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三章 天啓十年元宵

伊斯坦布爾與大明相隔甚遠,所以陳子壯與黎塞留的回返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當他們在路上的時候,時代的車輪已經進入了1628年,而大明也進入了天啓十年。

這一年北京的元宵節,特別的熱鬧。

一方面,這是今上登基的第十個年頭,按照中國人逢五小慶,逢十大慶的習慣。雖說這一年的春節皇上不在京城,但監國的朱由校還是定下調子:今年的元宵節,要搞得更熱鬧一些。

而另一方面嘛,則是這一年,是舊式科舉的最後一年了。

雖說從今上擔任監國開始,十多年來就對科舉進行不斷的微調,到了今日,八股文在科舉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了。但無論如何,天啓十年的會試,仍然是純文科的考試:詩詞歌賦、制藝、策論。哪怕策論裡的大段資料中有很多的數據,但到底是現成的,只需要分析,不需要計算。

而按照皇上以前的規定,從天啓十一年的府試開始,科舉內容將發生革命性改變:制藝完全沒有了,詩詞歌賦總共只佔10%的分數,策論佔了50%,而剩下的40%,則是交給了行測。之後十二年的鄉試、十三年的會試,全部都沿用這個新的考試辦法和評分標準。

得益於大明此時發達的印刷業和出版業,所以各地的士子們早就拿到了皇家有意釋放出來的行測模擬試卷。然後士子們驚訝的發現,別說那些數學題搞得大家生不如死,便是普通的文科題,也讓他們頭大。

比如說行測裡有很多關於‘近義詞’的考題:這實際上在考察考生是否對每一個詞彙的意義精準掌握,以後做了公務員能不能精確的書寫公文——這是純粹的文科題吧?但是一輩子就只看四書五經的傳統考生們,做這樣的題都沒法保證較高的準確率。

又比如說,爲了考察考生知識面的廣度,保證考生做了公務員以後不會鬧出常識性笑話。行測裡有很多題是在考察生活常識、世界歷史、中國地理等,這樣的試題,讓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傳統書生們,也統統束手。

所以,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今年若是不中進士,那很可能這一輩子就不中進士了:別指望海外藩國還有仕途,那周、唐、福、桂四大最早海外就藩的藩國,做得比大明本土還要激進,早在一年前就啓用行測考試了——誰讓人家士子少,包袱小呢。

而其他藩國?拜託,據聞除了呂宋島上的秦國有以前西班牙的總督府可以住,勉強還有點牌面外,其他藩國的國王自己住的地方都不像個樣子呢,不到萬不得已,誰樂意去那些蠻荒之地?

因此,天啓十年的北京,涌入了一萬多名舉子:以前那些中了舉人屢試不中的,中了舉人在鄉間怡然自樂的,連同去年鄉試新產生的一千多名舉人,全都來到了北京城,求取這最後的機緣。

大明此時的經濟,仍然是農業佔優。工業什麼的雖然發展迅速,但財富的積累還需要相當時間的積澱。這第二產業還未佔據絕對優勢,第三產業自然也沒到發力的時候。所以,朱由棟掌控國家這十幾年,從來沒有把旅遊業當回事,北京城裡酒樓客棧什麼的,自然是極爲有限的。

往年會試的時候,一般來京參考的舉人不過兩三千人,各處擠一擠,加上一些舉人在北京投親靠友什麼的,總是能安排得過來的。但是今年一下子涌進來這麼多人——舉人在鄉間是被稱爲老爺的,一般而言,除了極少數舉人,大多數舉人進京,都會帶一大串隨從。一萬多舉人進京,往往意味着短期內北京城內臨時人口增加了起碼四五萬!大明的北京城這會才八十多萬人口呢!

如此一來,整個春節期間,北京城裡的酒樓、客棧、寺廟、道觀乃至不少專門對外營業的民居,全都被擠爆了。

而到了元宵節這一天,由於朝廷啓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燈會,以及近衛師參與,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煙火表演。整個北京城內的數十萬居民齊齊涌入街頭,直接造成了接踵摩肩、揮汗如雨的盛景。

而在這整座城市都陷入嘈雜喧譁的夜晚,朝陽門附近的南粵正宗酒樓裡,六樓的雅閣上,卻是難得的鬧中取靜的地方。

“哎,真是託了監國殿下的福了,若不是監國殿下,臣等怎麼都不可能在元宵節訂到南粵正宗的雅閣啊。”

“哈哈哈,姐夫啊,這會兒是家宴,就不要講什麼監國了吧。至於說這裡的雅閣難訂,嘿,這是我朱家的產業誒。便是我不出面,以姐姐的面子,也是不難訂的吧?”

“嗯,這點臣是知道的。朱蘊鏗、朱盛淼父子的事蹟,六大報都宣傳報道過。至於你姐姐嘛,哈哈,大明長公主挑花了眼,找了臣這樣的窮丘八,可沒有什麼牌面咯。”

南粵正宗這座酒樓,經過多年經營後,已經重新翻修了一次:鋼筋水泥做柱子,外面裝飾以木紋材料。整座酒樓由以前的二層小樓,變成了二十米高的六層建築。在城東這一片,很有鶴立雞羣之感。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這六層的三間雅閣特別難訂:風景獨好啊。

而此時在這六層雅閣之中一間的,便是朱由校、張嫣,盧象升,朱徽娟兩對夫婦了。

“姐姐,姐夫,弟妹敬你們一杯。”

“弟妹是有身孕的人,趕緊坐下,不用多禮。”

“哈哈,是啊。我們這一家子,太皇、由楫、由模這會兒在南洋,皇兄這會應該是在成都過年,太后在宮內和嫂子們在一起,由?在保定有幾個案子,由檢就更不用說了。哎,這麼大一家子,也就咱們四個能夠溜出來逛逛元宵節了。”

“說到這個。”盧象升把聲音壓力了道:“聽說信王殿下在淮安處境危險,不知......”

“確實危險。”朱由校面色肅穆的答道:“我已經先請近衛師的李師長和錦衣衛的田爾耕派了一隊精銳南下了。想來皇兄那邊也會讓讓東廠加派人手。”

“嗨!大過年的,你們說這些事情幹嘛?我們朱家的男人,面對些許困難怎麼了?”

“哈哈哈,姐姐說的是。這個,說起來,小弟倒是想問姐姐,你的紡織材料實驗室裡,那個人造纖維進度如何了?”

“還行,年前剛剛完成了甘蔗渣、木材與棉紗混合後拉絲的實驗。新得到纖維質量比純粹的棉紗粗糙很多,但是勝在成本下降了至少三成,而且保暖效果還算不錯。”

“誒,這就很不錯了。若是我大明百姓的衣物價格能夠普遍下降三成,那姐姐真是造福了萬民啊。”

“非止如此。”盧象升接過話頭道:“現如今大量百姓拋棄土地進入工廠,蠶桑、棉麻的種植數量都在下降,所以這一方面是紗廠產能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產能不足。若是夫人的這項研究能夠成功,說不得,我大明的紗廠、成衣廠都會迎來再一次的暴漲。”

“是啊,吃穿住行,人之基本。這些年,北方旱災一日甚過一日,南方洪澇半點不減,若不是有南洋這個糧倉,我大明雖然不至於餓肚子,但這糧價都沒法維持在一塊銀元兩石米的低水平上了。現在,吃的問題解決了,但穿又成了問題......哎,我做監國這兩年,覺得比在船廠做工十年都辛苦,也不知道大哥這十幾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大哥就是大哥,昔年父親去世得早,要不是大哥,我們幾個,說不定都活不到現在。”

“姐姐說的極是,來,遙敬大哥一杯。”

兩對四人開始頻頻舉杯的時候,門外響起了一陣敲門聲。

“何事?”

嘩啦聲中,一個侍衛走了進來:“兩位殿下,有客人訂了隔壁的雅閣,這會想要上來。”

“孤當是何事,元宵節,講究的是與民同樂,孤與長公主不在宮城內吃飯,就是要看看民間的煙火氣。這,自然是要讓他們上來的嘛,你們不得阻攔。”

“是。”

過了一會,隔壁的雅閣內,傳來了一陣陣的話語聲。朱徽娟捉狹的用手指搭在了嘴脣上,而朱由校也會心的一笑,放下了碗筷,開始側耳傾聽起來。

旁邊盧象升看到這兩兄妹的樣子,也只能搖頭苦笑:這兩位皇家子弟,真是皇上的好學生,抓住一切機會來傾聽民間的聲音啊——只是,能夠在元宵節訂到這裡雅閣的,又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各位請入座,這一次,若不是袁閣老出面,憑我們幾個,可是根本訂不到這間雅閣的。需知,天啓元年,今上欽點的第一位狀元,陳子壯陳集生,當年就是在這裡打了宗室,一朝成名天下知的。”

“哈哈哈,允大兄才華橫溢,袁閣老獎勵後進,我們都是沾了光啊。”

“呃,各位,雖說在下與袁閣老是同鄉,但會試之前,袁閣老是不能與我等見面的,所以大家還請多包涵。”

“哪裡,等我們會試結束後,不管中與不中,一定要去拜見袁閣老,到時候還請允大兄帶路啊。”

朱由校和朱徽娟貼着牆板聽了一陣後,面色漸漸凝重了起來。

南粵正宗六樓的總面積很小,由此造成三個雅閣的面積也不大。這隔壁的雅閣裡,也只有四個人。

爲首的允大兄,兩人聽了一會,分辨出他的名字叫做曹勳,河南人,是本朝次輔袁可立的老鄉。另外三位,分別叫做劉若宰、陳於泰、史可法......

第三七二章 燃燒的暹羅灣第六三二章 文臣們的作用第八章 言官們的彈本第三十三章 原始資本積累(八)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六六四章 準備發行紙幣第七四七章 穿越者的成就第二五五章 大阪的夏之陣(一)第三四四章 東海上的決戰(一)第二四四章 大阪的冬之陣(五)第四九五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三十三章 原始資本積累(八)第五一六章 對奧全面戰爭第四一零章 決戰地點敲定第三二八章 科技界的曙光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點(一)第二七三章 丙辰會試黑幕(二)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七八二章 北線歸於平靜第四二二章 啓動經濟改革第五二八章 真是超級烏龍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四八三章 大明朝的軍改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擊第五零七章 科舉制度將變第八零五章 最強的穿越者第四一八章 無煙火藥時代第二八九章 基督正義聯盟(二)第五七六章 有競爭是好事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會戰始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駐印軍第四五六章 效仿魏武故技第四五四章 天璣星已激活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二零二章 緊要無過人財第三十二章 原始資本積累(七)第四八二章 滿桂抵定西域第七九三章 亞丁灣的屠殺第二四六章 倉儲收歸於一第四五四章 天璣星已激活第一六八章 所謂的七大恨第六六六章 世界大戰開幕第一四九章 未雨當先籌謀第七三五章 子彈是公平的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談(收藏上千加更)第六八七章 請隨意做夢吧第三六零章 三萬裡的遠征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九章 孤的元從班底(一)第一四九章 未雨當先籌謀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二三四章 歷史未能重演(五)第六一七章 莫臥兒總動員第七十六章 搬家並不簡單(二)第五三零章 戰事陷入焦灼第三四五章 東海上的決戰(二)第三四零章 工業革命發端(三)第四二零章 雙子們的佈局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第一七六章 宿命的薩爾滸(六)第三六一章 家裡的親人們第七零五章 大西北的形勢第五十一章 唯大勢不由人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四二六章 國家工商總局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團抵奧第五一五章 我演技不錯吧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二十八章 原始資本積累(三)第十二章 孤的元從班底(四)第二四三章 大阪的冬之陣(四)第二七一章 萬曆四十四年(二)第三五零章 東海上的決戰(終)第二七二章 丙辰會試黑幕(一)第七七七章 菲利普的應對第三十二章 原始資本積累(七)第六三三章 帶路黨的作用第四四五章 衍聖公不祿了第三六一章 家裡的親人們第一零七章 現在開始起航(二)第一八四章 阿拉維杜新王(一)第六九七章 明中宗桓皇帝第一七九章 大金國沒有了(一)第七六一章 大明作戰計劃第二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一)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遷徙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六零零章 大明準備出擊第一六六章 煩惱的主帥們(一)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九十八章 千萬人吾往矣第三一零章 崇明沙攻防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