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段煨

只是短短的一炷香時間,張繡就從剛剛相見的生分,尷尬,變成了一副時刻要爲李易去死的態度。

對此,典韋見怪不怪,一臉淡定。

周倉素來知道自家主公厲害,也沒想太多。

可虞翻就是佩服得不得了了,心中不斷讚歎,自家主公真乃神人也!

這也讓虞翻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有一個人格魅力如此非凡的主公,大事不成,天理不容啊!

不過,李易對此卻是淡定的很,因爲張繡的態度完全在他預料之中。

雖然兩人只是說了不多的幾句話,可這些話的分量都是相當重的,而且李易還做了不少的鋪墊,這種組合拳一套下去,別說是張繡,除了那些智商太妖孽,或者心性太涼薄的,其他人七八成都得給李易跪了。

除此之外,還有氣場的緣故。

氣場這東西摸不着看不見,卻是真的能夠影響人的。

對於張繡,李易敢只帶着區區幾個人來見他,除了仗着自己能開掛,便是李易覺得自己的氣場太強了,對於張繡這個人,他用眼神都能將對方擊敗了。

事實也是如此,張繡看到李易就想往後退,便是被李易的氣場給嚇住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是分人的,比如關羽,當初李易已經是州牧了,氣場非常強大,輕鬆擠兌劉備,當着面罵張飛,非常的囂張,可他卻很少直接針對關羽,因爲李易覺得自己的氣場擋不住人家的青龍大刀。

在張繡表示衷心之後,雙方的氣氛自然也就變得輕鬆了許多,張繡將李易請到了大帳後面,畢竟靈堂不是說正事的地方。

“主公請看,這是屬下所帶來的將士名冊,一共三千七百一十三人,包括各階將官,兵甲戰馬,布匹錢帛,盡皆在內。”

請李易坐下後,張繡便取出了一個小冊子交給了李易,李易接過簡單翻看了一下,先是點點頭,然後又搖頭道:“我記得當初離開長安,佑維麾下兵馬加起來應當不下五千人,如今卻是少了這許多,莫非因爲之後有什麼意外發生?”

張繡神色愁苦,嘆息道:“主公當時抽身離開長安,繡一開始還以爲是主公決斷出錯,甚至還暗中嘲笑,但沒過多久就知道了主公的高明,因爲長安,根本就是一片泥潭啊!”

“自主公離開之後,李郭等西涼舊部,朝廷,呂布,三方爭鬥不休,都曾經拉攏我與叔父,讓我們爲其效力,但叔父他認爲我們兵少將弱,不能參與那些混亂爭鬥,便選擇了明哲保身。”

“於是,旁人看到明着拉攏不成,便開始分化屬下麾下兵馬,陸續的,其中一部分投靠了李傕,還有一些選擇了向朝廷效力,不過,投靠朝廷的那些,在呂布離開長安之前就被殺的差不多了。”

李易面露惋惜之色,又道:“既然長安局勢如此不穩,那你覺得,今後我現在繼續招攬其他人,當然,西涼嫡系人馬除外,你覺得可有希望?”

張繡猶豫了一下,問道:“敢問主公想要招攬哪位?”

“徐榮,楊奉!”

李易很乾脆的就說出了兩個人名。

徐榮這人在歷史上基本沒什麼名氣,可實際上,卻是一個被埋沒的猛將。

徐榮的戰績很簡單,也很輝煌,人家在正面戰場上先後幹敗了曹操和孫堅兩個猛人,一次還可能是運氣,兩次,那就是真本事了。

按照李易自己的判斷,單純以打仗來衡量的話,徐榮可能還要勝過目前的張遼徐晃,所以,這麼一個猛將,李易肯定是要嘗試着將他收入自己麾下的。

至於另一個楊奉,李易就不是單純的愛才之心了。

歷史上小皇帝逃離長安,入許都,楊奉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氣,特別是前期,如果沒有楊奉的支持,小皇帝恐怕走不了幾步就被劫回去了,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

李易之前雖然拒絕了接納天子入荊州,是因爲他覺得自己接納天子弊大於利,但是,天子對其他人是利還是弊,那就不好說了。

故而,天子是一個很大的變數,李易不想讓這個變數來到中原,但又不好動明面上的手段,所以,李易便想着乾脆把一定會幫助小皇帝東遷的人給帶走,讓小皇帝徹底的留在長安,最起碼也要讓他在長安多留個五六年。

李易目光期待的看着張繡,然而張繡卻是有些爲難的道:“主公,此事怕是有些不太容易。”

“爲何?”

李易不解道:“如今長安困頓,來到荊州便能安安穩穩建立功業,爲何不容易?”

“換做常人自是可以的,但這兩人卻是極難的。”

張繡說道:“徐榮將軍作戰勇猛,屬下是極爲佩服的,可是,主公離開張安後,徐榮最初是聽從朝廷號令,但沒等太久,便與呂布走到了一路,與朝廷疏遠,但沒過多久,呂布也跟了朝廷,而徐榮反覆,爲朝廷不喜,軍權也被人以種種手段分去了許多,等後來呂布離開長安,徐榮不知爲何,依然站在了朝廷一邊,然後不僅朝廷要佔他兵馬,李傕郭汜也不斷暗中作梗,所以,據屬下所知,徐榮將軍手中已經只剩下幾百人了。”

“唉,只是如此也就罷了,偏偏徐榮將軍打仗厲害,將士們對其很是敬仰,這也讓李傕對他異常提防,屬下以爲,李傕早晚會對其下殺手,所以,徐榮將軍這邊真的是太難了,恐怕主公信使白日入城,徐榮將軍就要身首異處了。”

李易一臉無語,他原本對徐榮是很期待的,卻沒想到徐榮混的竟然這麼慘,以至於李易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錯了。

官場中的爭鬥,有時候難免站錯隊,但這種事情錯一次就該長記性了,可徐榮倒好,一路錯到底,也不知是他眼光如此,還是故意的,反正這境界也是沒誰了。

李易揉了下額頭,鬱悶道:“那楊奉呢,他與你差不多,都是後來投靠董卓的,應當不難吧?”

張繡小心的看了李易一眼,這才說道:“主公,徐晃將軍最初可是楊奉部下啊。”

李易點頭道:“這點我自然記得,但是,他應當不至於如此心胸狹隘吧,而且徐晃生性沉穩,並非得志猖狂之人。”

張繡說道:“這個,楊奉心胸的確不大,因爲徐晃將軍之事,楊奉一直認爲是主公有意欺辱於他,心中對主公很是不滿。”

可能是感覺到自己的語氣有碩人壞話的嫌疑,張繡又一臉尷尬的解釋道:“當時屬下因爲被主公懲戒,於是楊奉便以屬下爲知己,時常請屬下飲酒,抱怨主公,所以屬下才知道楊奉想法。”

李易這下是徹底沒話說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兩個目標,居然全都不行。

看到李易臉上的遺憾,張繡想了想,問道:“主公可知道段煨,段忠明?”

李易皺眉回憶片刻,問道:“你說的是駐守華陰的段煨?”

張繡點頭道:“正是此人,若是主公有意,末將有七成把握,能說服段煨投靠主公!”

李易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你先與我講講段煨這人,我雖然知道他,但自董卓時,他便是在外屯兵,我與他雖有見面,卻無言談,對此人知之甚少。”

“喏!”

張繡應了一聲,答道:“其實段煨與我,還有文和都是同鄉,早年關係甚好,不過隨董卓進入洛陽後,段煨便少有歡顏,待人越發冷漠,處事多疑,時常無名動怒,於是我二人與他的關係漸漸就淡了下去。”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屬下卻是覺得,段煨當初應當是不滿董卓政令,心中憤懣,這才自請領兵於外,對於洛陽長安亂象,眼不見爲淨。”

“對了,主公大概還不知道,如今京畿之地雖然饑荒遍地,但有一處卻是例外,那便是段煨所在的華陰,段煨到華陰之後,便鼓勵百姓耕種,以兵馬保護治下百姓不被其他亂兵所害,所以,長安百姓衣不蔽體,華陰百姓卻能有冬衣禦寒,長安百姓餓死道旁,但華陰百姓每日至少能得一餐飽飯,兩地相差甚大。”

“李傕得知段煨有糧,曾經想要興兵奪取,但段煨治軍也是不差,當即列陣相迎,李傕見到段煨軍容威武,甲冑齊全,兵戈鋒利,認爲此戰即便得勝,也是損失大過收穫,便沒有再對華陰用兵。”

“唉,以往我對段煨很是瞧他不起,認爲他畏畏縮縮,沒有男兒氣概,可之前聽了主公教誨,再看段煨行事,明悟能夠在亂世之中保一城百姓平安,如此方爲真男兒,屬下不如他太多。”

張繡唏噓着,李易的眼睛卻是亮了起來,原本他還因爲楊奉和徐榮的事情感到遺憾,卻不想張繡轉眼就給他舉薦了一個大才。

沒錯,在李易心中,段煨已經被他看錯大才了,原因嘛,就是張繡說的那樣,在李傕的眼皮子地下讓百姓豐衣足食,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管是心性,還是手段,都不是尋常人能比。

瞬間,李易就起了愛才之念。

不過,李易並沒有直接就去討論段煨,而是一臉欣慰的看着張繡說道:“舉賢不避親仇,佑維雖是武人,卻已有黃羊風骨,讓我好生意外,也好生歡喜,佑維將來必然可以承擔大任!”

張繡沒想到,自己只是舉薦了一下老鄉,竟然被李易如此稱讚,感覺很是受寵若驚,慌忙說道:“主公稱讚,屬下受之有愧。”

“當得,當得的。”

李易用力的拍着張繡的肩膀說道:“昔日有‘涼州三明’,爲國家肱骨,你與賈詡,再加上段煨,同樣也是三人,將來未必不成成就一段佳話啊!”

張繡怦然心動,這年頭的人都是很在意名聲的,他要是也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涼州三什麼一類的稱號,那真是死也不虧了。

眼看着將張繡哄得都要飄起來了,李易這才轉回之前的話題,問道:“按照佑維所言,段煨才幹很是不錯,這樣,我書信一封,由你轉交段煨手中,事情若成,佑維可記一大功!”

“喏!”

張繡領命,然後又問道:“敢問主公打算與其何等官職,屬下也好勸說。”

李易想了想,說道:“之前我許諾張濟將軍中郎將之職,今張濟將軍遭難,你便補此空缺。”

張濟當即俯身說道:“多謝主公!”

李易笑笑,然後繼續道:“至於段煨……賈詡已是揚州刺史,你三人作爲同鄉,我也不好給他安排的太低,不如,他也做箇中郎將,而且你要告訴他,若是答應來投,我願派兵接應華陰百姓,給予田地衣食,絕不讓他有後顧之憂!”

對於李易給段煨和自己一樣的職位,張繡沒有半點不滿,相反還有些高興,因爲按照李易話中的意思,是因爲他和賈詡,段煨纔能有如此待遇的,這讓張繡感覺很是有面子。

李易正要與張繡再聊聊段煨,一直在旁聆聽的虞翻卻是忽然出聲道:“主公,屬下對此事有異議!”

頓時,李易和張繡全都看向虞翻,不知他這是怎麼了。

張繡知道虞翻是李易新收的心腹下屬,所以他並沒有直接問詢,而是看向了李易。

李易觀察了下虞翻神色,分辨了一下他是想要噴人,還是正經講道理,然後才問道:“這是爲何?”

虞翻輕聲答道:“因爲華陰在潼關以西。”

雖然只是輕飄飄的一句話,李易的神色卻是一下就嚴肅了起來,張繡雖然反應慢了一拍,但沒用太多時間,也明白了虞翻所指。

潼關作爲關中的東大門,李易要將來要收復長安,首先要做的就是拿下潼關,而潼關作爲天下雄關,地勢險要乃是必然,以常規攻城手段,只要守軍不生內亂,攻打這麼一座雄關,難度絲毫不比強攻一個壽春城少多少。

但是,如果能夠提前在潼關後方埋下一枚棋子,在關鍵時刻從後方突襲潼關,再不濟斷其糧道,立時就可以讓戰局逆轉,進而爲李易保住上萬將士的性命!

張繡想通此節之後,忍不住感慨道:“主公身邊智謀之士當真比比皆是,屬下不及太多。”

虞翻笑着拱手道:“哪裡哪裡,論及勇武,將軍怕是勝過更多啊。”

兩人互相恭維了一句,然後全都看向李易,卻見李易只是皺着眉頭,似乎難以下判斷。

張繡不解,在他看來,爲了潼關,將段煨留在那邊是非常划算的,他不知道李易在糾結什麼。

虞翻同樣不明白。

李易想了一會,沉聲問道:“看段煨行事……當是忠良之人,他若來荊州,自然是爲荊州效力,可如果留他在華陰,一旦天子有詔,你們說,他是否會助天子?”

第529章 玉璽是假的第254章 粒粒皆辛苦第684章 大將軍第626章 各有算計第77章 大丈夫有仇必報第282章 叫一聲姐夫聽聽第293章 半壁江山,指日可待第403章 荀攸第424章 話裡有坑第432章 留扇窗戶第2章 我爲殺賊而來第336章 天下第一忠心之人第24章 呂奉先要封侯?第418章 曹操欲伐徐州第536章 富春第615章 交代後事第80章 屠村第564章 贍養有功之人第287章 因爲我是你姐夫第17章 遺世而獨立第84章 亂世百姓第526章 豫章捷報第409章 先生可是荀攸第311章 糜竺的震撼第45章 張遼的針線活第601章 龐統戰陸遜第330章 貪得無厭第130章 你要對朕做什麼 謝謝“水水水第668章 李易怕我第198章 李襄侯生死不知第35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514章 摧牆第419章 請襄侯爲荊州牧第580章 皇甫堅壽第552章 周瑜盜書第314章 曹豹來訪第716章 險之又險第2章 我爲殺賊而來第169章 劉表句句都是坑第605章 關羽下落第13章 吾可力舉千斤第236章 兩全其美第540章 贈劍第309章 典韋又囂張了第211章 地上涼,穿鞋第430章 黃忠的眼淚第371章 你讓我很失望第365章 這是一個梟雄第548章 陸家音訊第191章 不愧惡來之名第624章 謀定第123章 徐晃有大將之風第508章 全是李某之過第335章 殺人者,周倉是也第178章 蔡瑁要完第666章 魯肅出使第212章 易英連弩第501章 天下第一仁義之人第152章 今生不作第二人想第606章 翼德,保重第23章 名將當璀璨第576章 主公莫急第472章 陳宮進言第708章 謝主公不殺之恩第663章 曹操撤軍?第623章 算計豫州第653章 搏一搏第254章 粒粒皆辛苦第653章 搏一搏第63章 伏家大門不可入第441章 南郡之變第748章 蒸汽機第386章 居然是曹操!第520章 趙大被打第272章 典韋東遊記(中)第439章 張闓來投第398章 一言不合就攻城第39章 赤誠君子李太白第728章 趙子龍入青州第23章 名將當璀璨第2章 我爲殺賊而來第644章 我與許褚有一面之緣第268章 袁術與諸葛的二三事第190章 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第43章 呂布的怒意(求票求收藏)第392章 國有疾,何以醫?第112章 新軍第597章 我信得過張繡第119章 站樁第112章 新軍第98章 孫氏必有人封侯第212章 易英連弩第162章 快將襄侯攔下第723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468章 軍令狀第250章 以襄侯馬首是瞻第605章 關羽下落第411章 生擒紀靈第259章 蒯家的決斷第443章 魏延取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