起的怒氣,這時已經消失無蹤。

河面上,契丹渡河大軍因爲唐軍的驟然發力,而遭受了莫大損失,說是被打蒙了也不爲過,畢竟缺少渡江戰役的經驗,不能不吃虧。見己方傷亡頗大,耶律敵刺本欲下令大軍後撤,畢竟是佯攻,無需真去玩命,騙騙李從璟就可以了。

然而,不能耶律敵刺下令,唐軍的攻勢突然又小了下來,空中下餃子一般落下的巨石變得稀疏

,弩矢也不見了蹤影,本已寸步難行的契丹渡河軍,又能勉力前行了。渡河軍已經到了河中段,若再努力拼命,說不得有衝殺到對岸的可能性。

耶律敵刺猶豫了,站在望樓上摸着下巴上的鬍鬚舉棋不定。

他倒不是貪功,想要搏一搏那渺小的抵達對岸的希望,他令大軍渡河本就是佯攻,是爲了掩護耶律魯多奔襲。但是既然要做戲,戲份當然要做足,如若不然,被李從璟看出蹊蹺,引得李從璟生疑,反倒對耶律魯多的行動不利。眼下渡河有望,耶律敵刺如何能令大軍撤回?

不僅不能撤回,還應該加大進攻力度。

耶律敵刺打定了主意。

他揮手叫來傳令兵,下令讓待命在河岸的五十艘船,再度出擊,加入到渡河戰役中去。

如是,契丹渡河部隊聲勢大漲,憑空生出一股吞天的豪氣來。進攻受挫的契丹軍士,得了生力軍的補充,士氣回升,領頭萬夫長高聲大呼,數千將士再次卯足了勁,邊以弓箭反擊,邊奮力往前衝。

眼見距離南岸越來越近,登陸有望,契丹軍士莫不歡欣鼓舞。然而,就在這時,唐軍防線中的攻勢又大了起來,巨石、弩矢齊發,更要命的是,攻擊密度和力度都更勝之前。幾波發力,幾輪攻擊過後,江水上已漂滿了木塊、碎屑,血水在河水中橫流,浮屍隨江流東去,一片狼藉。

耶律敵刺嘴角抽了抽,這副情景雖然在他預料之中,但事實真正發生的時候,他仍是不免肉疼。契丹軍傷亡愈發的大了,耶律敵刺難免惱怒,見登陸無望,下令收兵。

可在他收兵令下達之前,唐軍的攻勢又弱了下來。這讓他眼皮跳了跳。

契丹渡河軍雖然傷亡不小,但主力健在,並未損及根本,尚有一戰之力。就這麼放棄渡河,耶律敵刺覺得這個佯攻還是有些明顯。

躊躇半響,耶律敵刺一咬牙,本着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的想法,不鳴金,而是吹響了號角,令渡河軍奮力衝殺!

渡河的契丹軍士苦不堪言,但軍令如此,由不得他們不向前。再者,戰鬥已經進行許久,他們雖然有進有退,但離對岸無疑越來越近,一些立功心切的契丹勇士,也不甘認慫。由是,攻勢再起。

片刻之後,唐軍攻勢再次增大。

……

如是三次之後,耶律敵刺終於知道,他被李從璟耍了。

他氣得摔了馬鞭子,再不猶豫,下令渡河軍回撤!

然而,此時渡河軍先頭部分已經很靠近南岸,他們在回撤的途中,依舊在唐軍投石車、勁弩的攻擊範圍內。

當契丹軍將後背露在己方面前時,李從璟沒有吝嗇石塊、弩矢,下令讓李紹城猛攻!

當契丹渡河軍終於回到北岸的時候,耶律敵刺發現大軍傷亡接近了三分之一!這其中大部分,還是在後撤時,唐軍驟然發力所致。也是在唐軍發動最後一輪攻勢時,耶律敵刺才發現,原來唐軍精心佈置的防線,殺傷力竟然如此之強!別說他是佯攻,便是真的進攻,也難以越過雷池!

但這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耶律敵刺突然醒悟,這回佯攻,本就是要撤兵的,但經歷了其間“一波三折”後,撤回來的軍士,憑空少了好幾百人!而這一切,雖有唐軍攻勢驟強驟弱的誘因,而最根本的,是耶律敵刺自身不肯輕易撤兵的緣故!說到底,根據之前計劃,這本不需要犧牲的幾百人,是耶律敵刺將他們送進地獄的!

意識到這一點,耶律敵刺氣得大罵:“李從璟,你這豎子小兒!待耶律魯多成功渡河,三日後我必定將你碎屍萬段!且讓你囂張一時,看誰能笑到最後!”

李從璟見契丹收了兵,他也不再站在樓頂吹風,下樓找來李紹城,交代了一些事項之後,策馬回城。郭威心情舒暢,在路上笑道:“今日一戰,幾乎不損一兵一卒,引誘近千契丹蠻賊折戟沉沙,不能不說,軍帥之計實在是妙極!”說罷若有所感,“軍帥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亦曾言細節處最見真本事,今日之戰,正貼合此言!”

接下來兩日,契丹每日都要進行渡河戰。難得的是,契丹大軍一次比一次攻勢浩大,其木船被唐軍擊沉不少,但每日出現的數量卻是越來越多,讓李從璟不得不感嘆。

耶律敵刺這幅模樣,讓幾乎所有將領都相信,契丹大軍是打定主意,真要強行渡過白狼水了。

硬戰雖傷亡大,然而大多數戰役,無不是經過硬戰來完成的。

對於唐軍而言,巨石的採集本就不易,弩矢更是無法就地補充,經過這兩日消耗,已經所剩不多。契丹軍隊再連續進攻幾日,最後發全力,很難說鹿死誰手。

李從璟開始思索應對之策。

(本章完)

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一百二十二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5)章三十八 踏營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九十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3)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一百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7)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七十三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1)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封推感言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六十九 離營將士英雄心 諸事可爲農在先章四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8)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七十二 換一副書畫【第二更】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一百四十一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中)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四 大廈將傾何人扶 天下蒼生問誰顧章十六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7)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二十五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9)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2)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八十六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2)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章四十八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4)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六十八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6)章二十六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4)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5)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一百一十九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2)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8)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六十八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6)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二十一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二十五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9)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九十五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2)章兩百十九 隨君輾轉已四載 今成大將彭祖山章六十九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7)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七十三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1)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