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一章 除惡必須務盡

“萬歲爺,這是今天下午李先生和皇長子的對話,奴婢覺得這內容有點……所以還是勞煩萬歲爺親自過目。”

除了皇上,任何大明的重要人物都要在東廠的有效監視之下——大明帝國現任東廠廠督,魏忠賢。

此刻,老魏帶着一副極爲普通的老農面孔,面無表情的站在朱由棟身前,向皇帝交上了這天下午李嘉和朱慈燚對話的內容筆記。

作爲穿越者,朱由棟雖說百毒不侵,雖說其改革總體算是循序漸進不是太過激進。但他到底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他也害怕落水死。因此這東廠和錦衣衛在他執政期間,勢力都略微的有所膨脹:只是略微而已,真的搞成特務治國了那還是要不得的。

現在魏忠賢擔任廠督的東廠,連帶宦官、錦衣衛調撥過來的人手,以及東廠自行招募的暗線等,總的工作人員有七千餘人。這個數目,比起其鼎盛時期的上萬人當然不如。但現在這七千人,可是優中選優。完全能夠實現從親王到普通百姓各個階層的全覆蓋,而且能夠保證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近距離監視。

如此大的監控範圍,每天彙總起來的情報也多如牛毛。對此,魏忠賢的辦法是:由十名親信初篩,然後由他再篩查一遍,最後揀選出他認爲有必要的東西,上交給朱由棟。

在這項工作上,爲了避免情報來源過於單一,錦衣衛的田爾耕也有這樣的權力。而且兩人是互不負責,單獨行動。

不過現在嘛,因爲田爾耕要坐鎮北京,這邊是魏忠賢跟着朱由棟巡查全國。所以這會兒的情報工作,就是老魏單獨向皇帝負責了。

皺着眉頭看完了魏忠賢遞交上來的談話記錄後,朱由棟思索了一會,然後開口道:“忠賢啊,淮安那邊的士紳們,真的已經是忍無可忍了麼?”

“皇上,不光是淮安府。您知道的,信王殿下出任淮安御史後,起先是清查漕工安置專款的使用情況,結果後來越查越多,黃淮兩岸堤壩的改造專項費用、兩淮私鹽氾濫問題、兩京(南北京)鐵路修築款項問題等等。這些東西,都不可能光在淮安府就能查清。所以這些年來,整個南直隸,甚至浙江、江西、山東、河南等省份,都留下了信王殿下的足跡……”

聽着魏忠賢的話,朱由棟也只有苦笑。

這位歷史本位面上以多疑、刻薄聞名的崇禎陛下,雖然這一世是當不了皇帝了。但是他這樣的性格,在御史的位置上,也掀起了滔天巨浪。

淮安府這個地方在明代,是運河的重要節段,漕工很多。同時,他也是這個時代黃河入海的地方,水患非常嚴重。

北宋真宗年間,封禪泰山的神棍皇帝被一個叫做李垂的書生上的《導河形勝圖》給忽悠瘸了,居然想以人力扭轉黃河河道,迫使黃河河道向南——那時候渤海灣是在遼國手裡,如果黃河的出海口真的越來越靠北,最後在渤海灣出海,就意味着遼國以後打宋朝可以沿着黃河暢通無阻的進軍。

結果呢,大宋的官員們在黃河面前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黃河河堤被挖開了,但是他們卻堵不上了,而且那時候黃河完全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向南流,反而是向北流。結果,到了北宋末年,完顏金還沒有打進來,河北、山東、河南三省都被黃河給折騰得差不多了。

完顏金打進中原後,面對到處亂流的黃河,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整治:整個金朝全盛時期不過五千餘萬人,每年投入到修築堤壩封堵、引導黃河的壯勞力都是數十萬人。史書記載,最多的一年,投入了850萬人次修築河堤……

這種持續數十年的工程,耗幹了金朝的國力,但總算是有了點效果:黃河被綁回了河道里。

但是到了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堤,淹沒了沿途各縣,最後在淮陽這個地方,奪取了淮河的河道——整個淮河兩岸,原本的膏腴之地,成了黃泛區。金朝最富庶的地方瞬間成了重災區,其國力以秤砣落地的速度掉到了谷底。

金朝滅亡後,接盤的元朝在其九十多年的國祚裡,從頭到尾都在治理黃河,最後治理出來了‘石人一隻眼,挑動天下反’的紅巾軍大起義。

可以說,黃河的改道和反覆折騰,在很大程度上傷到了北宋、金、元三個朝代的真元。而這一切,都起源於北宋某位奇葩皇帝的荒唐決策。

明朝建立後,黃河完全奪取了淮河的河道。對這樣的結果,明朝歷任皇帝包括現在的朱由棟在內,全都認了:不認不行,後世黃河從新改道山東入海,那一次是把半個河南和小半個山東都給淹了啊,朱由棟根本沒有在這個時候再次讓黃河改道的想法和勇氣。

但這麼一來,原先的淮安就徹底不安了。

每到汛期,淮安府上下無論官民,全都枕戈待旦:堤壩出現小的險情,拼命補救、加固。若是出現大的險情,那大家還是快點逃吧,不然滔天洪水席捲而來,大家都要做了魚蝦的養分。

在穿越者拿出水泥之前,大明的河堤沒錢的州縣修竹筋夯土堤,有錢的修築條石堤,條石之間用糯米汁沾合——這些堤壩面對普通的洪水還能應付,真的碰到超大型洪水,還是力有未逮。

在中央政府有錢後,工部尚書徐光啓就下了決心:要把全國主要幹流的河堤,全部換成鋼筋混凝土。而淮安,就是最重要的工程節點所在。

所以,淮安這個地方,除了最近幾年有大量的漕工需要安置不說,每年工部撥到這裡的工程款項更是天文數字:基本上,每年各類款項撥付到淮安府的,起碼有兩百萬銀元。

也正是因爲如此,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趙彥就把剛剛入職的朱由檢給派到了這裡。

正如老魏所言,朱由檢不是普通的御史:他是親王,有貼身侍衛保護,可以隨意調遣當地的錦衣衛,路過的東廠番子被徵用到了也只能服從。他更能靠着親王身份震懾當地官員,而下面那些出於各種目的向他靠攏的官員、百姓在他面前也敢於和盤托出所知道的一切。

有了這麼大的優勢,再加上這位懷疑一切的性格,自然就接二連三的掏出了驚天大案。

現在,他不過出任淮安御史三年,前任以及前幾任淮安知府全都被判了斬監侯。連帶的附近的鳳陽總督、徐州知州、揚州知府甚至河南巡撫、山東布政使什麼的也全都完了蛋。在這些地方長官以下,各級佐貳官、吏員、差役什麼的,噼噼啪啪一大串,全都被揪了出來。

而且信王殿下查起案子來講究除惡務盡:我不管你當初是出於什麼目的賄賂,反正行賄也是罪!於是淮河兩岸的商人們也倒了大黴——被朱由檢抓去坐牢的不知凡幾!

可以說,朱由檢在淮安府這三年,搞得淮安以及周邊地區,是真真的官不聊生,豪商喪膽。

也難怪當地的士紳們忍無可忍,公開向朝廷上書,以誇獎的語言行攤牌之舉了。

這些奏章是昨天由朱由校轉送過來的,朱由棟在看完這些之後,就把他們分別給了李嘉和趙彥——其實就是想讓這兩位把其中的內容拌碎了講給兩個兒子聽。

但,皇子的教育是一方面。可這朱由檢在淮安搞出這麼大一攤子,到底要不要支持呢?

“老魏啊,你覺得淮安的事情該怎麼辦?”

“啊?萬歲爺這個問題可問到奴婢了。奴婢只是負責爲皇上打探消息,這治國理政,奴婢不懂啊。”

“沒事,你就着你自己的本心說說。”

“是。萬歲爺,奴婢因爲得萬歲爺厚賜,在紅河實業裡有股份,這每年的分紅不下十萬元,所以奴婢是不差錢的,也自然不會去貪。但是奴婢知道,現今我大明各類工廠出品的東西日新月異,海外的奇珍也源源不斷的涌入。這,各地官員的俸祿雖然已經漲了三次,但真要是靠那點俸祿,是決然過不上很奢華的日子的。所以,雖然這些年我大明的官風好了很多,但伸手的,確實不少。”

“嗯,你接着說。”

“奴婢以爲,正因爲伸手的還是太多,所以這肅貪一事,還得持續高壓。”

“這麼說,你是支持信王繼續弄下去的咯?”

“呃,奴婢覺得,信王這麼做,也太過於激進了。淮安,始終未安。這個地方若是對當地士紳逼迫過緊,是要出亂子的。萬歲爺,信王殿下要是光在淮安折騰也就罷了,關鍵是他還把手伸到了揚州府。那個地方的鹽商,因爲萬歲爺的鹽政改革,是受損最大的一個羣體,早就對皇室心存不滿了。若是再這麼逼迫下去,奴婢是怕……”

“怕什麼?造反?”

“嘿,萬歲爺,朝廷現如今兵強馬壯,造反啥的奴婢是不怕的。只是害怕揚州府出了亂子,那個地方可是膏腴之地啊。”

“哈哈哈,忠賢,你果然還是隻適合給朕打探消息。”

揚州府的繁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是江北運河的起點——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東西要北運,都要經過揚州。可是現在,河運改海運了,馬上兩京鐵路就要通車:就如同後世京九鐵路通車後,揚州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敗下去一樣。這個時代,揚州的落寞也就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罷了。

“魏忠賢。”

“奴婢在。”

“傳朕意,東廠和錦衣衛要加派人手,加強對信王殿下的保護。南京的駐軍要提高警戒水準,做好平亂準備。朕做事,雖然比起信王要溫和許多,但有一點,是和信王一樣的。那便是,除惡,必須務盡!”

第一六二章 太孫殿下出徵(三)第四五二章 帝國滅聯盟立第五零六章 適度扶持藩國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四七四章 天啓礦業改革第三九二章 宗室們的分化第五六九章 我是有底線的第七七零章 被迫敵前轉向第三四四章 東海上的決戰(一)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鐵甲艦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遷徙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聯盟第六八三章 歸國人員安置第三七七章 王與王的對話第六九四章 宗室也有血性第二九九章 日本欲寇朝鮮(三)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二二八章 暗流暗示涌動第七九五章 天璣再次橫跳第一二一章 扶上馬送一程(三)第三八零章 爲何是分封制(一)第三一三章 崇明沙攻防戰(五)第二三零章 歷史未能重演(一)第一七八章 宿命的薩爾滸(八)第三四四章 東海上的決戰(一)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遷徙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第五八五章 赤腳醫生手冊第三零八章 萬曆四十五年(二)第三十三章 原始資本積累(八)第四四七章 海外州的發展(一)第一二三章 殿下的新玩具(一)第三十九章 賺錢必須高尚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點(一)第六一二章 盧象升的謀略第二八六章 易普拉欣崛起(三)第三一五章 崇明沙攻防戰(七)第五零七章 科舉制度將變第六十七章 東北號角連營(二)第三五六章 二十五萬口豬第五六八章 我真的忍不了第二一三章 法蘭西的應對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四三零章 商界開始改變第六五五章 親王號的首戰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七五三章 西路軍的統帥第三二四章 巨人開始覺醒(三)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二一六章 對法戰前準備(一)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三四零章 工業革命發端(三)第二六五章 官員們的俸祿(二)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四七一章 這是鴉片戰爭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二八三章 東南兩路有警(二)第六九零章 一枚漏網之魚第一八六章 吹皺一池春水(一)第二零八章 金軍媒之佈局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五一八章 奧斯曼的應對第四九七章 鐵甲艦的戰鬥(二)第五九一章 兵役局的肥差第七三六章 燃燒的波哥大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報佈局第二五七章 大阪的夏之陣(三)第五二七章 亞歷山大城下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一一九章 扶上馬送一程(一)第六九二章 海軍的福字旗第三四八章 東海上的決戰(五)第四十九章 打臉就要打痛(十)第一一六章 東林也要辦報(五)第四四六章 聖人還是聖人第四四二章 最好的投名狀第一一二章 東林也要辦報(一)第六一一章 炎黃日月國旗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二三七章 選妃並不簡單(二)第二九三章 太孫焦頭爛額第二二零章 首戰是在色當(三)第五五零章 電學研究轉向第三十四章 原始資本積累(九)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機已現(三)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六七四章 全境都是戰場第二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一)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四二零章 雙子們的佈局第五四六章 工業衝擊農業第三七五章 三府交點爭奪第六零八章 大明兩路進軍第六十五章 西南戰鼓擂動(二)(收藏滿2000加更)第三四六章 東海上的決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