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

一六二八年二月九日,大明天啓十年的會試開考。

“老師,弟子已經把允大和憲之他們給送進考場去了。”

“嗯,汝玉辛苦了。你送他們去考場,沒驚動考場裡面的人吧?”

“老師放心,弟子是便服前往。而且北京冬天的卯時,黑咕隆咚的,除了燈籠照着的那一點,其他地方也看不見。”

“那就好,做到這個程度便夠了。雖說允大、憲之他們都是一時之駿。但是考試公平乃是國家的根本之一,萬萬不能觸碰啊。”

“是,弟子也是這麼想的。”

“好,說起來,最近皇上的信件到了。明天爲師會向吏部提交關於你和幼玄新職位的提議,估計在下一次的國務會議上就會通過。你且去把幼玄叫來,爲師先跟你們交個底。”

“是。”

所謂‘老師’,自然便是這個位面天啓四年會試的主考官袁可立了。而汝玉、幼玄,都是這一年的進士。雖說朝廷明文規定,所有進士都是天子門生,但,數百年的習慣下來,當年的進士從來都是拜在當年的主考官門下。

出現這樣的局面很正常:新科進士初入官場,需要大佬領路,照拂。朝廷大佬呢?也需要下面有一羣小弟使喚。這個東西,不以皇帝的意志爲轉移,也跟忠奸無關,純粹是官場生態之必然。

天啓四年(1622年)這一科,主考官是袁可立,當年的狀元是文震孟——這位現在是皇長子朱慈燚的老師之一。而這一屆考生裡,經過多年的接觸、觀察,袁可立最喜歡的卻是倪元璐(汝玉)和黃道周(幼玄)二人。

在歷史本位面上,這兩位都是大書法家、書畫家、大學問家。其中的倪元璐在崇禎年間出任北京戶部尚書,面對倉庫可以餓死老鼠的國庫,他大膽啓用精於算術,但是毫無功名的民間高手,對戶部的賬目進行了清點,憑空變出了幾百萬兩銀子——可惜,崇禎年間的大明已經救不回來了,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他自縊殉國。

至於黃道周,在歷史本位面上乃是南明隆武政權的首輔,抗清失敗被俘後堅決不降,最後壯烈殉國。

袁可立喜歡這樣的弟子,也只能說是物以類聚了。

在這個位面,兩人於1622年中進士,六年時間裡,主要都是在各部輾轉,充任低級官員。六年了,兩人的品級都還只是正六品。

“汝玉、幼玄,爲師前些日子和皇上通了信,特意向皇上舉薦了你們二人,而皇上的回信裡,也表示最近這些年他也在關注你們。”

“啊?弟子多謝老師。”

“皇上也在關注我們嗎?這真是讓人誠惶誠恐啊。”

“呵呵呵,有才華的人,正是錐處囊中嘛。”捋了捋鬍鬚,袁可立笑道:“你們二人這六年,在通政司和北京六部輾轉堪磨,經常都是剛剛熟悉了工作就被調到另一個地方,這期間,可曾有過怨言?”

“老師。”黃道周起身道:“一開始確實有些不理解,但是到了後面,隨着觀政的部門越多,弟子心裡慢慢有數了。”

“老師,弟子和幼玄的想法一樣。”

“所以啊,這纔是聰明人啊。”大笑一陣後,袁可立神色嚴肅起來:“汝玉,爲師準備向吏部舉薦去做淮安知府。”

“啊?這......”

“有話就直說。”

“是。”倪元璐站起身來:“老師,這會誰都知道淮安是官場地獄,弟子去了那裡?”

“哼,莫非你也是準備下了地方主政一方後就大撈特撈?”

“不敢,弟子家中頗有資財,而且最近這些年朝廷不斷爲官員增加薪俸,弟子完全沒有撈錢的想法和需要。只是,老師,信王殿下那性子,弟子害怕伺候不了啊。”

“嗯......信王殿下呢,做事是操切了些。不過你只要自己持身以正,信王又能把你如何?那些被信王拿下的官員,哪個是被冤枉的?而且殿下這些年,除了拿掉很多官員外,也推薦了很多清廉守正的官員、吏員甚至差役。你若是去了淮安,能夠得到信王的認可,這對你將來的仕途,可不是一般的有好處。畢竟,信王現在在民間被稱爲天啓海瑞,他的認可,就是對一個官員廉潔度的最高肯定啊。”

“是,弟子明白了。”

“嗯,你去了淮安,主要有三件事要辦。”

“請老師示下。”

“其一,在汛期到來前,加緊完善淮安府黃河兩岸的新大堤,今年夏天的汛期,淮安府萬萬不能再決堤。”

“老師放心,弟子在工部觀政的時候已經發現,水泥凝固時間極短,凝固後極爲堅固。之所以以前的淮安知府做不好,不過是收了下面承建商的錢,對承建商偷工減料說不了重話罷了。”

“正是如此,只有你自己持身以正,才能對下面的人嚴格要求。好,這第二件事情,朝廷已經同意,今年新建的中學,給淮安府安排一所,小學給淮安安排三所。”

“啊?哎喲,這可真是好事。弟子帶着這個消息去了淮安,淮安當地百姓士紳,就好安撫了。老師,您是知道的,現在科舉大改的日子越來越近,各地對新學的渴求越來越烈。弟子在戶部觀政的時候,看到好多地方的布政使帶着一羣知府來戶部各種哀求,就是想要戶部先安排他們那地方的新學建設。當時弟子看得分明,不少三品大員差不多都滑到地上滿地打滾了,說什麼不在北京弄幾所學校立項,回去了無顏見家鄉父老......”

“哈哈哈,此事爲師也是知道的。而你們不知道的是,國務會議上,朝廷重臣都是以品評各地官員求項目的各種花樣來解乏的。”

呃,袁可立這話一說,兩個弟子都有點目瞪口呆:原來朝廷大佬們的日常是這樣的?

“咳咳。”意識到自己失言了袁可立趕緊咳嗽兩聲:“汝玉啊,新建學校是好事,帶着這些項目就職,確實能夠幫助你迅速收攏當地民心。但,這有一個前提,那便是汛期不能出事!不然,整個淮安都被淹了,還建什麼學校?”

“是,老師放心,弟子去了淮安,準備把官衙放在大堤上,堤在人在,堤亡人亡。”

“你有這個覺悟便好。接下來爲師說第三件事,開辦農場。”

深吸了一口氣,袁可立站起身來:“現如今,工商大興,以至於我大明的農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雖說皇上實行了攤丁入畝,有效降低了農夫的負擔。但,土地拋荒之風,仍然有些剎不住。而且,工廠最多的南直隸地區,除了大量土地拋荒外,還有許多土地改稻爲桑了。”

袁可立起身後,兩個弟子也趕緊起身,聽完老師這段話後,也面色凝重。

沒得辦法,趨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在工廠的銷路有整個大東亞做保障的前提下,工人的薪資肯定超過農夫,農民往着工廠跑,是很難禁止的。

但是爲了維持社會穩定,大明又必須把糧食市價控制在一石糧食0.5元這個水平上——這就導致種糧也好,糧商也罷。在新興的工廠主(資產階級)面前,其財富增速遠遠落後。於是,民間資本不願意進入農業不說,還拼命從農業上吸引走更多的勞力。

這就讓皇帝和閣老們焦慮了:大明的耕地面積沒有減少,但實際投入耕種的,尤其是糧田在不斷減少。

歷史本位面上,英國的糧食可以從廣袤的殖民地調運過來,而大明現在的大東亞朝貢體系比殖民體系還要高級得多。可是以大明天下第一的人口,又有哪個國家能夠承擔起爲大明一億多生民種糧食的重任呢?

所以,雖說現在土地拋荒,改稻爲桑之風只是在南直隸十府颳起。但,未雨綢繆,大明朝廷上下,都要尋找工業革命後對農業巨大沖擊的應對之法。

“汝玉,淮安的土地因爲常年潰堤,所以拋荒的無主之田極多。你去了那裡,築好大堤後至少能夠拿到五十萬畝以上的新增耕地。朝廷的意思,是要在這裡興辦大型農場。”

“農場?”

“是啊,皇上的信裡交代得很清楚。他說農業之所以獲利較少,很大的原因便是生產過於分散,缺少集約化,以至於生產出來的東西,很多都在生產的過程中被消耗掉了。

待會爲師會交給你們皇上親自寫就的集體農場運營規範,你們去了,按照皇上的意見,招募農業工人,進行集約化生產。”

“我們?老師,弟子要去哪裡?”

“啊,是了,幼玄,你也是要外放。嗯,你的新職司是湖南布政司參政,兼長沙知府。”

“......原來如此。不過,嘿嘿,老師,汝玉去淮安就職,都有學校項目,弟子這邊?”

“哼,都有,都有。長沙府一所中學,善化、湘潭、醴陵,各一所小學。”

“哈哈哈,多謝老師!”

“別急着謝,你去了之後,任務也不輕。”

“是,弟子請老師示下。”

“其一,湖南乃是新成立不久的省份,自建省以來,兩次會試,只出了一名進士。所以你去了那裡,教育是重中之重,這是皇上在給爲師的親筆信裡,反覆提及的一點。”

“是,弟子記下了。” ωωω_ t tkan_ c○

“其二,方山研究院醫學實驗室會派人跟你一起南下。皇上這次巡視天下,對長江流域的血吸蟲肆虐深感不安,已經寫就血吸蟲防治指南一書,由方山醫學實驗室先在湖南推行。你去了長沙府後,要着力配合他們的工作。”

“弟子記下了,這血吸蟲病,弟子早年也是看到過不少的,確實爲害甚烈,弟子雖然不懂醫術,但一定盡心竭力配合醫生們做好防治工作。”

“嗯,這其三嘛,自然也是要推廣集體農場了。長沙府湘江南北縱橫,各條支流也水量充沛。再加上此時的湖南地廣人稀,工業幾乎沒有,是最最適合開墾荒地,建立集體農場的。”

“弟子明白了,我大明早就是湖廣熟,天下足。現在,湖北的農田已經開墾得差不多,要糧田的增量,還得着落在湖南。”

“便是如此。”袁可立伸出兩隻手,搭在了兩位愛徒的肩膀上:“兩位太守,國家這些年總體是興旺的,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而你們,就是解決問題,爲國家探索新路的先鋒!好好去做吧,爲師對你們的期許,可不僅僅是一郡太守!”

第七三九章 美洲戰後安排第三二五章 濱海廠的木匠第五一零章 整頓吏治法令第二七二章 丙辰會試黑幕(一)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一零一章 我們的海賊王(三)第二十五章 泰西今夕何年(二)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二六二章 大阪的夏之陣(終)第三四七章 東海上的決戰(四)第一二四章 殿下的新玩具(二)第九十五章 國家根基已朽(七)第七九七章 再次熟練甩鍋第三七七章 王與王的對話第七九九章 絞索緩緩拉緊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三六三章 朱由棟的殺招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報佈局第四九五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六零七章 奧朗則布之路第一六四章 山海關定方略(二)第六九一章 燃燒的馬六甲第二五二章 山西的掌控者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掙扎第五零三章 軍事命名規則第九十章 國家根基已朽(二)第七九七章 再次熟練甩鍋第四二九章 學生們的志向第五零零章 呂宋之戰終焉第四八七章 你也是文抄公第七九六章 槍口頂在腦門第一一二章 東林也要辦報(一)第七零八章 時間就是生命第八十七章 大明直轄木邦(二)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書第五八七章 皇明憲章摘錄第九十四章 國家根基已朽(六)(收藏滿四千加更)第二零八章 金軍媒之佈局第六一零章 比哈爾邦出兵第一八五章 阿拉維杜新王(二)第七六一章 大明作戰計劃第七五四章 殷地安新史觀第四七七章 歐洲人的改變第三一四章 崇明沙攻防戰(六)第四三零章 商界開始改變第三一七章 海軍事海軍了(一)第六七五章 將帥們的調整第三一七章 海軍事海軍了(一)第七二四章 神獸銀行出爐第七零七章 沒有人是白癡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三七四章 阻擊與被阻擊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七十八章 劉大刀的奮迅(二)(收藏滿三千加更)第三六二章 霸道的熊總督第六八七章 請隨意做夢吧第四零八章 朝鮮需要內附第三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一)第五六四章 張獻忠摸內奸第七六六章 這是不期而遇第五六九章 我是有底線的第七五三章 西路軍的統帥第三五三章 開陽終於登頂第四七零章 成功突襲沙廉第六零三章 準備攻略印度第三十三章 原始資本積累(八)第一一九章 扶上馬送一程(一)第五十章 納黎萱的獨子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四一六章 平成廢宅跑了第二八二章 東南兩路有警(一)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三六零章 三萬裡的遠征第二十三章 忠臣和官混子第六四三章 朱慈燚的幕僚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六七二章 杜倫尼的閃耀第五五零章 電學研究轉向第十一章 孤的元從班底(三)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三一九章 海軍事海軍了(三)第二四五章 人口普查完畢第二六九章 鬱悶的大司寇第三五零章 東海上的決戰(終)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五章 大明其實很窮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一九四章 天下重新透明(三)第五七九章 材料學者發威第六四八章 護國公八大王第六五一章 美洲禮儀教導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一九七章 天下重新透明(六)第二三九章 選妃並不簡單(四)第一二一章 扶上馬送一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