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奇特

這種依附在覈電池上的火星生物,是一種真菌。

雖然和熒惑真菌不太一樣,但從雙方一部分基因片段存在重疊的情況中,兩者應該是有一個共同祖先的。

不過與專注於高速變異的熒惑真菌不一樣,這種真菌的基因序列相對穩定,而且進化出其獨特的生存模式——噬熱。

噬熱真菌的噬熱特性非常強大,甚至可以硬抗核衰變的輻射,同時不斷吸收核衰變產生的熱能。

爲了研究噬熱真菌,航天部緊急召集了一些專門從事熒惑真菌研究項目的科研人員。

在這些專業的科研人員,日以繼夜的研究下,噬熱真菌的廬山真面目,終於一點點被揭開。

首先被研究人員確定的,自然就是噬熱真菌和熒惑真菌,存在親緣關係。

兩者應該是擁有共同祖先的,或者噬熱真菌就是熒惑真菌的一支特異變異分支。

畢竟熒惑真菌的可怕變異速度,經過如此漫長的時光,在此期間,究竟是變異出多少種變異分支,至今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科研人員猜測,可能在過去某一個時間段,熒惑真菌遇到一處天然的放射性礦區、或者是遇到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火星之類,導致地幔的放射性物質,出現在地表之中。

熒惑真菌遇到這種特殊的熱能環境,經過一系列的適應性進化之後,變異出噬熱特性的噬熱真菌。

而在這種變異過程中,由於基因分化嚴重,導致噬熱真菌和熒惑真菌,逐步分化成爲兩個相對獨立的物種。

同時噬熱真菌也失去了高速變異的特性,取而代之的噬熱特性和抗輻射特性。

噬熱真菌的抗輻射特性,是一衆研究人員見過的生物中,目前已知的最強生物。

當然,藍星其實也有相類似的情況,那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廢棄廠區內,也進化出相類似的真菌,同樣擁有超強的抗輻射能力。

永遠不要小瞧生物的適應性和進化能力,特別是那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它們纔是真正的進化大師。

第二個被研究員們研究出來的成果,就是噬熱真菌的噬熱本質。

要知道核電池失控後,此時的溫度,已經維持在500~600攝氏度之間,足以融化很多化合物了。

普通的藍星生物遇到這種高溫,內部的分子結合鍵,都會出現崩解和變質。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燒糊了”,就是生物體的蛋白質不耐高溫,出現分解的情況。

但是噬熱真菌卻可以承受500~600攝氏度高溫,從核電池上攝取需要的熱能。

這其中必然有秘密。

經過研究後,噬熱真菌的耐高溫特性,其根本原因終於水落石出。

原因在於噬熱真菌是一種擁有“擬態”的生物,它們每一個真菌之間,看似是獨立的個體,實際上它們卻有分工協作的社會性。

遇到高溫環境時,噬熱真菌會隨機應變,如果環境溫度適宜,它們會直接進入繁衍模式。

如果高溫環境的高溫,超過了本身的承受極限,它們會做出另一個改變。

根據研究獲得的數據,噬熱真菌的極限承受溫度,是183.6攝氏度,超過就會出現有機體變質、分解。

那噬熱真菌是如何承受500~600攝氏度的核電池高溫?

原因在於高溫變質上,一旦遇到超過極限的高溫,它們會不斷通過自殺式的方式,逼近高溫區域。

然後那些被高溫殺死的噬熱真菌,會因爲高溫變質,變成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這種納米結構可以阻擋高溫,同時將高溫區的熱量,定向轉移到外面,形成熱能傳遞通道。

這就是之前,在覈電池周圍看到的灰暗蜘蛛絲狀物質,那些蜘蛛絲狀的物質,就是熱能轉移通道。

至於爲什麼,噬熱真菌要用這種方式,犧牲一部分個體,用於搭建熱能轉移通道,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研究員們猜測,這應該和火星的環境有關係,對於火星地表而言,熱能的主要來源有三個。

一是太陽能,二是局部地熱能,三是天然高濃度的放射性礦物。

由於火星距離太陽相對比較遠,每天可以獲得的熱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局部的地熱能、高濃度放射性礦物,就成爲非常寶貴的熱源。

噬熱真菌爲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這種熱源,必須採用特殊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溫”。

這也是爲什麼,33號探測器會出現散熱失靈的原因。

因爲噬熱真菌將33號探測器當成了一個熱源,然後激活了保溫功能,它們在阻止熱能向空氣散熱,然後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中的熱能。

正是因爲這種保溫功能,讓33號探測器的散熱板,出現了無法正常散熱的情況。

同時也因爲33號,會不斷的移動,導致噬熱真菌無法構築出熱能轉移通道,沒有出現明顯的絲狀物,讓常海濤等人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

而33號探測器扔下核電池後,噬熱真菌在沒有熱源的情況下,很快就自然脫落,讓散熱板重新恢復正常。

同時被丟棄的核電池,也成爲噬熱真菌的新目標,在周圍迅速繁殖,然後用保溫層包裹住核電池,實現保溫功能。

在搭建了熱能轉移通道後,核電池周圍就變成了噬熱真菌繁衍生息的棲息地。

這纔有了常海濤等人,看到的那一幕,黑灰色絲狀物覆蓋了核電池。

臨時組建的研究團隊,利用電場合成技術,經過一個多月的嘗試,終於成功復刻了噬熱真菌構造出來的那種耐高溫納米結構。

幾名研究員興奮不已的測試着,在化驗室內,這種特殊納米材料,其神奇的特性,讓衆人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

“竟然可以抵抗中子照射,它們利用了鋰和碳,加上火星地表豐富的鐵和硅,打造出這種神奇的材料。”一名研究員讚歎不已的說道。

某種程度上,噬熱真菌的這種行爲,是在人造放射性物質,然後實現熱能的可持續發展。

畢竟碳和鋰被中子照射後,有可能會衰變成爲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然後噬熱真菌就會利用這些人造的放射性物質,再次形成新的核電池。

對於熱能稀少的火星而言,噬熱真菌的生存模式,就是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力。

一名研究員無奈的笑道:“沒有想到,我們人類竟然不是太陽系中,最先利用核能的生物。”

“是呀!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

雖然噬熱真菌的這種納米結構,對於人類的借鑑意義不大,但是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生存模式。

爲人類進一步瞭解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向。

第三百七十五章 細胞陷阱第二百一十六章 萬億威懾第一百三十章 發佈會第二十三章 佈局第六十一章 各項安排第七百六十八章 測試場第六百八十七章 隕石(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博覽會第三百二十七章 影響(二)第六百八十五章 試探第一百九十五章 車展第九十三章 旱情第七百三十八章 應對第七百三十一章 開端(二)第六百七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六百三十章 漸冷的現實第三十九章 自證清白第五百六十四章 藥品第三百九十五章 上市第五十章 考察與討論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度第五百零四章 新危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崛起(二)第三百零一章 新“油田”第五百六十六章 病情第四百六十八章 反應第五百六十四章 藥品第五百五十五章 活化第三百一十八章 利器第五百二十八章 衛星通信第一百零五章 特立獨行第二百九十二章 驅狼吞虎第七百七十三章 外層探索第三百零六章 五丁開山第二百零八章 衛星城第四百零五章 夜雨突擊第五百二十四章 超低軌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支沙棘第六百二十八章 拉加線第一百零九章 合同補充第四百三十五章 任重道遠第一百六十四章 閃退門第一百一十九章 冷鏈第二百六十七章 風口第七百三十八章 應對第二百三十三章 蒲公英第七百八十章 遠征第三百二十五章 氣候會議第六百二十五章 血與淚第五百八十六章 寒潮第一百六十四章 閃退門第三百九十八章 物流與安全第五百六十章 重心轉移第六百一十九章 月球救援第四百四十七章 發現第三百七十四章 金納米第四百七十二章 超越未來第五百四十四章 奔月(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變化(一)第七百零五章 雪球(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賀蘭山第二百八十九章 定製第六百四十九章 蟄伏第三百八十四章 效果和採訪第二百七十五章 浪費第四百六十七章 治療第三百三十五章 接二連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遙望北地第五百七十八章 觀點碰撞第一百四十五章 德州芯片第二百三十章 大而不倒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第三十七章 偉大的事業第三百一十一章 極致和反思第三百零五章 半導體變化第一百六十三章 東方芯片第六百三十三章 1.5代第三百六十七章 鎖死第七百三十六章 造物(三)第十五章 工業靈魂第四百四十一章 海上都市第一百零七章 標準與應對第九十六章 通鋼第七百六十六章 技術倒逼第五百三十二章 許多問題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與魚第一百八十一章 德州發電廠第四百三十三章 激光干擾第六百七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四百六十四章 見聞第一百四十三章 期貨第一百二十六章 璃龍(二)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六百二十一章 投產比第七百三十八章 應對第四百五十七章 辭舊迎新第一百七十五章 博覽會第四百四十章 貫通第六十四章 固發測試第七百七十章 在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