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

四月初三,得來軍報,胡軫部那南下的五千步騎到了樑縣附近。

已至陽城、輪氏駐防的樂進部也傳來軍報,說是轘轅關外的那三千董軍仍按兵不動。

荀貞帳中,孫堅諸人齊至,議論軍事。

孫堅說道:“貞之,胡軫部南下,已至樑縣西,而轘轅關董軍卻仍按兵不動,董卓的意圖很明顯了,他這就是想用轘轅關的董軍吸引、牽制我潁川義軍,然後以胡軫部擊魯陽。”

荀貞問戲志才、荀攸等人:“卿等以爲呢?”

荀攸說道:“應是如此。”問道,“河內附近的董軍可有動靜?”

荀貞答道:“尚無最新軍報。”

目前爲止,最後一道有關河內董軍的軍報是前天晚上傳來的,那時黃河南岸的董軍還沒有動靜。

戲志才說道:“樑縣離魯陽不遠,距父城、郟縣也近。好有一比,南下的那五千胡軫部兵馬就好像是一張弓,已然拉開,可是弓上的箭究竟要射向何處,不等箭矢出弦,終難知也。……君侯,縱是有九成把握,他們要攻擊的可能是魯陽,我軍卻也不可掉以輕心啊。”

爲將者,行事當重。

這個重,也可以理解慎重。

兵事常被人以下棋來做比喻,所謂“一着不慎,全盤皆輸”,可真實的戰爭到底與下棋不同。下棋輸了,也就是輸掉幾個棋子,輸掉一盤棋,可打仗如果輸了,輸掉的就不是棋子,而是成千上萬兵士的性命,而且一旦大輸,便是想翻盤恐怕也會再無機會。

所以,能帶兵打仗、且能打勝仗的將軍們,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是常人比不上的,那就是他們的膽略和心理素質,逢變不驚,遇事穩重。

有的人紙上談兵,滔滔不絕,一上戰場,卻就手忙腳亂,還沒怎麼着就慌了,稍有風聲鶴唳便忙着下軍令,進退失據,左右不是,心理素質不行,那肯定是要打敗仗的。

故而,眼下雖有九成把握斷定胡軫部的那五千步騎,很有可能是去攻擊魯陽的,荀貞這邊卻也不能放鬆。

荀貞點頭說道:“志才所言甚是。”召來帳外典韋,令道,“即刻遣人,趕去父城,告訴陳午,命他務必謹守城池,不得妄動。”

之前,荀貞已經給陳午傳過一道命令了,現下胡軫部開始了異動,需得給陳午再傳一道軍令,以示事態之嚴肅性。

典韋接令,自出帳遣人去父城傳令。

由陽翟到郟縣八十里地,到父城百餘里,傳令的兵士快馬兼程,次日一早到了父城縣中。

荀貞剛到潁川不久就把陳午、臧洪兩人分別派去了郡南的父城一帶和郡北的鄢陵一帶。

陳午在父城已經待了好幾個月。

他帶的多是新卒,這幾個月裡,他日日操練不息,雖然沒有參加上次的討董之戰,可卻也過得十分充實,最主要的是經過這幾個月的操練,他麾下的部曲將士已有了一個不小的變化,儘管還遠不能與荀貞帳下的精銳義從相比,可至少也已有了一點“成形軍隊”的樣子。

聞得荀貞軍令傳到,他忙叫傳令兵士進來。

“君侯有何軍令?”

“伊闕關胡軫部五千步騎已至樑縣西,君侯令:命陳午謹守城池,不得妄動。”

陳午接過軍令,叫這個傳來兵下去休息,召來左右,先是出示了荀貞的命令,然後說道:“胡軫部五千步騎到了樑縣西,樑縣距我父城不遠,百數十里而已,離郟縣更近,只有百餘里。君侯叫我等謹守城池,不得妄動,父城這裡有我親自坐鎮,郟縣那裡誰願代我去守?”

陳午部下五千人,主力在父城,在郟縣的兵馬不多,以眼下形勢而言,需要再派部分兵卒過去。

陳午帳下的兵士雖多新卒,但左右的軍官卻多是久從荀貞、征戰沙場的宿將。這幾個月在父城,這些軍官看着荀貞帶兵擊董,數戰取勝,斬獲甚多,跟從在荀貞帳中的諸將皆多立功勞,早就手癢難耐,這時聞得陳午詢問,頓時爭先恐後,都搶着去郟縣。

陳午因出身寒微之故,昔年在趙國時,雖有能力、也有政績,是個有手段、能做事的“幹吏”,可轉來轉去,卻也只能在亭長的位置上打轉,歷任了三個亭的亭長,從來沒能更進一步,可以說也算是“飽經蹉跎”了的,凡久受蹉跎之人,常深沉內斂,故此,臨敵交戰時他雖不惜死,是個敢於蹈危赴險的勇猛悍將,可在戰前,他卻是個謹慎持重、不爭功搶名的將領。

他心道:“君侯軍令的意思很明白,是要我謹慎守城。這遣去郟縣之人,不能是個急躁求戰的,而應是個踏實穩重的。”

他環顧帳中,選了一人,卻是他當年在趙國爲亭長時的“故人舊友”。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荀貞位高身尊之後,早年在繁陽亭跟着他的那些人遂跟着相繼發達,陳午亦不例外,他當年投到荀貞手下時不是一個人來的,隨行跟了一些他當時的“下吏”和朋友,現而今,這些人在他的帳下也都各擁兵馬,分掌部曲,最低的也早已成了一隊之長。

被他點名的那人得令,大聲說道:“校尉放心,吾必保郟縣萬全無失。”

這邊荀貞傳令陳午,陳午點兵派將,加強郟縣守禦,那邊魯陽城中,袁術也得了胡軫部五千步騎進至樑縣西的消息。

袁術帳下謀士、武將,聚於他的帳中。

袁術高踞座上,說道:“胡軫部五千步騎,在新城待了好幾天沒動,韓融剛走,他們就開拔南下,現已到了樑縣西,……哼哼,董卓老賊這分明是先禮後兵啊。”

座上一人起身說道:“區區五千兵馬,也想來攻我魯陽?董卓匹夫,太過小覷將軍!”

袁術看去,說話者是他帳下的一員上將,名叫張勳。

又一人起身說道:“末將願請三千精卒,出城進襲,爲將軍破此小敵。”

袁術看去,說話者乃是他帳下的另一員上將,名叫橋蕤。

又一人起身說道:“何用三千精卒?兩千足矣!只需兩千人馬,末將就能爲將軍滅此獠寇。”

袁術看去,這回說話的卻是他帳下有名的一員猛將,名爲雷簿。

見得諸將踊躍請戰,士氣高昂,袁術心中自得,撫須而笑,笑道:“前數日荀貞之、孫文臺遣使而來,與我相約,請求與我聯兵共擊此敵,不過少少的五千人馬,就把他兩人嚇成這樣,真不知他兩人上次擊董的那一仗是怎麼打勝的!……如論膽略,他兩人何能與諸君相比啊。”

張勳、橋蕤、雷簿雖然口出大言,性亦驕傲,可如比之驕傲的程度,卻還是比不上袁術的。他三人是具體領兵的,皆知兵法,卻是深知荀貞、孫堅上次擊董之勝實爲不易,見得袁術小瞧荀、孫,他三人心中雖不贊同,卻因知袁術脾性之故,口中俱無話出。

“將軍,荀侯、孫侯固然膽怯,難稱勇壯,那南下的五千董軍亦固然兵少,不足爲懼,可以在下之見,將軍似也用不着遣兵出城,主動迎擊。”

袁術看去,說話者是他的長史楊弘。

他說道:“噢?長史有何高見?”

“董軍多騎,善野戰,將軍如逆擊之,便是取勝,恐亦會頗有傷亡,以在下之見,不如以守爲主。將軍不妨勒兵候之,同時遣使往去潁川,令荀侯、孫侯出兵,待董軍至,將軍以堅城爲固,外以荀、孫夾擊,勝之易也。”

袁術又豈會不知董軍騎兵多,善於野戰?他剛纔那些話,只是一爲了壯自己士氣,二也是順便發泄一下對荀貞、孫堅的銜恨不滿,究其本意,他纔沒有蠢到主動派兵出城,捨己之長,反以己軍之短,去擊董軍之長的地步。因而,在聽了楊弘的話,他哈哈一笑,說道:“長史所言甚是,此正吾之意也。”即令道,“遣使去陽翟,叫荀、孫派兵來助。”

楊弘接令,當即便出了帳外,喚人去陽翟請荀貞、孫堅出兵。

樑縣西,胡軫部五千步騎軍中。

此次帶兵出擊的主將不是胡軫的部將,而是董卓特地調來的一個帳下都督,名喚華雄。

華雄帶兵出了伊闕關後,先行軍到了新城,然後暫時駐軍,以爲韓融、陰修等人的“後盾”,換言之,也就是說,暫時作爲一種“武力威嚇”,來當成是對韓融、陰修等人勸降的支持。

老實說,華雄是懶得扮演這個角色的。

在他看來,關東有人不服,那就打到他們服氣就是。什麼袁本初,什麼公族子弟,什麼士族清流,他們如果真有能耐,黃巾亂時他們怎麼不去平定?邊章、韓遂亂時他們怎麼不去平定?到最後靠的不還是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武人?那幫士人,除了清談高會,還有什麼本事?

至於上次胡軫被荀貞、孫堅連敗幾場,華雄則認爲,那是出於兩個緣故。

一個是:孫堅不是士人,他本來就是個武人,能打仗、會打仗一點兒不奇怪。

再一個是:守衛伊闕諸關的不是他,是胡軫,胡軫沒本事,打了敗仗,可如換成是他,卻肯定不會打敗,只會取勝,說不定不但取勝,還早就把荀貞、孫堅給消滅了。

所以,他對董卓命他“先屯駐新城,以待韓融等勸降結果”的這道軍令是很不以爲然的。只是,這既然是董卓的軍令,他不以爲然也好,不理解也罷,他都只能無條件地服從。

在新城無聊至極地待了好幾天,總算得到了消息:荀貞、孫堅、袁術都拒絕了董卓的招降,孫堅還把董卓安插在陰修身邊的人給殺了個乾乾淨淨,董卓因之傳令,命他開拔進擊。

華雄接到這道軍令,大喜,當天就帶兵離營,繼續南下,很快便到了樑縣西。

就在袁術軍議後的次日,華雄在樑縣西也召集了一次軍議。

他召來斥候,問道:“潁川、魯陽的賊軍可有何新的動靜?”

斥候稟道:“父城賊軍新近分了千許人馬去郟縣駐紮;魯陽賊軍無有異動,唯鎖城自守。”

“陽翟的賊軍呢?”

“沒有任何動靜。”

“可有往父城、郟縣增兵?”

“無有。”

“魯陽與陽翟間可有使者來往?”

“昨天有一使出了魯陽,往陽翟去了。”

華雄笑對諸將說道:“魯陽遣使去陽翟,此必是爲求援而去,而陽翟賊軍按兵不動,沒有增援父城、郟縣,哈哈,哈哈,果如相國所料,荀賊、孫賊、袁賊,皆以爲我部是要進攻魯陽。”

左右諸將也皆大笑,都說道:“荀賊、孫賊、袁賊,智淺識陋,又哪裡能有相國高明?”

正說話間,外邊有人急匆匆進來。

華雄看去,見是他軍中的文史,遂問道:“何事如此慌亂?”

“都督聽說了麼?王匡把胡毋班、吳修、王瑰等人給殺了!”

“殺了?”

“正是啊!聽說是袁紹下的令。”

華雄心道:“這必是胡毋班等人勸降不成,故而被殺。……這王匡倒也真能下得去手,吳修、王瑰幾個倒也罷了,那胡毋班可是他妹夫,他竟也說殺就殺了。”嘿然說道,“王公節可真是袁本初的一條忠狗啊!”他向來對胡毋班這等士人沒甚興趣,聽了這個消息,也就是隨口發了一句評價,便不再當回事兒,說道,“相國在河南早有部署,既然王公節不肯投降,那他就等死便是。……諸君,兵貴神速,趁此荀、孫、袁諸賊中計之時,我等兵發父城去也!”

!!

14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二)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103 空有神射不得展37 生來無計避徵徭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60 文直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189 聚得幹才羽愈豐(下)78 開陽連營屯兵地 陶謙厚待泰山軍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34 一怒之威12 一檄引得泰山驚110 朝中爭鬥起風波(上)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99 做下何事引敵驚亂60 鎮東結與糜家婚68 司空病薨長安裡 相國倒行洛陽城56 橋蕤稱權當知變 文直再入魯陽城112 伯符叱吒破俊寵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65 短歌25 再勝173 荀成將度自雍然(上)26 甲兵四千向神都(六)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8 推衣107 轉戰十縣至平輿(上)11 荀家五虎度陳倉(中)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12 馳援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56 允誠書從濟北來46 盜馬38 列得嚴陣詈以挑12 郡兵曹椽54 詐死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28 孫文臺發豫州兵6 聞寇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13 黃巾圍城96 善將兵何如善將將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159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四)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23 文聘(中)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93 兵臨西華(下)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26 甲兵四千向神都(六)4 飛檄琅琊御冀方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雷電災害啊,晚點更82 光陰似苒流如箭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62 賜字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42 孫郎威震定潁外33 督郵一怒(下)43 焉可自棄學陳項84 了卻山中寇賊事(八3 路見白骨露於野35 褒貶由人122 三戰盡復東郡地(七)91 襲陣兵退夏侯惇(九)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32 君爲虎士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13 典韋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18 西鄉薔夫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115 且行且戰五百里(下)62 田使君退還平原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259 宣文教何勞三請61 陶謙謀逼彭城國 劉備下邳見笮融82 光陰似苒流如箭39 開練15 原盼勸賊57 二月習射(上)152 沙丘臺上舊時月(七)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34 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