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謀劃徐州

李易款款說道:“有子仲兄在徐州發展,經營人脈,拉攏官員,將來我若謀徐州,裡應外合自然是輕而易舉,然而如此作爲,縱然得到徐州,被世人看在眼裡,只會認爲是你我用暗中手段,竊取徐州,不是正道,必然爲人詬病。”

“再加上如今子仲兄在徐州已有官身,將來更會被人認爲是背主之臣,於子仲兄名聲有害。”

對糜竺而言,雖然頂着一個背主之臣的名聲的確不好,但糜竺現在只是在徐州做官,並不是乾脆認的陶謙爲主,把命賣給了陶謙,再加上商人的名聲本就不咋地,所以,糜竺只是稍微一沉吟,就果斷道:“主公勿憂,竺不過商賈之人,本就爲人詬病,若是能以些許名聲爲主公換來徐州之地,竺樂意之至!”

李易哈哈一笑,對糜竺的這個態度很滿意,擺手道:“子仲兄無需如此,我卻是有更好的應對之策。”

糜竺心中期待,便說道:“竺洗耳恭聽。”

李易點頭道:“我將來要做之事,首要就是袁術進入荊州後,將其逼退,然後趁機取劉表代之,再脅威收服荊州南部諸郡,最後觀察形勢,取揚州,或者豫州,至於徐州,則在此之後。”

“這其中時間動輒一兩年,多則三五年都有可能,所以,徐州之事雖然重要,卻不必急於一時,完全可以從容佈置,不必行那冒險之事。”

“我希望子仲兄做的,並非是要其他徐州官員直接背棄陶謙,那樣難度太大,而且容易走路風聲,一旦被陶謙察覺,不但會影響今後大事,糜家甚至還會有殺身之禍,我雖然勢必要掌握徐州,然,若是以子仲兄以命相換,我寧願直接以兵馬攻打!”

“主公仁慈!”

糜竺拜謝了一聲,雖然他感覺李易的話中有明顯客套的成分,但不可否認,李易的態度還是很讓他受用的。

李易笑了笑,繼續道:“所以,子仲兄在之後結好徐州世家、官員,不求他們能夠一聲號令,就對陶謙倒戈相向,只要在徐州沒有陶謙,亦或者是陶謙失勢,不能守護徐州的情況下,傾向於我,願意奉我爲徐州之主就好。”

糜竺心中一動,問道:“主公難道要直接將陶謙……”

後面的話沒有說完,糜竺卻是眯着眼用右手比劃了一個往下斬的動作,看得李易很是無語,暗道無商不奸果然不假,糜竺這個看起來的厚道君子,想起這暗殺手段竟然也一點都不遲疑。

李易搖頭道:“非也,我謀劃天下,雖然私下裡不乏詭道,但更多時候用的,還是堂堂正正的手段,陶謙若死,雖然對我有利,我卻不屑爲之,而且此舉後患太大,容易被人懷疑,非是上策。”

糜竺頓時尷尬,歉然道:“竺愚鈍,請主公恕罪。”

李易自然不會覺得糜竺是真的愚鈍,耐心的爲他解釋道:“我有說過曹操既得兗州,之後必然會向外動兵,並非憑空妄言,因爲曹操此人志在不小,根本不是一州之地所能容納,向外動兵是必然之事,而豫州因爲比鄰荊、揚二州,位置敏感,變故太多,以曹操智慧,雖然有意,卻不是首選,那麼曹操兵鋒所向,多半隻有徐州。”

糜竺聽着李易的話,先是連連點頭,不過隨後不知想到了什麼,遲疑了一下,拱手問道:“主公,竺有一事不解,還請主公解惑。”

“哦?子仲兄但講無妨。”

李易嘴角忍不住微微勾起,說起來,他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特別喜歡給這些古代名人“答疑解惑”,那種滿足感真不是尋常言語能夠形容的,當然,如果被問問題李易卻答不上來,那就另說了。

糜竺可不知李易的惡趣味,很是恭敬的問道:“主公既然對曹操有讚譽,想來其非是不智之人,再加上曹操名聲不差,如此,縱然曹操對徐州有所覬覦,一旦無故向徐州動兵,豈不是自壞名聲,步了袁術的後塵?”

李易考慮了一下,覺得曹操他老爹的事情,還是不要說的好,倒不是不信任糜竺,而是生怕因爲他的話,糜竺將來表現異常,干擾了這件事情的發生,那就不好了。

於是,李易說道:“此事你無需擔心,曹操想要出兵,尋找名目絕非難事,不過你要記住,倘若之後徐州有關乎曹操,或者曹操家人之事,絕對不要干涉,無論陶謙有何決定,只要出言附和就好。”

糜竺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道:“主公是要曹操與陶謙相爭,然後漁翁得利?”

“差不多吧……”

對於這點,李易也不是很確定,在他看來,完美的發展路線是自己取荊南,下揚州,最起碼也是打下揚州的廬江和九江,最好再加上丹陽吳郡,同時曹操先鬥呂布,再發兵徐州,陶謙不敵,然後李易揮師北上,以助戰之名驅逐曹操入主徐州。

這是李易最期望的局面,然而,天下局勢瞬時萬變,難以揣測,李易不用想都知道,自己的這番計劃中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些變數,特別是呂布那邊,雖然呂布勇猛,雖然李易對高順千叮嚀萬囑咐,但呂布能對曹操產生多大作用,李易心裡真的是一點譜都沒有。

見李易忽然沉吟起來,糜竺輕聲問道:“主公,可是有何爲難之處?”

李易輕輕搖頭,實話自然是不能說的,因爲他現在已經是許多人的主心骨了,心裡猶豫可以,但表面上必須堅定,所以,他只是嘆息了一聲,道:“無事,只是想到天下亂起,這一番征戰,不知將會有多少百姓要流離失所,遭受那刀兵之苦,唉,雖然我知此乃必然,然而心中依然不忍。”

糜竺聞言,趕忙寬慰道:“主公此言差矣,竺所來之地,已經十數年不見戰禍,然而百姓依然難以飽腹,一旦年景不好,更是一片凋敝,而南陽年前還被袁術肆虐,然而主公到後,南陽不見饑民,處處勃勃生機,可見主公仁愛,所以,將來只要主公能夠成就大事,天下百姓必然歡欣鼓舞!”

這馬屁拍的,讓李易都不好意思接話,不過他倒是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問道:“對了,上次我與子方說過張昭之事,不知如今可有眉目了?”

糜竺聞言,哎呀一聲,拍了拍腦門,道:“主公不提,我險些忘記了。”

“還請子仲兄道來。”

“喏,上次得到舍弟傳訊,主公讓糜家多多照顧張昭,我便讓人假借南陽客商之名贈與張昭家人錢財,張昭家人對此頗爲感激,後又向陶謙勸說,如今張昭雖然依舊被陶謙禁錮,但處境已經比之前好了不少,被安排在城中一處偏僻小院中禁足,而且,竺還意外發現,徐州別駕趙昱與張昭私下裡乃是刎頸之交,察覺我爲張昭開脫,因此也對我頗爲親近,我細細打聽,這才知道,趙昱與陶謙在張昭之事上,多有爭執,之前我能勸說陶謙寬待張昭,其實也有趙煜的緣故。”

“還有這回事?”

對於趙煜這個人,李易腦子裡是一片空白,根本沒什麼印象,不過既然糜竺都這麼說了,而且趙煜身居徐州高位,李易略一沉吟,便道:“對趙煜此人,子仲兄要多多交好,將來或許能有大用!”

“喏,竺幾下了,只是,張昭之事接下來又當如何?”

“嗯……”

李易想了想,說道:“安排人將張昭救出徐州,連帶家眷一起送到南陽,不留痕跡,糜家能否做到?”

“啊!”

糜竺吃了一驚,雖然早就從糜芳那裡得知,知道李易對張昭此人很是上心,但糜竺也萬萬沒想到,李易會如此重視張昭,竟然不惜採取這等手段。

糜竺仔細想了好一會,確定沒有問題,這才答道:“主公吩咐之事,糜家能夠做到,只是張昭若到南陽,早晚必備陶謙知曉,只有陶謙定然會對主公心懷恨意,如此,豈不是對主公將來不利?”

李易毫不在意的道:“無妨,等張昭安頓之後,我會往徐州去信一封,坦言我愛惜張昭才華,不忍其受那牢獄之災,這纔將其接到南陽,送上百金賠罪,還請陶使君見諒……”

說着說着,李易的聲音中就帶上了笑意:“張昭本就無罪,陶謙卻無故將其拘押,這是理虧之事,我派人將張昭救走,怎麼看都是仗義之舉,陶謙縱然再是氣憤,也不能將我奈何,世人更是會嘲笑陶謙,然後讚我仁義愛才,至於說將來,呵呵,倘若徐州有朝一日危若累卵,我帶兵前往,陶謙安敢攔我?”

糜竺心中暗道一聲厲害,自己剛認的這位主公的算計真是沒的說了,誠心拜倒道:“主公英明!糜竺拜服!”

“哈哈,哪裡哪裡,不過一些小小算計罷了,不值一提……”

……

將糜竺收入麾下,補足了自身的最後一塊短板,李易心情甚好,而且爲表重視,一連數日,李易都是與糜竺同席而食,直到糜竺與郭嘉將情報一事溝妥當,並向李易確認無誤,準備離開,這才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李易的授意下,李易的絕對心腹大將徐晃,繼洛陽之後,再次與糜竺發生了一次衝突,具體過程外人不知,只是看到糜竺來時歡歡喜喜,但離開的時候卻是頗爲冷清,都不見李易現身先送,甚至還有人聽聞,糜竺揚言要對徐晃施展報復。

很明顯,對於兩人的這次衝突,李易是支持徐晃的。

聽聞此事的外人對此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畢竟一邊是商人,一邊是被李易視作臂膀的愛將,偏向徐晃不是很正常的麼?

李易的這番安排,算是在明面上與糜家將關係稍稍撇開一些,方便糜竺在徐州的行事,爲此,糜竺把原本要到糜芳手裡的官位都給推掉了。

糜竺離開宛城後,李易的工作重心就轉到了軍事上,風雨無阻,每日都要到軍營中例行巡查,可以說,李易手下的兵,只要腦子沒問題的,幾乎每個人都能認出李易的相貌。

李易不樂意學那些穿越者前輩一樣,跟士兵們同吃同住,一同在泥坑裡打滾訓練,所以,多刷刷臉就顯得非常必要了,而且,李易每次進入軍營,都會帶上一些野味,或者買上其他肉食,確保讓每個士卒都能喝上一碗熱騰騰的野菜骨頭湯。

別說李易小氣,沒有給每個士兵都來上半斤肉補充營養,且不說後世的尋常老百姓都不會天天半斤肉,單單是以東漢末年的生產力來衡量,李易敢那麼幹,不超三天,他的財政就會崩盤。

再說了,這年頭許多世家大戶都不能天天吃肉,對於那些之前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士兵來說,能喝一碗飄着油花肉絲的野菜骨頭湯,真的已經很有幸福感了,而且還補鈣,補充維生素,反正李易覺得他麾下士兵的整體體格一點不比早先的飛熊軍要差。

在拉攏軍心之餘,劉表在荊州的調兵遣將,漸漸的也開始對南陽產生影響,進入三月中旬後,尋常百姓或許還未察覺,但許多南陽世家,已經開始不安,不時向李易問詢這是何故。

李易也不隱瞞,直言劉表要對他不利,至於原因嘛,李易只是嘆息不錯解釋,但私下裡卻是已經傳開了,劉使君連番刺殺李易不成,惱羞成怒,這回決定豁出臉面,要帶着大軍來把李易幹掉。

雖然很多人都感覺李易也對劉表暗藏歹意,奈何沒有證據,劉表卻是實實在在的要對付李易,所以,在這之後,南陽之內有人爲李易鳴不平,有人選擇低調保身,但爲劉表說話的,真的是很少很少。

對此,李易很是滿意,而劉表那邊似乎也知道了李易這邊的動靜,大概是很生氣吧,雖然沒有派人來和李易較量一下,卻是斷了每月應當給南陽的糧食接濟。

目前宛城囤糧許多,別說荊州將會生變,哪怕是跟劉表打持久戰,李易也耗得起,但是,李易還是果斷下令,適當的減少了對城外“安民鎮”,也就是陸續匯聚來的那些百姓的糧食供應。

第448章 荊南人事第75章 遷都之始第370章 不怕死的袁渙第595章 司馬氏第541章 孫家對不住襄侯第566章 鄭寶第604章 活死人第602章 最大的贏家第317章 諸葛瑾第655章 古之名將,幾人善終?第269章 袁術的現狀第125章 此二人,不在華雄之下第319章 陸康有請第729章 趙雲,見過襄侯第77章 大丈夫有仇必報第336章 天下第一忠心之人第291章 挑撥二袁第584章 劃地稱王,豈不快哉第162章 快將襄侯攔下第296章 孫策要反袁術?第244章 不愧是大儒啊第713章 請主公親自出戰第421章 你不怕遭報應麼第600章 龐統第202章 情不自禁啊第141章 蔡中郎被下獄了第325章 求死的醉漢第704章 格局已定第105章 王司徒家徒四壁第495章 我對不住玄德公第447章 不要讓我失望第656章 我可賢明?第354章 絕非忠義之臣第34章 提議遷都第120章 擂臺規則第701章 副院長第137章 敢爲朕效死者,唯有李愛卿!第395章 雙喜臨門第1章 翼德不要衝動第474章 撿柴火的小姑娘第390章 要一個毛玠祭旗第609章 委屈你了第417章 程昱的禍水東引第681章 昭然若揭第23章 名將當璀璨第396章 毛玠的無奈第695章 絕不叛漢第210章 我爹爹是黃承彥第526章 豫章捷報第365章 這是一個梟雄第359章 爲呂布謀兗州第554章 襄侯果然是好人第544章 一言爲定第240章 從寬發落第503章 取揚州,刻不容緩第165章 別怕,我會保護你的第602章 最大的贏家第167章 金腳趾跑的快第341章 蔡瑁知道了第470章 身可死,名不可廢第720章 河北名將,果然厲害第164章 讓權第167章 金腳趾跑的快第425章 何人爲右軍師?第510章 分兵第543章 李襄侯單刀赴會,孫幼臺納頭便拜第112章 新軍第615章 交代後事第81章 張繡的怒火第17章 遺世而獨立第532章 王朗醉酒第459章 真的不甘心!第555章 做你姐夫好不好第509章 揚州情況第758章 四十萬大軍第626章 各有算計第594章 先生辛苦第558章 壽春城破第527章 主公,救我!第291章 挑撥二袁第222章 劉琦第170章 千萬不可小看古人第492章 英雄末路(上)第309章 典韋又囂張了第697章 岳父大人高義第464章 你太讓我失望了第475章 我是路過的第543章 李襄侯單刀赴會,孫幼臺納頭便拜第25章 虎牢關下呂布重傷第70章 來自整個世界的深深惡意第402章 鴻門宴與投名狀第192章 公平一戰第409章 先生可是荀攸第64章 談婚論嫁第242章 又見蔡邕第652章 峰迴路轉第475章 我是路過的第747章 重器 利器第242章 又見蔡邕第46章 執手相看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