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

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

馬謖爲何會阻止文吏將文書送給諸葛亮呢?

他有這個舉動倒不是他有何私心。

只是現在雖然是正午時分,但卻是諸葛亮用餐的時候。

諸葛亮日常因爲繁雜的政務已然十分忙碌,馬謖往日中看在眼中擔心在心中。

儘管以他的身份無法阻止諸葛亮勤心王事,但是身爲尚書的他在諸葛亮用餐的短暫時間內,不讓人來打擾他還是做得到的。

當然馬謖也沒有責怪那些手捧文書的文吏的意思。

畢竟在當世常人遵循的是兩餐制,他們不知道諸葛亮會在中午用餐也是正常。

而之所以諸葛亮會在這幾日開始在中午用餐,倒不是他個人的意願。

是劉備見諸葛亮太過辛苦,便特下恩旨讓諸葛亮中午也進餐。

食補在當世是常人皆知的道理。

劉備的恩旨前幾日剛下,一向低調的諸葛亮並未宣揚這件事,所以尚書檯中的許多文吏都還不知道這件事。

要不是劉備有這道恩旨,諸葛亮是不會浪費中午的時間用來進食的。

馬謖無意責怪身前手捧梁州文書的文吏,他只是面容嚴肅地先讓文吏退到一旁。

什麼事都等丞相用餐完再說。

可是在馬謖下達這個命令後,以往對他言聽計從的文吏這時卻顯得有些遲疑。

見文吏並未按照他的命令去行動,馬謖的臉色瞬間嚴肅。

他剛剛想要伸出手指斥責這位文吏,但還未等馬謖的斥責聲說出口,他身前的這位文吏便嚇得連忙低下頭。

只是在他低下頭的那一刻,他也將雙手捧着的文書遞送到馬謖的身前。

一句帶着顫音的解釋,適時傳到馬謖的耳中。

“這是梁州牧的上書。”

當這句解釋落入馬謖的耳中時,馬謖斥責的話語直接被這句話堵在嗓子口,怎麼也說不出來了。

而當這句話傳入一旁的數十其他文吏耳中時,他們的臉上盡皆浮現疑惑之色。

梁州是發生什麼大事了嗎?

州牧權力之大幾乎可決斷一切,以梁州牧現在的權勢,梁州中的很多事他都可自行解決。

所以若是梁州牧突然有上書,那這封上書中的內容肯定不簡單。

而就在心中不斷浮現疑惑的情緒時,在場的衆人也明白了爲何這位文吏敢當衆違抗馬謖的命令。

原因無他,早在不久前丞相就下過一道嚴令:

“梁州上書,不可拖延。”

從諸葛亮下的這道嚴令中,可見他對梁州的關心程度。

文吏之所以敢違抗馬謖的命令,無非是因爲他更怕違逆諸葛亮而已。

一衆文吏都明白的道理,馬謖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所以他現在的臉色有些難看。

自視甚高的他不僅未曾斥退文吏,卻反而被文吏的一句話堵的話都說不出來,這讓馬謖有些微惱。

不過馬謖能得到諸葛亮的器重,當然也不是一個不知輕重的人,他很快就恢復了自己的情緒。

然後他快速取過文吏遞上來的梁州文書,扭身進入了諸葛亮所在的廳堂之中。

諸葛亮不在的時候馬謖是否會違逆他不知道。

但諸葛亮現在就在他背後的議事廳中,這種情況下馬謖是一點都不敢對諸葛亮的命令有所怠慢的。

在馬謖手捧梁州文書大步邁入議事廳中的時候,他便見到了一手捧着麪食,一手拿着文書在細細審閱的諸葛亮。

在馬謖的視線中看到,諸葛亮每當看到文書中有何疏漏時,他便會立時放下手中的麪食,下意識地拿起身前書案上的硃筆批改起來。

正因爲諸葛亮的這個舉動,導致他書案上如小山般的文書在慢慢減少。

但是他食盤中的食物,卻還是如之前一般一點都未曾減少。

看到這一幕的馬謖,心中不禁嘆息。

即使有着陛下恩旨在,丞相還是一點都未改變以公務爲重的作風。

懷抱着複雜的心情,馬謖快步朝着諸葛亮走去。

而諸葛亮一心都撲在身前的公務上,所以當馬謖走到身前數步外時,諸葛亮方纔後知後覺地聽到腳步聲擡起頭。

當身穿一身青衣,氣度不凡的諸葛亮擡起頭後,他便見到來人是馬謖。

見是馬謖到來,諸葛亮的臉上浮現笑意。

諸葛亮與馬謖的兄長馬良私交極佳,因爲這層關係,諸葛亮對馬謖本就比常人多出幾分喜愛。

當然諸葛亮對馬謖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爲他兄長是馬良的緣故。

馬謖出身襄陽士族馬氏,他在年少時就在荊州頗有名聲。

後來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

綿竹與成都皆是益州的大縣,其中成都更是大漢的政治權利中心。

馬謖能擔任如此要職並且從未有過失,他本人的才能是不低的。

而當然讓諸葛亮對馬謖最喜愛的一點便是,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諸葛亮時常與馬謖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世人皆知諸葛亮乃是當世的戰略大家、理政高手,但世人不知道的是諸葛亮對軍務也頗爲關注。

畢竟諸葛亮的志向是成爲“管仲”、“樂毅”那樣的傳世名臣,“管仲”的事諸葛亮一直在做,並且一直做得很好。

現在他就差成爲“樂毅”的夢想還未實現了。

在這種遺憾下,諸葛亮對擅長軍事謀略的俊傑,就顯得格外喜歡。

就像諸葛亮對糜暘,亦是如此。

若不是糜暘大放異彩,橫空出世的話,按照歷史上的發展,馬謖應該纔是諸葛亮心中的入室弟子纔是。

只是雖然這世有着糜暘的存在,但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依然不低。

諸葛亮見深受自己器重的馬謖突然來到自己身前,他便猜到馬謖應該是有事要稟報。

果不其然馬謖在諸葛亮身前的數步外止步後,便躬身將手中的梁州文書舉起,對着諸葛亮稟報道:

“丞相,梁州牧有文書送到了。”

見馬謖說是糜暘有上書送到,諸葛亮面容一正。

按照時間推算,糜暘纔剛剛到達南鄭不久。

現在正應該是糜暘調整人事,梳理州政的時候,而在這樣的時機,一般是不會有什麼大事發生的。

難道是糜暘在梁州遇到什麼麻煩了?

諸葛亮能有意收糜暘爲徒,那對糜暘自然是很喜愛的。

喜愛越多,諸葛亮對糜暘的關心就會越多。

糜暘的軍事才能諸葛亮是信得過的。

但是糜暘的政治才能,並未在世人面前展現過。

在諸葛亮的心中,糜暘畢竟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這樣的一個年輕人突然執掌一州政務,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麻煩,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由於心中有着這種猜測,所以諸葛亮在聽到馬謖的話後,馬上讓侍立在旁的文吏上前將馬謖手中的文書取來。

諸葛亮吩咐的語氣中,帶着一絲催促。

站在諸葛亮身前不遠的馬謖,很敏銳地察覺到了諸葛亮言語中的急切。

在察覺到這一點後,馬謖雖然臉上並未浮現異常之色,但他的心中卻有着羨慕的心思在涌動。

梁州作爲益州的北面門戶,身爲丞相的諸葛亮對梁州的突然上書有所急切,倒也是正常的事。

只是之前也有荊州的文書送到,諸葛亮卻沒有這絲急切的表現。

荊州的疆域是梁州的數倍,他的戰略意義也比梁州高出一籌。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卻有着不同的反應,或許是因爲梁州牧是糜暘吧。

在諸葛亮的催促下,文吏很快將馬謖手中的文書交到諸葛亮的手中。

而諸葛亮在接過文書後,便馬上展開看了起來。

在這封法邈寫就的文書中,主要講的便是糜暘杯酒釋兵權之事。

當然在文書中,法邈着重提及了糜暘將吳懿的兵權,全部收回一事。

在看到這件事後,諸葛亮的臉上浮現沉思之色。

他本來以爲糜暘是遇到麻煩了,沒想到的是糜暘在短短的時間之內,竟然就將梁州上下的兵權都收攏到己身了。

在諸葛亮看來,糜暘的這個舉動無疑有些操之過急了。

旁人也就罷了,吳懿畢竟身份地位與旁人不同,糜暘這麼做肯定會讓吳懿心中有所不滿的。

況且若吳懿因此與糜暘產生嫌隙,那麼對梁州的將來,甚至對糜暘的將來都是不利的。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諸葛亮馬上起身,他讓人去準備車駕,他要前往皇宮中面見陛下。

這件事需要善後。

皇宮中劉備正在負手看着,大殿外空地上的劉禪練習騎射之術。

看着身體逐漸長成的劉禪,在駕駛着胯下的駿馬奔馳之間,不時地將一些箭矢射入數十步外的箭靶上,劉備的臉上流露着老懷欣慰的笑意。

儘管劉禪的射御之術在久經戰場的劉備眼中,顯得還頗爲拙劣。

但是劉禪自小長於深院之中,他能有番表現已經讓劉備感到欣喜了。

只是劉備的目光在看着劉禪時還是滿滿的慈愛。

但是當他看到劉禪在下馬後被一位身穿宮裝的貴婦,拉到一旁擦拭頭上的汗水時,劉備眼中的慈愛之色便漸漸消散。

那位貴婦名義上是他的皇后。

實際上她卻是益州士族的一道政治保護符。

想到這點,劉備實在沒辦法對眼前“皇后慈愛”的景象有所感動。

但是吳氏畢竟是大漢的皇后,況且自她入主後宮以來,一向就頗爲循規蹈矩,所以劉備對她倒也沒有多少惡意。

就在劉備看着眼前這副景象不知在想着什麼的時候,從他身後遠遠跑來一位小黃門。

小黃門在來到劉備的身後後,馬上對着劉備稟告道:“陛下,丞相求見。”

聽到這句話的劉備臉上馬上流露笑意,他轉過身對小黃門命令道:“快將丞相帶過來。”

在劉備的命令之下,小黃門又連忙着急的跑走。

不久之後,這位小黃門便帶着諸葛亮來到劉備的身前。

看着諸葛亮到來,劉備顯得心情極好。

哪有魚遇見水,會不感到開心的呢?

劉備笑着對諸葛亮言道:“成都中人人皆知丞相乃是大忙人,今日怎得有空來皇宮中看朕了。”

劉備的語氣很是輕鬆,就好像他是在問一位好友一般。

而若是旁人可能會對劉備的這句話一時回答不上來,但是諸葛亮明顯不是劉備的旁人。

只見諸葛亮從懷中掏出梁州的文書,恭敬的將文書遞到劉備身前,他言道:

“梁州牧有上書到。”

見諸葛亮不正面回答他的打趣,劉備不禁覺得有些無趣。

只不過劉備在聽到諸葛亮的話語後,他馬上就接過了諸葛亮遞來的文書。

梁州的局勢,身爲帝王的他自然也是關心。

可是就在劉備展開文書看完其中的內容之後,他卻並沒有如諸葛亮一般內心有着擔憂。

相反的,劉備看了一眼遠處的吳氏,又看了一眼文書中的內容,他的臉上反而浮現一些笑意。

諸葛亮見劉備似乎對這件事並不在意,他便立刻開口提醒劉備道:“梁州牧行事未免有些操切。”

“治政之道,當鎮之以靜。”

諸葛亮講出這句話後,劉備立馬會意諸葛亮是在擔心哪一點。

“孔明是擔心當這件事傳開後,與吳懿牽扯甚深的益州士族,會在清議方面抨擊子晟?”

見劉備直接道出自己心中最深的顧慮,諸葛亮點了點頭。

“子晟乃是梁州牧,若他清名有損,於梁州上下的穩定是不利的。”

“子晟本來就與益州士族有隙,而以益州士族以往的手段,他們不會僅僅只是以清議了事。”

諸葛亮之所以會着急入宮,並不是認爲糜暘杯酒釋兵權一事做錯了。

畢竟當初是他教糜暘一定要將兵權緊緊掌握在手中的。

而且相比於當世那衆多充滿血腥的收取兵權事例,糜暘杯酒釋兵權的舉動已然算是十分溫和,並且將影響降到最低了。

諸葛亮是覺得糜暘對吳懿的行事,顯得有些操之過急了。

吳懿不僅是大漢外戚,他的背後還隱隱站着許多益州士族。

吳懿的兵權直接被糜暘剝奪,這怎麼可能不讓那些益州士族跳腳?

所以諸葛亮此番前來拜見劉備,爲的便是給糜暘善後。

梁州初創,不能出現動盪。

(本章完)

第252章 知人用人 調教魏延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33章 誰敢殺我?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57章 江東烹鹿天團出發(求追讀,求票)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125章 張昭謀國 孫權入荊(5000字!求票,第430章 獨當一面 血色征程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57章 江東烹鹿天團出發(求追讀,求票)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1章 江陵城中第195章 賜字崇業 大軍可用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8章 關羽之憂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112章 刀兵圍府 (十更,求首訂!)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49章 徐晃,來了(求追讀,求票)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爲樂 敢爲前驅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153章 劉備應約 二王相會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545章 彙集精兵 廢荊入豫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484章 雪中短兵 血中斷兵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257章 曹家千里 萬餘鐵騎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363章 熱臉白貼 整改大軍第295章 漢軍危機 他真的在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583章 連殺敵將 趙雲神威第572章 好宴開席 挑首示威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1章 江陵城中第323章 仲達崛起 既悼既檄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147章 高臺受賞 升階封拜(5000字)第565章 大魏忠臣 有所防範第284章 雲長用意 三虎同帳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89章 糜芳的進擊(四更求追讀)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章推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