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地下深處

火星,烏托邦平原。

15號探測器的特製鑽頭,持續不斷的工作着。

實際上,15探測器是航天部發射到火星上,排名第三重的探測器,整體重量爲28.7噸。

除去各種燃料和耗材,上面攜帶的儀器設備,就重達12.2噸左右。

其中最核心的設備,就是超聲波發射器、聲波接收器、鑽探設備。

上面有兩套鑽探設備,最深可以下鑽800米左右。

當然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鑽頭下鑽800米的任務,可能會得不償失,因爲15號探測器攜帶的鑽頭和鑽桿,都是有限的耗材。

在連續執行了兩年多的任務後,此時15號探測器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既定任務,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才決定啓動最後的鑽探任務——極限鑽探。

15號探測器的核電池功率全開,將源源不斷的電能輸給電機,電機帶動齒輪,然後鑽桿不斷向下鑽動。

隨着時間推移,鑽頭突破地表的鬆軟土層,在第43米的深度,碰到了堅硬的岩層。

根據退上來的鑽柱樣品,15號探測器的車載超級電腦,通過質譜儀和其他設備,分析出岩層的主要成分。

隨即開始更換鑽頭,用專門鑽探花崗岩的鑽頭。

採用納米技術打造的鑽頭,雖然是兩年前的產品,但是其硬度、強度、耐磨性能、耐熱性能、耐腐蝕都非常強大。

更換鑽頭之後,43米以下的岩石,彷彿像豆腐一樣被鑽開。

不過考慮到散熱問題,由於火星沒有可採集的液態水,鑽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將積累下來的熱量散熱走。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5天。

15號探測器的鑽頭任務,仍然在持續進行着。

此時鑽頭已經鑽到了436米的深度。

突然,15號探測器微微顫抖了一下,鑽頭下方的抵抗力,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車載超級電腦的程序自動運行起來。

嘗試操作鑽頭,繼續向下鑽探,不到二十秒,鑽頭已經向下下探了18.36米,才遇到新的抵抗力。

半個小時後。

藍星,澳洲的大沙航天城。

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就設立在大沙航天城內,他們的工作就是專門負責火星探索。

火星15號探測器的最終控制權,就在火星探索局的手上。

經過半個小時,連續中轉了好幾次,15號探測器的最新狀態數據,終於回到了這裡。

專門跟蹤15號探測器的10名工作人員,看着最新反饋回來的數據,開始小聲的議論紛紛起來。

地質學家黃凱旋看完數據後,露出一絲若有所思:“436.21~454.57米這個地層區間,明顯就是一個空洞斷層。”

“從取出的樣品中,這裡明顯是地下暗河。”另一個研究員說道。

黃凱旋指着其中的一行數據:“不過這個溫度,達到了28.3攝氏度,這可是一個相當溫暖的環境,還有液態水存在……”

只是他話還沒有說完。

另一個盯着通信畫面的工作人員,瞪大眼睛說道:“有新發現!”

“什麼發現?”

那名工作人員連忙回道:“從抽取出來的水體,發現了13個生物體,長度在2.3~2.8釐米左右,形態類似於小蝌蚪。”

另一個生物學家張茂生,連忙跑了過去,盯着頁面上,15號探測器拍攝後,發回來的各種照片。

這些在照片,甚至不需要使用顯微鏡模式,都可以讓人清晰的看到其中的生物。

一種類似於小蝌蚪的生物,出現在衆人眼前。

“應該是類似於盲魚的地下水生物。”張茂生初步判斷道。

另一個生物學家摸了摸下巴:“從數據來看,還有其他微生物,和另一種類似於草履蟲的生物。”

衆人經過一開始的驚喜後,並沒有太過於驚訝。

因爲火星存在生物的事情,通過熒惑真菌的存在,就可以推理出來。

既然已經存在微生物,那多細胞生物的存在,也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按照藍星的生態圈類比,要產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可以歸納爲“液態水”、“熱量”。

沒有錯,就是如此簡單。

誕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就是液態水和熱量,其他的氧氣、重力、輻射之類,其實並不是一定的。

例如厭氧細菌,它們就不需要氧氣;還有海底黑煙囪周圍的小生態圈,地下暗河中的盲魚之類。

這些都是存在的特例。

只要有液態水,有持續的穩定熱量,那就有可能形成小生態圈。

雖然火星的地面,大氣濃度非常低,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基本不存在富氧。

同時火星地表也不存在液態水,太陽輻射的熱量,也比藍星這邊少得太多。

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在行星系統之中,熱量的來源,其實是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恆星的照射,另一部分是本身地核的核衰變放熱。

火星接收到的太陽能,確實少得可憐,但是火星地下深處,還存在地熱能。

如果地熱能,剛好遇到地下暗河,雙方就有可能形成適宜生物繁衍生息的特殊環境。

顯然15號探測器的鑽探結果,驗證了這一猜想。

張茂生目光炯炯的說道:“火星地下暗河和地熱能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圈,也就是說在相類似的星球中,同樣存在這種可能性。”

“這樣一來,反倒是木星、土星的天然衛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木衛二。”黃凱旋根據自己知道的星球數據推理道。

事實上,情況可能就如同黃凱旋猜測的那樣。

在太陽系內層的水星、金星,由於受到的太陽輻射太多,本身溫度非常高,加上地質活躍,不足以形成穩定的碳基生態圈。

反倒是太陽系中層、外層的星球除了氣態行星之外,都可能存在生命。

比如著名的木衛二,這顆天然衛星的表面,是厚度幾千米的冰層,而冰層下面,是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的。

在近些年的觀測數據中,也多次監測到木衛二有熱噴泉的現象。

這說明木衛二的冰層下,存在活躍的地熱能,以及不在少數的液態水。

兩者的存在,足以構成一套初級生態系統,供養一些簡單的微生物,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類似於木衛二這樣的星球,其實在宇宙之中,不在少數。

單單是太陽系內部,就存在不少這樣的星球。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藍星的生命究竟起源於何處,至今也是一個爭議性極大的課題。

畢竟聯邦在捕獲的一系列小行星之中,發現上面存在的微生物、有機物的概率並不小。

這種情況,說明外星生物是有可能,隨着小行星之類的天體活動,傳播到其他星球的。

而在傳播過程中,又剛好遇到相對適合的環境,生命的種子,就會在那顆星球生根發芽。

第四百八十三章 補貼第二百六十七章 風口第三十一章 材料革命第六百九十六章 理念第一百零一章 緊急召回第二十二章 活着第六百六十二章 重生第四百三十章 虛擬會議第九十五章 旱情(續)第四百零三章 雨林中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手棋子第七百四十一章 建設(三)第六百七十三章 楓葉(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南太平洋區第三百八十二章 杏花樹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滲透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四起第五百一十六章 失敗進化第五百九十九章 月球(十)第五百零七章 軟弱的妥協第六百五十六章 加速中第七百五十三章 探索與修正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貴嶼(二)第五百一十章 外匯與人才第五百零七章 軟弱的妥協第六十七章 在人間第一百三十三章 應對和淡定第四百零七章 樣板房第六百零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百五十五章 宴會第五百五十三章 艱難的路第二百一十三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三百三十三章 無聲第五百一十八章 結果第三百二十八章 影響(三)第九十九章 新式薄膜第七百七十四章 冰球第八十四章 豐民農業第三百四十五章 年度財報第一百七十五章 博覽會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手棋子第四百零五章 夜雨突擊第三百七十七章 養殖的發展第六百五十七章 擴大的規模第二百二十七章 反應激烈第四百三十五章 任重道遠第四百零九章 運輸成本第三十三章 清澈見底第四百八十七章 漸變第六百零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八章 塞北行第四百一十四章 縱橫千里第七百二十章 大同號第七百一十四章 死亡公路第三百章 隱藏的殺機第五百零一章 尾場加速第五十九章 大項目(加更)第六百九十章 應對(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波瀾微起第六百六十九章 變化(五)第四百五十章 瑪爾斯第四百三十七章 合併和博覽會第八十二章 萍水相逢第六十四章 固發測試第三百八十九章 憋屈第四百八十八章 新裝備第六百四十二章 密道第六百二十九章 選擇第三百六十七章 鎖死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四起第六百五十五章 深潛者第五百五十六章 風雲際會第六百零七章 革新第五百五十七章 備忘錄學者第二百章 注資方案第三百八十九章 憋屈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手棋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隱藏彩蛋第一百零九章 合同補充第四百七十七章 潛移默化第六百八十五章 試探第四百一十五章 優勢與策略第七百七十五章 探索冰世界第四百九十七章 筋斗雲第六百零六章 新牧城第一章 寒冬家事第五百二十九章 逆潮流第八十章 養殖成本第三百九十五章 上市第六百八十章 提煉工廠第二百四十六章 身體問題第一百六十六章 電與熱第三百二十六章 影響第三百五十二章 能源交易第二百二十五章 轟然倒塌第四百一十七章 轉變第七百六十六章 技術倒逼第九十六章 通鋼第五百六十七章 記憶第四百二十五章 隱秘的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