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世界公民”

胡適留學期間,曾自詡爲“世界公民”。他在談國家與世界的關係時,徵引過一位詩人的話:“彼愛其祖國最摯者,真乃世界公民也”。

胡適這一思想的形成,與他積極參與世界學生會的活動不無關係。

胡適曾經是世界學生會的康乃爾分會主.席。“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是他們的會訓。表述這句話的葛得洪•斯密斯是康大名教授之一,教歷史,英國籍。此人對康大一往情深,曾捐大筆款額爲康大文學院建造大樓,那是康大校園內建築羣的中心,它被命名爲葛得洪•斯密斯大樓。

胡適說你:“吾輩醉心大同主義者不可不自根本着手。根本者何?一種世界的國家主義是也。愛國是大好事,惟當知國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團體在,葛得宏斯密斯(Goldwin Smith)所謂‘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是也。”

19世紀40年代,美國和墨西哥就領土問題發生過一場戰爭。美國其時自然帶有擴張主義的衝動。事實上這場戰爭使美國版圖大爲擴大,成爲一個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國家。幾十年過後,美墨邊境依然時有衝突。胡適留學期間,就有碰到。

1914年,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爆發七個月的戰爭。其時美國爲強權,墨西哥爲弱國。

這時康大所在小城的伊薩卡雜誌(Ithaca)有一篇社論:“My country,right or wrong,my country”,大意爲:美國即使欺壓弱小的墨西哥,佔奪其土地,不管自己國家行爲的是非,它總是自己的國家,只要我是美國人,就要支持。這是一種明顯的”國家主義“言論。

據胡適1914年日記:“自美墨交釁以來,本城之Ithaca journal(《伊薩卡雜誌》)揭一名言:‘吾國乎,吾願其永永正直而是也,然曲耶,直耶,是耶,非耶,終爲吾國耳’……意言但論國界,不論是非。”就美墨衝突而言,美方在道義上難免有虧。因此,當地日報便有了如上的言論,卻也反映了不少美國人的意思:自己的國家,不論是非,終究是自己的國家。這是爲國家開脫的言論,。一切都應向着自己的國家。胡適稱之爲:但論國界,不論是非(My country,right or wrong,my country)。

該報言論既出,便引發了爭議。這時候胡適正擔任着康奈爾大學的“世界學生會”會長。來自各國的同學熱議這個問題,有的贊成,有的反對,莫衷一是。其中一位美國學生就認爲:“不問該國行爲之是非,總以其國家利益爲立場。”身爲會長的胡適很有感觸,寫了一篇稿子,投給報紙。報紙題名爲“胡適的意見”登了出來。

胡適的意見是,國民在國家正義問題上不能搞雙重標準。假如國家違憲向我徵稅,或者非法將我的財產充公,抑或未經審訊即將我投入監獄,“吾勢必力爭,不管其是否以‘吾國’法律之名義行事。……然而涉及國際間事,吾即放棄那個對錯和正義與否之標準,且頗自得地宣稱‘是耶,非耶,終吾國耳’。以此觀之,餘以爲吾人奉行道德的雙重標準,其一用之於國人,另一用之於他國,或‘化外之民’,餘此說不亦對乎?餘以爲吾人不管國內國外只應奉行一個是非標準,否則無法爭論此事。”

胡適的意見很明確。國家關係間,自己的國家錯了,照樣批評。這就是世界公民的情懷。

今天國人中常有批評美國“雙重標準”者,豈不知,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的胡適就揭櫫了這個問題,也使用了這個詞彙,那時他還是個學生。作爲學生的胡適,他對自己率先提出的這個詞也很自得。

次年他赴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城出席世界學生總會,會上,一位著名演說家的講演頗喚起他的共鳴。這位“時彥”講演的是“論全球政治”,其中也談到“雙重標準”的問題。

胡適在日記中惺惺相惜:這位博士聲稱“今世國際交涉之無道德,以爲對內對外乃有兩種道德,兩種標準。其所用名詞‘雙料的標準’(Double Standard),與餘前所用恰同。餘前用此名詞以爲獨出心裁,不知他人亦有用之者,幾欲自誇‘智者所見略同’矣”。

但兩個月過後,他的想法似乎有所改變。那是作了一次題爲“大同”的演說後,他再次徵引了那句話“My country,right or wrong,my country”,認爲那種“但論國界,不辨是非”是“狹義愛國心之代表”。

演說後,有兩位聽衆對胡適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一位夫人認爲:這句話(My country, right or wrong ,my country)的真實意思不是“吾國所行即有非理,吾亦以爲是”,而是“無論吾國爲是耶非耶,吾終不忍不愛之耳”。這位夫人的解讀不可謂無道理,也能理解她對自己國家的感情,但這種感情不顧國之是非,而僅僅就因爲它是“My country”,也只能說,這是舊農業文明時代的情感了。

幾天後胡適又遇見了Smpson教授,又聊到了這個問題。這位教授說:“此言可左右其義,不易折衷,然其本意謂‘父母之邦,雖有不義,不忍終棄’。”他耐心地給胡適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兄弟一道出行,弟弟因爲醉酒而有辱於路人,對方如果拔劍而起,那麼,做哥哥的是保衛喝醉的弟弟呢,還是置之不顧呢,抑或幫助受辱者?這個教授其實也是在表達他對“My country”的理解,他認爲這句話的含義是“父母之邦,雖有不義,不忍終棄”。

但,無論這個並不倫類的例子,還是他的結論,都難讓人苟同。兄弟是血緣,而個人與國家並無這種關係,這個比喻是跛腳的。

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出生地並非就是父母之邦,即以美國而論,任何人如果在美國出生,就可以是美國人,而他的父母卻可能不是。同樣,一對美國夫婦也可以收養一個他國兒童,只要兒童的父母或國家同意。因此,把“My country”視爲“父母之邦”,這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狀況。

何況,即使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古老的《詩經》還有“適彼樂土,誓將去汝”的意識。更何況,依這兩位北美人士的說法,又何以解釋他們的先輩冒着生命危險離開本邦而來北美?這分明是“誓將去汝”的跨國現代版,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用腳投票”。它的精神內涵應當這樣表述:“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

可是,胡適似乎被侃暈了,聽了這位先生和女士的話,聯想到自己對故國的情愫,便在7月26日的日記中做了自我檢討:“此言是也。吾但攻其狹義而沒其廣義。幸師友匡正之耳。”

好在胡適寫完這篇“師友匡正”的日記後,仍然思考這個問題。同一天他又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吾亦未嘗無私,吾所謂‘執筆報國’之說,何嘗不時時爲宗國諱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然是非之心能勝愛國之心者,則是另一問題。”

在此,胡適再一次匡正了自己。“吾國與外國開釁以來,大小若干戰矣,吾每讀史至鴉片之役,英法之役之類,恆謂中國直矣;至庚子之役,則吾終不謂拳匪直矣。”

這是胡適經過一個大轉折後,自我更新,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對自己國家的有一說一,包括批評,是愛國的表現,也是世界公民的表現。這正是開頭那句詩的表白:“彼愛其祖國最摯者,真乃世界公民也。”

留學時的胡適是一個超越國家主義的世界主義者。在其後的日記中,他用英文抄錄了一些大同主義的先哲格言。比如“當有人問及他是何國之人時,第歐根尼回答道‘我是世界之公民’”、“蘇格拉底說他既不是一個雅典人也不是一個希臘人,只不過是一個世界公民”,等等。胡適亦以此自許,但並不妨礙他同時也是愛國的。當然,他的愛國同那些不問是非的“血緣愛國”不同,更多是超越其上的“道義愛國”。

毫無疑問,如果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在各國人民的交往中,如果不問是非,只問是何國。自己國家錯的也是對的,別的國家對的也是錯的,國與國和各國人民的交往還能存在嗎

20世紀末,世界經濟呈現出全球化發展趨勢,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日益成爲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國之間以經濟爲橋樑與紐帶,在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聯繫得到加強,進而使世界各國成爲一個互相依存的整體。進入21世紀,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當今世界,業己是一個處於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被衆多學者們描述爲“全球公民社會”、“世界公民社會”、“全球共同體”、“地球村”、“世界共和國”等等。

全球化對所有國家及其國民都提出了尖銳的挑戰,不論是哪個民族或哪個國家的哪個人,都將從一國的“國民”或“公民”變成全球的“村民”或世界的“公民”。全球化造就了“世界公民”的角色需求。“世界公民”要求一國的公民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觀念和相應的能力,不僅要履行作爲世界一員的義務,還要在國家和全球的雙重範疇下尋求和維護自己的權利。

世界公民乃是人類一種古老的情懷。正如人既有愛國之情,亦有兼愛之心,哪怕它們有時是矛盾的。

胡適的故事對今天仍有啓示。愛國之心並不妨礙世界公民的是非之辨。國家犯錯,列國都有。國家運作假如和其他國家發生利益衝突,這樣的衝突當今世界比比皆是,又假如衝突的責任是在自己,公民爲什麼不可以批評?超越國家民族利益,轉而從兼愛之心亦即從世界公民的角度,分清是非,這纔是名副其實的普世價值觀。

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65章 模範團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429章 辭職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439章 進德會第398章 張瘋子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47章 外逃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44章 北歸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20章 心機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8章 約定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66章 機會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90章 內幕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366章 湘軍“援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