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書生本色

幾十年後,胡適回憶當時情形,說“我爲此事甚爲焦慮,所以我決定向全體同學寫一封公開信”。

寫信的那晚,胡適原本睡下,但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所以索性披衣坐起,拔筆而書,“書至夜分二時半”。

信中胡適很不客氣地把這種聲音稱爲“愛國癲”(胡適的原文是“patrioticallyinsane”,這個詞也可譯爲“愛國瘋”),意爲已經喪失正常的理性:“此刻,餘要說上述言論完全是瘋話。吾輩情緒激動,神經緊張,理智失常,可以說得了'愛國癲’。諸位,在此危急關頭,情緒激動是決無益處的。激動之情緒,慷慨激昂之愛國呼號,危言聳聽之條陳,未嘗有助於國。吾輩自稱'學子’、'乾材’,若只是'紙上’談兵,則此舉未免過於膚淺。”

胡適反對開戰,認爲這是不負責任的言論,“此刻言及對日作戰,簡直是發瘋。我何以作戰?主筆先生說,我有一百萬敢決一死戰之雄獅。且讓大家來看一下事實”。胡適出具的事實是,中國僅有十二萬士兵談得上是訓練有素,但裝備極爲窳劣。而且,海軍沒有戰鬥力,最大的戰艦也是一個三等的巡洋艦,排水噸位僅四千三百噸。”

以這樣的軍備開戰,“其後果,不僅於國無所改觀,而且所得只是任人蹂躪!任人蹂躪!再任人蹂躪!”

此時的胡適固然是個和平主義者,思想上肯定有“不爭”的成分。但這次反對“愛國癲”,主要還是出於實際情況的考量。在打不過的情況下硬打,那是拿生命作賭注,胡適是反對的。他以比利時的兩個城市爲例,魯汶(Louvain)因抵抗而城池殘破、人民遭殃;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則聽勸於美國公使,未與德軍抵抗,因而城池保全,人民免難。

胡適反對效法抵抗的比利時魯汶城,“螳臂當車、以卵擊石決不是英雄主義!更何況比國當時也不曾料想有今日之慘敗。就其抵抗而言,他們自以爲城市固若金湯,有恃無恐,同時又有英法爲後援,爲了榮譽孤注一擲,結果導致全盤傾覆。試問,這是真正的勇敢嗎?這是真正的英雄氣概嗎?”

以比利時爲覆轍,胡適提出“爲這種英雄主義之'光彩’而作出全部之犧牲,值得嗎?”

在當時,胡適這樣做很不適宜,甚至危險,因爲北美留學生的戰爭呼聲是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國人對此類事在評價上往往又以道義爲裁斷。而胡適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在北美留學生看來?胡適的公開信無疑是亡國,當亡國奴,簡直就是賣國。

這封信一登出來,自然遭到留學生們的嚴厲批評和譴責,《留美學生月報》的主編鄺煦也寫了文章,指出胡適寫這樣的公開信,是“木石心腸不愛國”。

胡適並不避諱,在日記中作了記錄:“鄺煦堃君(《月報》主筆)詆爲'木石心腸,不愛國。’”

“諶湛溪(另一報的主筆)來書雲:大著結論……東亞大帝國之侯封可羨。”這是譏諷胡適爲日本立了功,可以封侯了。

另有王君託任叔永轉信與胡適,因其內容太激烈,任叔永沒轉卻把它譭棄了,這讓胡適覺得任叔永“忠厚可感”。

已經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了,時過境遷。胡適的晚輩和朋友,幫他整理“口述自傳”並譯爲中文的唐德剛君,也禁不住批評說:

“胡氏在1915年3月19日夜所寫的‘致留學界公函’,辭義皆差。英文不像英文,意思尤不足取。一個國家如果在像‘二十一條要求’那種可恥的緊急情況之下,她的青年學生還能‘安心讀書’,無動於衷,那這國家還有希望嗎?不過胡適之先生是個冷靜到毫無火氣的白面書生。他是不會搞革命的;拋頭顱、灑熱血是永遠沒有他的份的,所以他這些話對熱血青年是不足爲訓的。”

唐德剛看來不僅是熱血青年,多少還有“憤青”的情懷。幾十年過去了,尚未能給那時處在孤立狀態中的胡適以同情之理解。

是的。在胡適那封公開信裡有這樣的話;“在我個人看來,我輩留學生如今與祖國遠隔重洋;值此時機,我們的當務之急,實在應該是保持冷靜。讓我們各就本份,盡我們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責任便是讀書學習。我們不要讓報章上所傳的糾紛,耽誤了我們神聖的任務。我們要嚴肅、冷靜、不驚、不慌的繼續我們的學業……”

但細讀全文其主旨不是“安心讀書”、而是反戰。胡適的公開信乃以是國家實力爲依歸,沒有激昂的熱情,但卻流貫着理性的和負責任的態度。

當年胡適的遭遇放到今天並非就成爲過去。那些北美留學生的愛國感和道義感當然不容置疑,但和他們持論不同,就是“不愛國”嗎?誰又有權力把和自己方式不同的人斥爲“不愛國”呢?就其動機而言,胡適力表反對意見,就是出於“爲'執筆報國’之計”。那麼,在方式的層面上,很難說“戰”就是愛國,“不戰”就是不愛。國是什麼?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框架,所謂“國以民爲本”,國就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民,他們纔是國的實體,也是國的根本。

愛國,須以愛民爲其衡量,愛民又非一句空話,須以愛其生命爲其首要。那麼,把胡適批評的“決一死戰”拿來,請問,是誰去戰?是這些遙在北美的白面書生嗎?所謂叫囂戰爭最兇的人,一般是不上戰場。同樣,“吾輩非戰即死”,這“吾輩”,到底是“吾”,還是“輩”?說穿了,“吾”只是一個鼓動者,“輩”纔是去上戰場的人!一百年來,熱血沸騰的知識分子已經習慣這樣去“喚起民衆”,而無暇顧及這其中遮蔽的問題。如果說這就是愛國,它能是愛民意義上的愛國嗎?這分明是以別人的血肉饜足自己的愛國熱忱。退一步,即使“吾”上戰場,“吾”依然沒有權力鼓動“輩”和吾一道,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命和他處置他自己的生命的權利。如果“吾”因愛國而“輩”則必需隨從,作爲一種道德綁架,它反而是不道德的。

何況愛國,對於某些人,在某些時候,其實是很狹隘的,甚至是反動的。殊不知,那些狂熱鼓吹對別國進行侵略的人,掛在嘴上的也往往是“愛國”。和這些人相比,胡適的“世界主義”要高尚的多。不要忘了,馬克思說過:工人階級沒有祖國,因爲寫在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胡適不愛國嗎?就在寫那封公開信的同時,1915年2月6日,美國的《新共和》雜誌發表一篇自稱爲“支那之友”的美國人的文章,其認爲日本在中國佔優勢,未必不是中國之福。因爲中國的共和已經完全失敗,中國人又不適應自治,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人是需要主宰的。這樣,日本的干涉,可使中國得一個好政府。這是中國之福,也是列強之福。因此,遠東局勢的關鍵,不在日本是否干涉中國,而在於它對中國事務的管理是否負責有效。

讀了這篇文章,胡適很憤怒,他投書《新共和》,批判了這種“謬論”: “這位‘中國朋友’似已忘記這樣一個重要事實:吾輩正生活於一國民覺醒之時代。……在二十世紀的今日,任何國家皆不該抱有統治他國或干涉別國內政之指望,不管該統治或該干涉如何有益。中國國民之覺醒意味着滿洲統治之結束,對任何外來之統治或‘管理’,國人定將憤懣不已。”

在信的結尾,胡適引用了威爾遜的話: “各國人民皆有權利決定自己治國之形式,也唯有各國自己纔有權利決定自救之方式。”

與《新共和》前後,美國的另一家媒體《外觀》亦據這個“支那之友”發表《日本與中國》的社論,支持這種觀點。

胡適一不做二不休,也向它投書,指那位自稱“之友”的美國人算不得中國人的朋友,也算不得遠東事務的專家。

在這封信的後面,胡適不啻向日美和全世界發出警告: “餘作爲一箇中國人,深知同胞之志氣與抱負,因此餘敢斷言:任何想要在中國搞日本統治或‘管理’之企圖,無異於在中國播下騷亂和流血的種子,未來的一段歲月中國將雞犬不寧。目前之中國,對於任何外來‘武裝’之要求,不管其是如何的不近情理,確實沒有能力去抵抗。然而無論是誰,如果他想要鼓吹以日本對中國的管理權或保護權來求得‘維持東方局勢之穩定’,那麼,他定將看到年青而英勇的熱血流遍我華夏之共和國!……君不見反日之仇恨已燃遍了神州大地麼? ”

胡適向來是不畏人言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餘作文字不畏人反對,惟畏作不關痛癢之文字,人閱之與未閱之前同一無影響,則真覆瓿之文字矣。今日做文字,須言之有物,至少亦須值得一駁,愈駁則真理愈出,吾惟恐人之不駁耳。”

有人說胡適的大病在於“好立異以爲高”,但他自己認爲“不苟同於流俗,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非吾心所謂是,雖斧斤在頭,不謂之是。行吾心所安,雖舉世非之而不顧”。

或許,這便是胡適的真,這便是胡適的書生本色。

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614章 轉折點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11章 完婚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0章 過街老鼠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88章 大通起義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5章 去買官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235章 立法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24章 幸運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345章 張毒菌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70章 呼聲第268章 張勳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5章 反擊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章 去買官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47章 外逃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344章 北歸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87章 吳祿貞第165章 模範團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4章 平定政變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7章 奇遇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7章 如願以償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05章 八股文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