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

華歆不是傻子,曹叡的言外之意是什麼他自然聽得出來。

可正是因爲聽出來了,華歆纔會急的對曹叡下拜連連,呼請曹叡三思。

“我大魏因禪讓承漢之法統,乃名正言順的華夏正朔。

至於逆蜀及江東,不過一區區割據小國耳。

今逆蜀縱算取得一些優勢,然我大魏根基未損,中原尚在我朝。

天下豈有正朔與割據小國,結爲秦晉之好的道理?

古往今來,都未曾有過!”

華歆聲淚俱下,他希望他的話能夠讓曹叡改變主意。

華歆門生衆多,他不是不知道在以往,曹丕及曹叡私下裡有派人去聯繫過孫權。

只是私下聯繫是一回事,公開遣使又是另外一回事。

特別是曹叡這次派遣的使者,還是他。

自己身爲曹魏的司徒,位居三公,可以看做是曹魏的門面。

將自己派去當聯絡孫權的使者,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大魏在自降身份。

況且秦晉之好雖是春秋佳話,但這佳話成就的基礎在於,秦晉二國當時是地位相等的國家。

可將江東與當下的大魏放在同一地位上,江東配嗎?

最重要的是一旦讓世人知道曹魏與江東有結爲秦晉之好的意圖,哪怕這件事最後沒有結果,可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孫權在天下間的聲望水漲船高。

因爲正如華歆所說,別看當下曹魏在戰場上處處失利,但在天下間大多數士人看來,從法統來說,曹魏是站得住腳的。

而孫權一直缺的是什麼?

缺的就是法統二字!

但曹叡如今的意思很清楚了,孫權不是缺少名義嗎?

那就讓他用曹魏的法統爲孫權背書,只要能夠一起對抗大漢,那麼曹叡不介意孫權稱帝建國!

曹叡的舉動在華歆看來,無疑是一種飲鴆止渴之舉。

對於這樣的舉動,華歆不可能無動於衷。

面對華歆聲淚俱下的勸諫,曹叡的眼神卻一直顯得很冷靜。

“華夏正朔?”

看着地上散亂的玉盞碎片,曹叡的語氣十分冰冷。

“眼下西域諸國都已經無法再向洛陽朝貢,天下有不受朝貢的正朔乎?”

“等到糜暘攻佔關中,席捲中原之時,難道抱着一個華夏正朔的名義,就能爲孤擊退糜暘的大軍嗎?”

華歆的顧慮,難道曹叡會不知道嗎?

不,身爲曹操後代的他,比誰都清楚名義有多重要這一點。

當年曹操能夠掃蕩羣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喊出了“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政治口號。

可是難道當年曹操,單單靠的是一句政治口號,才消滅了諸多羣雄的嗎?

若真是如此,當年爲何不是李傕郭汜最終問鼎天下?

很多人都過度看重名義二字的重要性,可往往忽略了一件更爲重要的事。

名義要與實力相搭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曹操個人的超世謀略加上衆多大才的傾心輔助,構成了曹操當年一開始爭雄天下最堅實的實力基礎。

在這強橫的實力基礎下,配合上“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政治口號,才讓曹操能一步步掃蕩羣雄,慢慢建立起大魏的國祚根基。

而在佔據華夏大部分地域後,實力已經冠絕天下的曹操,便能不顧所謂的名義二字,悍然稱公稱王,將大漢的尊嚴放在腳下踐踏!

沒有相應的實力,再大的名義,大魏也承受不住。

以當下的時局而言,大魏若還傻傻沉浸在“華夏正朔”的美好之中,絲毫不懂得去變通的話,那麼不出數年的時間,曹叡相信大魏這個國號,就會徹底消失在天下之間。

“不慕虛名而取實利”,這是當年曹操教導曹叡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曹操一生作爲的寫照,也是曹叡心中奉爲圭臬的至理。

曹叡知道他的這個舉動,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反對。

可時局已經變了,大魏在糜暘的數番打擊下,早已經不復數年前那個睥睨天下的氣象。

相反的可以預見的是,在糜暘的帶領下,那個由劉備建立的大漢,正在一步步取代往日大魏在天下間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大魏若再不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難道要一直坐以待斃下去嗎?

從長遠的方向考慮,曹叡知道他做的是對的。

況且曹叡要做的不是將華夏正朔的名義讓給孫權,這點是絕不可能的。

他的目的在於改變天下那隱晦的三足鼎立的局勢,將三足鼎立的局勢徹底擺到檯面上來。

這樣無疑可以讓天下的局勢發生一場鉅變,而對大魏來說,大魏可以在即將到來的這場鉅變中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

只要能獲得喘息之機,就算大魏失去關中,那麼依然佔據河北與中原的大魏,來日未必沒有重新統一天下的機會。

史書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孤不是要放棄華夏正朔的法統,孤會一直爭取這一點,完成當年武帝未完成的志向。

但你要知道華夏正朔的法統,自黃初元年以來,一直就不單單隻屬於大魏。

何爲華夏正朔?

來日誰能一統天下,誰纔是真正的華夏正朔!”

聽完曹叡的話後,華歆想要勸阻的話全被堵在了嗓子眼。

他知道曹叡說的是對的。

因爲在曹丕通過禪讓的方式建立大魏之後,劉備也通過自身的血統優勢,在成都復立了大漢社稷。

從本質上來說,當年東漢的法統,實際上被一分爲二了。

無論是大魏的士人,還是蜀漢的士人,都有各自的理由支持着自家的法統。

別說當世大魏與蜀漢的士人了,就算在後世的朝代之中,也有許多人爲兩家的法統爭論過。

說完這番話後,曹叡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大殿之中。

曹叡不知道的是,在原來的歷史上,諸葛亮也採取了與他類似的做法。

而今世曹叡終於體會到歷史上,諸葛亮迫於時勢做出忍讓時心中所受到的苦楚了。

在曹叡離開之後,一位內侍將曹叡早就寫好的詔書送到華歆的手中。

曹叡的直接離去,加上內侍的這番舉動,華歆知道曹叡心意已決,再無迴轉的餘地。

本來華歆還想着前去面見曹丕,希望曹丕能夠勸阻曹叡,可一想到曹丕之前下達的那道詔書,華歆心中就息了這個想法。

故而哪怕心中再不願,但最後華歆還是在無奈的嘆息一聲後,手捧詔書緩緩離開了大殿之中。

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魏淪落到這種地步的呢?

悲哉!嘆哉!

糜暘現在還不知道因爲他,讓今世的曹叡做出了怎樣巨大的取捨。剛剛率軍趕到西圍的糜暘,正看着手中的一封詔書,臉上流露出笑意。

詔書自然是劉備送來的。

自上邽那夜的深談之後,糜暘不僅徹底從劉備手中接過大漢的兵權,他更是強烈建議劉備返回南鄭休養身體。

現在劉備將奪取長安的希望都放在糜暘身上,所以面對糜暘不退步的勸諫,劉備雖心中有所不願,可最後還是接受了糜暘這個“跋扈大將軍”的建議。

回到南鄭的劉備,可一直沒有閒着。

劉備一直在關注着前線的戰情。

在得知糜暘成功率軍拿下郿縣後,劉備連忙從南鄭發來了一道慰問糜暘的詔書。

而在這道詔書的內容中,劉備除去爲糜暘打氣之外,還向糜暘分享了一件他十分自豪的事。

之前糜暘讓張嶷率軍五千駐防安定郡,並吩咐張嶷在穩定住安定郡局勢後,便可進一步穩定河西諸郡的局勢。

張嶷一直將糜暘的話記在心中。

於是就在前段時間,張嶷率部分漢軍進入河西諸郡,正式代表大漢接管了河西諸郡。

衆所周知河西諸郡一直是華夏與西域諸國的聯絡要道。

當漢軍的旗幟重新飄揚在玉門關上,一些靠近玉門關的西域小國在得知這件事後,就連忙派出使者入關拜會當下的大漢天子。

那些西域小國的使者很快就被張嶷派人一路護送至南鄭。

而劉備在得知有來自西域的使者後,頓時喜不自勝。

儘管眼下來拜見他的西域使者,大多來自一些不出名的小國。

可這件事對劉備這個大漢天子來說,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這代表着劉備建立的大漢,已經初具一些華夏正朔的氣象。

因爲此事感到自豪的劉備,當然不會忘記將他的喜悅分享給這件事的最大功臣糜暘。

感受着劉備在文字間流露出的喜悅,糜暘也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祝賀起劉備。

只是祝賀之餘,糜暘的心中亦有些心酸。

在原來的歷史上,季漢一直被世人蔑稱爲蜀,就是後世的許多人,也認爲季漢配不上正朔的名號。

這一直是諸多季漢迷心中一件揮之不去的遺憾,想來這個遺憾也讓原來歷史上的劉備與諸葛亮輾轉反側,悲嘆連連。

可是今世不會咯。

一些小國的朝拜算什麼?

糜暘要做的是恢復“漢帝輕皺眉,萬國趨河洛”的盛景!

想到此糜暘心潮澎湃,在收起劉備發來的詔書後,糜暘立即就帶着一衆心腹將率出城前去探查敵情。

西圍是距離五丈原不遠的一座小城,在衆將的護衛下,糜暘很快就來到了五丈原的附近。

等來到五丈原的附近,親眼看到五丈原的地勢後,糜暘心中的澎湃,正在慢慢消失着。

望着那一層層佈滿魏軍弓箭手的山坡,再看着原下那密密麻麻的戰壕與拒馬,糜暘整個人都有點不好了。

魏軍到底是有多怕他,能將五丈原的防務做到這種程度?

原本五丈原的地勢就易守難攻,再加上這嚴密的防禦體系,若是漢軍對五丈原發起強攻的話,恐怕付出再大的犧牲,也難以啃下五丈原這塊硬骨頭。

不止糜暘看的眉頭頻皺,就是他身旁的趙雲、馬超兩位虎將,在看到五丈原上下魏軍佈置的防線後,臉上也流露出凝重之色。

他們是有萬夫不當之勇不錯,可他們終究是血肉之軀,更不會飛。

在察看完五丈原的敵情後,糜暘又命人快速前去探查渭北的情形。

前去探查渭北情形的斥候很快歸來,只不過是帶着傷歸來的。

帶傷的斥候在回到糜暘身前後,對着他稟報了一件讓糜暘更不願意聽到的事。

渭水北岸已經被魏軍佔據,他身上的傷就是被守衛渭水北岸的魏軍所賜。

在得知這件事後,糜暘帶着一衆將領回到了西圍城內。

回到城內後,跟隨糜暘歸來的諸將便紛紛向糜暘提起了建議。

有的建議糜暘,應當趁士氣旺盛之時,對五丈原發起猛攻。

有的建議糜暘,應該採取圍山截斷水源的策略,讓敵軍不攻自破。

更有甚者建議糜暘不如繼續採取分兵的方式,讓一部漢軍屯駐五丈原下,讓另一部漢軍越過五丈原前往長安,這樣或許可誘引五丈原上的魏軍下來接戰。

建議很多,也各有各有的道理,只是終究沒有一條讓糜暘十分滿意的。

最後糜暘只能先下令讓諸將下去歇息,他自己好好考慮該選擇哪一條建議執行。

等諸將退避後,糜暘卻並不是如他所說的那般,在思考方纔諸將提出的建議,而是快速召來了一位司聞吏。

待司聞吏來到身前後,糜暘將身上的一個信物交到他的手中,並對着他囑咐道:

“快速前往武功縣聯絡孟達,並且告訴他:

我軍成敗,在於卿也!”

司聞吏在得到糜暘的口令後不敢延誤,他收起糜暘的信物便快速朝着大帳外走去。

在司聞吏離開後,糜暘才關注起帳內的地圖。

地圖之上,五丈原的地勢被畫的很是清楚。

糜暘的目光順着地圖上的五丈原,一路流轉至地圖上的渭水北岸上。

其實相較於五丈原上的魏軍,屯駐在渭水北岸的魏軍,纔是糜暘真正憂心的地方。

渭水北岸的魏軍,就像一柄時刻可捅向漢軍腹心的利刃一般,讓糜暘眉宇緊擰。

要想拿下五丈原,則勢必先要吞掉這屯駐在渭水北岸的魏軍。

只是該怎麼做呢?

一根修長的手指不斷在地圖上敲擊着:

“渭水,渭水。”

一聲聲呢喃從糜暘的口中發出。

對了,渭水並不是長江!

想半渡而擊,曹真以爲自己是謝玄嗎?

擊你個錘子!

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218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82章 沙兄,你終於來了(四更求追讀)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451章 坦誠布公 青山埋骨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622章 漢帝驚歎 掘其根本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451章 坦誠布公 青山埋骨第87章 糜暘城頭罵虞翻 (四更求追讀!)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106章 公安內應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371章 身死族滅 孤即梁州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235章 岌岌可危 司馬挫敗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488章 大將軍,大事不好啦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188章 蜀中雙英 西城會面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185章 魏國柱石 靈前悲訴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10章 三駁潘濬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223章 火在水上 團團包圍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545章 彙集精兵 廢荊入豫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604章 設伏密林 斬斷生路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